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埋线联合力量训练对中心型肥胖协同治疗作用的影响※

2023-08-04 00:47
中国民间疗法 2023年13期
关键词:腰围差值穴位

石 洋

(江苏省常州市体育医疗科研所门诊部,江苏 常州 213000)

世界卫生组织将超重和肥胖定义为可损害健康的异常或过量脂肪累积。国家体育总局发布的《2014年国民体质监测公报》和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的《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15年)》均指出:我国居民超重、肥胖问题凸显,无论是成人还是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增长幅度均高于发达国家。研究数据显示,我国单项医疗事件中由肥胖和超重引起的医疗费用约为243.5亿元,占全国医疗费用的2.46%[1]。根据脂肪在身体分布的部位,可将肥胖分为中心型肥胖和全身型肥胖。中心型肥胖是指脂肪在腹部蓄积过多,通常采用腰围作为判断标准[2]。我国成人中心型肥胖率为40.7%[3],且在体质量正常的人群中,有近20%的中心型肥胖伴有心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风险升高[4]。研究显示,中心型肥胖与全因死亡率[5]、缺血性心脏病[6]、2型糖尿病[7]等关系密切。

穴位埋线疗法主要是用埋线器具将生物线植入相应的穴位内,通过线体对穴位产生刺激,达到平衡阴阳、调和气血、调整脏腑的治疗目的。研究显示,采用穴位埋线治疗单纯性肥胖[8]、中心性肥胖[9]等方面取得较好的疗效。研究显示,力量训练在减肥方面也有独特的效果[10-11]。本研究旨在探索穴位埋线联合力量训练对中心型肥胖的治疗效果,为中心型肥胖的治疗提供科学支持。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共招募30 例中心型肥胖患者,且无其他疾病,未参加规律的体育锻炼,并能完成本研究要求的训练安排。其中男14例,女16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30例中心型肥胖患者分对照组、埋线组、联合组,每组10例。3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本研究符合《赫尔辛基宣言》中相关医学伦理要求[12]。

表1 3组中心型肥胖患者一般资料比较(±s)

表1 3组中心型肥胖患者一般资料比较(±s)

组别 例数 年龄(岁) 身高(cm) 体质量(kg) 体质量指数(kg/m2) 腰围(cm)对照组 10 43.80±11.97 169.54±10.91 79.63±14.73 27.55±3.16 95.80±6.10埋线组 10 42.40±7.28 95.39±9.90联合组 10 44.70±9.53 166.69±7.63 80.35±15.11 28.69±3.21 168.99±4.99 79.80±8.01 27.96±2.85 95.27±5.51

1.2 纳入标准 中心型肥胖诊断标准:腰围男性≥90 cm,女性≥85 cm;年龄18~55周岁;3个月内未使用过其他减肥措施;自愿加入本研究,均签署书面知情同意书。

1.3 排除标准 伴有内分泌、代谢性疾病者;长期应用激素、安眠药或其他精神神经药物者;伴有子宫功能性出血、闭经、不孕症及更年期综合征者;伴有高血压病、心脑血管疾病者;处于妊娠期或哺乳期者;近3个月服减肥药影响疗效判断者;依从性较差者。

2 治疗方法

3组患者均在观察前进行一次饮食的健康教育指导。对照组未进行治疗,埋线组给予穴位埋线治疗(每两周1次,共治疗6次),联合组给予穴位埋线治疗(每两周1次,共治疗6次)和弹力带力量训练(每周两次,共治疗12次)。在研究期间,嘱所有患者维持平日的生活习惯。

2.1 穴位埋线治疗 本研究的埋线取穴分为基本取穴、辨证取穴与局部取穴[13]。基本取穴:中脘、气海、关元、天枢、大横、足三里、梁丘,均为双侧取穴。辨证取穴:胃肠实热证加曲池、上巨虚、下巨虚,肝郁气滞证加三阴交、太冲,脾虚痰浊证加脾俞、丰隆,脾肾阳虚证加脾俞、肾俞、三阴交。局部取穴:阿是穴,如手臂、大腿及臀部、腹部等脂肪易堆积处。

操作步骤:局部皮肤常规消毒后,将生物可降解线体置于一次性埋线针针管的前端。根据进针部位不同,左手拇指、食指绷紧或提起进针部位皮肤,右手拇指和食指、中指捏持针柄,迅速用腕力将针刺入皮下,并逐渐到达适宜深度。右手食指轻轻推动针芯至底部,将线体完全推入穴位。将针尖退出皮肤,同时立即用干棉棒压迫针孔片刻,并敷医用输液胶贴。操作完毕后,让患者稍微休息5~10 min即可离开,告知患者埋线后的注意事项。穴位埋线每两周进行1次,共进行6次穴位埋线治疗。

2.2 力量训练方案 本研究采用弹力带进行力量训练,共采用弹力带弓步前推、弹力带弓步后拉、弹力带蹲举、弹力带站姿躯干转动、弹力带单腿附身滑臂,弹力带前跳和弹力带卷腹7个动作[14]。每次训练时间40~60 min,包括准备活动和放松活动。每个动作完成2~3组,运动强度为8~15 RM,每周练习两次;当某一练习动作在给定的负重下能够较轻松完成每组15次的重复次数时,则对该练习动作重新进行测试以增加负重。负重的增加原则是每超过最大重复次数的1~2次,负重增加2%~10%。所有的训练在前期均统一经过专业的健身教练指导培训,患者掌握动作要领,可以在家独立完成。

2.3 观察指标 ①形态学指标:包括身高、体质量、BMI、腰围等指标。②身体成分指标:采用生物电阻抗法测量体脂率、脂体重、瘦体重和基础代谢率。③血脂指标:治疗前后分别采集患者的空腹静脉血,分离血清后,采用CHOD-PAP 法测定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

2.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时,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不符合正态分布时以四分位间距表示,计量资料差值以均数和95%置信区间(CI)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LSD法;组内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显著性水平为P<0.05。

3 结果

对照组有1例患者无法参与最后的测试,最终获得完整数据者为9例。

3.1 身体成分指标变化 治疗前,3组患者身体成分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埋线组体质量、BMI、脂体重和腰围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1/P<0.05);联合组体质量、BMI、体脂率、脂体重和腰围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1),瘦体重较治疗前有升高趋势(P>0.05),而基础代谢较治疗前显著增加(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身体成分各指标均无显著性差异。见表2。埋线组和联合组的体质量差值、BMI差值和腰围差值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联合组的体脂率、脂体重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和埋线组(体脂率,P<0.01;脂体重,P<0.05)。联合组瘦体重(P<0.05)和基础代谢(P<0.01)均显著高于埋线组,而与对照组相比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3。

表2 3组中心型肥胖患者治疗前后身体成分及基础代谢指标比较(±s)

表2 3组中心型肥胖患者治疗前后身体成分及基础代谢指标比较(±s)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P<0.01。

指标对照组(9例)治疗前 治疗后埋线组(10例)治疗前 治疗后联合组(10例)治疗前 治疗后体质量(kg) 77.71±14.23 78.09±13.21 80.35±15.11 78.49±14.07** 79.80±8.01 77.45±8.08**体质量指数(kg/m2) 26.97±2.72 27.13±2.48 28.69±3.21 28.04±2.85** 27.96±2.85 27.14±2.90**体脂率(%) 28.70±6.37 28.66±6.01 30.37±3.79 29.55±4.51 29.93±5.17 27.18±4.84**脂体重(kg) 22.12±6.12 22.18±5.55 24.30±5.07 23.02±4.59* 23.92±5.35 21.03±4.39**瘦体重(kg) 55.59±13.04 55.91±12.43 56.05±11.56 55.47±11.59 55.88±6.52 56.42±7.02腰围(cm) 94.78±5.48 95.69±4.85 95.39±9.90 90.6±13.66* 95.27±5.51 90.07±6.75**基础代谢(kcal/d) 1 367.67±253.53 1 393.22±290.25 1 384.5±206.70 1 349.40±158.87 1 373.8±131.43 1 459.3±152.97*

表3 3组中心型肥胖患者治疗前后身体成分及基础代谢指标差值比较(±s)

表3 3组中心型肥胖患者治疗前后身体成分及基础代谢指标差值比较(±s)

注:与对照组比较,a P<0.05,aa P<0.01;与埋线组比较,b P<0.05,bb P<0.01。

指标对照组(9例)均值(95%CI)埋线组(10例)均值(95%CI)联合组(10例)均值(95%CI)体质量(kg)0.38(-0.91,1.67) -1.86(-3.04,-0.68)aa -2.35(-3.56,-1.14)aa体质量指数(kg/m2)0.16(-0.28,0.61)-0.66(-1.05,-0.26)aa -0.82(-1.25,-0.39)aa体脂率(%)-0.04(-1.06,0.98)-0.82(-1.72,0.08) -2.75(-4.01,-1.50)aabb脂体重(kg)0.06(-1.02,1.14)-1.28(-2.38,-0.18) -2.89(-4.25,-1.53)aab瘦体重(kg)0.32(-0.20,0.84)-0.58(-1.19,0.03) 0.54(-0.42,1.50)b基础代谢(kcal/d)25.56(-4.03,55.14)-35.10(-77.89,7.69)85.50(22.49,148.51)bb腰围(cm)0.91(-0.39,2.21)-4.79(-8.84,-0.74)aa -5.20(-8.05,-2.35)aa

3.2 血脂指标比较 治疗前,3组患者血脂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埋线组LDL-C水平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1),联合组TG、LDL-C水平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1),而HDL-C水平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1)。埋线组和联合组LDL-C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4。埋线组和联合组LDL-C差值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联合组HDL-C差值显著高于埋线组(P<0.01)。见表5。

表4 3组中心型肥胖患者治疗前后血脂指标水平比较(mmol/L)

表5 3组中心型肥胖患者血脂差值比较(mmol/L,±s)

表5 3组中心型肥胖患者血脂差值比较(mmol/L,±s)

注:1.TC,总胆固醇;TG,三酰甘油;H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2.与对照组比较,aa P<0.01;与埋线组比较,bb P<0.01。

指标对照组(9例)均值(95%CI)埋线组(10例)均值(95%CI)联合组(10例)均值(95%CI)TC -0.04(-0.71,0.63)-0.23(-0.62,0.17) -0.45(-0.93,0.04)TG 0.03(-0.58,0.63)0.31(-0.70,1.32) -0.23(-0.37,-0.08)HDL-C -0.02(-0.11,0.07)-0.12(-0.30,0.06) 0.14(0.05,0.23)bb LDL-C 0.11(-0.38,0.61)-1.00(-1.65,-0.35)aa-1.23(-1.74,-0.73)aa

4 讨论

研究显示,针灸疗法治疗肥胖疗效显著,且无不良反应,已被广大患者接受[15-16]。肥胖作为一种生活方式所致的疾病,具有长期的病因积累,《灵枢·终始》指出:“久病者,邪气入深,刺此病者,深纳而久留之。”穴位埋线是根据这一理论而提出的一种新型的针刺疗法,通过线在穴位内的持续性刺激,弥补传统针刺疗法的刺激时间短、刺激次数多、疗效不持久等缺点[17],通过刺激局部经络、穴位,达到抑制过亢的食欲,促进机体的能量代谢,增加能量消耗,促进多余体脂消耗与分解的目的。同时结合中医辨证辨经络理论,个体化治疗调节体质,补虚泻实,在减肥的同时改善人体内阴阳失衡的状态。

4.1 穴位埋线对中心型肥胖患者的治疗作用 本研究结果发现,穴位埋线治疗能显著降低中心型肥胖患者的体质量、BMI、脂体重、腰围及LDL-C 水平。李媛媛等[18]研究发现穴位埋线治疗腹型肥胖的总有效率达73.2%,且能显著改善患者的体质量、BMI、腰围、臀围、腰臀比和体脂肪率。葛宝和等[19]研究发现,埋线治疗可显著降低肥胖患者的TG 水平。李海霞等[20]研究发现,埋线治疗能显著降低腹型肥胖合并高脂血症患者的TG、TC 和LDL-C 水平,并能提高HDL-C水平。本研究结果显示,经过埋线治疗后,患者的LDL-C水平显著降低。

研究显示,穴位埋线治疗肥胖的主要机制涉及两个方面,首先穴位埋线治疗能够控制肥胖患者的食欲,这一抑制作用已得以证实[21-22];其次,线体植于机体时,会被人体免疫系统当作入侵的异物识别,利用自身免疫反应引导炎性反应,纠正肥胖产生的慢性炎性反应,有助于改善肥胖患者的代谢紊乱状态[23];最后,穴位埋线治疗能增强肝脏脂蛋白脂酶(LPL)和肝脂酶(HL)活性,改善血脂代谢[24]。

4.2 穴位埋线联合力量训练对肥胖患者的治疗作用在治疗肥胖的运动处方中,常用的运动方式为有氧运动,但近年的研究显示力量练习或有氧运动联合力量训练的效果优于单纯有氧运动[25]。研究显示,穴位埋线结合有氧运动治疗女性单纯性肥胖时,可取得较好的疗效[26]。

本研究发现,穴位埋线联合力量训练在治疗中心型肥胖患者时,在降低体质量、BMI及腰围等指标方面,效果与单纯埋线治疗相当,但在降低中心型肥胖患者脂体重、降低体脂率、增加瘦体重和基础代谢、升高HDL-C水平方面,效果优于传统穴位埋线治疗。

如前所述,穴位埋线治疗肥胖主要是通过降低肥胖患者的食欲,改善机体代谢状态,从而治疗肥胖。穴位埋线治疗在降低肥胖患者的体质量时,会导致脂体重和瘦体重同时降低,而瘦体重的降低对于减肥是不利的,因为瘦体重的降低会导致肥胖患者的基础代谢降低[27]。基础代谢约占机体能量消耗的60%,较高的基础代谢会增加体内的能量消耗,有助于减肥。本研究发现,力量练习联合穴位埋线能避免单纯穴位埋线治疗肥胖导致的患者瘦体重和基础代谢率降低。

机体能量代谢异常是肥胖发病的直接原因,除了胰岛素、皮质醇、肾上腺素等能量调节激素外,近年来发现的瘦素、脂联素、抵抗素等也是密切参与能量代谢调节的激素。中医认为,肥胖的发生与脾胃关系密切。《脾胃论》曰:“脾胃俱旺,则能食而肥。脾胃俱虚,则不能食而瘦,或少食而肥,虽肥而四肢不举。”强调肥胖病的病位在脾胃。朱丹溪在《脉因证治》曰:“肥人沉困怠惰是气虚。”沈金鳌《杂病源流犀烛》认为:“人之肥者,气必虚。”长期高脂饮食及缺乏运动是单纯性肥胖病发生的主要原因。

因此,埋线治疗多选取腹部的任脉及四肢脾经、胃经上的穴位,能改善中心型肥胖患者的气血运行,充养肌肉,同时辅助力量练习,两者相互促进,通过增加体内肌细胞的数量、体积和功能,从而提高患者的瘦体重和基础代谢,达到协同治疗的效果。其次,本研究发现力量训练联合穴位埋线治疗在降低肥胖患者LDL-C水平的同时,还能升高HDL-C 水平。HDL-C 作为心血管疾病的保护因素之一,其浓度的增加对于肥胖患者具有积极意义[28]。力量训练还可能通过增加肌肉内血浆LPL以升高HDL-C水平[29]。

综上所述,穴位埋线结合力量训练可以降低中心型肥胖患者的体质量、BMI、体脂率、脂体重、LDL-C水平,增加中心型肥胖患者的瘦体重、基础代谢和升高HDL-C水平。穴位埋线联合力量训练的治疗效果优于单纯穴位埋线治疗,值得临床推广。本研究尚存在一些不足,研究选取的样本量较小,且缺少对远期效果的追踪,仍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猜你喜欢
腰围差值穴位
低血压可以按摩什么穴位
腰围增加1厘米相当于老了1岁
差值法巧求刚体转动惯量
选腰围 试戴半小时
夏季穴位养心
男性排湿,常按这五个穴位
腰痛病人如何使用腰围
腰痛病人如何使用腰围
枳壳及其炮制品色差值与化学成分的相关性
基于区域最大值与平均值差值的动态背光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