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中风景区文旅融合发展研究

2023-08-04 22:12沈宇亮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23年7期
关键词:文旅融合发展路径

沈宇亮

摘  要: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这为旅游景区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和路径,应该成为旅游业当下遵循的工作原则和发展纲要。文章以隆中风景区为例,结合景区发展的时代背景和规划实施现状,分析了旅游景区发展存在的问题,并采用文献检索法和比较法,结合隆中风景区文化和景观特点,提出了文旅融合发展的建议,助力推进景区实现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隆中;文旅融合;发展路径

中图分类号:F592.7;G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052(2023)07-00-03

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当然也是旅游发展必须遵循的战略指引。面向高质量发展的要求,《湖北省“十四五”旅游业发展规划》针对本地旅游提出了明确的战略发展目标,即“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打造魅力十足的中华文化旅游体验。加大智慧旅游、大众旅游的发展力度,对旅游产品体系进行创新,优化旅游消费体验。积极整合区域旅游服务与品牌,建设一批文化底蕴浓厚的世界级度假区和旅游景区,建设一批具有鲜明文化特色的国家级街区和休闲城市。”作为襄阳市旅游业唯一的5A级景区和三国文化旅游资源集中地,隆中风景区融合发展的研究有重要的价值意义[1]。

一、隆中风景区现状分析

隆中风景区包括古隆中、鹤子川、承恩寺、七里山、水镜庄五大景区,总面积209平方公里,地理坐标北纬 31°45′4.899圣—32°0′59.815″,东经111°44′53.92圣—112°3′16.082″。隆中风景名胜区地跨襄阳市的一区、两县,分别为襄城区、南漳县、谷城县。景区内以脍炙人口的“三顾茅庐”“隆中对策”史实发生地为核心;以诸葛亮故居、历代纪念诸葛亮的遗迹为代表的人文景观和古朴清幽、层林尽染、山峦叠翠的自然景观为特色;多种类型分别为古色古香的寺庙观宇、清澈旖旎的湖泊溪涧、保存较好的明代王墓、丰富多样的古堡山寨和清新雅致的田园风光。可见隆中风景名胜区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独特的人文景观,以及秀丽的自然风景,是国内极其罕有的人文型风景名胜区,也是襄阳市城市旅游格局和生态格局中的重要一极。其是不可多得的人文属性资源、区位特点、性质和社会需求都要求更为严格和科学地进行保护管理。这些独特的风景资源,不仅仅对襄阳市,对当前社会时期也有着重要作用,更是对保护大区域生态格局,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2]。从空间格局可以解读为两种功能。

(一)城乡关系窗口

隆中风景名胜区处于城乡接合部,在城乡关系演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也是城市发展中的天然生态屏障。首先,此地带存在显著的城乡矛盾,是城市和乡村摩擦中的一大敏感地带;其次,其是融合城市和乡村率先發展的区域,在城乡一体化进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除此之外,隆中风景名胜区包括山岳、森林、园林、农田等自然要素,可以对城市和自然环境的矛盾进行有效调节,提高重视度和加大保护力度,对城市有机、可持续的生长尤为有利[3]。

(二)重要游憩场所

隆中风景名胜区满足作为城市近郊风景区的游憩功能,是市民重要的休闲游憩场所。与此同时,伴随着旅游业的迅猛发展,隆重风景区凭借特殊的文化底蕴,肩负着旅游目的地的重任,吸引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观光游览、休闲度假、休养疗养,极大丰富了城市的休闲功能。

隆中风景区于1994年被列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规划范围209平方公里,包括古隆中(核心区)、鹤子川(襄城区)、孔明湖(襄城区)、水镜庄(南漳县)、七里山(南漳县)、承恩寺(谷城县)、五朵山(南漳与谷城交界处)等七大景区。其中,古隆中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襄阳市唯一的国家5A级旅游景区。景区具有鲜明的文化特色,它的主要风景资源特征是风景区中的文物资源、自然风景以及二者之间的相互关系所共同呈现的。其中,文物资源是文化的核心载体,周边的自然风景是文物资源所在的环境,自然环境塑造了文物资源的空间氛围,表达出特定文化发展的地域甚至时代特点。最终形成了“一大核心,两大特色,多种类型”的独特风景资源体系[4]。当前,景区发展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第一,景区发展不平衡,游赏组织待完善。上版总体规划划定了5个景区,至目前,开展游览的主要是古隆中景区、水镜庄景区。鹤子川景区、承恩寺景区和七里山景区开展游览活动较少,景区发展不平衡。另外,各景区间游赏组织不畅,规划应继续加强景区间的交通联系。各景区内部也需完善游赏组织。

第二,村镇建设管控缺失。随着村镇社会经济与旅游发展,隆中社区、南漳县城关镇等村镇规模近年来快速扩张,规划控制与监管相对不足,使村镇原有空间格局与风貌特色产生了极大的改变。古隆中景区入口的隆中大道、承恩寺景区的茨承路、水镜庄景区入口的情侣路等风景区游览道路两侧建设尤为集中,人车拥挤、景观杂乱,极大地影响了风景区的整体形象。此外,景区内过多的村镇建设也增加了污水处理、垃圾收集的难度,加大了风景区生态环境压力。

第三,风景区各部门管理职能欠缺。隆中风景名胜区内涉及风景、文物、林业、村镇等多个隶属于省区市不同层级和不同部门的管理单位,管辖范围相互重叠,管理规定与规划缺乏整合衔接。隆中风景名胜区协调管理机制的欠缺,使得风景区目前难以完全按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要求,实现对风景区统一规划、统一管理,不利于风景区资源的有效保护与合理利用。

第四,服务设施相对薄弱。隆中风景区与我国其他同等级风景区相比,现代化游客服务、游览交通设施较为缺乏,餐饮、购物、接待设施档次较低,不能为游客提供便捷舒适的游赏条件,对旅游产业与社会经济带动作用也不够充分。

第五,旅游产业发展滞后。当前,国内风景名胜区在事实上已经成为旅游业发展的重要资源载体,许多城市型风景名胜区在当地旅游产业发展中承担着支柱作用。但是受制于资金投入、发展阶段等因素制约,隆中风景名胜区的旅游产业发展十分滞后,目前仅有古隆中和水镜庄两个有封闭式景区有门票收入,其他类型的旅游组织都还没有展开,相关的服务配套也都处于待完善状态。

通过文献检索法对三国文化和旅游开发相关文献进行检索,发现自1995年至2019年10月总共有125篇文章(见图1),其总体走势呈波浪式增长的趋势。从图中可以发现自2009年后对三国文化旅游的研究开始越来越多,但相较来看,对这一领域的研究仍然比较缺乏。目前对于三国文化旅游的研究主要以城市为基点进行文化和产品打造、以景点为依托的保护与开发研究、以市场为背景的分析与创新研究这三个方面。

首先,以城市为基点进行文化和产品打造类的研究。主要是将城市与文化相结合分析出,三国文化历史底蕴浓厚的城市如何进行资源整合,更好地促进城市发展。这一类研究主要有冯婵通过总结和分析《成都三国特色城市文化品牌的塑造》,从城市的文化基因、建筑风貌以及产业发展等方面,尝试对成都塑造三国特色文化品牌的顶层设计和运营机制等提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5]。刘桂村在《四川德阳三国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研究》一文中对德阳文化旅游开发提出了一系列问题,并给出了相应城市文化旅游开发的建议[6]。其次,以景点为依托的保护与开发方面的研究。这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广元剑门关和昭化古城、武侯祠和阆中古城等景点。主要有易佳奇通过资源评价的方法对昭化古城的人文景观项目提出不同方面的优势与不足,从而对昭化古城的保护与传承给出切实可行的方案[7]。韦跃龙等以剑门关景区为对象,对其地质遗迹资源的开发、特色、分类、可持续发展能力、现状以及保护现状等展开了探讨,论述了其可持续发展和地址遗迹资源的辩证关系,为其旅游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一个新的思路[8]。何琼盆通过对成都武侯祠游客与工作人员进行实地调查与访谈,运用文献法和SPSS软件对调查数据进行分析,对成都武侯祠智慧旅游的发展提出了建议。最后,以市场为背景的分析与创新方面的研究。主要注重市场开发、营销、创新及文化传播方面。沈伯俊对“三国文化”和“三国文化旅游”概念予以界定,以陕西和四川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其三国文化旅游资源概况和旅游发展现状,对“大天府,大旅游”概念進行了阐述,对创建川陕三国文化旅游线提出了建议[9]。通过对目前三国文化旅游的主要研究文献进行分析,可以发现目前的研究更多偏向于市场分析和三国文化与城市间的结构化分析上,但缺乏对三国文化旅游景区自身该如何改造升级以及对大范围三国文化资源富集区进行区域旅游开发的研究,特别是在文旅融合方面存在空白。如果加大对这些方面研究,不仅可以更好地让三国文化旅游景区景点重新焕发活力,而且也可以提升三国文化旅游区域的整体形象,以便于适应多变的旅游市场需求。

二、隆中风景区文旅融合发展建议

文化是旅游的内核,旅游是文化的一种外显。融合文化和旅游可以让“旅游的文化性”得到充分体现,同时加强“文化的旅游化”,优化供给侧的旅游产品结构,更好地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这为我们在融合文化和旅游中指明了两个重点[10],即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和产业融合。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不断深入,人民群众的旅游、文化消费逐渐朝着享受型消费发展,具有多样化和个性化特点,文旅的实际供给除了存在供给不足的问题,同时还存在供给质量差、供给结果缺乏合理性的问题。所以,在文旅融合发展中,应着重优化公共服务、健全公共设施、整合公共政策、提升产业效率、完善产业结构、促进产业融合。结合隆中风景区发展现状,景区文旅融合应从以下六个层次来推动。

一是发展理念要融合,应该系统化梳理隆中景区的三国文化,提升文化自信,并通过旅游展陈、参与互动、沉浸体验等方式向游客彰显,不断提高景区旅游教育体验水平和旅游教育感悟水平,宣传贯彻生态文明思想。二是管理职能要融合,梳理景区分散的各管理机构职能,加强区域内顶层设计,规划好方向和目标,统筹整合已有工作抓手,提高管理效能。三是产业业态要融合,特别是在旅游产品上,要将三国文化资源转化为高品质旅游产品,丰富“寻梦三国”体验性场景演出系列文创产品,为传统旅游产品注入中华文明内涵,不断研发文旅新业态产品。四是旅游产品市场要融合,深化景区管理体制机制改革,破除行政区划壁垒,实现隆中风景区内七个片区市场主体、市场监管的融合和文化市场综合监管整合,开展市场营销和拓展,对旅游大数据市场定期分析研判等。五是公共服务要融合,统筹市场和政府两种调控,为景区配置完善的公共设施,对现有公共服务机构功能设置以及资源配置进行优化,优先安排公共服务重大项目,通过政府统筹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六是对外文化交流融合,实施文旅“走出去”战略和项目,开展对外文化交流,增强隆中传统文化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在上述六个层面的融合推进实施中要分清先后,把握策略,以理念融合为引领,职能融合为驱动力,产业融合为重点,市场融合为桥梁,服务融合为保障,对外交流融合为外延,推动隆中风景区旅游实现高质量发展。

三、结语

隆中风景名胜区推进文旅融合,一方面可以促进风景区社会经济和旅游发展;另一方面可以解决城景协调发展问题,提升襄阳城镇建设质量,减少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摩擦,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以隆中独特的人文旅游资源为襄阳城市形象增添人文气息,使襄阳成为国内一流、国际有影响的旅游目的地,必将助推隆中风景区真正成为襄阳都市圈高质量发展的城市名片。

参考文献:

[1]厉建梅.文旅融合下文化遗产与旅游品牌建设研究[D].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6.

[2]卢洋.生态视阈下荆州三国文化旅游开发研究——以洪湖市乌林为例[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12(5):107-112.

[3]常军.城市近郊风景区土地利用协调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5.

[4]孙伟.浅谈扩大内需背景下的三国文化旅游[J].中国商贸,2010(20):175-176.

[5]冯婵.论成都三国特色城市文化品牌的塑造[J].地方文化研究辑刊,2017(1):25-34.

[6]刘桂村.四川德阳三国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研究[J].四川烹饪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3):72-74.

[7]易佳奇.昭化古城人文景观保护与传承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7.

[8]韦跃龙.四川剑门关地质公园旅游产品开发与可持续发展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9]沈伯俊.三国文化与成都[J].中华文化论坛,2016(10):32-35+191.

[10]赵腾泽,魏彪,范朝慧,等.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 努力推动

文旅高质量发展[N].中国旅游报,2022-10-31(1).

(责任编辑:张咏梅)

猜你喜欢
文旅融合发展路径
文旅融合背景下颍淮文化创新发展路径研究
健全机制 优化环境 全力推进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
黑龙江省全域旅游发展思路探析
文旅融合的城市旅游产业发展
文旅融合下文化遗产类景区体验型产品开发研究
“文旅融合”奏响“城乡大合唱”
“互联网+农业”信息化发展路径探讨
基于SWOT分析的西安现代物流业发展路径研究
民间艺术作品著作权保护的困境与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