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公众演讲”课程实践研究
——以«大学思辨英语教程 演讲之法»第五单元为例

2023-08-06 22:44何英蕾杨斗
现代英语 2023年8期
关键词:思政内容英语

何英蕾 杨斗

(黑龙江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0)

一、 “英语公众演讲”是公共英语课程中的组成部分

作为一门强化输出能力、对听说读写四项均有应用的语言类课程,“英语公众演讲”课程为大学公共英语课程体系构建的完整度、进阶性方面提供了很高价值。 “英语公众演讲”可以视为“大学英语”课程的后续阶段,也是对口语能力处于较高级别的学习者展开的进阶学习。 课程培养学习者将口语表达切换至公众演讲情景,从“口语表达”思维转换为“演讲”思维,使其具有专业演讲能力、思辨能力与英语语言能力,拥有跨文化视野、良好人文素养与品德,初步建立终身学习体系,成为在未来真实工作场景中可以思考、展示、交流的复合型人才。笔者以所在高校开设的“英语公众演讲”课程为例,展开以下说明。

作为外国语言文学学科课程建设中的一环,在目标高校2017 年恢复“英语公众演讲”课程以来,学生主体始终针对非英语专业、英语高起点大一新生,课程体量每学期24 学时、持续两个学期,班额在20~30 人之间。 经过入学英语(含口语)水平测试、入班口语测评两轮测评,班级学生英语水平大多处于«大学英语教学指南»中设定的提高阶段,且在英语诵读方面拥有一定优势。 进入班级前,学生已具备较扎实的英语口语基础,可以表达一定的想法见解,拥有较高水平的英语语音语貌,对英语演讲和英语学习充满兴趣热情。 课程学习实践过程中,教师以演讲内容与技术为依托,同时关注学生的认知能力、思辨思维、跨文化意识与人文素养的提高与累积。

二、 POA 理念与“英语公众演讲”的融合

“产出导向法”(production-oriented approach,简称POA)是由北京外国语大学文秋芳教授于2015年提出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外语课堂教学理念,旨在解决外语教学中普遍存在的学用分离现象[1]。POA 教学法针对中高级英语学习者,在教学流程上强调由“驱动”到“促成”再到“评价”的延续性设计[2]。 在“驱动”阶段,强调以输出假设为目的,在一个交际情景中让学生产生强烈输出意愿;在“促成”阶段,教师角色的陪伴性、引导性但绝不去主导与干预的性质得到全方位体现;对促成环节的检验而形成的即时评价、基于课上内容在课下学习过程中产生的延时评价,让学习过程不因下课而终止,保证了学习的延续性、完整性。 三个教学流程逻辑关联紧密,维度设计合理,在彼此的强配合中达成“学习中心说”“学用一体说”“全人教育说”三大POA 教学理念。

“英语公众演讲”从学习者水平、对产出的强诉求,到多维评价的重要性都在POA 理念中得到了诠释与支撑。 在“驱动”环节,教师设置诸如“自我介绍”“学生会竞选”“开学或毕业典礼演讲”“演讲竞赛”“学术汇报”“面试”“日常沟通与情感表达”等十余种演讲场景,在仿真环境中鼓励学生展开想象,如临其境地去模拟表达内容。 “促成”环节依托教材«大学思辨英语教程 演讲之法»(以下简称«演讲之法»)中设置的教学活动,有方向、有方法地让学生掌握演讲技术,并与情景融合进行输出练习。 演讲是非常重视反馈评价的一种学习体验,没有反馈的演讲如同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学生在输出之后找不到调整的方向,失去挑战感。 教师着力打造由课堂上即时反馈、课下延时反馈组成的多维评价体系。

三、 课程思政在课堂中的体现

高校课程思政建设要全面推进,这是新时代的要求,也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举措[3]。就外国文学教学而言,学者杨金才认为,在讲解西方理论概念时,融入中华元素,可以使学生通过中外比较的视野认识西方文化,可以提升学生对自我文化的认知能力[4]。 学者张敬源、王娜认为外语课程思政是以隐性教育体现的——目标的设置就要强调潜隐性,课程设计要注重融合性,教学过程崇尚自然性,教学方式凸显暗示性[5]。

“英语公众演讲”从三个层面进行课程思政与整体教学过程的融合。 其一,深挖教材。 教材是传播知识的主要载体,甚至是了解文化和道德本质特征的主要渠道,学生往往通过学习材料才获取正确知识和态度,从而建立起自己的价值观[6]。 虽然«演讲之法»中没有标注出来思政元素或课程资源包,但从很多演讲素材中可以挖掘出其隐含着的中国文化元素、德育交叉点等。

其二,规范教师话语。 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更要重视教师话语在过程中起到的“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与促成教学环节不同,在课程思政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拥有主体性位置。 教师不但要有扎实的语言学功底,而且其课堂话语必须要优美,要充满正能量,要体现家国情怀、国际视野和历史思维。

其三,重视教学内容与学生反馈。 思政内容并不是生拉硬套式地进入学生视野,而是与当下教学主题和内容密切结合,拥有由此及彼的自然过渡。 “英语公众演讲”中拥有大量教师反馈、师生反馈和生生反馈,反馈内容也是进行思政内容的契合点。

四、 教学实例

课程以“驱动”“促成”“评价”为序,对应设置课前热身、课堂开展、课后任务三个主体流程。 以«演讲之法»第五单元“Introducing and concluding your speech”中的教学内容“Concluding your speech”为例展示POA 教学法在实际教学环节的体现和与课程思政的隐性融合。

(一)教学目标

本单元线下课程分配6 学时,其中“Concluding your speech”占据4 学时,基础理论学习、部分演讲展示和作业反馈交由线上进行,并配合1 次课外主题演讲练习活动。

教学目标分为三个维度,首先,关于公众演讲技术的学习与实践——掌握演讲结尾方式;其次,关于思辨能力的培养与加强——顺利切换不同情景中的演讲结尾方式;最后,关于跨文化意识培养(在课外演讲活动中实现)——以“器官捐献的障碍”为主题进行讨论。

(二)教学组织流程

1.课前热身

教师在上课当天早晨会在微信群中发布课前热身项目,内容来自教材“Starting point”第一个练习——通过朗读知名演讲结尾进行语速练习。 预设演讲场景为演讲竞赛,即每一位学习者都是要参加一场大学生英语演讲大赛的备赛选手。 一方面,真实的情景代入可以让学生从上课当天开始进入更好的演讲状态,另一方面表达技巧的提高也需要大量时间的积累,不能仅靠课上练习习得,在练习过程中应进行师生和生生互评。

教材中3 段结尾的演讲者分别是John F.Kennedy, Ronald Reagan, Nelson Mandela。 因为一部分演讲内容不符合国家国情,教师新增4 段结尾素材——习近平总书记在2017~2019 年间的4 段重要讲话的结尾部分的官方英文版。 作为演讲热身,教师没有就内容进行解读,也没有“暗示”学生应在何种材料中进行选择,但大部分学生都对习近平总书记讲话内容的英文版非常感兴趣,自发性地选择讲话内容为语速练习素材。 在互评过程中,基于学生理解教师会给出相应反馈,引导学生进行正确价值观引领之下的思考。

2.课堂开展

主题导入:再次强调即将参加演讲比赛的各位“选手”们对本次“竞赛演讲”的重视程度及框架思索深度。 请学生就“讲前准备”“演讲主题”“演讲开头”“演讲结尾”“演讲者风格”这五个成功演讲的影响力因子重要性进行排序。 当场宣布结果。大多数情况下,学生都将“演讲结尾”放在最不重要的位置。 教师以习近平总书记讲话中提到的“行百里者半九十”为切入点,强调演讲结尾的重要性。同时也请学生更多关注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的用典内容。

课下作业完成度评价:通过询问开放式问题,了解学生基于教材“Reading”内容的自学情况。

前测:建立符合学生身份、结合社会热点的情境,如“给留学生介绍中国体育精神”等,让学生依据所学知识和自身经验,设计一个在情境之中的1分钟演讲结尾,并在小组内分别展示。 随后,教师随机邀请1~2 名学生在全班进行展示。 这是教学过程中学生的首个产出内容,以生生评价为主。

深入学习:以任务激活学生学习兴趣,要求学生完成教材“Understanding public speaking”环节中的配对题目——就结尾方法和实际结尾例子进行匹配。 如果部分内容分类出现异议,由教师引导展开开放性讨论。 这一部分出现了5 个结尾素材,第一个、第二个都是名人演讲,演讲者为Steve Jobs 和美国«独立宣言»主要执笔者Patrick Henry,而第5个素材的演讲者是第5 届21 世纪杯英语演讲比赛冠军陈恒。 教师依托素材设置四个融入式的思政活动,结合课堂实际情况进行融入:

第一个融入点,由Steve Jobs 引发学生就企业家精神的内容和案例展开讨论,鼓励学生在大学阶段有意向地培养进取创新精神,同时也让学生明白国家在一个百年未有大变局之中的发展使命与方向,让学生明确自身的历史使命。

第二个融入点,Patrick Henry 所做演讲的名称就是演讲结尾的口号«不自由,毋宁死»,和中学语文教材中出现的«自由与爱情»拥有共同主题。 后者的作者裴多菲被鲁迅先生大为推崇,多次在自己的作品中提到其人其事其作,教师提供«自由与爱情»的中英版本,进行文本比对的同时,请学生谈谈对自由的理解。 并结合边疆战士短视频、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内容,在一个更宏观、更具格局的视角之下理解自由的含义。

第三个融入点, 陈恒的演讲主题是“My definition of success”,成功并不是由金钱、名望定义,而是取决于一个人如何在克服困难之后重新站起来的姿态。 首先,教师准备了李白诗歌«行路难»(由许渊冲翻译的英文版),由此浅析古人对待困难的态度。 其次,教师由学习强国App 中下载“CPC's 100-year path to glory”(中国共产党百年辉煌路)素材,以党的发展历程为证,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 最后,教师找到陈恒在一篇参赛感受中提及的他大学生涯中更多对成功的诠释,将同一年参赛选手克非同学的演讲稿与陈恒同学的演讲稿进行比对,由此引发学生对学习资料的好奇与兴趣,充分展开主题讨论。

第四个融入点,再次回归到教师于课前分享的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英文版结尾部分内容,教师基于反馈,邀请班级中部分同学再次诵读其中结尾片段,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升华主题,“润物细无声”开展思政教育。

后测与评价:要求学生在应用一定的结尾连接词的同时,完成教材“Practicing public speaking”环节第2 个活动“Making an effective speech conclusion”——要求学生回看在课程开始自己设计的演讲结尾,并结合课上所学进行更改,在小组内再次分别展示,并评选出小组内部最佳演讲结尾,在班级进行展示。 本次为学生第二次创造性产出,以教师反馈为主。

3.课后任务(在线学习)

学生需要完成教材“Assignment”环节,以文字形式评价课内外自己完成的演讲结尾。 还需从线上班级“Watching list”中选择杨澜、王俊凯、TED 演讲人Angela Wang 和Matilda、英国凯特王妃其一演讲进行结尾评价,并以文字形式总结,递交至班级在线学习平台,教师将于下次课或直接在线给予反馈。 此外,学生仍将完成部分日常小练习和预习任务。

(三)教学过程中课程思政的实现

在教学过程中,课程思政贯穿始终,以教师话语和与教材内容、学生反馈融合的方式呈现。

课前热身部分选取素材为习近平总书记在2017~2019 年间的重要讲话内容,涉及国家建设与形象塑造、共产党人的信念与理念、以民为本的治国理念等方面,隐性重塑学习者的价值观、世界观。

在课程中,教师用语提到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政府报告中的用典。 依托教材内容中出现的演讲人Steve Jobs, Patrick Henry,结合习近平总书记讲话内容和边疆战士视频引发学生就企业家精神和自由平等的讨论,并由大学生英语演讲比赛冠军陈恒的演讲主题引出传统文化与现今对成功的定义相关内容。

在课后任务中,要求学生在线上班级“Watching list”中观看杨澜、王俊凯等中外演讲素材,其中站在世界舞台上的中国演讲者们占大比例,并且是关于青年人成长、环保等正能量主题,通过观看、分析演讲视频,培养学生较高级的审美品位与趣味,以隐性方式进行课程思政教育。

五、 结语

由不同演讲场景驱动、格外注重反馈体系的“英语公众演讲”课程,从面向的学习对象,到课堂流程上的“驱动”—“促成”—“评价”设计,都是对POA 理念在实践层面极大程度的体现。 上文以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的«演讲之法»为实例,阐述了在POA 理念设计下,课堂教学目标、教学组织流程和课程思政建设的设计和实践步骤。 尤为强调在课堂中,通过主题导入、课下作业完成度评价、前测、深入学习、后测与评价环节,对循序渐进、有质量的产出的达成。

通过实践分析,POA 理念在实践中体现出来的优势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更符合学生的水平和需求,能够激发他们的输出意愿和创造性;二是以情景驱动更注重演讲技术和内容的结合,能够提高学习者的表达效果和思辨水平;三是对反馈的高度重视,迎合演讲根本需求。 但同时也在以下几方面中对“英语公众演讲”课程提出挑战:一是需要更多地考虑不同学生的个性化差异和需求,提供更多样化的教学资源和支持;二是需要更多地与其他相关课程进行衔接和协调,形成一个完整的公共英语课程体系;三是需要更多地进行实证研究和评估,探索更有效的评价指标和方法。

猜你喜欢
思政内容英语
内容回顾温故知新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主要内容
读英语
酷酷英语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