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在线课程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研究

2023-08-02 03:55董杰
大学·教学与教育 2023年5期
关键词:在线课程保障体系教学质量

董杰

摘  要:在线课程是对传统课堂教学的一次大变革,已成为高校推进课堂教学创新的重要力量,但其教学质量也受到了广泛的质疑。文章从分析在线课程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要素入手,结合工作实践,从提升教师信息化教学水平、建立课程质量标准、开展课程质量评价、加强质量监控、做好学情分析、完善制度建设等六个方面阐述了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策略,以期为高校在线课程的教学质量保障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在线课程;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3)14-0034-04

在线课程是基于网络视频来进行远程教育的一种授课形式,它的出现打破了学习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是对传统课堂教学一次大的变革,已成为各校推进课堂教学创新的重要抓手。特别在新冠疫情影响下,在线课程更是呈现爆发式增长。在线课程优势明显,但其凸显出的教学质量问题同样受到广泛的关注。如何构建科学合理的在线课程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确保教学质量得到有效保证,是在线课程应用中亟须解决的现实问题。

一、在线课程教学质量保障要素分析

在线课程是“课程”与“教学”的有机整合[1],其质量保障是个系统性工程。根据全面质量管理所阐述的计划、实施、检查、处理(PDCA)的基本工作方式[2],质量保障应贯穿于课程建设、教学过程、教学目标、质量监控等方面,并通过管理、组织、活动等方式来实施。基于上述分析,在线课程教学质量保障要素应包括教师的信息化教学水平、课程的质量标准、质量评价、教学质量的监测、学情的分析以及相应的配套制度。

(一)教师信息化教学水平

教师的信息化教学水平指的是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的能力。教师的信息化教学水平是在线课程教学质量保障的先决条件。线上教学若要具有较高的质量,前提是教师应具有良好的信息化素养,具备一定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及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因此,教师信息化教学水平是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和任务。

(二)在线课程质量标准

课程质量标准是课程教学的科学依据、行动指南和最终目标,是课程建设质量的重要依据。通过建立课程质量标准,明确相关要求,可为课程建设指明方向,为教师提供有效指导,避免开发质量低下的课程。

(三)教学质量评价

教学的质量评价应包括不同对象对课程的评价和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两个维度。对课程质量的评价应基于课程质量标准,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应将过程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相结合,在学生评价、同行评价、专家评价的基础上进行综合评定。通过质量评价,牢牢把住课程建设与教学质量关。

(四)教学质量监控

教学质量的监控,就是对教学质量形成的相关因素和环节进行观察和控制,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并改进不足。因此,教学质量的保障离不开有效的质量监控。质量监控的方法是多样性的,但无论采取什么样的方法,监控应该是全面且科学的。这需要对课程质量开展全过程的监控。

(五)学情分析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科学的学情分析是实现因材施教、提高教学效率的基础。众所周知,教师在实施教学前应对授课学生全面分析,但大家往往忽略了教学过程中的学情分析。与传统教学不同的是,在线课程的学习会产生大量的学习数据,包括学习过程性数据和结果性数据,并被平台完整记录下来。通过平台的教学管理功能,调取相关数据进行分析,为科学分析学情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通过学情分析,既可以掌握学生的学习状况,也可以有效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六)相关制度

在线课程建设与教学质量需要有相关制度来支撑保障体系的实施,因此需建立与质量管理有关的系列制度,并深入執行。

教师信息化水平是教学质量的先决条件;通过建立质量标准为质量提供依据;通过分析学情提升质量;通过教学评价检验质量;通过教学监控发现问题;通过建立制度使质量保障落地。六个因素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相互补充,相互促成,共同构成了较为完整的质量保障体系。

二、在线课程教学质量体系构建策略

(一)提升教师教学信息化水平

1. 开展分类分层培训

提高教师教学信息化水平首要是加强培训。通过培训让教师树立现代教育理念,掌握基本的信息化技术能力,提升线上教学应用和实践能力。按照分类分层、紧贴需求的原则,可以把教师培训分为基本信息化技术、资源开发与建课、平台教学应用、教学设计提升四个模块,形成从信息化技术普及—线上课程建设能力—线上教学实施能力—线上教学创新能力,四层进阶式培训模式。

2. 组建信息化教学团队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入越来越紧密,为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需组建信息化教学团队。学校要结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把擅长信息化教学设计、信息化教学开发、信息化教学管理、信息化教学技术的教师组合起来,建立互补、高效的信息化教学团队。通过互补配合、协同创新,打造本校的信息化教学专家团队、信息化教学名师团队。

3. 设立信息化教改项目

学校应设立信息化教学专项教改项目,大力支持教师开展项目研究。项目的设置要引导教师围绕信息化教学的设计、开发、实施、评价和管理[3]及新媒体新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等开展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以项目驱动来提升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

(二)建立在线课程质量标准

2018年,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了《信息技术学习、教育和培训在线课程》国家标准(GB/T36642-2018),标志着在线课程迎来了国家标准。依据国家标准、借鉴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认定、省精品在线开放课程认定的要求,结合学校实际,制定课程建设质量标准。课程建设质量标准可以分为课程内容、资源素材、教学方法、过程管理、师资团队四个一级指标,并下设若干个二级指标。

(三)开展在线课程质量评价

1. 评价的主体

以往学校在开展评价工作时,主要由教学专家、企业行业专家、教学管理部门负责人等组成的评价团队作为评价主体进行,往往忽视了学生在评价过程中的作用。事实上,学生作为课程授课的对象和资源配置的中心,是不可或缺的评价主体[4]。因此,需把学生作为评价主体纳入评价队伍中,形成专家、同行、学生内外结合的评价方式。

2. 评价的标准

对在线课程的评价应包含课程的建设质量和教学质量两部分,评价内容应包括教学设计与方法、教学内容与资源、教学团队与支持、教学互动与管理、教学效果与影响等。

因评价主体的差异,需根据不同评价主体设计不同的评价标准。可以把专家、同行归为一类评价主体,制定相应的评价标准,同时针对学生群体的评价制定另一套评价标准。

3. 学习效果的评价

对在线课程的质量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不能忽视。因此还需建立起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一直以来,对学生的学习评价存在着总结性评价为主,过程性、即时性评价不足的问题,难以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在进行学习评价时,需从“重结果”向“全过程”转变,把过程性和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对于在线课程,要结合学生的在线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可通过教学管理的平台功能,实时监测学生的各项学习数据,如登录次数、访问时长、作业提交、与教师的互动等。通过这些数据的采集与分析,可以较为清晰地了解学生日常的学习状态,将其与最终的期末考试结果相结合,评价学生学习效果,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课程的教学质量。

4. 评价的应用

将专家的评价结果、学生的评价结果及学习效果的评价结果按一定权重,计算出课程的最终评价得分,并划分为优秀(90分以上)、合格(60分以上)、不合格(60分以下)三档。综合评价为优秀的课程,认定为校级精品在线课程;不合格的课程,课程负责人针对不足和存在的问题,需做好整改和完善,下轮开课前经专家组重新评定为合格后,方可重新上线。

(四)强化教学质量监控

对在线课程的质量监控是基于在课程质量标准和课程质量评价的基础上进行的。为避免教学质量监控过于“碎片化”[5],提高监控效果,实施了“3333”课程质量监控体系,即监控实施的“3主体”“3组织”“3阶段”“3时期”。

“3主体”:根据上述课程质量评价部分所述,3主体分别为专家、同行、学生。

“3组织”:一是校级层面,由教务处、督导室等相关教学管理部门组成,做好学校层面的在线课程质量管理与监督;二是院(系)层面,由学院领导、专业主任、院系督导组成,负责本院系开课的在线课程质量的监督;三是专业层面,主要是在专业主任带领下,课程团队做好本课程质量监控。

“3阶段”:第一阶段为课程建设阶段,以课程质量标准为依据,以院(系)层面和专业层面为主负责;第二阶段为课程运行阶段,以课程质量评价形式进行,以校级层面和院(系)层面为主;第三阶段为课程结束后阶段,由校级层面负责为主开展,采取以学生评教的方式进行。

“3时期”:课程运行阶段是监控的主要阶段,因此针对此阶段,分别在课程学期初、学期中、学期末三个时期集中做好质量监控。

通过实施“3333”课程质量监控体系,形成对课程立体式、全方位、全程化的质量监控,进一步优化了保障体系,有效地提升了课程教学质量。

(五)开展学情分析

在线课程的学情分析是通过采集学生学习过程中产生的数据,分析学生学习行为,从而了解学生学习习惯、学习热情、学习能力、知识的掌握程度等相关学习情况,既包括学习过程中的学情分析,也包括学习结束后的学情分析。当前,各大在线学习平台都具备了可以有效记录整个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各类动态数据功能,基于平台的大数据,通过管理后台的统计功能,为学校教学管理部门开展有效的学情分析提供了实现可能[7]。首先是要做好数据内容的研究。平台记录的数据众多且繁杂,既包括如登录访问数、视频观看时长、资源点击量、发帖发言数、师生互动数等学习过程性数据,也包括如作业测验、章节测试、考试等学习结果性数据。需要了解各类数据的学习行为,对数据进行分类集中,便于分析。其次是数据分析。能够进行数据分析的工具和算法很多,如决策树、相关分析、关联规则、统计分析等[6]。教学管理部门根据所采集的数据性质选择相应的分析算法和工具。最后是分析的应用。教学管理部门把分析的结果融入质量监控、质量评价中,及时反馈给院系、专业、课程组,以便授课教师完善课程内容、提高资源质量、优化教学方法。在基于平台数据的分析基础上,面向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以进一步了解学生线上学习方式、学习效果,让学情分析更加全面。

(六)完善制度建设

学校要高度重视课程质量保障体系的制度建设,需重点做好以下几项制度的建设:

1.《教师信息化教学培训制度》:明确培训的组织方式、培训内容等,将信息化教学培训作为师资队伍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给予固化;2.《在线课程建设管理办法》:明确课程建设标准,提升课程建设质量,进一步扩大课程应用共享;3.《精品在线课程认定实施办法》:明确精品在线课程认定标准和程序,激励教师创建高质量课程,提升教学质量,培育国家、省精品在线课程;4.《在线课程教学检查制度》:规定检查人员、检查时间、检查内容、检查方式等;5.《线上教学管理与规范制度》:明确线上教学规范,加强线上教学管理;6.《在线课程教学督查制度》:规定督查人员、督查时间、督查内容、督查方式等;7.《在线课程教学反馈制度》:明确反馈人员、反馈内容、反馈方式等内容;8. 《在线课程质量评价制度》:明确评价主体、评价内容、评价方式及评价的应用等。

三、结语

在线课程的应用是“互联网+”教育的重要形式,已成为当前高校推进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一种重要手段。在线课程的教学质量保障是个系统工程,从教师教学能力到课程建设,再到教学效果;从教学监控到教学诊断,再到制度建设,需对教学进行整体性、全局性剖析。构建并完善在线课程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将有效促进在线课程的建设与应用实效的提升,推进教学创新,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 杨晓宏,周海军,周效章,等. 高校在线开放课程教学质量认定标准构建研究[J]. 中国电化教育,2020(02):67-74.

[2] 马万民. 高等教育服务质量管理研究[M]. 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27-28.

[3] 郑小军. 教师如何提升信息化教学能力[J]. 基础教育研究,2017(15):5-10.

[4] 陈然,张晓,唐荣. 我国开放大学在线课程质量评价研究——来自美国Quality Matters的启示[J]. 成人教育,2020(02):27-32.

[5] 申群英. 应用型院校教学监控“全程化”转向对策[J]. 教育与职业,2019(21):52-56.

[6] 张晖等. 基于在线学习平台的学情大数据分析[J].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7(17):76-78.

[7] 山笑珂. 我国慕课课程评价体系建设思路初探[J]. 中国成人教育,2016(18):107.

(責任编辑:淳洁)

猜你喜欢
在线课程保障体系教学质量
努力改善办学条件 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关注学习过程 提升教学质量
提高教学质量,重在科学管理
ETC关键设备准入标准及运行保障体系构建
关于构建战区联合作战后勤聚合保障体系的思考
MOOC:我国未来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的危机与转机
在线课程教学融入网络消费者行为预测研究
基于SPOC的“数理逻辑”在线课程教学改革探究
高校传统教学模式与MOOC相结合的改革实现
构建更安全可靠的机房电源保障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