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养老问题与举措研究

2023-08-04 09:26刘艺珠
国际公关 2023年10期
关键词:社区居家养老社会工作民生

刘艺珠

摘要: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必须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鼓励共同奋斗创造美好生活,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面对人口老龄化我国需要努力积极地对解决这个棘手的问题,在养老产业这一方面积极发展老年人的服务水平和意识,努力实现中国老年人应该享有的保障和幸福。养老领域是民生问题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重点。社区居家养老指的是将老人安置在家中,再通过资源整合的方式为其提供上门照料服务。由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需求量很大,社会工作介入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不失为一项养老服务的重要补充手段。本文以居家养老服务为主要研究内容,为社区养老政策提供一些启示。

关键词:民生;养老;社区居家养老;社会工作

一、新时代人口老龄化问题

进入21世纪,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增长速度加快。根据统计,2021年,中国的老人在60岁及60岁以上的就占到了2.67 亿,其中65岁以上的人口相比于往年在总数量上已经上升了 14.2%,比2000年统计的老年人人口增加了7.2个百分点,[1]按照这个速度,到2035年60岁及以上老人将突破4亿,在总人口中的占比将超过30%,[2]按照这个趋势我国老龄化阶段将会来得更快,伴随着老龄化人口的飞速成长,老年人自理能力的下降,出现的问题将会越来越多。随之而来的就是社区养老服务的整体需求越来越多,这个时候社区养老服务整体质量就会下降,因此社区的养老服务如果能将社会工作加入进去会很大程度上提高社会养老服务的质量,更好地让老年人安享晚年。面对老龄化严重的社会现状对经济造成的压力,如何更好地构建一个符合我国国情的养老服务体系,成为我国目前高度关注和极为重视的一件大事。

二、我国养老模式对比

中国的养老服务体系主要分为社区养老、机构养老以及家庭养老三种体系。家庭养老的概念指的是老年人一直生活的地方或者老了以后还是在原来所在地或者所在家庭继续生活。由伴侣或者子女照顾,为其提供养老服务,或者是自己独立生活自我照顾;机构养老指的是养老机构为老年人提供养老服务,[3]这些养老机构有公办和私立还有公私合营三种经营方式,让老年人在养老机构内度过晚年生活;社区居家养老指的是家庭和社区共同为老年人提供的养老服务,以社区为依托,以家庭为主,社区可以弥补家庭照顾之不足,利用更多的资源为老年人提供多层次全方位的个性化服务。

随着老年人口数量的不断增加,前两种养老服务模式的弊端也开始日益凸显。一方面,老年人口的迅速扩张已经让家庭养老模式变得举步维艰;另一方面,个体家庭对养老服务的质量和要求越来越高,传统机构养老服务难以满足老年人在服务层次上的各类需求。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之下,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注意到社会服务加入社区养老服务的概念会有什么样的变化。这种变化不仅可以依托社区基础建设来完成居家养老所需要的医疗服务、文娱服务以及基本的生活需求服务等,还可以有效避免老年人离开家庭进而产生被抛弃、被孤立的消极情绪,并最终帮助老年群体有效地融入社区居家养老环境,使老年群体实现老有所依、居家养老的高质量养老。因此,如何使老年人在自己熟悉的环境中养老、过上安稳幸福的老年生活,同时发挥自己的余热为社会和社区奉献实现自身价值,是我们应该考虑的问题。

三、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可行性

(一)国家政策大力支持

早在2013年,国务院就发布了《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意见明确了养老服务业发展目标,即到2020年,全面建成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功能完善、规模适度、覆盖城乡的养老服务体系。养老服务产品更加丰富,市场机制不断完善,养老服务业持续健康发展。这一政策为我国居家养老服务的发展提供了开拓性指导。

近年来我国非常注重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上的资金投入,为此开展的相关工作包括发展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组织、繁荣社区养老服务市场、完善社区养老服务基础设施、构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网络、建设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医疗等,这些方面的资金投入为完善我国社区居家养老体系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条件。

(二)传统文化思想奠定基础

受到传统文化思想的影响,仍有许多老年人将机构养老视为老之不幸,是无儿无女之人才会去的地方,作为子女把老人送到养老院等机构中,会有被视为“不孝” 的嫌疑。同时由于老年人口数量的快速增加,政府目前难以投入大量的资金去建立专门的养老机构。大多数的机构属于私人创建,入住的费用昂贵,有些老年人并没有足够的养老费用去支付。而且,养老机构中有些服务人员并没有接受过正规的教育与培训,不能够很好地满足老年人的需要。

居家养老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过程,也是社会进步的一个特征。在中国,这个养老模式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每一个老年人都希望在自己生活的环境中一直居住下去,这也是每一个老年人养老的愿望。因此在老年人养老阶段中就会有两种不同的力量。虽然整体的家庭式养老对于老年人来说逐渐弱化并成为将老年人推离家庭的推手,但是随着老年人自身经济条件的提高、社区工作的能力趋强,又把老年人一步一步拉回了家庭当中。在这两种力量较量中,拉力成为决定事物发展方向的主要因素。所以社会经济迅速发展是老人选择居家养老的决定性背景之一,而居家养老也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成果之一。[4]根据国家对城乡老年人生活的调查数据可以发现,大部分老人更希望在家养老,居家养老不仅能够降低养老成本、使老人生活更加方便,还能够给老人提供精神慰藉和娱乐等多方服务,可以看出社区居家养老符合当今社会的发展趋势。

(三)社会工作理念方法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相契合

社会工作介入到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时以提供上门照料服务为主、托老所服务为辅,老人不仅可以在家中得到家人的关注和照顾,还能够获得来自社区的医疗保健、心理辅导、文娱活动等方面的养老服务,这样的服务模式使得社会工作中利他主义价值观、救助弱势群体的理念等全都得到了实现。除了工作理念,社会工作中所使用到的科学的方法也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相契合。社会工作者不仅可以针对老年人的服务需求制订出个性化的服务方案,调动多方资源,给予老年人丰富的精神和物質支持,还可以对老年人的家人进行个案辅导,引导老年人家人正确认知老年人的精神需求,使老年人群体得到更周全的照顾。[5]

除此之外,社会工作者在介入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时,还可以将社区内的老年人聚集起来,进行有目的的小组交流活动,使社区中的老年人群体形成可以相互支持的交流团队,实现老年人的夕阳价值。综上可知,社会工作理念方法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相契合,社区工作介入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可以提高养老服务质量。

(四)社会工作加入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可以更好地提高工作质量

在西方国家最早有社会工作这个概念,传入中国的时间很短。因此在中国社会工作这个概念比较模糊,影响力也是微乎其微。最近几年,中国在社会工作这个方向进行了大力扶持,不光投入了大量资金,并且在很多高校开设了社会工作这个专业,本科和研究生都设立了社会工作这个专业。但是经过几年的发展和变化,总体来说效果还是不尽如人意,社会工作在中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优秀的社会实践才能证明当前我国社会工作的专业性和职业性。从目前社会工作这个领域来看,有很多专业科学的方法可以为社区的养老服务提供很好的支持和理论的支撑,比如小组工作、社会行政、个案工作和社会工作等。

四、社会工作介入养老服务的路径

(一)拓宽服务资源,提高支持力度

社会工作者作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潜在力量,既需要在政策资金上给予倾斜,使更多社会工作者愿意加入到社区居家养老的服务工作上来,还需要利用媒体平台优势加大宣传力度,使人们对社会工作者产生新的认知和了解,以此破解传统养老所面对的一些棘手问题。

首先,政府方面在养老服务产业上需要加大投资,积极改善养老目前存在的一些不足和投资的环境,在政策上要给予大量的支持和扶持,吸引大量的企业家加入到这个产业中来,[6]为居家养老服务创造更好的发展环境;其次,政府要提高对居家养老服务行业人才培养,这不仅可以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提供更多的服务型人才,还可以让社会服务人才得以在居家养老服务领域提供长久性服务;最后,政府要借助大众传媒平台加大对社会工作的宣传力度,如通过互联网、电视、广播和报纸等新旧传媒渠道宣传社会工作介入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呼吁和鼓励社会服务机构和组织大力培养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型人才,使社会工作者能够得到社会各界的认可和重视,并以此提高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成效。

(二)引进专业人才,提高服务质量

尽管当前社会工作服务老年人工作已经有较丰富的实践积累,但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这一领域却仍需大力培养和引进专业的社会工作者,以此提升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质量。

首先,要加大对社会工作者的引进力度,对从事居家养老服务的社会工作者给予必要的政策倾斜和资金扶持,这样社会工作者便可以依托自己的专业优势,为社区老年人提供专业的护理服务,解决老年人实际生活困难;其次,要提高社区内现有社会工作者在居家养老服务上的专业素养,如定时、定期对社会工作者展开专业化培训,使社会工作者能够掌握和了解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领域最前沿的方法理念和资讯信息等,进而保证社区内社会工作者在居家养老服务上的专业性和规范性;最后,要发展和吸纳社区内志愿者为居家养老服务人员,例如,对社区内的医护人员、心理疏导服务人员等展开培训,根据各类志愿者的能力水平配置有特殊需求的老人,使社区志愿者可以发挥出更具针对性的居家养老服务,为社区输送更多居家养老服务力量。

(三)完善服务形式,满足实际需求

社会工作者在介入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过程中需要发挥出自身的专业优势与服务特色,尽可能关注老年人居家养老过程中的个性化需求,在拓展服务形式的基础上为老年人送上符合实际需求的服务内容。[7]

首先,要制定丰富养老服务形式的激励机制,激发社会工作者工作的积极性,并督促社会工作者在居家养老服务中主动关注老人的身心需求,不能够只将服务内容局限在提供老年人护理等方面,还应该重视对老年人展开心理引导服务;其次,要建立完善居家养老服务对象的服务档案记录,将社区内居家养老的老人们根据兴趣爱好、身体条件、年龄状态等划分成不同照料小组或者照料类型,然后将不同小组老年人的相似需求划拨给具有特长条件的社会工作者负责,以此做到分层次、全契合、多方位地为社区内居家养老的老年人群体提供多样化的服务;最后,要构建社区养老服务项目的服务标准和服务效果评估体系,使每一位社会工作者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的工作过程在完善的评估要求下开展,以此倒逼社会工作者完善养老服务的形式。[8]同时,社会工作者在工作评估过程中还可以建立常态化的需求挖掘机制,以此收集被服务者的照料情况和需求动态,进而完善服务形式,使社会服务工作满足每一位老年人的实际需求。

五、结束语

社区居家养老作为一种较为新颖的养老模式,既是我国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的重要内容,还是推动我国养老服务行业长远发展的动力支撑,在努力发展社区养老服务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总结经验,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要清醒认识当今社区养老服务模式存在的不足之处,要努力将优秀的社会工作人员积极地加入到整个社区的养老服务中去,这样才能提高老年人在社区养老的幸福感、舒适感和家的感觉。同时社区居家养老也是推动我国养老服务行业长远化发展的动力支撑,为应对我国老龄化加速问题提供了有效解决途径。

参考文献:

[1] 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22[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022.

[2] 赵祯祺.以法治守护幸福晚年:审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推进老龄工作进展情况的报告[J].中国人大,2022(17):49-51.

[3] 王朝阳.社会工作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研究[D].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2020.

[4] 姚远.从宏观角度认识我国政府对居家养老方式的选择[J].人口研究,2008(02):16-24.

[5] 杨明伟,杨吉栋.社会工作介入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可行性研究[J].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21(4):134-136.

[6] 孔凡飞,郝洋洋.社会工作介入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研究[J].社会与公益,2021,12(1):79-81.

[7] 温美玲.“村改居”社区老年人居家养老意愿影响因素实证研究[D].烟台:煙台大学,2022.

[8] 盛琳琳.保利和熹会养老项目竞争策略研究[D].沈阳:沈阳大学, 2022.

猜你喜欢
社区居家养老社会工作民生
聚焦“三保障” 唱好“民生曲”
民生之问饱含为民之情
“钱随人走”饱含民生期盼
民生锐评
社会工作介入社区居家养老的探索
老龄化背景下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的构建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的政府责任探析
社区退休老人的老有所为与社会工作介入
以社会工作视角解决四大国有控股银行服务质量提高困境
浅析儒家文化对老年社会工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