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世代大学生“慢就业”心态生成及应对机制研究

2023-08-04 02:22杜迎范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23年7期
关键词:应对机制Z世代慢就业

杜迎范

摘  要:出生于1995—2009年间的青年群体被称为“Z世代”。伴随我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的逐年递增,“Z世代”学生已经成为职场的主力军。然而面对严峻的岗位竞争、就业挑战,“Z世代”学生的就业心态呈现出多样化特征,毕业生创业就业也面临着严峻而复杂的形势。文章结合“Z世代”学生的慢就业心态类型,分析其生成因素,提出科学合理的应对机制,以期帮助青年学生自觉摆正心态,积极参与到社会经济的建设中。

关键词:Z世代;大学生;“慢就业”心态;应对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052(2023)07-00-03

“Z世代”最早流行于西方国家及地区,用以表示出生于1995年—2009年的青年群体,他们受智能手机、即时通信、互联网等科技产物的影响,呈现出鲜明的个性特征。2021年我国应届毕业生规模超过900万人,2020年达到了1 083万人,毕业生人数破千万。值得注意的是,新冠肺炎疫情对学生就业的影响依旧持续,导致“Z世代”学生的就业矛盾日益激化,但在求职就业的实践中,中国“Z世代”学生却普遍出现了慢就业心态。

一、“Z世代”学生的就业心态类型

(一)以“注重发展空间”为主的慢就业心态

当前,大学生对薪酬的要求与期望较低,更加看重个人发展与企业前景。在择业就业中,很多学生普遍注重“工作自由”“社会地位”“同事关系”“专业对口”“工作稳定”“发展机会”等因素。究其原因在于,学生更加注重个人价值的彰显与实现。他们普遍认为,岗位工作是实现个人价值的渠道,因此更愿意选择能够获得成长、学到东西的职业。例如部分学生希望能从企业中获得“团队合作技巧”“前沿知识”“专业技术”“管理模式”等。

(二)以“關注新一线城市”为主的新就业心态

我国“Z世代”学生在就业城市选择上,普遍选择新一线城市及二线城市,之所以出现这种心态,在于传统一线城市的岗位竞争激烈,生活成本高,并且在移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很多学生都感受到传统一线城市的生活压力。因此,在自然环境、文化氛围、社会活力等多种因素作用下,“Z世代”学生更倾向于新一线城市、二线城市。

(三)以“就业意愿普遍不高”为主的慢就业心态

“Z世代”学生在毕业去向上,部分选择考研、考公务员、执教、游学或者进行创业考察,这类就业和传统“毕业即就业”的观念有一定时间的差距。一方面,他们为追求长远发展或价值实现,选择备战考研、出国留学或者考取公务员,另一方面,他们会因求职受挫,没有找到理想的工作,而甘愿躺平。针对就业意愿不强的现象,我国学界及社会各领域呈现出多种观点,有些人认为大学生慢就业现象的出现,是学生价值追求的客观表征,他们能够通过“过渡期”来“增加积累”“自我沉淀”“拓宽视野”,以全新的“姿态”,迎接新的挑战、新的生活。也有人指出“Z世代”学生的慢就业是一种消极表现,是个人屈从于“市场压力”“就业压力”“社会压力”的现实表征,长此以往,或放任不管,容易导致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结构性、稳定性、均衡性受到冲击[1]。

二、慢就业心态的生成因素

(一)严峻的就业形势,奠定了“慢就业心态”的社会基调

当前,就业难逐渐成为网络热门词汇,伴随扩招政策的持续推进,高校毕业生规模逐年攀升,加之往年部分未找到工作的毕业生,导致我国就业形势出现复杂而严峻的新特征。“毕业即失业”的现象,已经深入人心,让学生对求职就业产生了恐惧心理,进而形成被动、等待、悲观的就业心态。在这种就业心态的影响下,“Z世代”学生没有主动出击,只是一味地等待工作,进而形成了慢就业现象。因此从社会发展的角度出发,“Z世代”学生形成慢就业心态的宏观环境,或者社会基调是严峻的“就业形势”。特别是一些专业能力不突出、没有竞争优势的毕业生,他们认识到自身在复杂的就业形势下,难以找到理想工作,便形成了“等等看”“捡漏”以及“等待招聘旺季”等意识。

(二)落后的就业观念,深化了“慢就业心态”的思想根基

近些年,“慢就业”问题不断升级。究其原因是一方面高校不断扩招,岗位供需关系失衡,毕业生就业压力加大。另一方面是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铁饭碗”的热度不减,依旧有人“不惜耽误几年的光景”,要进入国有企业。这部分人顺利成为慢就业队伍的主力军。此外,家庭教育对大学生就业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学生选择什么样的工作,进入什么样的企业,逐渐成为家庭形象的塑造标准。因此为了让学生得到“体面”的工作,家庭也在某种层面上,促成学生形成“慢就业心态”。大学生即便知道“慢就业”的不利影响,也不会感到不安,这在某种层面上,体现出落后就业观念对大学生“慢就业心态”的形成,发挥着“基础性”的作用。例如,学生会秉承家长“找一份体面工作”的理念,不知不觉地形成了“慢就业心态”。

(三)过高的个人期望,提高了“慢就业心态”的形成风险

当前很多“Z世代”大学生对就业要求较高,不仅对未来发展、专业对口、工作环境的要求较高。还对个人价值的实现,抱有较高的期待。“Z世代”学生成长于信息网络快速发展的新时代,丰富多样的网络讯息为他们开阔了眼界,让他们看到更多的职业可能性,选择多样性,使其解构与重组了自身的理想追求。例如,部分学生渴望成为摄影师、作家、设计师,而部分学生渴望成为画家、自由撰稿人,还有部分学生渴望西方生活,或者进入社会地位高的公务岗位。但他们也了解到自身能力的不足,资源的不充分。因此,他们以学习、深造为手段,以“慢就业”的心态,追求自己的梦想。在某种层面上,我们可以说“Z世代”学生的个人期望、价值追求是其形成“慢就业心态”的重要因素之一。然而从职业评价的层面出发,错误的职业评价容易对“Z世代”学生的就业期望产生诸多不利的影响。部分学生在错误的职业评价下,容易形成较高的就业期望。当就业期待难以得到满足时,他们又会出现“慢就业心态”。如很多学生认为“剧作家”“设计师”“插画家”等岗位要优于“企业行政人员”“业务人员”“生产人员”。如果自身能力不足、专业不对口,便会选择自主学习。因此社会实践中,个人期望越高,学生产生“慢就业心态”的风险就越高[2]。

三、“Z世代”大学生“慢就业心态”的应对机制

(一)强化政策引导,优化大学生就业服务工作

机制

严峻的就业形势是“Z世代”学生形成“慢就业心态”的根本原因,是制约学生实现个人价值及制约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要素。就业形势的严峻性与复杂性,取决于大学毕业生的总体规模以及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减少。从长远的角度出发,我国政府部门应以创新驱动为抓手,加速国内大循环与国内国际双循环新格局的建设,从社会经济建设、国家战略发展等角度出发,循序渐进地破解社会大众、高校学生所面临的就业难题。而从微观角度出发,学校可以通过健全就业服务体系的方式,转变“Z世代”学生的“慢就业心态”。首先是构建多样化、多元化的就业服务模式,以“互联网+就业”为抓手,形成就业服务管理平台,简化服务流程,共享招聘信息,科学调研就业市场信息,帮助学生更快、更有效地了解自身的就业前景。其次是制定匹配机制。学校应在服务平台建构中,充分利用新媒体媒介,通过大数据技术采集学生的专业成绩、个性特征、能力素养、求职意向等方面的数据,再结合企业的岗位要求,为学生匹配到多样性的招聘岗位,帮助学生提高就业成功率。最后是构建专业指导机制。学校应通过服务平台,定期调查、分析学生的就业情况,分析学生的就业问题,并从面试、技能、简历等角度,为学生提供“专业性”“专门性”的就业指导,帮助学生在面对复杂的就业形势下,获得满意的工作岗位。当然学校可以通过开设“就业培训班”的方式,系统地、全面地传授就业理论知识、实践技能,指引学生解决自身所存在的问题,或者从心理教育的角度出发,消除学生“恐慌”“逃避”等“慢就业”心理,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3]。

(二)合理引导大学生形成理性客观的就业心态

为转变“Z世代”学生的“慢就业心态”,我们应坚持“一元多样”的基本原则,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就业观、择业观。通常来讲,以择业观为“一元”,指引学生制定职业规划,能够引领学生找准目标、明确目标,使其“脚踏实地”地参与到社会主义建设中,而以多样的择业方式为抓手,可以反映出学生多方面、多层次、多元化的价值追求。在学生就业,人才培养中,学校以“多样并存”“一元主导”相结合的择业观为抓手,能够减少被动就业现象的出现,提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实效。其中“一元”主要指以奉献社会为追求,以实现人生价值为导向的积极就业观。“多样”则指以多种思想格局、利益主体、择业方式为依托,所形成的价值观念与职业规划。

高校可以从全局角度,引导学生理性选择,认清当前就业形势,不要产生盲目跟风或是原地等待的消极就业态度;可以从个人的提升空间、兴趣爱好,以及实际状况作为择业的考量,以此提升自身各方面的能力。此外,在“一元多样”的价值引领下,我们应积极纠正学生的职业评价误区,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评价标准。从而以“构建正向社会评价机制”为抓手,不以薪酬论价值,指引“Z世代”学生科学就业。当然,我们还要将马克思主义理念、社会主义思想,渗透到“一元主导”体系中,指引学生正确认知、看待、分析基层工作、企业岗位的社会价值,遏制利己主义、拜金主义等思想对学生的侵蚀,使学生在正确的职业评价中,抛弃铁饭碗思想,专注于对个人价值、社会价值、共同理想的实现。

(三)强化多元联动,全方位支持大学生多元化就业选择

家庭对“Z世代”大学生“慢就业心态”的形成,有至关重要的影响。但通过家校联动与媒介宣传,可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择业观、就业观,转变学生的“慢就业心态”。首先,学校应召开专题会议。开展形式应以网络交流为主,例如通过短视频平台,召集全体家长听取教师或专家讲座,抑或通过辅导员与家长的交流,帮助家长认清学生就业的严峻性,转变家长“大包大揽”“追求铁饭碗”的理念,使家长能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鼓励并准许学生根据自身的喜好选择职业。其次,给予科学的指导。诚然,家长在学生就业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引领作用。但实践调查显示,我国很多家长普遍存在“就业指导”上的问题。为此学校应通过共享职业规划资源或开展就业指导活动,将简单的职业规划知识、技巧,讲授给家长,让家长能够根据就业规划目标,为学生提供正确的指引,转变学生追求“铁饭碗”“稳定工作”的心态,提高学生就业的成功率。最后,加大宣传。为转变传统的就业观念,我们还应营造出良好的社会环境。政府部门应联动传统媒体,通过网络宣传的方式,改变社会大众对公务员、国有企业员工、外资企业员工的固有印象,提高民营企业的社会形象与地位,让“职业、岗位均等化思想”深入人心,从而形成良好的文化环境,间接地转变“Z世代”学生的“慢就业心态”[4]。

(四)优化校内职业规划相关课程,树立多样化的就业观念

“Z世代”大学生“慢就业”现象不仅取决于社会环境,还与学生主观期待有紧密的联系。为此,学校应从职业规划课程的角度出发,深化对学生的指引。例如,从职业规划的实践出发,细化课程内容,强化价值导向,通过尊重学生的主观选择、就业意愿,结合市场需求,为学生提供合理的职业规划方向,帮助学生在职业规划的范围内,规范期待范围。但要想切实转变学生的“慢就业心态”,确保就业期待的科学性与合理性,教师还应从如下两方面出发。首先,幫助学生正确认知自我。即从能力、兴趣、价值观等层面出发,指引学生衡量自身的专业知识、综合素质、实践能力与期待岗位之间的差距,使其在提高选择积极性的过程中,正确认知自身的发展方向。例如,当学生认识到自身的不足后,教师可以鼓励学生通过“边就业、边学习”的方式,循序渐进地实现自己的目标。而当学生能力与期待目标相近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以“积极慢就业”的方式,追求自己的理想。这样学生的期待值,能够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促进学生参与各类就业、创业活动。其次,帮助学生进行积极选择。在“一元多样”的原则下,教师应帮助学生在动态发展中寻求“生存”,积极转变自身的思想观念,自觉将“职业”作为“谋生”的手段。当学生在短期内难以实现自身所期待的目标时,教师要帮助学生学会主动选择,合理降低“职业期待值”。以此加快学生就业,促进学生参与到社会经济的建设中,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发出一份“热”和“光”。简而言之,我们要让学生在追求理想目标的过程中,学会降低期望值,学会选择多种岗位。与此同时,教师还应通过开展各项指导活动与教学活动的方式,指引学生将自身的职业期望,汇集在表格或文件中,从而结合不同学生的“专业能力”“实践能力”“社会经验”“综合素质”,全面评估学生的职业期望是否合理[5]。

四、结语

转变“Z世代”学生的“慢就业心态”,不仅需要学生、学校、政府、家庭的共同努力,也需要社会各领域的通力合作。高校可以通过“就业服务”“价值引领”“多元联动”及“帮助保持合理期待”的方式,优化学生的就业心态,使学生结合自身的兴趣、喜好、能力、素质获得理想的工作岗位,从而积极参与到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建设中,成为有利于国家和社会发展的时代新人。

参考文献:

[1]夏利波.后疫情时代高校毕业生“慢就业”“懒就业”破解路径探析[J].中国大学生就业,2022(19):23-27.

[2]徐先梅.“00后”大学生就业心理及就业观问题研究——评《大学生就业的理论、实证与政策研究》[J].广东财经大学学报,2022,37(5):117-118.

[3]毛宇飞,曾湘泉.新冠肺炎疫情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影响——来自招聘网站数据的经验证据[J].学术研究,2022(1):104-110.

[4]郭明净.后疫情时代大学生“慢就业”群体就业质量提升路径探析[J].福建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21,39(6):636-641.

[5]文菲斐,杨永贵.疫情会让大学生更愿意选择“慢就业”吗?——基于广州5所应用型高校调查数据的实证检验[J].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21,35(5):109-124.

(责任编辑:张咏梅)

猜你喜欢
应对机制Z世代慢就业
中国“Z世代”:花得多担忧少
截留“Z世代”
快手收购A站听老铁讲述“Z世代”的故事
什么是“Z世代”(答读者问)
构建普通高中校园突发事件应对机制的探究
“慢就业”并非一曲田园牧歌
自媒体环境下高校舆论危机事件应对机制分析
“慢就业”开始在中国流行
校园突发性暴力事件的应对机制研究
分析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面临的新问题及其法律应对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