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深圳高考二模英语试题分析

2023-08-02 00:13林晓研
广东教育·高中 2023年7期
关键词:批判性语篇考查

林晓研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课标》)将思维品质列入英语学科四大核心素养之一,指出:“思维品质指思维在逻辑性、批判性、创新性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能力和水平。思维品质的发展有助于提升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他们能够从跨文化视角观察和认识世界,对事物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同时,《课标》提出对思维品质的目标的具体要求:能辨析语言和文化中的具体现象,梳理、概括信息,建构新概念,分析、推断信息的逻辑关系,正确评判各种思想观点,创造性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具备多元思维的意识和创新思维的能力。

同时,《课标》对阅读能力的要求包括“提取语篇信息,把握语篇结构及语言特征、推断词义、隐含意义以及语篇内容,批判性地审视语篇的内容、文化现象、价值取向以及语篇特征等高层次理解内容”。从要求看出,阅读理解需要批判性思维的参与。只有先提取、把握、推断语篇的事实性信息,才能对信息进行再加工,进行高层次思维活动。而好的思维能力,有助于理解语篇。因此,阅读能力和思维技能是互相限制和促进的关系。

日常教学活动多以处理事实性的信息为主,高层次思维技能的训练活动开展则不甚理想。可能性的原因如下:(1)为适应考试的要求,教师需要注重基础语言知识的传授,故课堂以词句意、主旨和语法等学习理解层面的活动为主。这导致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只能作为教学最后的升华,蜻蜓点水,流于形式。(2)学生盲目地把教师的讲解和教材信息作为标准答案,不敢挑战权威。(3)学生疲于应付考试,常处于“不提问,不反驳,不评价”的被动学习状态。长此以往,他们形成了重知识、轻思考的学习方式。

本文从批判性思维的角度,分析2023年深圳市高考二模英语试题的语篇话题和设问如何凸显对批判性思维品质的考查;并从教考衔接的角度,通过试题语篇如何对标教材课文,探索同一主题下多个语篇如何通过不同形式和层次的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一、试题分析

2023年深圳市高考二模英语试题具有话题丰富、教考衔接、思维含量高三大特点。从语篇题材上看,阅读理解B篇、完形填空、读后续写等三篇是关于“人与自我”;阅读理解D篇和语法填空等两篇是关于“人与社会”;阅读理解A、C篇、七选五等三篇是关于“人与自然”。在强调立德树人、五育并举的时代背景下,试题的语篇话题丰富,既聚焦在个人成长、家庭与校园生活、旅行等成长与生活类话题,也关注了社会发展、科技发展、科学常识、生态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社会科学类话题。从学科核心素养上看,语篇与教材紧密结合,体现了教考衔接的特点。以下将围绕阅读理解的15个设问和B、C、D、读后续写这四个语篇的主题,探讨它们对学生批判性思维的考查与培养。

(一)阅读理解设问对思维的考查

依据德尔菲项目(Delphi Report)(Facione,1990)以及文秋芳等(2009)的研究,批判性思维的三项核心技能为分析、推理与评价。陈则航等(2020)在此基础上,构建了英语阅读批判性思维框架。该框架与高中《课标》要求基本对应,并对三项核心技能作出了具体描述。见表1。

由表1可见,批判性思维包含分析、推理和评价这三类。其中,分析能力属于低阶思维,主要指向对文本的基本理解和归纳。推理能力建立在分析的基础上,指向推断文本未直接言明的内涵,以及在已有根据上作出合理猜测和质疑的能力。评价能力属于高阶思维,指的是客观地对文本来源、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写作方法等进行对比和深度质疑的能力。根据表1框架,对2023年深圳市高考二模英语试题阅读理解的题干分类,见表2。

由表2可见,本试题的阅读理解题目集中在分析类的①-④,推理类的①,未涉及推理类的②-④和评价类①-③。陈则航等(2020)在2017-2020全国卷高考阅读理解对批判性思维的考查研究中发现,高考阅读理解重分析、集中考查推理技能的推断和预测,未考查评价技能。陈则航等(2023)针对教材的批判性思维研究提出,新外研必修一至三的阅读课后配套的344项任务中,有42.15%与思辨能力有关。其中,分析类任务占51.72%,但第③项较少;推理类任务占27.59%,但第③项较少;评价类任务占20.69%,主要为第③项。即对三项技能的考查中,分析類最重,其次是推理,最后是评价。深二模阅读理解题目的核心技能权重分配,与教材和高考阅读题目的比例基本一致。值得一提的是,推理类②-④和评价类①-③的考查之所以较少出现在阅读理解题中,是因为评价技能多在开放式的思维活动中展开,不适合放在四选一的考试题型中考查,但并不意味着此技能不重要。例如,2022年的全国乙卷书面表达题要求学生根据图表中的关于课外英语学习活动的调查结果,进行情况的描述,并做简单评价。这道作文题考查学生“批判性地审视、探讨某一现象”的思维能力,属于评价类③。而深二模试题除了阅读题目重视分析和推理外,还采用了具有高思维含量的语篇,比如阅读理解B、C、D篇和读后续写。它们进一步关注思维技能的推理类②-④和评价类①-③,落实对思维的培养。

(二)语篇主题对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1. 推断人物心理,表达个人观点

阅读理解B篇的主题语境是“人与自我——认识自我”。文章改编自年轻的英国女作家Yael-Louise Dekel的Being Alive。作者以优美的文字回忆如画般的童年。通过她的描述,读者也似乎尝到了酸味的浆果,听到放肆的欢笑声,触到透心凉的湖水。而随着意象的更换、句子的重复、符号的停顿,童年远去,成年迫近,自由变少,烦恼增多。这是每个人必经的道路。因此在成长的湖水里,我们能与她共浮沉:窒息、自省、蜕变。这篇散文诉说的成长哀伤和道别疼痛,既让读者深刻体会“Writing is the expression of soul”,也引发对成长的意义与得失的思考。

联想到外研版教材选择性必修二Unit 1中主课文The Little Prince的小说节选,也是一样的话题。故事通过“蛇吞象”的画,对比儿童的本真与成年人的功利心。课后习题中,编者问:“After reading the two passages in this unit, think about what you may acquire and lose as you grow up. Share your ideas with the class.”成长的烦恼可以寄给Agony Aunt,也可以自述在唯美忧伤的散文里。

2. 分析观点利弊,作出正确评价

本次读后续写语篇的主題语境是“人与自我——个人生活”。语篇讲述芭蕾舞世家的女孩Kelly,放弃芭蕾追求拳击的故事。这是典型的家庭矛盾——即在遵从内心或迎合期待、在特立独行或打破常规之间作出选择。这类开放性的话题没有标准答案;如何选择,只能遵从主人公的生活态度与人生追求。

联想到外研版教材必修一Unit 3主课文 Like father, Like son,该课文讲述父子两人由于立场不同,就儿子的未来职业规划产生分歧和冲突的故事。编者问:“If you were in a similar situation to the son, what would you do and why?”而回顾必修一Unit 1 的课文High school hints,美国女孩Lisa早已给出她的建议:“I figured Id better just go all out and see what happens. If you fail, no problem—next time you can fail better.”选择性必修四Unit 1也探讨了如何做出人生重大选择或决定。这些语篇意在引导我们分析不同道路的差异“weigh up the options”,不至于留下遗憾“look back on the decision with a sigh”。最重要的是,我们要学会选择与决定,勇敢面对和担当,“be prepared for the unexpected”。

3. 建构新的概念,解决新的问题

阅读理解D篇的主题语境是“人与社会——科技发展与信息技术创新”。它从ChatGPT威胁人类文字创作入手,以美索不达米亚人作为例子,说明有史以来人类对新技术的态度都是喜忧参半的。文章建议我们以史为鉴,正确看待和利用人工智能来造福人类。技术变革是必然的趋势;它代表着进步,同时也带来挑战和焦虑。

此类话题的文章层见叠出,如:选择性必修三Unit 4 A boys best friend通过男孩Jimmy和机器狗的故事,启发学生辩证分析“人工智能究竟是人类最伟大的成就还是最大的威胁”。选择性必修二Unit 3主课文A new chapter讲述实体书店在电子书籍和网络书店的冲击下,寻找生存出路的故事。该单元Developing ideas版块的文章Emojis: a new language? 介绍网络表情符号的发展和对表达方式的影响。编者问:“What lifestyle changes does each reading passage in this unit focus on? What is the common message conveyed in both passages?”目的是引导学生进行对比和总结,再次深入思考技术革新带来的变化和影响,以及如何理性地看待生活中的“变”与“不变”。

4. 提出合理质疑,形成独立思想

阅读理解C篇的主题语境是“人与自然——人与动植物”。语篇以儒艮的生存危机升级作为例子,提出将bio-cultural status(生物文化地位)作为新的灭绝风险度量标准。该方法通过测量语言的活力,判断相关文化消失的风险,进而判断它的重要物种的脆弱性。在此之前,我们认为人类的活动是破坏生态的主要原因,要保护好生态,就要将人与动物分开。但bio-cultural status肯定了人类与生态的关爱关系,认为人是保护行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提倡人和自然更紧密的联系,而不是更多的分离。此类文章的魅力,在于普及新观念新成果,敦促读者构建新的认知,引发读者提出新的疑问。如果不是阅读了这篇文章,我们或仍坚持人与生态保护不相容的做法。而新的度量标准是否具有实操性、如何推广应用、紧密联系的边界在哪里等,这都值得进一步思考。

外研版教材中,有如下几个语篇,也同样在挑战传统观念。必修二Unit 2 Time for a change? 探讨年夜饭应该在家吃还是出去吃。编者问:“Which of the two opinions do you agree with? Why?”该问题其实先问在家吃和出去吃各自的好处和缺点,再进一步让学生思考倾向于哪种方式,以此鼓励对固有思维模式的反思。必修二Unit 6 Whats really green? 的专栏列举了四个环保认识误区后,编者问:“Are you aware of any other ‘green truths that are not true? Share them with the class.”这些语篇旨在提醒学生,常识不一定都对,保持思考很重要。必修二Unit 4 Good books, Bad movies通过例证的方式,探讨由文学作品改编的电影常常不尽如人意的原因。尽管语篇明确表达了作者的观点和主张“Judge a movie in its own right, not against its original source”,但编者在课后习题问:“What other reasons do you think make movie adaptations less satisfactory than the original books?”可见编者希望学生能在已有信息的基础上,提出不同的假设和方案。必修三Unit 3 Franklins experiment: how much is true? 话题深度拓展到“评估信息或资料来源的可信度”。该文章介绍科学家们对富兰克林的风筝实验真实性的怀疑和求证,提出尽管虚构的故事比事实更吸引人,但实验才能出真知:“We should not always believe everything we read or hear”。

二、教学建议

学生的思维技能,能够得到哪方面的训练,能否从低层次过渡到高层次,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師设计了怎样的活动,提了怎样的问题,布置了怎样的课后练习。学生的认知有限,但教师的引领能拓宽他们的广度、高度和深度。李娉婷(2022)研究发现,批判性思维能力与学生英语阅读分数有明显的积极影响。学生批判能力越强,在阅读时表现越好。该影响不仅体现在英语学科分数上,还体现在整体学习的能力上。因此,在英语教学中应该持续有效地训练批判性思维能力。以下是关于如何利用外研版教材培养批判性思维的五个建议。

(一)结合思维导图,分析文本特征

选择性必修教材的Developing Ideas文章旨在拓展学生的认知领域,在处理上应以语言的思维内化和输出为主。将思维导图与英语阅读教学相结合,能够直观、逻辑地呈现语篇主要信息。图示的呈现帮助学生认识到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引导学生关注文章字词句以外的语篇框架和论说展开方式。比如,当学生绘制试题C篇的思维导图时,需要合理筛选主次信息,准确研判关键词,最终把整个文章的知识结构化呈现:“Example—Past method—New approach”。

(二)比较单元语篇,区分观点异同

比较类活动包含比较文本不同的人物、活动、地点的特征,比较不同文本的语言使用,比较现象或行为产生的原因或者造成的结果等。尽管完成此类活动,师生需要费一些功夫去回忆和整理,但线索的搜寻和比对的过程,就是思维飞速发展的过程。此类活动提问形式如:

☆What qualities  do both  reading passages in this unit convey?

☆What  …  are described in the two reading passages and what do  …   have in common ?

☆How is the theme of  …   presented differently  in the two reading passages in this unit?

☆What  different life lessons  can you learn from the two reading passages in this unit?

☆ In what diff  erent ways  do the two reading passages in this unit raise our awareness of  … ?

(三)设置类似情境,提供不同方案

这个活动的本质是评价类的思维活动,它要求学生将刚获取的信息和习得的技能迁移到类似情境中去解决问题。这类活动有助于巩固和内化语言,激发兴致和激活思维。提问的形式如:

☆ If you were  given 1,000 yuan, how much money would you put in each jar? Give your reasons.

☆ Can you think of  a “Plan C” to save people from the problems on Earth? Share it with the class.

☆ Suppose you are  one of the children saved by Winton, what would you like to say to him?

(四)评价写作手法,评估信息来源

语篇写作手法的评价,包括作者从哪些方面塑造人物,是否成功?观点的表达是否清楚且有说服力?事件对于主题意义的表达有什么作用?作者如何看待某事件,他的根据是什么?你是否同意等。回答此类问题,学生需根据一定标准,客观地评估对人物、行为、观点的认可度。此外,根据文本特点,教师也可引导学生追溯信息的来源和证实其真实性。在信息膨胀的时代,我们更需要思辨能力来过滤和甄别信息。提问的形式如:

☆What  techniques  does the writer use to make his view logical and convincing? Find at least one example for each technique.

☆Do you agree with the  authors opinion  with the English language? Give your opinions.

☆Why did some people challenge Carsons  findings ?

☆Do you think the text is  logical ? In what ways?

☆Do you think the story is  real ? Does it matter and why?

(五)设置开放性问题,鼓励创造性评价

开放性的问题属于评价类的批判性思维活动,鼓励思维的发散和进阶。教师提问个人喜好类的问题,学生陈述个人的感受或意愿,提供原因或根据,言之有理即可。由于此类活动要求基于前期的铺垫和输入,因此适合在课堂最后展开。提问的形式如:

☆ Do you agree with  … ? Give your reasons.

☆Which part of  …  interests you most ? Why?

☆ What do you think  about living in nature like  … ? Give your reasons.

☆Which of the two reading passages in this unit, both about … , do you prefer ? Why?

☆Which of the different aspects of  …  do  you most expect  to encounter in your lifetime?

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是循序渐进的过程,是一项长远的目标。只有当教师把批判性思维与教学实践相结合,选取具有思维含量的阅读材料,精心设计分析、推理和评价的教学活动,提出有层次有质量的问题,才能让学生在阅读中形成开放、积极、主动的思考习惯,最终实现思维品质的发展。

责任编辑  吴昊雷

猜你喜欢
批判性语篇考查
创新视角下高考中关于统计的考查
创新视角下高考中关于统计的考查
新闻语篇中被动化的认知话语分析
思辨读写促进批判性思维的发展
探讨樋口一叶作品中的批判性——以《青梅竹马》为例
思辨读写促进批判性思维的发展
例谈氯及其化合物的学习与考查
当前大众文化审丑异化的批判性解读
钒及其化合物在高考中的考查
从语篇构建与回指解决看语篇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