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导向下培养语文阅读思维的策略研究
——以统编版三年级语文阅读教学为例

2023-07-31 01:32曹莹莹
考试周刊 2023年23期
关键词:段落自然段关键

曹莹莹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得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的重要途径。思维能力是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内涵之一,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把握其内涵,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整体性思维、发散性思维以及创造性思维,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不断提升。

东汉学者郑玄曾在他的《诗谱序》一书中提到:“举一纲而万目张,解一卷而众篇明。”意在指引读书之人要抓住关键篇目进而理解全篇。这一方法在小学语文课文的学习中同样适用,而这个“纲”就是关键句。关键句主要是指在文章或段落中能够概括内容、点明中心或主旨、揭示作者观点、说明对象特征或事理的句子,是小学三年级阶段多次出现的语文要素之一。

从语文教学上来说,需要教师站在编者的视角下,研究其编写意图,结合单元语文要素,挖掘出其在教材中的教学价值。因此,读懂教材每个单元的语文要素,明确语文要素的教学价值,就成了不可或缺的环节。

在执教过程中,笔者通过对教材的不断研究以及整合发现,教材中每个单元语文要素的设立并不是知识的简单合并和堆积,而是有章法、有梯度的。课本中在每个单元语文要素的编排上不仅考虑到了不同年段学生认知水平的差异,综合能力培养的需要,而且不同册之间还存在纵向联系,体现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发展梯度。因此,教师在执教时应准确把握单元教学目标,紧抓单元要素,注意单元之间甚至是册次之间的联系,瞻前顾后方能提高教学效果。

整个三年级教材围绕“关键句”展开了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多点多面的学习和练习,以此帮助学生形成系统的阅读方法,并将之运用于习作中,形成了“由读到写”的学习路径。文章梳理了部编版三年级语文教材中围绕关键句的一系列语文要素以及要素间的联系,旨在借助要素间的关联,探索运用关键句这一语文要素提高教学有效性、提升学生语用能力的措施。

教师在教学中,根据单元教学目标要求,紧抓关键句,进行多维度、有坡度的阅读和表达练习,既能有效落实语文要素,又能提高学生理解、分析、质疑的能力,促进学生高阶思维的发展。

一、关键句在教学中的应用分析

(一)与关键句有关的语文要素的统计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教材共上下两册,每册各包括八个单元。每个单元都有需要落实的语文要素,有培养学生的语言理解和感受能力的单元,有培养学生预测、推断能力的策略单元,有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单元,笔者将围绕关键句展开的语文要素单元作了如下整理(如表1所示)。

表1

(二)关键句类型的分析

关键句即为文章或段落中重要的句子,能够帮助我们提取主要内容,获取重要信息。关键句往往出现在文章或段落的开头、结尾或中间。根据其在文中的作用,笔者将其归为以下几种类型。

1.概括总结型

这是关键句常见的一种类型,多为简洁、概括的语句,常位于段落或文章的开头或结尾,能够帮助我们快速提取段落主要内容。例如,三年级上册第18课《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中,既出现了概括全文的关键句“那里风景优美,物产丰富,是个可爱的地方”,又有概括段落大意的关键句“西沙群岛也是鸟的天下”。三年级下册第23课《海底世界》一课中,不仅有总结全文的关键句“海底真是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世界”,也有自然段的关键句,如第四自然段的第一句“海里的动物,各有各的活动方法”以及第五自然段的第一句“海底的植物差异也很大”。

2.提示信息型

有些关键句并不是直接对段落主要意思的概括,而是起提示和指引的作用,需要根据关键句进行思考、提炼或组合才能了解段落或文章大意。例如,《花钟》的第三自然段是以“为什么一天之内不同植物开花时间不同呢?”来引发读者思考,从而结合后面所写的主要内容,根据关键句进行关键信息的提取和整合。

3.承上启下型

有些关键句,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段落意思,而且还能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结构,分清段落层次。它们大多出现在文章中间某个自然段的开头,常会用上类似于“不仅……而且……”“既……又……”等关联词。例如,三年级下册《赵州桥》一课,第三自然段的第一句“赵州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找到这个关键句,既能帮助理解这个自然段的内容,而且还能知道上一个自然段的内容,这也是我们常说的过渡句。

二、运用关键句时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对关键句这一要素的指向性研究较少

教师在备课时往往以课文教学目标和课文内容为主,虽然在使用新教材的过程中,也在逐渐关注语文要素,但是却没有深入研究和理解这些要素到底要如何落实以及指向学生哪方面能力的培养。由表1可知,这四个单元的语文要素都是围绕“关键句”展开,但是指向性却截然不同,第一次和第三次围绕关键句展开的语文要素,是从阅读层面出发,让学生先了解关键句,关注关键句,知道关键句的作用再尝试运用关键句概括段落大意。第二次和第四次的出现,则是从表达层面出发,让学生学会借助关键句,先将一段话写清楚,最终将一个事物写清楚。它们之间既有横向的由读到写的训练,又有纵向的由点到面的表达。

(二)教师针对性训练意识不强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学关注点以教材中的文本分析、语言赏析为主,或者因为教学内容多,课堂时间不够等因素的影响,缺少对学习方法的归类和指导,教学过程中对关键句只是找一找、画一画,却忽略了进行类似的阅读和表达的指导、学法的归类和引导,学生对关键句的运用仅仅局限于课文中,不能灵活应用于其他的阅读练习中。而在表达上,围绕关键句将一段话写具体,其实在二年级就已经在慢慢渗透,例如,“下课了,操场上热闹极了……”教师在指导时没有根据年段特点以及单元语文要素的要求体现出坡度,二年级时围绕关键词“热闹”写出了操场上的各种活动,比如,“下课了,操场上热闹极了,同学们有的跑步,有的跳绳,有的打篮球。”而在三年级时,仍然还是停留在这样的阶段,没有体现出能力的提升。

三、聚焦关键句,提升语文思维能力

(一)捕捉关键句,提升学生概括能力

1.抓中心句概括

中心句是关键句常见的一种类型,多为简洁、概括的语句,常位于段落或文章的开头或结尾,整个段落或文章都围绕这句话来写。引导学生准确捕捉中心句,能够帮助学生快速、准确地提取、概括段落或文章大意。例如,三年级上册第18课《富饶的西沙群岛》,这是围绕本单元语文要素“借助关键语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进行教学的第一篇课文,也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到“关键语句”,编者在第五自然段旁边作了这样的提示:我发现这段话是围绕一句话来写的。在这个提示之下,教师顺势出示学习任务:找一找这个自然段写了西沙群岛的什么,并圈画出来。学生找到了树林、海鸟、鸟蛋、鸟粪。教师接着引导:这些事物有什么特点呢?学生找出了关键词:“茂密”“各种”“遍地都是”“厚厚的”。通过思考,学生发现,这几句话都是在写鸟多,与第一句话中“鸟的天下”意思不谋而合,于是,找出了能概括这个自然段内容关键句:“西沙群岛也是鸟的天下。”还有的学生根据这个中心句将段落大意概括为:西沙群岛鸟很多。在这一次的教学中,学生在找中心句的过程中经历了由具体到概括的思维过程,加深了对关键句的理解。由段落到篇章,学生在充分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发现,整篇课文既写了西沙群岛的风景优美,又写了那里物产丰富,因而找到了整篇文章的中心句:“那里风景优美,物产丰富,是个可爱的地方。”借助中心句对整篇文章大意有了概括性的认识。

在充分理解中心句的这一作用之后,学生在以后的阅读中,既能准确找出中心句,又能借助中心句概括段落或文章大意,提升学生的概括能力。

2.抓过渡句概括

有些关键句,既是对前文的总结,又是对下文的总起,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过渡句。它们大多出现在文章中间或某个自然段的开头,常会用上类似于“不仅……而且……”“既……又……”等关联词,例如,在三年级下册《赵州桥》一课教学中,学生找到了第三自然段的第一句“赵州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教师引发问题:“结合以往经验,这个自然段是不是主要写了赵州桥坚固和美观的特点呢?”学生通过阅读发现,整个自然段都在写赵州桥栏板上雕刻着的精美图案,只是写了美观,并没有提到坚固。那么为什么会出现“坚固”这一词呢?学生联系上文,找到“坚固”这一特点是第二自然段的内容,因而借助过渡句概括出了第二自然段和第三自然段的大意。而在三年级下册的第22课《我们奇妙的世界》一课中,学生抓住过渡句“再看大地的珍藏——”中的“再”字,自然就会想到:先写了什么呢?联系上文,容易会发现前文中的关键句“先看天空的珍藏”,两句结合起来就知道了整篇文章通过天空的珍藏和大地的珍藏两个方面写出了世界的奇妙。

抓住过渡句,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段落意思,而且还能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结构,分清段落层次,抓住文章结构有层次地进行概括。

3.抓提示句概括

有些关键句并不是直接对段落主要意思的概括,而是起提示和指引的作用。例如,教学三年级下册《一幅名扬中外的画》一课中,第4自然段的开头第一句“最有意思的是桥北头的情景:一个人骑着马,正往桥下走”,读完这句之后,学生发现:冒号之前的语句“最有意思的是桥北头的情景”就是对这个自然段内容的提示,而冒号之后的内容则是对这一场景进行的详细描述。于是,学生借助提示型的关键语句,结合后面的内容,将这个自然段的内容概括为:具体描写了最有意思的桥北头的情景。

学生借助提示型的关键句,结合段落或文章内容进行思考、提炼或组合,既了解了段落或文章大意,又是对概括能力的进一步提升。

(二)借助关键句,培养学生分析能力

1.借助关键句,分析语句关联

三年级下册《花钟》一课中,第一自然段的关键句非常清晰,但第二自然段的关键句却相对模糊。但如果厘清这一段中六个句子之间的关联,关键句就会变得非常清晰、明确。第一句是提问,提出“不同植物为什么开花时间不同”;第二句与第六句则用“有的植物”“还有的花”的表达提示回答了这一问题,与第一句共同形成设问,也阐明了因果关系;而第三至五句则以昙花为例进行了形象的解答。厘清了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可以发现虽然这一段的关键句是第一句,但不能直接用其概括段意,还需要改造与转化,即将疑问句变为陈述句,改为“不同的植物开花时间不同,与温度、湿度、光照和动物活动时间有着密切关系”。

2.借助关键句,分析文本结构

借助关键句能帮助学生分清文章的内容层次,培养学生对文本结构的认识。例如,在执教三年级下册第23课《海底世界》时,先让学生找到文章的关键句“海底真是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世界”,然后根据这个关键句,学生仔细阅读和分析之后发现课文的第2至6自然段具体介绍了海底奇异的景色以及丰富的物产。在这样的分析之后,再结合开头和结尾,整篇文章的结构就一目了然:整篇文章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课文开头以问题总领全文,然后具体从海底的宁静、声音、动物、植物、矿产五个方面介绍了海底世界,而在课文结尾则总结全文,呼应开头。

在对关键句的理解中,学生通过对关键句的解读和分析,进而深入整个段落乃至整篇文章的结构分析,有了这样的结构意识,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清思路和文章脉络,进行深入有效阅读。而在这一解读的过程中,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也得到了培养。

(三)运用关键句,激活学生质疑能力

1.质疑关键句,布局谋篇

在学习《纸的发明》一课时,整体感知以后,学生发现,整篇文章是围绕“造纸术的发明,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之一”这句话展开叙述的。此时,教师适时提问:“读完这个句子,你心中有什么疑问?”引发了学生的各种思考,学生围绕这个关键句进行了各种质疑:造纸术是怎样发明出来的呢?它经历了怎样的过程?为什么说它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之一?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再读课文,发现课文的前2个自然段讲述了几千年前由于没有纸,人们记录时的不便,第3、4自然段介绍了纸的发明经过、改进过程,第5自然段则介绍了它对世界的影响。运用关键句质疑,既让学生厘清了文章脉络,又回忆了科学发明过程的一般规律,激发学生对科学的探索欲望,同时培养了整体把握文本的能力,在质疑中谋篇布局。

2.质疑关键句,厘清段落结构

在执教三年级下册的《花钟》一课的第一自然段时,有的学生依照以往的经验,找到了这个自然段的第一句“鲜花朵朵,争奇斗艳,芬芳迷人”。这个句子确实具有迷惑性,一方面它看起来可以概括,另一方面它还处于段首。这时,教师请学生再读这个自然段,并提出问题:“这一句是能帮助概括段落大意的关键句吗?”这一问题引起了学生的思考:这一句好像只是总领开头,与后面语句的关联好像不大;有的学生则认为关键句是第二句,“要是我们留心观察,就会发现,一天之内,不同的花开放的时间是不同的。”因为这个自然段的后面部分详细写了各种花开花的时间。学生在各抒己见的过程中,他们的思维也在相互碰撞,产生新的质疑与发现:这两个句子第一句是总领全段,引出作者观察的对象。第二句则是这个自然段的关键句,而后面的第三句则是围绕这个关键句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具体介绍了植物学家的发现;而在概括段落大意时,还需要对关键句进行适当删减和变动。

找准关键句,运用关键句,针对自己未知或有疑问的地方提出质疑,既有利于对文本有深入的解读和研究,驱动学生去释疑、晓疑,也激活了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质疑能力。

四、结语

综上所述,用好关键句对提高学生语文能力、提高课堂有效性有着关键性作用。在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找准关键句、理解关键句既有利于理解文本、了解文章大意,提高阅读水平,又有利于语言表达,提升习作水平。同时,以关键句为抓手,充分挖掘其在文本结构中的作用,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提升学生的概括能力,激发学生的质疑能力,让学生习得思维方法,提升思维能力。

猜你喜欢
段落自然段关键
硝酸甘油,用对是关键
高考考好是关键
【短文篇】
心理小测试
秋天
夏天,爱情的第四段落
美丽的秋天
弄清段落关系 按图索骥读文
生意无大小,关键是怎么做?
生意无大小,关键是怎么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