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学科融合视角下初中地理问题式教学探究

2023-08-03 04:06王红琰
课堂内外·好老师 2023年6期
关键词:黄河创设情境

新时代背景下,初中阶段的学生个体呈现出多元化、复杂化的发展态势,如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已成为每一名一线教育工作者的重要课题。在此背景下,问题式教学作为活跃课堂氛围、丰富教学形式的教学方法,逐渐成为了地理教师们激发课堂学习兴趣的重要载体。本文以初中地理人教版《滔滔黄河》一课为例,认为应当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实现问题式教学的有效创设。

明确目标——为问题式情境提供指引

要创设一个有效的问题情境,其首要任务是明确教学目标,从而保证情境创设方向的正确性与有效性。在初中地理《滔滔黄河》一课中,学生已通过前面的学习了解到黄河流域相关知识,因此,结合课程标准,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制定如下:

1.巧妙设问,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小组讨论、实验探究等,使学生逐步形成自主学习、交流和合作的学习习惯。

2.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实践活动,不断提升学生的主动探索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归纳概括能力以及实际应用能力。

3.为学生提供独立思考及解决问题的教学体验,让学生主动发现数学的魅力与价值。

通过明确上述目标,能够保证情境创设的方向性与精准性,从而进一步提升教学质量与效率。

情景分析——为问题式情景提供验证

情境活动涉及复杂的认知活动,需要在学习探索过程中解决问题,必须启动已有的知識开展智力活动,同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运用创新的思维方式。问题情境创新性很强,从亚洲的印度尼西亚、伊朗,到欧洲的法国、意大利,地理位置跨越几千千米,时间跨越几个世纪,丝绸让它们之间产生关联。因此,教师可以让学生搜集到大马士革锦缎、印度纱丽、波斯手织毯等各具技艺和特色的产品及其衍生品,每个国家都拥有各不相同的纺织传统,个性鲜明,风格独特。此外,从巴姆古城到里昂和科莫的比较,探究世界丝绸中心的区位优势,并探讨如何发展丝绸小镇,和开篇的中国钱山漾情境相呼应,情境设计形成闭环,但问题探索更深入。问题情境引领法,不仅能够更好地解决地理问题促进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形成,同时还可以更好地发挥出地理学科的综合育人功能,培养全面发展的综合性人才。

巧妙设问——为问题探索提供阶梯

在明确教学目标后,教师应当以目标为指引,进行课堂问题的设计与规划。在开展问题设计工作时,应当保证问题的阶梯性、趣味性、开放性,通过层层递进的问题创设,让学生主动融入到问题情境之中,自主地开展相应的探索活动。针对《滔滔黄河》一课,可设计问题如下:

问题1:黄河干流流经的主要地形区是?

问题2:为什么黄河长度位居我国第二,却不是第二大河呢?

问题3:为什么黄河下游形成“地上河”、黄河入海口形成了三角洲?

问题4:黄河存在哪些隐患,如何治理黄河?

通过上述具有层次、梯度的问题设置方法,能够由浅入深、由易到难,不断给予学生符合其认知水平的挑战,激发其主动参与意识,进而主动参与到教师所创设的教学情境之中。

创设情境——为问题分析提供场域

通过上述的层层设问,教师已经成功地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到了课堂之中,那么教师应当借此机会,创设行之有效的问题情境,并引导学生融入其中。针对《滔滔黄河》一课,可创设问题情境如下:

教师展示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课文“黄河颂”复习旧知引出新课,学生齐声朗诵“黄河颂”并各抒已见,讨论哪一句诗有“问题”并指出原因,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为下一步问题式教学提供条件。教师展示黄河各河段的照片,让学生说出照片对应的河段,并用课本上的语句总结各河段特征。从诗句到照片,再到抽象的形容词,学生对黄河各河段特征的理解认识从感性到理性,层层深人。

其后,教师可引导学生自行组建讨论小组,针对所提问题开展分组讨论。在此期间,教师应当对各小组的问题分析情况进行跟踪、监控,针对各小组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相应的解答。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仅能够为学生提供知识探索空间,也能够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保证不同基础的学生均能够得到均等的教学体验,从而有效地提升了教学成效。

引导探究——为问题解决提供保障

问题式情境的创设初衷是为了引导学生进行问题的主动探索、分析与解决。相关研究成果显示,将枯燥、抽象的地理问题放置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中,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具有层次性、引导性的问题设置,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探索欲与求知欲。在学生的整个探索过程中,教师应当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与空间,并进行持续地跟踪与监控,对学生探索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指导,从而兼顾学生探索过程的方向性与自由度。针对《滔滔黄河》一课,教师应做好问题的引导、重点的讲解,从而实现学生探索过程的有效引导。其中,在引导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后,再加上对现实问题的分析,知道黄河存在问题与治理黄河的对策,感悟合理利用和保护河流的重要性。进而得出:1.发源地: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注入海洋:渤海。2.流经地形区: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华北平原。3.上中下游的分界:上、中游——河口;中、下游——桃花峪;下游:地上河;水能开发:龙羊峡、刘家峡、三门峡、小浪底等。4.世界含沙量最大的河流。5.黄河综合治理:上中游开展水土保持工作,下游加固黄河大堤等。

问题式教学与初中地理教学融合的应用原则

对设置问题的要求。教师在实施问题式教学时设置的问题要确实能让学生受益。班级中的每个学生水平不一致,对于地理的兴趣也不一样,这也就意味着我们教师在设置问题时要有一定的递进性,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同时兼具学术性与生活性,层层递进,一步一步地引导学生解题和学习。如果教师设置的问题过于复杂、晦涩和脱离实际,不仅可能使部分对地理知识掌握不牢固的学生望而却步,还会让那些对地理感兴趣的学生失去信心和兴趣。所以说教师设置的问题应当有一定的逻辑性和启发性,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到不同模块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

对老师的要求。要想设计出高质量的问题,老师不仅要对初中地理课本中的知识有全面且系统的掌握,而且要对学生的学习水平有细致的了解。教师通过翻阅课本教案、参加地理组教研以及听优质公开课不断提升自己的地理教学水平,在日常的教学中多与学生互动,在互动中了解学生的掌握水平,这样在设置问题时才能有所参考,设计出的问题才能更加符合学生学习的实际。此外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要保证课堂的自由和开放,让学生敢于表达。

综上可知,在上述的教学流程中,学生通过自身的探索,能够有效得出黄河发源地、流经地、治理措施等回答,既加深对黄河的记忆与理解,又实现了理论联系实际,进而强化了其实际应用能力与思维迁移能力,从而实现了教学质量与效率的有效提升。因此,问题式情景教学方法具备一定的推广价值。

本文为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8年度课题“多学科融合的初中地理教学资源案例开发”(课题编号:B-b/2018/01/51)阶段性研究成果。

专家点评

新课程背景下,问题是课堂的纽带,教学就是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作者基于初中地理学科教学的实践,总结提炼出问题式教学的五大步骤、两大原则,有助于实现问题式教学的有效创设,也为其他学科问题式教学的开展与优化提供了参考。未来还可以从课堂效果、课堂评价等角度,对问题式教学继续深入探索。

王红琰

江苏省徐州市树人初级中学教师,理学学士,一级教师,研究方向:初中地理教学。

猜你喜欢
黄河创设情境
不同情境中的水
多彩黄河
黄河宁,天下平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创设情境 提高效率
『黄河』
“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问题串创设的实践
护患情境会话
特定情境,感人至深
创设可操作得区域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