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体心理训练对提升定向培养军士生心理韧性的作用

2023-07-31 10:37戎媛媛,孙强
阜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3年2期
关键词:心理韧性

戎媛媛,孙强

摘  要:为探究团体心理训练对定向培养军士心理韧性的干预作用,选取某高校278名定向培养军士生开展试验研究。采用90项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心理韧性量表(CD-RISC),对定向培养军士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和心理韧性水平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干预组试验前后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心理韧性水平提升效果优于对照组,团体心理训练对定向培养军士的心理健康有较好的调节作用,并能有效提升定向培养军士的心理韧性。

关键词:定向培养军士; 心理韧性; 团体心理训练

中图分类号:G4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437(2023)02-0031-04

定向培养军士是为加快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依托地方高等职业院校为部队定向培养的军地通用专业型复合人才。对于定向培养军士而言,联合培养院校的训练经历是其从普通地方青年转变为合格军人的关键。多项研究[1-3]表明,由于军事训练要求高、强度大及生活環境、专业特性、交往方式等因素的影响,一些军士生在校期间会出现低落、焦躁、郁闷等不良情绪,进而诱发训练疲劳、适应不良、人际关系紧张等各种心理问题。因此如何增强定向军士生心理韧性,改善定向军士生心理状态成为联合培养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

心理韧性(Resilience)是指个体面对逆境、悲伤、威胁或其他重大挫折情境下的心理适应过程,又可称为心理弹性、复原力或抗逆力[4]。心理韧性具有可干预性。学者们发现在不同的团体情境下,团队成员能学习到不同的情绪调节策略与压力应对策略,团队成员彼此激发形成积极情绪,能够促进个体积极调动开发心理资本,学习新的行为方式,尝试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5-6]。本研究探讨团体心理训练对军士生心理韧性的干预作用及其对心理状态的影响,以期为军士生联合培养院校制订心理健康教育方案提供实证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某高校2021年新入校的278名定向培养军士生为研究对象(均为男性),以班级为单位随机分为干预组、对照组。干预组140人,平均年龄(19.00±0.80)岁;农村生源55人,占39.2%,城镇生源85人,占60.7%;对照组138人,平均年龄(19.11±0.86)岁;农村生源54人,占39.1%,城镇生源84人,占60.8%。两组成员的年龄(t=1.104,P>0.05)与成长背景(χ2=0.001,P>0.0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学生在构成上具有可比性。团体心理训练中,干预组1名学生因病假退出。卡方检验和 t 检验结果显示,失访学生与完整参加训练的学生在年龄、生源方面均无差异。

1.2 研究方法

1.2.1 试验设计

第一阶段,使用相同量表对干预组与对照组进行前测与评估。第二阶段,前测后,对照组进行常态化学习与锻炼;干预组在常态化学习与锻炼的同时,运用户外拓展、心理沙龙、角色扮演等技术进行为期一个半月的团体心理训练。第三阶段,在团体心理训练活动结束以后,对干预组和对照组进行同一量表的试验后测。

为了检验团体心理训练方案的成效,试验前后分别运用症状自评量表和心理韧性量表进行量化评估。测评前由受过心理专业培训的教师对受试者进行详细讲解,前后测及各组别均使用统一指导语进行测评。在征得学校和被试本人的知情同意后,以班级为单位进行两次团体施测,在约定的自习课时间统一填写问卷并当场回收,前测时干预组与对照组有效问卷收回率均为100%,后测时干预组回收有效问卷139份,有效问卷收回率为100%,对照组回收有效问卷136份,有效问卷收回率98.55%。

1.2.2 团体心理训练方案

团体心理训练以班级为单位进行,每周1次,每次训练2~2.5小时,共持续6周。训练方案以第二军医大学心理学教研室研制的《团体心理训练综合方案》为蓝本,结合大学生心理韧性发展的影响因素,围绕坚韧、自强、乐观三大主题设定6个单元的积极心理团体训练内容:第一单元为“应激与放松训练”,第二单元为“正念训练”,第三单元为“自我成长与自我和谐”,第四单元为“社会支持系统”,第五单元为“合理情绪疗法”,第六单元为“应对方式”。单元训练按照“领导者讲解—自我察觉—经验分享—技术巩固”的模式进行,团体成员在活动前以真诚、开放、保密、守时为原则签订公约[7-8],团体领导者负责建立团体规范、明确团体训练目标、创造信任接纳的团体氛围并协助成员实现认知重建。

1.2.3 心理评估量表

采用SCL-90症状自评量表(Symptom Check List-90)。SCL-90量表包含了躯体化、强迫症状、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和精神病性等9个因子,采取五级评分,得分越高,症状越严重,对于测量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

心理韧性量表(Connor-Davidson Resilience Scale,CD-RISC)中文修订版包括坚韧、自强和乐观三个维度,分数越高说明心理韧性越高[9]。该量表在不同人群中施测均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应用较为广泛。

1.2.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23.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正态计量资料用(±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组内干预前后比较采取配对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干预前后对照组与干预组心理健康状况比较

从干预后与干预前组内比较来看,干预组与对照组SCL-90量表中9个因子得分均降低(4.11≤t≤14.65,均P<0.05)。干预后组间比较来看,干预组SCL-90量表各因子得分及总分均低于对照组(2.03≤t≤17.22,均P<0.05),见表1。

2.2 团体心理训练前后干预组、对照组心理韧性状况比较

团体心理训练前,干预组与对照组心理韧性评分无差异(t=-0.43,P>0.05)。经过团体心理训练后,干预组心理韧性评分高于对照组(t=14.18,P<0.05),见表2。

2.3 团体心理训练对定向培养军士心理韧性的干预效果

经过6周的团体心理训练,干预组心理韧性整体水平和各分量表水平均高于干预前(-6.76≤t≤-16.74,均P<0.05),表明团体心理训练对定向培养军士生心理韧性的干预效果明显,见表3。

3 讨论

3.1 对定向培养军士生开展团体心理训练的意义

定向培养军士生在入校集训后就迈出了从一名地方青年向合格军人转变的第一步,面对封闭枯燥的军营生活、高强度的军事训练,许多军士生出现了适应不良。尽管绝大多数定向军士生最终能够完成从地方宽松环境向适应紧张军营环境的转变,但在这一过程中会出现一些适应障碍[10]。研究显示,部分军士生在训练中会出现注意力分散、反映迟钝、动作错误率居高不下,严重时还会导致训练损伤。

定向培养军士院校肩负着特殊的人才培养使命,不仅要确保定向军士生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军事素养,还要具备过硬的心理素质。团体心理训练充分契合了军人团体高度聚合的特质,能够有效解决军士生入校后在集体融合及身份认同方面的心理困扰,使军士生充分体验到部队的力量感和支持感,具有受众广、耗时少、见效快及提高军士生凝聚力等优点。因此,定向培养军士院校在开展日常军事训练的同时应注重开展团体心理训练,以增强军士生综合素质。

3.2 定向培养军士生心理韧性团体训练的关键技术

目前,定向培养军士院校大多开设有心理健康通识课程,但缺乏针对军士生的系统化的团体心理训练。为此,本研究总结归纳了前人在军事心理训练领域的相关经验,在定向培养军士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引入团体心理训练。以心理韧性团体训练为例,本研究围绕坚韧、自强、乐观三条主线精心设计诸如穿越火线、同舟共济、盲人冲刺等压力性团体活动,聚焦挫折应对与心理复原力、心理稳定化、情绪合理化等使军士生心理韧性不断增强的关键技术,让军士生在活动中充分宣泄焦虑情绪,遇到困难时认真倾听与观察他人的问题解决方案,在获得替代性经验的同时也收获了战友的帮助与鼓励,团体成员都在活动中体验到互助信任的快乐以及努力完成任务后成功的喜悦[11-12]。

同时,本研究采用了积极心理取向的团体心理训练技术[13-15],在心理团体创建中,注重营造尊重安全可信赖的团体氛围,引导团体成员积极反馈,使团体成员间形成心理互动,彼此增加信任,提升团体凝聚力。团体活动的设计注重引导军士生体验和表达积极情绪,引导他们发现和运用自身的优点和长处,重构积极的自我认知,尝试学习积极的行为方式,这些都成为军士生重建内心秩序、增强心理韧性的有效支撑。

3.3 团体心理训练对提升定向培养军士生心理韧性的效果

心理韧性是对个体心理健康状况具有显著预测作用的认知变量,因此成为评估与干预定向军士生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指标。本研究在新训第1周时使用SCL-90量表及CD-RISC量表对研究对象进行心理评估,并将其作为给予团体心理训练干预前的基线水平。后测结果中干预组与对照组的SCL-90量表各因子分值与新训初期相比都有下降,说明经过一个半月的军队集体生活的磨合后,军士生大都完成了新训期的心理适应,情绪调适能力和心理健康水平都有一定程度的提升。而干预组在为期6周的团体心理干预后,SCL-90量表总分及各因子得分均低于对照组,说明经过团体心理训练,干预组的心理健康水平优于未参加团体心理训练的对照组。CD-RISC量表后测结果也显示,干预组在接受了为期6周的团体心理训练后,其心理韧性整体水平及坚韧、自强、乐观三个分量表水平均得到提升,而在此期间,对照组的心理韧性水平无显著变化,干预组较对照组表现出更好的心理韧性,表明通过团体心理训练等方法进行心理干预是提升军士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有效途径。研究还发现,经過6周的团体心理训练,军士生在不断体验团体互动合作后,表现出更高的自我预期,形成了更积极的自我认知与身份认同,挫折应对能力与心理韧性水平也明显提高。

本研究显示,军士生心理韧性可以通过团体心理训练的方式进行干预和提升。值得注意的是,群体心理学的相关理论揭示了群体的不稳定性、易受暗示性等特点,对军士这一高度集中的团体来说,保持群体心理的健康积极状态是至关重要的。为此,本研究将继续完善干预方案,通过军地、家校及个体的共同努力,特别是科学的团体心理训练与辅导,有效提升定向培养军士生的心理韧性水平与心理健康状态。

参考文献:

[1]洪进,谈少盈,巫勇.军地联合培养士官在师资融合上的问题及对策[J].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20(01):32-36.

[2]张艳,于凯,欧阳晖,等.集训期新兵适应障碍与心理安全感的关系[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7,25(11): 1677-1682.

[3]张海明,王芙蓉.功能性军事体能训练与心理训练结合运用探索:以新兵体能训练为例[J].国防科技, 2018,39(06):122-127.

[4]席居哲,左志宏.心理韧性者甄别诸法[J].心理科学进展,2009,17(06):1295-1301.

[5]樊富珉.团体咨询和理论与实践[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6:54-77.

[6]戎媛媛,金鑫.基于心理资本开发的大学生创业教育优化策略[J].阜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29(01):13-15.

[7]崔红,牛晟,潘昱,等.靶向团体干预对武警男性新兵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13,35(20):2134-2137.

[8]阳志平,彭华军.积极心理学团体活动课操作指南[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15-20.

[9]于肖楠,张建新.自我韧性量表与Connor-Davidson韧性量表的应用比较[J].心理科学,2007(05):1169-1171.

[10]徐纪平,王小海,詹国清,等.团体心理素质训练对新兵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J].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2010,28(04):279-280.

[11]邵瑾,樊富珉.团体成员共情的影响因素及作用模型:基于扎根理论[J].心理科学,2021,44(04):997-1003.

[12]李虹岳.朋辈心理辅导对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影响研究[D].吉林:东北师范大学,2014.

[13]Seligman,M.E.P.,Csikszentmihalyi M. Positive psychology:An introduction[J].American Psychologist,2000,55(1):5-14.

[14]贾烜,樊富珉,何瑾.团体辅导凝聚力问卷的编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22,30(01):236-240.

[15]姚棚.积极心理取向的团体辅导对大学生幸福感干预研究[D].南昌:南昌大学,2016.

猜你喜欢
心理韧性
大学生非理性信念与心理韧性的相关研究
基于工作要求—资源模型的新生代产业工人工作倦怠的研究
中国留守儿童研究趋势述评
通过体育教学活动培养学生耐挫力的策略研究
住院脑卒中患者心理韧性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高危学生心理韧性研究
美军心理韧性培育计划及其启示
心理韧性对高中生学业成绩的影响:学业延迟满足的中介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