“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民心相通建设研究

2023-07-29 14:16张志璇
中国军转民·下半月 2023年1期
关键词:认同感一带一路

摘要:民心是最大的政治,民心相通作为其余四通的前提和基础,其建设面临西方国家恶意制造反华舆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济发展衰退、各领域交流受阻、沿线国家间的互信度降低等挑战。为高质量建设民心相通,在新格局中推进各项目顺利开展,沿线国家间民众实现对话沟通,增强集体认同,内化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要掌握意识形态话语主动权,完善沿线国家交流机制,健全协同建设体系及完善考核评估机制,赋能“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民心相通建设。

关键词:“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民心相通;认同感

201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的社会基础和民意基础是“民心相通”。2015年3月,总书记再次强调,“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一带一路”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五通”成为一带一路建设的关键所在。其中,民心相通已经被摆在关键位置。加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民心相通建设,有利于高质量推进“一带一路”。

一、“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民心相通的内涵阐释

民心相通倡导“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人民和平共处、真诚交流、开放包容、互利共赢,同时各国各地区人民相互沟通、相互理解、相互认同彼此的建设目标、发展理念、沟通情感和民族文明等,从而推进各民族之间建立互相信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一)民心相通的主体

民心相通的建设主体自然在“民”,而民的范围很广,不只局限于我国和别国的普通民众之间相互认同,还包括社会群体和和社会精英等团体之间的战略沟通。“一带一路”建设首先要与沿线国家的社会群体和社会精英沟通交流,他们代表大多数普通民众的共同利益[ 1 ],如果说普通民众是基础,那么社会精英等团体就是风向标。基础性力量的施展要在风向标的指引下进行。因此,民心相通建设需要普通民众和社会精英等多方广泛参与。

(二)民心相通的特征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民本思想”,“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向后人诠释了“民心”的重要性[ 2 ]。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根本,始终秉持着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根本宗旨。因此,民心相通的首要特征是主体平等。民心相通的核心是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保护其不受侵害,在尊重主体地位的基础上,追求不同文明理念、传统习俗、宗教信仰之间的相互尊重与沟通交流。其次,民心相通具有相互性的特征。民心相通始终是通过某些载体以对话的形式展开相互理解和相互建构的过程。中国强调平等对话,不是一味强求别国进行话语交流,更不是强制灌输文化理念,这与西方文化霸权理论和“独构”话语迥然不同。中国以“海纳百川”的态度与各民族文化相互交流、积极互动,对建立新的话语体系具有积极意义,对促进文化繁荣和文化创新具有实践意义。

(三)民心相通的载体

民心相通建设在教育、贸易、文化、政治、基础设施建设、医疗、宗教信仰、价值观等层面都是必不可少的。因此,民心相通建设的载体不仅包括人员往来、物资设备、传统手工艺、医疗设施、科学技术等器物方面,还包括宗教信仰、政治意识形态和文化等精神载体。民心相通建设绝不仅仅是国家间的官方文件传达,而是各国各民族积极通过精神载体与器物载体等多种形式真诚互动,“一带一路”民心相通建设才能真正建立在彼此认同的基础上。

(四)民心相通的目标

民心相通是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的基础和前提,民心相通建设的首要目标是实现其他“四通”,推动“五通”建设系统化、体系化,打造政治、经济、文化共荣共生的命运共同体。“命运共同体”意味着各国不断扩大共同利益,担当全球建设的共同使命,擔负面临危机的共同责任,实现在平等交流、相互尊重的前提下,互利共赢、同舟共济。民心相通建设的第二大目标是推动不同国家人民之间的情感交流,增强各国各民族人民对中国的“好感”。民心相通建设主体首要在民,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互动无疑不是在为深厚的情感奠定基础,彼此间的情感建立需要器物和精神层面的互动来维持,情感维系对于民心相通建设是相辅相成的,这对拉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人民之间的距离,产生“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的共鸣意义重大。

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民心相通建设面临的挑战

新冠肺炎疫情的蔓延推动时代变局,民心相通建设也因此而受到阻碍。全球各个国家间的交流受疫情因素影响而暂缓,通过政策、设施、技术、贸易等方面的民心相通建设均受到一定冲击。

(一)西方国家利用疫情制造反华舆论

全世界有目共睹,面对新冠疫情肆虐全球,中国利用自身制度优势取得了阶段性胜利,中国秉持着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战疫理念,最大限度地保证人民的正常生产生活,满足人民合理的生活需求和精神需求[ 3 ]。在这种情况下,西方国家利用我国“动态清零”的防疫政策大肆宣传中国限制人身自由等舆论,这一定程度上影响国人对政策的信任,极易威胁我国国家安全,阻碍“一带一路”的推进。

(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济发展受阻

疫情以来,各个国家的经济贸易受损。2020年10月,由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发布的《全球经济展望》中提到,2020年全球GDP下降4.4%,这是1929-1933年经济大萧条以来全球经济衰退最严重的一年;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联合发布的《全球投资趋势检测报告》中提到,全球范围的外国直接投资同比下降42%;同时,2020年全球贸易额也比之前萎缩约9%。国际贸易遭受前所未有的冲击,沿线国家经济发展受到冲击,严重阻碍“一带一路”建设,这也意味着民心相通建设或许会停滞不前,各国无暇顾及全球范围内的贸易合作与交流,沿线国家将重心转移到国内发展。

(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间互信度降低

疫情以来,“一带一路”部分项目暂且搁置,贸易往来呈下降趋势,相关人才往来和技术沟通也受到阻碍,部分国家在对“一带一路”项目的资金投入中断,资金规模迅猛缩小;教育领域的沟通互动频率大幅度降低,留学生无法线下学习,只能通过电子设备等多媒体渠道进行学习交流;人文交流受限,旅游业发展衰退,无法实现沿线国家民众间的持续互动。

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民心相通建设的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愿探讨多层次、宽领域的人文合作,加强教育、科技、文化、卫生、旅游、体育等领域交流合作,搭建更多合作平台,开辟更多合作渠道。促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民心相通建设,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发力。

(一)牢牢掌握意识形态话语主动权

面对西方国家的舆论战,向内要向国人深化防疫政策解读的重要性,转变国人认知,增强“一带一路”理念的传达,积极通过各大平台发声,利用官媒等权威性载体发出大众易接受、好吸收的理念,增强国人的国家安全意识。向外要利用国际传播的力量向沿线国家摆明态度和立场,深化共同携手应对疫情的重要性,增强沿线国家“共商共建共享”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深化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心相通建设的重要论述。针对西方舆论的恶意炒作,中国在必要时刻精准反击,深化共同体意识,严厉反对一切图谋破坏“一带一路”建设的西方政客和政党团体。

(二)全方位完善沿线国家交流机制

一方面,完善人文交流机制。要想实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民众的集体认同,最行之有效的是文化传播与人文交流。跨文化传播意味着要在民众心中架起一座桥梁,面对不同文化之间的碰撞与融合,心心相印,达到实践认同。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载体,利用网络、贸易的形式进行人文交流。另一方面,要完善科技交流机制。“一带一路”建设要完善科技交流机制,树立正确科技观,在不危害国家安全的前提下创新科技,注重科技人员的培养和核心科技的研发,不吝啬于科技经验的交流和分享。丰富科技交流形式,建立线上线下多渠道技术研讨会,开办国际国内展览会,在具有共享理念的科技交流中增进民心相通。

(三)健全政府及民间组织协同建设体系

在“一带一路”民心建设中,政府要发挥其领导核心作用,积极发布相关政策文件,摆明态度,坚定立场。地方政府尤其是边境省份政府,要积极发挥自身区域特色和区域优势,利用自身地理优势,积极进行贸易往来和人文交流,开展互惠互利的民生项目,吸引沿线国家参与进来,以平等友好的态度同邻国实现合作共赢。其次,发挥驻外使馆的协同建设作用,向驻外使馆寻找一手信息,及时了解沿线国家民众心之所想,才能及时为沿线国家提供及时援助,增进彼此间的沟通交流,增加国与国间的信任。

(四)完善民心相通建设考核评估机制

长期以来,民心相通建设缺乏强有力的监督和评估机制,各领域交流存在形式主义、粗放经营等问题,民心相通建设效果不理想。针对此问题,民心相通应当趋于精细化经营。相关主管部门开启问责模式,由相关项目主管官员、外交项目负责人、技术专家等人员成立“民心相通”项目評估组,负责在前期对项目的可行性进行分析探讨,论证该项目对民心相通建设的实效性,项目结束时专家组要对民心相通各指标进行评估,对其进行等级划分,根据科学数据支持,采取相应措施推进项目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亚军.民心相通为“一带一路”固本强基[J].行政管理改革,2019(3):12-17.

[2] 郭鸿炜.“一带一路”民心相通的理论建构及路径选择[J].科学决策,2021(8):145-153.

[3] 姜丽,吴志成.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的“一带一路”民心相通建设[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20(21):112-117.

(作者简介:张志璇,信阳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从事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研究)

猜你喜欢
认同感一带一路
成都市初任幼儿教师职业认同感调查研究
浅析大学实习英语教师的身份认同感
职业认同感对新入职护士自主学习能力的影响
基于实证的高职教师组织认同感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
在校护理本科生职业认同感和领悟社会支持的相关性分析
护士职业认同感影响因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