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民族共享的文化空间与交往交流交融

2023-08-04 23:54苏比努儿·努尔买买提
国际公关 2023年10期
关键词:文化空间巴扎

苏比努儿·努尔买买提

摘要:巴扎是新疆的传统集市,是新疆人民传统生活方式的载体,是绿洲物质生活和精神文明的写照,更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文化空间景象。本文以南疆阿图什市上阿圖什镇喀依拉克巴扎为例,通过对喀依拉克巴扎的形成和当下不同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现状的描述,经过对相关内容进行研究,发现巴扎无论是在经济、娱乐方面,还是社交方面和精神方面,都发挥着重要、显著的作用。

关键词:巴扎;交往交流交融;文化空间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长期以来,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在日常生活中产生和发展,在饮食文化、文化空间、红色精神等重要的时间和空间中加强和固定。考察不同地区的文化空间,可以发现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得到集中的展现,促进了不同地域乃至整个国家的民族团结。

“巴扎”,这个词语并非是产自我国的词语,而是一个外来词汇,“巴扎” 的意思有很多,但在新疆,主要是两个方面的意思,一个是“集市”,一个是“市场”,由此可见,“巴扎” 是一个贴近生活的词语。“巴扎” 这个词语,根据我国汉语的音译,有多种不同的称呼,比如“巴扎”“八杂”“巴咱尔” 等,据不完全统计,根据音译,“巴扎” 这个词多达九种不同的称呼。瓦西里·弗拉基米罗维奇对“巴扎” 的意思有一个全新的定义,将其定义为“大门前边的事情”,将其地理位置描述为“大门前边”,通过形象的描述,表明“巴扎” 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而且就在我们身边。[1]巴扎的产生,一方面代表了绿洲地区居民的生活方式,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人们的需求,是人们在长期发展中所形成的一种代表自身意愿的行为。通过对巴扎的研究,我们可以对维吾尔族的经济发展有一定程度的了解,也可以了解绿洲居民的生活方式和发展进程,为现代维吾尔族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巴扎在新疆维吾尔族的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新疆经济的发展,同时通过对巴扎的研究,我们也可以得到对新疆的民俗文化的充分了解。

本文以阿图什地区阿图什镇喀依拉克巴扎作为调查个案,在前人对巴扎进行描述性介绍和初步研究的基础上,用田野调查与文献调查的方法进行分析:第一,对巴扎的概念、类型及喀依拉克巴扎的形成等进行分析;第二,对乡村巴扎与当地维吾尔人的饮食、服饰、手工业和商业之间的有机关系以及巴扎上运用的语言、巴扎上的忌讳、巴扎与交易习俗等进行分析;第三,对巴扎的娱乐作用、信息传播作用、社交作用进行研究;第四,对当地巴扎的现状尽可能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

一、巴扎的产生

追溯巴扎的历史,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了解,一部分认为“巴扎” 最早在《高昌馆杂字》中被记载,这本书属于汉文文献,于公元15世纪前后产生,在书中,“巴扎” 被翻译为“把撒儿”。后来,经过李吟屏的考证发现,最早记录“巴扎” 一词的汉文文献是《西域番国志》,这本书出现于明代时期,此书由陈诚、李暹所著。[2]经过研究发现,《西使记》也对“巴扎” 一词有所记载,《西使记》中这样描述:“三日,过巴咱尔,诸回纥贸易如上巳节”[3]。

通过研究发现,巴扎的贸易作用与维吾尔族的生活方式有很大的关系。以前,维吾尔族主要以畜牧业为主,因畜牧业的特殊性,所以维吾尔族在日常生活中需要经常性迁徙。在公元9世纪,气候比较干旱,水资源缺乏,而且各个统治阶级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所以,回鹘人向西方迁徙,发现一处土地辽阔、水源充沛的地方。记载中这样表述:“有水源出金岭,导之周绕国城,以溉田园作水矶。”[4]

巴扎建立在绿洲之上,在过去,为了满足所必需的生活用品以及精神层面的需求,每逢“巴扎” 日,附近的村民都会聚集在一起,在巴扎上实现生活用品的互换以及满足各自精神层面的需求。新疆处于古代丝绸之路的路线上,往来贸易商家必须要经过新疆,所以各种文明在此交汇,有些异族商人也慢慢融入到维吾尔族中,引入了经商传统,对巴扎的经济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二、田野点介绍

上阿图什镇,隶属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阿图什市,地处阿图什市西南部,东与阿湖乡和阿扎克乡接壤,南与喀什地区疏附县相连,西北跟乌恰县接壤,行政区域面积781.91平方千米。

清末时期,上阿图什是疏附县的小阿图什庄。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阿图什县成立后,划归阿图什县。1950年,为阿图什县第五区,下辖萨依、喀依拉克、依克萨克3个管理区和一个直属队、8个乡。1958年9月,改建新路公社。1962年,撤销管理区,分为喀依拉克、依克萨克两个公社,其中喀依拉克公社辖13个生产大队和一个牧场,依克萨克公社辖7个生产大队。1965年6月,喀依拉克和依克萨克两个公社合并为上阿图什公社,下辖13个生产大队。1984年10月,撤社建乡。2011年10月,撤乡建镇。

2011年末,上阿图什镇下辖18个行政村:尧勒其、塔库提、依克萨克、乌恰、迪汗拉、奥提亚克、亚维勒克、博斯坦、萨依、博依萨克、兰干、铁提尔、喀依拉克、拉依勒克、喀尔果勒、塔什普什喀、亚孜路、阿克买拉;下设211个村民小组。截至2019年10月,上阿图什镇下辖20个行政村:尧勒其村、喀尔果勒村、萨依村、博斯坦村、奥提亚克村、迪汗拉村、乌恰村、塔库提村、依克萨克村、亚维勒克村、拉依勒克村、喀依拉克村、博依萨克村、兰干村、铁提尔村、塔什普什喀村、下迪汗拉村、托卡其拉村、萨促纸犁依巴格村、阿克买拉村。

上阿图什镇地处恰克玛克河谷,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地形呈梯形,东部窄、西北部宽,地势较高且三面环山。境内最高峰位于玉奇莫日万塔格山,海拔2036.8米;最低点位于恰克玛克河,海拔1000米。上阿图什镇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其特点是四季分明,春季升温快,天气多变;夏季炎热;秋季降温迅速;冬季寒冷多晴日,微风少雪;全年晴日多,年气温变化幅度大,蒸发强,相对低温,日照时间长,降水量少。

笔者的老家在喀依拉克巴扎附近,相距不到一公里。为了在巴扎上获得较充足、可靠的第一手资料,去年假期期间,笔者几乎每天都去巴扎,跟附近的同乡和商贩聊一聊,得到了一些信息,同时笔者先后对喀依拉克巴扎附近的村落进行了调查。通过深入基层对巴扎进行观察,以及对当地的农民、商人、管理者等进行实地调研访谈,经过实地入户询问、参与观察等方法得到了关于喀依拉克巴扎的相关资料。

喀依拉克巴扎与喀依拉克村、萨依村、奥提亚克村相邻,可以说是这三个村的集中交会处。喀依拉克村头就是一条G315国道,路过乌恰县前往吉尔吉斯斯坦。随着近年来两国之间贸易的繁华,常有车辆路过喀依拉克村。后来村中一位叫卡斯木·塔石的老人在门口开始摆摊,售卖的都是家里自制的馕、凉粉、酸奶、奶渣等货品。通过与老人的孙子交谈了解到,卡斯木爷爷突然摆摊的原因是,在炎热的酷夏,某位司机机缘巧合下进到了卡斯木爷爷家接杯水喝,再向爷爷要点馕吃。其实这不是卡斯木爷爷第一次遇见这件事情,经过考虑后,卡斯木爷爷开始在家门口摆摊。前期是只有卡斯木爷爷一家摆摊,直到有一天,一列车队在此下车进行修整,来到卡斯木爷爷的小摊铺,买一些急需的物资。邻居们看到后也开始纷纷加入卡斯木爷爷的行列,在家门口开始摆摊,以增加家里的收入。慢慢地,这里形成了一个巴扎。卡斯木爷爷的小摊铺发展得越来越好,他虽已去世,但是他的子女将小摊铺发展为小卖部再发展到了现在的超市,现在是由卡斯木爷爷的孙子在管理着。

通过对巴扎的饮食研究,发现在众多饮食消费中,肉类、馕类、水果类占有较高的比例。喀依拉克巴扎也不例外,每天都有很多人逛巴扎,在他们买完自己的必需品以后,都要买自己喜欢吃的东西,还有一些人即便没有什么需要买的东西,也要寻找自己喜欢吃的食品。如酸奶里加入冰,夏天的时候很受欢迎。还有肉馕也是人们非常喜欢吃的食品之一。

通过观察发现,巴扎里的服饰布料裁缝店铺非常多。随着社会发展和审美的变迁,现代纤维面料代替了传统的手工布料,村民们开始追求时尚。与一位服装店老板古丽齐曼交流了解到,近两年来村民们都有了适合自己的工作,有了稳定的收入,换上了智能手机,再通过一些视频软件、购物软件开阔了眼界,对于服饰式样有了更新的需求。

巴扎上的手工艺品种类繁多,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维吾尔族工匠的聪明才智以及创新精神,各种日用铜器、木器、铁器、陶瓷器等工艺品,做工十分精细。

通过乡政府整顿,现在的喀依拉克巴扎设有美食区、服装布料区、粮食区、铁匠区和畜生交易区等,饮食、百货、鞋帽类等商贩都搬进新的店铺,这對交通和社会秩序有很大的好处,现在很少能看到以前凌乱的情景。喀依拉克巴扎的出现从某种意义上说,有助于推动维吾尔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喀依拉克巴扎自形成以来,对发展村民的经济生活发挥了积极作用。阿图什人们在喀依拉克巴扎上充分发挥了自己的商业头脑,为当地经济的发展贡献了力量。

三、巴扎与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

巴扎作为各种文化的聚集地和开放性的文化场所,各种文化在此进行交融,不同民族的文化在这里得到了传播,尤其是作为丝绸之路的地点,文化交融更深。因此,巴扎不仅可以传承民族文化,又可以汲取别的文化精华部分,进行再传播。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加强各民族文化交流,共同奋斗,实现共同繁荣发展,[5]为我国的民族发展指明了正确的发展方向。民族交融往往需要一个载体,而巴扎以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以及特殊的社会地位,担当这个载体尤其合适,巴扎以其独特的场域优势为民族文化交融发展提供了更大的广度和深度。

巴扎上不仅有贸易往来的作用,在各民族之间的思想交流上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巴扎作为一个开放性的平台,为各民族文化的交融提供了一个广阔的交流平台,在巴扎上建立的各种关系,比如买卖关系、朋友关系,都会延伸到日常生活中,具体表现在闲暇时的喝茶聊天、困难时的互相帮助、节日时的互相庆贺等方面,这是一种深厚的友谊,发生在维吾尔族居民的日常生活中。各民族之间的这种日常交往,在无形中加深了互相之间的交流,同时又加深了互相之间的友谊,对各民族文化的传播也带来一定的积极作用。各民族之间的沟通对交往机会的需求也会不断增加,这就要求对各民族的语言要有一定的理解性,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了各民族之间的互相学习,尤其是少数民族对汉字的学习、汉族对少数民族文字的学习,不仅加深了各民族之间的交流,而且对各民族的社会发展以及民族团结带来一定的促进作用。

民族文化的交融是民族团结的基础,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互相包容的关系,互相交融,缺一不可。交往交流交融也是化解民族问题的有效方法,互相信任、凝心聚力、同心协力推进社会经济向前发展。巴扎可以说是中国文化交往交流交融历史的缩影。

四、结束语

巴扎的产生,是时代发展的产物,是集经济、政治、文化、社交于一体的相互融合的产物。当前,随着新时代的发展,巴扎作为市场、集贸的功能越来越凸显,其他功能有淡化的趋势,然而,在当前形势下,我们更要发挥巴扎的其他特点,继续将各类功能融合,发挥巴扎更大的作用。巴扎的产生是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所形成的产物,是维吾尔族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产物。

参考文献:

[1] 乌兹别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EB/OL].[2019-10-240].https://baike.sogou.com/v8536845.htm

[2] 李吟屏.论新疆历史上的巴扎[J].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04):55-60.

[3] 王恽.玉堂嘉话[M].北京:中华书局,1985.

[4] 宋史(卷四百九十)·高昌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7.

[5]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J].当代江西,2017(11):4-28.

猜你喜欢
文化空间巴扎
伊朗逛巴扎,体验平民生活
北京的金山上
拉卜楞寺曼巴扎仓夏季采药活动的调查研究
今非昔比的新疆“巴扎”
春日“巴扎”
文化空间视角下的湖南区域表演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
民初皖籍知识分子与文化公共领域的建构
传统古文化都城中旅游遗产以及文化空间问题分析
独立书店在数字化背景下的出路
从空间批评的角度看《偶遇者》的文化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