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守正、创新与展望

2023-08-03 10:46陈殿兵杨新晓朱鑫灿
现代教育科学 2023年4期
关键词:理论基础实践路径

陈殿兵 杨新晓 朱鑫灿

[摘 要]党的二十大报告描绘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教育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支撑力量,要通过不同形式的牵引全方位、全过程地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文章在分析与解读政策文本的基础上,从“党对教育事业的领导、人民至上、顶层设计的稳定性、有效借鉴”等守正层面提炼了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力量与政策源泉,阐述了“全人、全过程、共同体”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创新举措,并在守正和创新的基础上,展望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思想理路、理论导向与实践路径。

[关键词]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守正与创新;理论基础;实践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23)04-0001-06

[DOI]10.13980/j.cnki.xdjykx.2023.04.001

一、研究背景

黨的二十大报告在总结、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长期探索和实践的基础上,推动和拓展了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本质与特征。教育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支撑力量,要在分析我国国情的基础上,通过有效借鉴,以中国式教育现代化来推进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和教育强国的实现,以教育强国建设来支撑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

中国式教育现代化是在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与发展过程中,通过坚守党对教育事业的领导、教育的人民立场、教育顶层设计的稳定性、有效借鉴的导向等基础上,通过全人、全过程、良生态、共同体等系列创新举措来逐步实现并持续推进的。展望未来,中国式教育现代化要在守正和创新的基础上以系统论和复杂论为理论导向,通过高质量发展、依法治理和认同教育等多元的路径来分析和解决教育现代化建设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挑战,牵引推动教育现代化建设的全要素,使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创新和示范带动作用成为中国式现代化接续前行的有益环境和助力因素。

二、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守正

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过程留下了守正的显著烙印。这里的守正既是在持续推进教育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在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中,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的教育现代化”“为谁的教育现代化”,以及“实现怎样的教育现代化”等关键问题理性的、审慎的、借鉴的回答,又是在教育顶层设计与教育实践系统推进中,对如何处理好传统与现代、国内与国际进行反复验证的过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改革开放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教育现代化建设所取得的成就表明,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领导、教育的人民立场、教育顶层设计的稳定性、有效借鉴的导向是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守正方面。

(一)党对教育事业的领导是教育守正的定盘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党高度重视教育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战略全局中的地位和作用,将党的领导力贯彻到中国式教育事业的各个方面和不同环节,党对教育事业的领导是教育发展的宝贵历史经验,是教育守正的定盘星。正是由于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系统和整体的领导,中国教育事业在发展的过程中才能统筹兼顾、统一部署,全国上下一盘棋,为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政治保障和政策支撑。

在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发展过程中,党对教育事业的领导从中国的具体国情和所处的时代语境出发,主要是通过不同时期教育方针的调整和完善来实现的。回顾几十年来中国教育的发展史,在指导思想方面,将坚定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和立场,持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教育实践相结合;在根本宗旨方面,将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地位,坚持人民立场,不断增强人民的教育获得感;在办学方向方面,将坚持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发展社会主义的教育事业作为根本遵循;在教育战略和战略目标层面,先后出台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2010—2020)》《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等一系列重要文件,为中国教育现代化的快速发展、教育强国目标的有效达成以及人民满意教育的归旨都进行了全面部署;在教育培养对象层面,围绕“培养什么样的人”“为谁培养人”和“如何培养人”等基本问题,先后通过“五育并举”“五育融合”等举措明确提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

(二)教育的人民立场是教育守正的指南针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满足人民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不断促进教育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增强人民的教育获得感,以教育公平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既是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特色之一,更是教育发展守正的指南针[2。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人民立场正朝着全民教育、终身教育,面向每个人、适合每个人,更加开放灵活的教育体系建构,最终形成“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全民学习型社会。

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既是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根本遵循,更是教育守正的指南针。回顾中国教育几十年发展的全过程,从“依靠和发动工农群众办学”到“人民教育人民办”,从“积极鼓励并倡导社会力量投资办教育”到“引导规范社会力量办学”,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每一次发展都离不开人民群众办教育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每一次创新都源于人民群众的智慧与实践伟力;从“教育面向工农大众”到“恢复和发展人民教育”,从“教育为人民服务”到“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再到“努力办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为了人民”始终是教育发展改革的基本遵循和根本立场[3

(三)教育顶层设计的稳定是教育守正的压舱石

教育政策持续稳定运行是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守正。教育政策是一种有目的、有组织的动态发展过程,是党和政府等政治实体在一定时期为了实现教育目标和任务而协调内外关系所制定的行动依据和准则[4。在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发展的过程中,教育政策始终与国家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领域的政策相向而行,构筑国家完整的公共政策系统,为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资本。

从建国初期《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确定的教育方针开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多年来我国教育政策经历了一个循序渐进的变迁过程。从《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到《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再到《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从《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到《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再到《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教育政策以国家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政策为导向,坚持处理好国家、地方和社会三者之间的关系,遵循教育发展的基本规律,以自主、协调和开放的姿态不断促进教育朝着优质化和国际化的方向发展。在这个过程中,教育政策自身形成了一个持续稳定的整体系统,在各级各类政策之间、新旧教育政策之间以及政策所涉及的人财物权等要素之间有序协调,持续发展,从而使整个教育政策处于稳定和发展的状态,成为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发展的压舱石。

(四)古今中外的有效借鉴是教育守正的助力器

中国教育必须按照中国的特点和实际来探寻符合中国教育实际的道路,更是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守正的重要内涵。中国教育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从中国独特的历史、文化和国情出发,批判继承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与文明,积极借鉴域外经验教训,融通古今中外成为教育发展的有效助力器。诚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指出的,“办好中国的教育,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扎根中国、融通中外,立足时代、面向未来,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

在教育发展的过程中,树立正确的文化观是教育现代化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从教育发展的历史可以看出,近代以来一直存在着两种对立的倾向:一种是国粹派,主张对中国文化的全盘接收;一种是西化派,主张完全抛弃中国文化,全盘西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教育领域从各种思潮中汲取教训,逐步形成了“古为今用、批判学习、创新发展”的对待古今中外文化的科学态度。一方面,从建国初期“艺术问题上的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的百家争鸣”“必须利用现代的科学文化来整理我们优秀的文化遗产,努力创造社会主义的民族的新文化”,到“钻研、吸收、融化、发展”“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再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多年来,教育现代化在其进程中逐步形成了成熟的对待民族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另一方面,从“支持留学,鼓励回国,来去自由”“引进优质教育资源:吸引境外知名学校、教育和科研机构以及企业,合作设立教育教学、实训、研究机构或项目;鼓励各级各类学校开展多种形式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办好若干所示范性中外合作学校和一批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探索多种方式利用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到“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积极参与全球教育治理”,再到“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重要命题的提出,拓宽了教育对外开放的视野和境界,指明了教育对外开放的战略方向[5-6

三、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創新

创新是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源头活水。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过程是持续创新的过程。创新不仅引领着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转型,还促使中国在分析和解决教育领域内历史积累和新出现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的过程中采取了一系列战略性举措,推进了一系列变革性实践,实现了一系列的突破性进展,取得了一系列标志性成果。全人、全过程、共同体等系列创新举措是推进中国教育取得历史性成就的重要法宝,更是未来中国教育实现高质量发展,为世界教育提供中国式发展经验和动力的源泉。

(一)全人观是中国式现代化育人理念的创造性转化

中国式教育现代化首要的是人的现代化,全人观是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核心和基本遵循。首先,人是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主体,是教育现代化理念的创造者,更是教育现代化实践的承担者。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稳定、高质量的发展离不开高素质的人。中国式教育现代化是通过人的发展、依靠人的发展,更是为了人的发展,是教育成果由人来共享,让人具有更多更优质获得感的发展[7。其次,中国式教育现代化是所有人的现代化。教育现代化要为所有教育人创造多元的教育环境、优质的教育资源、个性化的学习机会,为每个人潜能的释放和全面发展而改革创新,这是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公平正义的价值诉求。最后,中国式现代化要服务于人整体素养的可持续发展,要通过现代化的理念、价值观的教育来引导和促进人的思维、精神、能力的高阶发展。

(二)全过程是中国式教育现代化育人实践的创新性发展

在信息化社会的大背景下,教育的发展如何更好地应对国内外环境所带来的挑战,回应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听取广大人民群众对教育的利益诉求,精准识别教育发展的新形态、新规律,有效形成制度化、系统化、人性化的育人生态,最终高效地完成育人目标,都是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在育人实践中的必答题。全过程育人理念的提出以及实践性的导向是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发展的又一创新。

全过程首先是教育培养目标的全程建构。例如,从五育割裂到五育并举再到五育融合的育人目标既强调育人理念的过程性发展,又注重育人过程的行动与实践。其次,全过程更加关注重大教育政策方针与法律法规的制定、出台民意调研与回应,通过程序让人民群众参与到具体、丰富的过程中来,实现教育现代化治理过程的协商、管理、评议与监督。例如,《中小学生教育惩戒规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的出台都是历经一线调研、专家座谈、网民建议的成果,人民群众的全过程参与成为教育现代化决策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三)共同体是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实践路径的革新性举措

中国式教育现代化是在人口规模巨大、教育资源尤其是优质教育资源不均衡分布、城乡发展不均衡的基本国情下艰难发展起来的现代化。教育共同体理念的提出和实践探索成为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革新性举措。教育共同体在教育现代化尤其是在基本均衡到优质均衡目标的实施过程中发挥着基础性、全域性和先导性的作用,它超越了单一区域内发展的局限性,以共同利益和共同责任为核心,打破要素配置的时空分割,将不同要素资源有机连接,实现制度性和技术性要素的有效配置,从而促进教育资源的有效融合与发展。

从国内来看,在共同体理念的引领下,教育领域内东西部先后经历了“从输血到造血”“从扶贫到扶志”再到“精准对接”的不同共同体发展模式[8;城乡通过融合、共建、协作等不同实践模式,实现城镇优质教育资源向乡村的“下沉”,实现城乡资源互补,提升教学质量,激发学校的内生活力;社会力量及要素参与到教育共同体的建设中来,为教育的高质量、多渠道、多层次、数字化和立体化发展提供动力机制。

在国际上,为弘扬人类共同价值,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促进世界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与借鉴,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国领导集体提出了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引领下,中国教育充分挖掘中华文明中所蕴含的仁爱、正义、和谐、大同等精神财富,倡导共商、共建、共享的治理理念,通过“一带一路”合作办学,加强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经合组织等之间的有效协作,并积极参与发展中国家的教育援建工作,持续推动世界各国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承担了大国责任,彰显了大国风范[9

四、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展望

展望未来,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必然要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持人民中心的发展思想,以复杂论和系统论为理论指导,坚持高质量发展的基本路径,以增加人民教育获得感、幸福感为价值归宿,发挥教育对新时代新征程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和作用,推进教育重大问题的解决取得成效,推动各项决策部署落地生根,实现教育生态的良性循环,让教育持续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助力要素。

(一)思想理路:自信自强,创新发展

中国发展独特的文化传统、历史命运、时代境遇为中国教育现代化的理论和实践的发展注入了鲜明的民族特色。这就要求我们在未来中国教育现代化探索与发展的过程中充满自信,坚持走中国特色价值观教育发展之路;探寻教育发展的规律,不断实现教育发展理论和實践的创新突破,为世界教育的探索与发展提供“中国方案”。

中国教育发展思想理路的自信自强源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教育事业所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和基本经验,源于党领导下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总体方略的统领,更源于高素质专业化教师教育队伍的持续奋斗。未来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发展要着眼于中国基本国情,坚持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以顺应时代要求和人民发展需求的高质量发展持续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为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提供智力支持。

创新发展是中国特色教育事业发展的根本动力,更是激发教育要素活力和动力的法宝[10。中国教育过去取得的成绩是创新发展的结果,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未来更离不开创新与发展。展望未来,中国式教育现代化要以创新发展为根本动力,用创新和发展的力量来发现、研究和解决教育改革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重大问题和人民群众所关心的热点问题,以创新发展激发活力,增强动力,不断增加教育人的参与感、获得感和成就感,持续推动教育现代化向纵深发展,增强中国特色教育的世界影响力。

(二)理论导向:系统谋划,统筹布局

中国式教育现代化是理论创新与发展的现代化,也必将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改革发展的实践不断丰富、日趋完善。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教育及其治理样态、模式、内容都在发生深刻的变化。教育要为国家战略、区域协调发展以及高质量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储备,就要在遵循教育发展基本规律的基础上进行理论创新,持续回答“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为新时代教育改革发展提供理论导向和方法论,服务于国家整体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新征程。“系统观念是具有基础性的思想和工作方法”,面对复杂变化的国际形势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任务,在理论导向上要坚持系统思维和方法,树立系统思维与观念,用系统思维和方法指导实践,解决中国教育现代化发展面临的系列问题。

系统论是研究系统的一般模式、结构和规律的学问,蕴含着整体性、层次性、开放性和动态相关等基本原理[11。用系统论的理论来指导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发展首先要深刻理解到中国式教育现代化是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要素相互影响、制约的有机整体,并且随着各种因素的相互作用而凸显出新的特性与功能。其次,要认识到中国式教育现代化作为一个复杂系统,其结构与功能具有层次与等级之分,系统等级具有质的差异。不同层次与等级之间的发展与联系要相互配合。再次,系统的开放性是系统发展的前提,也是系统得以稳定存在的条件。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推进是在一个开放的国内和国际环境中进行的。一方面,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发展有赖于系统环境中人才物权的有效输入;另一方面,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发展又影响和塑造着系统环境中不同因素的发展。最后,中国式教育现代化是一个动态发展的系统,是各因素、各层次相互作用、共同发展的过程。诚如习近平总书记在涉及教育改革发展的系列论述和决策部署中指出的,“推进中国式教育现代化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统筹兼顾、系统谋划、整体推进”,要把解决具体问题与解决深层次问题结合起来,不断增强教育改革发展工作的科学性、系统性和先导性。

(三)实践路径:优质均衡,良性生态

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历程中持续发展。从“有学上”到“上好学”,从“学有所教”到“学有优教”,从“教育大国”到“教育强国”,未来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将聚焦“人民日益增长的更高水平、更高质量和更加多样的教育需求与不平衡不充分的教育发展之间的矛盾”,持续建构教育良性生态,推进教育朝着更加公平、更高质量的方向迈进[12。展望未来,中国式教育现代化要以优质均衡和良性生态为实践路径,实现从普及教育向建设高质量教育的历史性转变。

进入新时代,党和国家作出的优质均衡战略部署加快了教育现代化和教育强国的建设。首先,优质均衡不仅是促进教育公平、推进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客观要求,更是建构和谐社会、增进人民福祉、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重大实践工程。各级各类政府、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及学校要协同共谋,以高质量发展的优质均衡部署为要义,坚持问题导向,设定发展路径,采取有效策略,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更好地解决在基本均衡发展中尚未彻底解决的一些薄弱环节与遗留问题,精准补短补差,实现教育的更高水平、更加均衡、更有质量的发展。其次,随着中国教育整体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优质均衡的发展也更多地从重硬件建设,转向更重软件内涵建设,从重指标合格转向更重群众获得,从重数量规模转向更重质量效果[13

良性生态的实践路径首先需要构建适应社会转型发展的现代化教育体系。要以生态学的理论指导高质量发展过程中教育诸要素的协调发展,以教育循证为方法调研教育中的各种生态系统,分析其功能以及与教育、与人类的交互作用关系,以寻求教育发展的方向、教育应有的体制以及应采取的各种对策。当下和未来良性教育生态的实践要着眼于服务终身学习的理念和各级各类教育的全局发展,把有中国特色教育体系的现代化作为总体性发展目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现代化系统是一个包含多层次、多形式、多类别、多主体的庞大体系,以良性生态循环为指导原则建立开放、多样、灵活的现代教育体系,是发挥教育体系整体功能和效率的重要保证,更是实现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其次,良性生态的实践路径更应该是依法治理体系和能力的现代化建设。法治是现代社会与文明的重要标志,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保障。教育的依法治理是依法治国方略在教育领域内的重要体现,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保障。一方面,强调的法治是秩序与规范,要让法治成为最大公约数,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处理教育改革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逐步实现教育治理的制度化、程序化、规范化、法治化;另一方面,法治是人权最有效的保障,维护的是广大教育者参与教育治理的权利,保障的是教育者的合法权益,有助于进一步释放与激发办学和管理主体的创造力与活力,形成共建、共治、共享、良性循环的中国式教育现代化治理生态[14-15

(四)价值归宿:人民中心,幸福教育

人民中心、幸福教育是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发展的基本价值诉求和归宿。坚持教育的人民立场,不断促进教育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增强人民的教育获得感,是由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决定的,是我国教育事业改革与发展的基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根本遵循,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根本追求。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中将培育人才、造福人民列为未来一段时间教育的工作目标,指出要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党的二十大报告再次将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置于段首,进一步彰显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和为人民谋幸福的根本宗旨,明确了把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凸显了一切教育工作以人民满意为标准的价值取向。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是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的根本立场与核心思想,是中国教育现代化发展的新使命、新任务。

参考文献:

[1]本书编写组.习近平总书记教育重要论述讲义[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43-70.

[2]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200.

[3]高正亮,万作芳.“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理念的历史演进[J].教育史研究,2021(04):28-40.

[4]吴志宏.教育政策与教育法规[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6-11.

[5]孙霄兵.中国教育对外开放70年的政策演变与发展成就[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9 (10):10-15,22.

[6]杨凤城.中国共产党对文化发展道路的百年理論探索[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 (05):1-10.

[7]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22-10-26(01).

[8]王嘉毅,封清云,张金.教育与精准扶贫精准脱贫[J].教育研究,2016(07):12-21.

[9]靳玉乐,赵瑞雪.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发展逻辑[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 (01):22-23.

[10]习近平.论坚持全面深化改革[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88.

[11]焦培民,赵亚平.系统实践哲学刍议[J].系统科学学报,2017(02):11-15.

[12]王湛.自觉坚定地推进素质教育,让孩子健康快乐成长[J].教育研究,2012(01):65-68.

[13]林焕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如何再上新台阶——从基本均衡迈向优质均衡[N].中国教育报,2022-01-20(01).

[14]徐志勇.解决四大关键问题,务实提升教育治理效能[J].人民教育,2020(09):18-21.

[15]习近平.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的积极作用[J].求是,2020(22):4-13.

(责任编辑:刘新才)

Chinese-type Education Modernization: Principles,Innovation and Visions

CHEN Dianbing,YANG Xinxiao,ZHU Xincan

(Zhejiang Normal University,Jinhua,Zhejiang 321004,China)

Abstract: The Report of the 20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CPC) described the grand blueprint of realizing the great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with Chinese-type to modernization.As an important supporting force for Chinese-type modernization,education should serve the construction of Chinese-type modernization in an all-round and whole process way through different forms of traction.The article abstracts the strength and policy source of Chinese-type education moderniz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leadership of the Party over education,the supremacy of the people,the stability of the top-level design,and effective reference”.On the basis of analyzing and interpreting the policy documents,it clarifies the innovative measures of “the whole person,the whole process,and the common body” of Chinese-type education modernization,and looks forward to the ideological path of Chinese-type education modernization on the basis of integrity and innovation in theoretical orientation and practical path.

Key words:  Chinese-type education modernization; principles and innovation; theoretical orientation; practical path

猜你喜欢
理论基础实践路径
高职专业群建设的机理、理论、动力和机制
少数民族文化遗产品牌化开发路径研究
构建图书馆知识服务理论体系的思考
以“大扶贫”理念开辟精准扶贫新路径
浅议中职计算机基础课自主学习教学模式
会计准则变革的非预期效应理论框架构建
党的作风建设科学化的实践路径和保障机制研究
浅析高校党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