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夏丏尊、叶圣陶《文心》的当代教育价值

2023-08-02 11:44安丽娟邹钱华
甘肃教育 2023年11期
关键词:文心借鉴语文教学

安丽娟 邹钱华

【摘要】《文心》是语文教育大师夏丏尊、叶圣陶于20世纪30年代合著的一本教育类小说,至今仍具有不可低估的教育意义。文章通过对《文心》整本书的阅读与梳理,总结得出《文心》的当代教育价值,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知识学习价值、实践指导价值、思想教育价值,指出了这些教育价值的借鉴意义,其就如何学习古诗词、学习写作、学习阅读等方面都给当今的教学带来了一定的思考。

【关键词】语文教学;《文心》;借鉴;当代教育价值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0463(2023)11—0073—05

20世纪30年代前期,受当时复杂的社会局势影响,我国国文教学在艰难的处境中发展。当时,国文教学没有统一的国文教本,教师的生活也不安定。因此,国文教学在实际开展过程中实属不易。思虑于此,夏丏尊先生和叶圣陶先生两人合作,轮流执笔,分别将他们写的稿子发表于《中学生杂志》上。1934年,开明书店将这些稿子编订成《文心》一书,旨在让当时的师生对国文的大体知识有进一步的认识。

《文心》结合史实,以故事发展为脉络,向读者们介绍了当时特殊历史背景下师生交流国文知识的生动场景。该书一经面世,便深受读者的欢迎,尤其是受到了当时中学师生的欢迎,多次重印。事实证明,经典书籍哪怕经历了岁月的侵蚀,始终保持着青春的底色。今天,我们重读《文心》一书,仍旧能感受到当时社会的清晰面貌,仍旧能够感受到《文心》对当今学生的教育价值。通过对《文心》整本书的阅读与梳理,笔者就《文心》对学生的当代教育价值进行探讨,以给我们当今的教学一些启示。

一、如何借鉴知识学习的价值

1.强调字词的学习。在《文心》的开篇《忽然做了大人与古人了》一文中,王仰之先生让学生们预习鲁迅的《秋夜》和姚鼐的《登泰山记》,要求大家仔细揣摩文中的字词。接下来,在《方块字》一文中,王仰之先生就以《秋夜》和《登泰山记》这两篇课文为例,带领学生对文言文和白话文进行了比较,指出文言文和白话文的区别在于两点:即用字的多少以及关系词的不同,并告诉学生们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同一字词的理解存在多种不同的意义。在此基础上,王仰之先生进一步引导学生得出:从词的种类来说,其分类主要包括名词、代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接续词、介词、助词、感叹词。这堂课结束后,乐华与大文在回家的途中,一路上留心沿途的招牌、广告、标语的字词,关注字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应用,将课堂中学到的词类知识运用于实践。《方块字》一文很好地向我们呈现了汉字学习的知识性与趣味性。因此,学生在识字写字的起步阶段,就应当拥有喜欢识字、愿意识字的兴趣和热情,养成从生活中学习汉字的习惯,形成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

2.厘清文体的分类。在《文心》一书中,各类文体的讲述是随着事件的发生而依次展开的。其中,《戏剧》一文向我们讲述了关于戏剧的文体知识。锦华以元戏曲《唐明皇秋夜梧桐雨》以及唐传奇《长生殿》为例,说明这两者在体式上的不同:一本唐传奇演一个故事,不限定多少出,故事繁杂的长到四五十出;元朝人的戏曲称为“杂剧”,大抵是四出[1]。在此基础上,志青分析了古时的杂剧、传奇、京戏与由西方传来的戏剧是不同的,即杂剧、传奇、京戏类似于“记叙文”,将剧中人的思想、话语、行动唱出来、说出来,一出戏里往往不止一个场面;而西方戏剧则是通过对话把故事的前因后果呈现出来,让看戏的人明白,它很少有个人的独白,一幕只有一个场面。在这里,《戏剧》较详细地向我们介绍了我国戏剧在不同朝代的名称演变及体式差异,同时也对中西方戏剧的差异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围绕史实“一·二八战役”,志青、乐华、复初等学生据此知识编成戏剧,详细地分享了戏剧创设的过程。学生们若今日重读《戏剧》一文,无疑会从中收获有价值的知识,进而加深对戏剧的认识。

另外,《文心》还着重给读者们讲述了小说、诗歌等文体的知识。

在《小说与叙事文》中,志青、慧修等人以茅盾的《子夜》引入话题,探讨了小说创作的不易,即小说创作需观照时间的演变以及小说中人物的不同形象。慧修的父亲在听了慧修和锦华的讨论后,重点说明了小说与记叙文的本质差异:记叙文在于将事件的经过表达清楚;小说则不仅要求把事情说清楚,而且要求读者通过事件能够省悟出和人生有着重大关系的意义。

在《新体诗》中,锦华和慧修在聊一种当时新起的文艺——新体诗。慧修的父亲分享了自己对诗的看法:凡是含有“诗的意境”都可以称为诗,诗和散文最粗略的差别在于是否使用精粹的语言。慧修引用王先生的观点提出,新体诗应是全新的,形式和意境都是新的;作新体诗虽不主张一定押韵,但需讲究音节的自然、和谐。

在《两首<菩萨蛮>》中,图画教师李先生以温庭筠的《菩萨蛮》以及辛弃疾的《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为例,对词的有关知识进行了讲述,即每首词分成上阙、下阙;词中句的长短因曲调而不同;词以表现境界或抒情为主;作词的方法是“倚声填词”;词的两种显著风格表现为细致与豪迈,这对当今学生学习古词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3.阐述读写的本质。《文心》的重要阅读价值在于,将关于读写的国文知识打成一片,以故事的形式来增加阅读此书的趣味性。《忽然做了大人与古人了》作为开篇就提及了阅读的本质。王仰之先生在学校给大家布置了《秋夜》《登泰山记》的预习任务。乐华一回到家中,就向父亲枚叔请教了自己在阅读过程中不懂的问题,如,对于乐华不理解《秋夜》中的语句,枚叔对此区分了外面的经验与内部的经验。实实在在的景物是外面的经验,而由景物引发的感想则是内部的经验。内部经验因人而异,因此乐华在理解文章时未达到鲁迅感想的深刻程度。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乐华与其父枚叔谈话的内容同样有效地揭示了阅读教学的本质,即在教师引导下,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不仅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有效的知识与技能,而且也能收获相关的人生经验。

在《题目与内容》一文中,王仰之先生与学生一起讨论了作文的本质。王先生在上课时,向学生提问:“我们究竟在何种情形下,才拿起笔来作文呢?”学生们七嘴八舌,说出了各自的理解。其中,志青的回答得到了王先生的认可。志青认为,写作是生活中的一个项目。王先生对此作了补充说明,强调写作如同洗衣、吃饭、做工一样,是生活中的一件事。课程表中开设写作课是不得已而为之的事情,它要求学生在一定时间完成相应的写作任务。经过长时间的训练,学生也就逐渐养成了写作的习惯,已将写作融入了生活中。写作的目的在于“表达与交流”。我们通常所说“写作”是學生的“三怕”之一,原因在于学生缺乏日常的训练,没有形成写作的习惯。写的过程是搜集、再现、重组生活经验的过程,也是重新体验、生成、再造生活经验的过程;写作是认知训练、思想训练、审美训练,进而是一种生活训练、做人训练[2]。因而,写作是生活中的一个项目,是促进自身精神发展的有效途径,这对当今学生学习写作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二、实践指导价值

1.正确处理读写的关系。在《触发》一文中,周枚叔给乐华讲述了触发的重要性,谈到了阅读与写作的区别。远在四川教书的枚叔给家里寄来了一封信,其中有一封是写给乐华的。信中写道:你爱好读书,努力学文,当然不能算坏,可是读书与作文实在是两件事,应当分别看待。普通人都以为读书就是学作文,作文须从书上去学习,这实在是大错特错的见解……读书的目的,重在习得其内容意趣,否则只是文字的游戏而已。作文的材料到处都是,并非仅在书中,专从书上去学文字,即使学得好,也只是些陈言老套,有什么用处呢?我劝你勿只把文字当文字读,勿只从文字上去学文字[3]。在这里,枚叔给乐华说明了一个观点:阅读与写作是两回事,读书的目的并非写作文,写作文不应是对所读文字的照搬。在此基础上,枚叔认为最重要的是触发的能力,即由一件事感悟到另一件事。对于阅读而言,由阅读所感悟到的事物,便是作文的好材料。触发贵在有新意。触发是沟通阅读与写作之间的桥梁。因此,我们在认识与处理阅读与写作的关系时,应当在阅读过程中注重发挥触发的作用,力求写作有新意。

2.合理运用阅读方法。《文心》一书向读者推荐了许多有效的阅读方法。读者在阅读方法使用之前,首先要解决的便是“读什么”的问题。在《小小的书柜》一文中,枚叔详细地向大文和乐华推荐了适宜初中生阅读的书籍。枚叔认为,书籍是浩瀚的,但学生的闲暇时间有限,因此读书应当力求经济。所以,在读书的时候应当选读具有代表性的书籍。枚叔向大文和乐华推荐的书籍如下:字典类书籍有《词源》《学生字典》,小说类书籍有《老残游记》《镜花缘》《鲁滨孙漂流记》《希腊神话》,诗词类有《唐诗三百首》《白香词谱》,史书类有《史记》,经书类有《论语》《孟子》,少年刊物有《中学生杂志》。枚叔推荐的书籍品种齐全,涉猎范围广,同样也適宜当今的学生阅读。

另外,《文心》一书还给读者讲述了许多有价值的阅读建议如下。

在《诗》中,枚叔认为读诗应当结合诗歌创作的时代来读,只有这样才能了解作者的内心世界。谈到对诗的理解,枚叔认为:诗之所以为诗,全在有浓厚紧张的情感,次之是谐协的韵律,并不在乎辞藻的修饰。

在《书声》中,王仰之先生给大文、锦华、慧修讲述了朗读的方法,强调朗读就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并依据朗读符号读出语句的高低、强弱、缓急。

在《读古书的小风波》中,王仰之先生认为,在国文教学中不应教整本书的文学作品,教材中的作品应是历代文学作品的选粹。学生们在读古书时应当合理运用批判的方法。

在《关于文学史》中,乐华向王仰之先生写信请教一些关于如何阅读文学史的问题。王先生认为,单纯去读文学史只能获得一些文学常识的概念,并不能真正地了解文学史。王先生建议乐华应先接触文学作品,再去阅读文学史,这样读才能受益。

在《风格的研究中》,王仰之先生以司空图的《诗品》为例,与学生们探讨文章的风格,并在此基础上同学生们分享了我国知识分子对文章风格的分类。王先生认为,鉴赏作品的风格应从“取材的范围”“作者的品性”“作者的语言习惯”“写作的习惯”等方面入手,并依据客观条件“推求”作品的风格,这对当今学生如何阅读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3.有效把握写作要求。《文心》一书中同样讲述了许多写作的路径,对于学生的写作也能够起到启迪作用。如,在《知与情与意》一文中,王仰之先生向学生们讲述了文章的作法。王先生认为,文章可参照心理学中“知”“情”“意”来写作。对于一事物表明了它是什么,与别的事物有什么关系,这是知的作用;对于一事物,发生喜悦、愤怒或悲哀,这是情的作用;对于一事物,要想把它怎样处置,这是意的作用。文字是心的表现,也可有三种区别,就是知的文、情的文、意的文[4]。在三者关系的认识上,王先生强调情、意的驰骋应兼顾到知,否则写作便是盲目表达。

在《文章病院》中,慧修、乐华、志青等人结合《中学生杂志》增设“文章病院”一栏的文章进行讨论,根据文章具体病句的分析,概括出写作的三类语病:用词、用语不适当;意义欠缺和累赘;意义不连贯,欠照应。

在《语汇与语感》中,志青与大家分享了自己作文取得进步的经验:根据王先生的要求,平时注意文法有无毛病,用词是否适当以及思想是否新鲜、正确;在日常的学习中,注重词类的收集与比较,如比较词的相似及相近之处,分析其所用的范围。王先生在志青的基础上提出语汇因人而异,建议大家在词的使用上需要观照词的感觉力以及词的情味。

在《文章的组织》中,锦华代表学校在演说竞赛上发表了自己对于文章组织的理解,即文章组织存在较多说法,并结合记叙文、解说文等文类,说明组织文章应遵循“秩序、联络、统一”的原则。

三、思想教育价值

1.弘扬爱国主义教育。《文心》这本书的最大特色就在于将故事中的人物放置于真实发生的时代事件中。通过整本书阅读,我们可以清晰地发现,爱国主义教育线索一直贯穿于该书的始末。

在《知与情与意》一文中,“九·一八”事变引发了全国民众的愤懑。第一中学的师生纷纷以自己的方式表达对国家大事的关注,如各科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时围绕当时的国情进行设计,学生们也在《抗日周刊》上发表抗敌的讲稿。在《日记》中,乐华跟着父亲一同来到上海。在乐华去上海的第二日,“一·二八”事变爆发,“日兵侵犯闸北”“十九路军抵抗胜利”“闸北已成焦土”等消息纷至沓来。乐华在上海作为见证者,将其写好的《难中日记》寄给同学们,分享了自己的遭遇。在《戏剧》中,学生们也以“一·二八战役”为题材,选择战役中发生的代表性场面作为戏剧的内容,以抨击战争中日军的骄横残暴,彰显我国军民的奋勇团结。在《左右逢源》中,伴随着榆关失陷的消息传来,乐华仍参加着抗日会的工作,同时心中也时常担心着远在四川工作的父亲……今天学生们重读《文心》,对乐华、大文、锦华、慧修等人的经历必将感同身受,也必将对《文心》中学生们的爱国行为有所触动。正如蔡东彩对该书的评价:着重辅导文化学习,但绝不忽略政治思想引导和道德品质的培养[4]。

2.感悟家庭温暖亲情。无情的战争给当时的人民增添了不尽的痛苦,但却让无数的家庭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共渡难关。《文心》围绕乐华一家生动地向我们呈现了家庭的温暖亲情。乐华的父亲周枚叔以前作为中学国文教师,对国文有着相当的了解。因此,每当乐华在国文学习遇到困难时,枚叔总能够对其耐心细致地讲解。书中父子间的对话不仅体现出知识的趣味性,而且也洋溢着浓浓的亲情。受“一·二八”事变影响,金融行业遭遇危机。在银行工作的枚叔失业了,乐华也由学生变成了一名工人。但是,无论乐华的处境如何改变,乐华始终铭记着家人的叮嘱——积极求学,勤奋刻苦,成为工厂中受大家欢迎的进步知识青年。通过乐华一家的情况,我们深刻地体会到作为父母的不易,可以感受到父母为了家庭的苦心经营,同时也为乐华的孝心以及向上的精神深感欣慰。这对当今学生如何看待亲情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3.珍惜师生宝贵情谊。《文心》一书大部分呈现了师生交流国文知识的场景,我们可以从字里行间感受到教师们的良好品格与学识修养,可以从学生们的学习中感受到青年学子的积极上进。《文心》中的师生关系是良好的、和谐的。如在《还想读不用文字写的书》一文中,因家境困难,乐华只能做退学的打算。当得知乐华无法继续求学而要去当工人的消息,大家纷纷感到惋惜。志青、复初等人还特意为乐华举办了一场送别会,邀请了王仰之先生、教算学的沈先生、教英文的张先生、教图画的李先生等任课教师。在送别会上大家对乐华都说了些惜别与珍重的话语。王仰之先生认为惜别惆怅是难免的,但乐华离开也并非是天大不幸的一件事。王仰之先生对乐华持有乐观的心态,相信乐华在工厂仍然会继续保持学习的热情,不断进步。在一阵掌声中,乐华感动得几乎要流眼泪……今日重读《文心》,对于师生间情谊的重视必将潜移默化地影响我们。

《文心》一书自发行起,便一直受到读者们的青睐。在那个特殊年代,学生受战争影响,无法安心求學,甚至面临着辍学的境遇,但他们仍与家人、老师、同学一起,相互理解,相互支持,始终保持积极上进的学习心态。在夏丏尊、叶圣陶两位语文教育大师的笔下,以乐华为代表的学生们向读者们生动地演绎了当时初中生的生活与学习现状。今天,学生们重读《文心》,不仅能够收获有价值的读写知识,掌握有效的读写技能,而且还能够从思想上认同当今生活的来之不易,珍惜与父母、师生的情谊,这便是《文心》显现的教育价值。

参考文献

[1]夏丏尊,叶圣陶.文心[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5.

[2]王荣生.写作教学教什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3]夏丏尊,叶圣陶.文心[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5.

[4]蔡东彩.叶圣陶与《中学生》杂志[J].编辑学刊,2008(01):75-78.

编辑:张慧敏

猜你喜欢
文心借鉴语文教学
冬天来啦
文心杂记
请不断修炼你的“文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