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器官移植发展的必由之路
——器官移植学科体系化、器官捐献专业化、OPO 建设学科化

2023-08-02 18:16薛武军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肾脏病医院肾移植科西安交通大学器官移植研究所陕西西安710061
实用器官移植电子杂志 2023年2期
关键词:捐献者专业化器官

薛武军(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肾脏病医院肾移植科,西安交通大学器官移植研究所,陕西 西安 710061)

我国器官移植事业经历了60 余年的发展过程,随着2007 年国务院《人体器官移植条例》的颁布,我国进行了移植资质准入、技术标准与建设规范、法律法规与实施规则、公民自愿捐献与伦理审核等体系化、系统性改革,步入了依法依规、科学规范的健康发展道路。特别是自2015 年公民自愿捐献做为器官移植唯一合法来源后,器官移植得到高质量快速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我国建立了符合国际器官移植的准则、符合我国国情和特点的人体器官捐献体系、捐献器官获取与分配体系、器官移植临床服务体系、器官移植科学注册与质控体系、器官捐献与移植监管体系,并且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被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国际捐献和移植等学术组织誉为“中国模式”,为世界器官移植做出了重要贡献。我国器官移植事业实现了由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提升型发展的改革[1-4]。但是我国要实现移植的高质量发展,就必须建立并且发展中国技术、中国标准、中国队伍和中国体系,而器官获取组织(organ procurement organization,OPO)与器官移植学科体系建设,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基础和关键[5-7]。因此,器官移植学科体系建设、器官捐献专业化、OPO 建设学科化是我国器官移植发展的必由之路。

1 器官移植学科体系建设

器官移植被誉为20 世纪的“医学之巅”,是现代医学发展和临床技术水平的标志性技术。器官移植医师本着生命至上、事业至上、奋进奉献的执着宗旨和精神,形成了我国器官捐献和移植事业发展的原动力,在器官移植学科体系建设中发挥着主导作用。

我国器官移植事业发展的历史和实践证明,器官移植学科的建设不单纯是移植技术及科学研究的医学学科建设,因为它不仅涉及到诸如外科学、内科学、免疫学、药学、病理学、微生物学等众多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也涉及到与移植技术和器官捐献技术相关的生命科学、材料科学、工程科学、机械科学等医工交叉学科,更是与国家和地方政策、体制、法律、社会、人文、文化及伦理等多方面密切相关,其环节繁琐、过程复杂、制约因素多,是需要多方面共同支持共建的系统化的医学学科,也是再生医学、转化医学、整合医学、精准医学的具体体现和实践。拔尖性人才、创新性技术、突破性研究是医学学科建设的三大专业要素,单纯的器官移植专业学科建设也紧密围绕这3 个要素。但器官移植的基础是器官来源,没有捐献就没有移植,因此,只有建立器官捐献体系,才能实现器官移植学科的系统建设和事业发展。

2 器官捐献专业化

器官短缺是全球器官移植面临的最大问题,据中国人体器官分配与共享计算机系统(China Organ Transplant Response System,COTRS)的数据显示,我国2022 年器官移植等待者135 450 例,但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仅5 628 例,实施器官移植总数仅20 225 例(包括活体亲属捐献器官移植)。器官来源远不能满足广大器官功能衰竭患者对于移植的医疗需求,器官短缺是器官移植发展最主要的瓶颈,只有解决了器官来源问题移植学科才能发展。因此,器官移植学科的建设必须包括OPO 建设、器官捐献实施和移植专业学科建设3 个方面。器官移植学科体系建设的基础是要创新建设OPO 学科与专业化器官捐献,将过去没有捐献,而单纯以移植技术为主的器官移植学科建设成器官捐献专业化、OPO 学科化、器官移植体系化的器官移植学科体系,实现从捐献到移植的中国技术、中国标准、中国队伍、中国学科的创新性跨越式发展[7]。

3 OPO 学科化建设

OPO 是指依托符合条件的医疗机构,由外科医师、神经内外科医师、重症医学科医师及护士、人体器官捐献协调员等组成的从事公民逝世后人体器官获取、修复、维护、保存和转运的医学专门组织或机构,是新时代多学科共建的新生学科。OPO 的使命是整合社会资源,开展器官捐献的宣传和教育培训活动,从事器官捐献与移植的基础技术创新、科学研究和实践工作,且坚守医学、法律、伦理和卫生经济学的最高标准,与服务区域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协作,极大限度地提高人体器官和组织的捐献率和利用率,最终满足各类移植等待者的移植医疗需求,改善患者生存质量。OPO 的核心价值是工作者需要坚持职业化操守,完成专业与技术领域的工作,勇于卓越创新与使命担当,做到与捐献者及其亲属共情,发扬团队协作,既有时空概念上的紧迫感,又充分体现生命延续的传递与促进再生与转化医学在器官移植的具体实践。

OPO 建设需要国家与地方政府的政策与体制主导,需要各级红十字会、医疗机构、社会各方的支持和机制支撑,更需要坚持OPO 的核心宗旨——为移植服务。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的实施则需要合法合规的组织体系、学科科学规范实施的工作体系以及捐献技术与标准的规范实施。OPO 学科化首先要建立OPO 学科与器官捐献实施的建设体系,包括政府主导下的红十字会、OPO 依托医院、学科协作、团队实施的组织体系;OPO 学科领导下的评价捐献队伍、协调获取队伍、器官质量队伍、移植队伍、研究队伍等人才团队的实施体系;标准流程下的疾病评估、死亡判定、捐献技术、获取与分配的技术体系[5]。因此,OPO 学科化发展的实现,要从组织体系、工作体系、队伍体系和技术体系4 个方面做好建设。

组织体系建设的基础是三级建设平台,即政府的政策与主导、OPO 依托医院的影响与机制、OPO自身学科的组织与实施,在此基础上推进成为各级各类捐献医院支持、捐献科室组织和医护人员积极参与的三级实施平台。组织体系建设的创新发展中需重点解决的问题包括:① 需要政府与医院为移植发展建立机制支持,而不是遇到问题需要改革时进行限制与制约;需要各级权力职能部门的政策措施的支撑,而不是因为困难而进行制约和阻碍;需要OPO 学科团队认真细化的组织与实施,而不是形式与应付。② OPO 学科与政府、医院、社会共同管理支撑服务与协作推进的过程中,出现OPO 依托医院学科与专家联动、成本收支与学科基础配置、人事管理与职业化队伍建设、运行机制与捐献实施等问题,需要各级政府、多部门和学科的配合。③ 各级领导要对移植工作发展平稳运行和移植事业快速高质量发展所遇到的困境或风险有担当。④ 需要建设政府主导、多方支撑、学科运行的捐献医院体系、捐献实施体系、捐献器官分配与移植工作连接体系、机制创新体系,这些都是需要解决的问题。实现OPO 学科化建设的基本思想是实现由机构模式创新向专业学科创新的目标,建设OPO 独立运行机制、三级平台工作体系与专业化实施的学科体系。其中专业化建设的主要内容是建设OPO 专业与专业技术队伍,制定捐献与器官获取、保存相关技术与标准、捐献工作实施的规范与流程、捐献工作环节的质量控制措施、标准与管理,将OPO 学科建设成为器官移植实施捐献的专业学科。

工作体系建设首先要坚持OPO 工作人员遵循依法依规的工作制度,标准流程的科学规范,以合规合理的捐献器官获取成本收支为基本原则。工作人员需依法依规遵循捐献者身份明确、捐献者亲属关系清晰、捐献者及亲属自愿无偿捐献的原则,并且科学规范的在捐献者甄别、亲属及其关系确认、捐献者/其亲属捐献意愿、是否符合捐献要求、捐献器官是否可用于移植、更多的器官转化率、困难救助掌控、相关文件签署、捐献工作相关劳务的原则与尺度等8 个方面进行把控。工作体系建设需要具有实施捐献的事业型学科团队,负责具体工作的捐献与协调体系,日常工作相关的政策、保障、服务体系。工作体系建设包括严格掌控死亡判定标准,实现重症颅脑损伤与疾病脑损伤的主要检查常态化,使脑损伤评价成为正常医疗行为,促进脑死亡上报机制的建立并且努力做好捐献者养护单元建设,从脑死亡者的有氧维护迁移到潜在捐献者甄别、评价、维护过渡病房的建设,使之成为特殊的医疗单元。最终目标要达到捐献案例要多,每个捐献者捐献的器官要多,捐献的器官用于移植的要多,器官移植的效果要好的“四要”目标。工作体系建设的过程中严格执行从潜在捐献者甄别与评估、捐献者死亡判定、捐献分类、协调、维护,到捐献器官分配、获取、保存、修复等整个过程的技术标准和实施规范,落实各个环节质控与管理。

队伍体系建设要以OPO 专业队伍职业化工作、专业化发展、学科化建设为宗旨,规划学科队伍系列,明确个人身份属性,落实职业发展,细化学科考核,促进器官移植事业发展。队伍体系建设过程中做好学科人员岗位培训,包括按照个人身份属性参加国家、行业、医院的执业培训,参加器官捐献工作的各级卫生行政部门、红十字会、管理机构和学术社会机构等行业的工作培训,以及器官捐献学科的甄别、评价、协调、维护、保存、修复和相关移植技术等的专科技术培训,落实人员的工作考核、晋职晋级、绩效与奖励等各项具体措施。

技术体系建设在实现OPO 学科化、器官捐献专业化基础上,以器官移植学科的技术体系为指导,建立捐献器官获取的技术体系,落实从潜在捐献者甄别、评估及捐献者评价、维护,到捐献器官维护、获取、保存、修复等整个过程中各个环节的专业技术建设,制定相关技术标准、实施规范和工作流程,实现技术质量控制,达到以技术促进捐献器官质量及提升移植效果的目的。技术体系建设重点做好以下8 个方面的捐献技术建设:① 捐献者适应证与禁忌证的确定(甄别潜在捐献者),是否适合移植的捐献者选择技术。② 有利于移植,促进脑死亡器官捐献(donation after brain death,DBD)实施的脑损伤评价技术。③ 评价移植捐献器官的捐献者评价技术。④ 捐献者在脑死亡后以维护捐献器官功能为目的,维护生命体征、保证器官质量的捐献者维护技术。⑤ 评估捐献器官质量能否用于移植的器官评价技术。⑥ 作为器官移植基础的捐献器官灌注、获取与修整的器官获取手术技术。⑦ 保存获取器官功能、促进器官功能修复的器官保存与修复技术。⑧ 降低和预防移植后受者发生供者来源感染(donor-derived infection,DDI)的筛查与防治技术。

OPO 学科化建设的理念于2020 年底提出,目前已得到全国普遍的接受和肯定,一些地区和医院已经开始了OPO 学科化建设的具体实践,从而开启了我国器官捐献专业化、OPO 建设学科化、器官移植学科体系化建设的新征程。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在国内率先创建了我国首个OPO 专业学科——“捐献器官获取与分配科”,学科以落实国家人体器官捐献与移植工作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协调捐献、移植与管理的关系为目标,依法依规、科学规范开展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和促进器官移植工作,以实现器官捐献专业化、OPO 建设学科化、器官移植学科体系化建设为宗旨。学科以规范器官捐献的组织实施、技术标准与规范、质量控制与绩效管理,促进捐献学科专业化与移植学科体系建设,创建有利于发展的捐献机制与环境,规范捐献器官获取成本收支和财务管理,达到捐献与移植高质量快速发展、移植效应最大化为目的。OPO 学科在前期工作基础上完善和健全了一系列学科工作规则、实施与管理办法、技术标准、流程规范和质控指标。自2021 年9 月1 日学科自主运行以来,经过不断探索和完善,积累了较为成熟的OPO 学科化、捐献专业化的工作经验,取得了可喜的成绩。2021 年9 月1 日至2022 年8 月31 日的1 年期间实施器官移植215 例,同期增长7.5%,获取器官利用率为95.7%,DBD 类捐献率超过90%,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delayed graft function,DGF)发生率为7.5%(同期下降21.3%)。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实践,为我国器官捐献专业化、OPO 建设学科化、器官移植学科体系化的发展提供了成功经验。

在我国器官移植发展的新阶段,我们面临的三大任务包括OPO 的独立建设、捐献器官获取成本收支与财务管理、中国模式下中国特色器官移植技术体系建设,只要我们坚持器官捐献专业化、OPO 建设学科化、器官移植学科体系化的发展道路,就一定能创建中国技术、中国标准、中国队伍和中国体系。

猜你喜欢
捐献者专业化器官
类器官
单采血小板捐献者献血不良反应及防范措施分析
对幼儿园听评课专业化的思考
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
肺脏:隐藏多年的造血器官
人体最“没用”的器官
引导青年教师走专业化成长之路
老年恙虫病并多器官损害1例
论专业化老年媒体的发展之道
岳阳地区血小板捐献者HPA1~17,HLA-A和B基因多态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