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涛:90后的青年力量,为非遗续写传奇

2023-08-06 09:56张乐妤
现代苏州 2023年14期
关键词:核雕砚台张涛

张乐妤

2007年3月,江苏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公布,藏书澄泥石刻入选,同年6月,苏州藏书澄泥石刻被列入苏州市第三批市级非遗代表作名录。彼时,张涛还是个十几岁的少年,在他的印象中,藏书镇几乎家家户户都会澄泥石刻,最典型的作品就是苏作砚雕。

当然,张涛家也不例外,家里四代人都从事澄泥石刻行业,从曾爷爷开始,就在制作苏作砚雕。1993年出生的他,目前是藏书镇上从事砚雕的最年轻的一位。即便如此,张涛与苏作砚雕的缘分也并非一帆风顺。

由盛转衰,沉淀下来的才是精华

在藏书镇这一带,世代做砚雕的人不少。藏书镇做砚雕的鼎盛时期,甚至可以和舟山核雕村相媲美。在张涛的印象里,早前,藏书镇上还有一家老牌砚雕厂,如今厂址还在。

小时候,刚刚记事的时候,张涛就看着家里人用澄泥石做砚台,当时还不会雕刻的他就坐在一旁把玩澄泥石。六岁左右,他就开始自己拿澄泥石雕着玩,小学五年级的时候,他已经掌握了简单的雕刻技术,可以着手做一些简单的砚雕。

苏作砚雕,既可磨墨挥毫,又能随手把玩。一方方精美的苏作砚雕作品,古往今来不知迷倒了多少风雅之人,甚至连乾隆皇帝也喜爱收藏。文房四宝“笔墨纸砚”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性可见一斑,砚台还曾经被称为是家中的“聚宝盆”,在家中摆放传闻有镇宅的效果。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砚台在历史的长河中,逐渐淡化了实用功能,变成了少数文玩爱好者的收藏品。市场需求少,行业过于饱和。加之枯燥的雕刻、持久的耐心和微薄的利润,让越来越多的学徒停下了苏作砚雕的脚步。

从事这一门技艺的人越来越少,考虑到现实因素,不少人转行投奔玉雕、核雕,甚至开起了藏书羊肉店。在这个时候,张涛从学校毕业,面临就业的抉择,他陷入了两难中。一方面是家中几代都在做的砚雕,另一方面,彼时,父亲的徒弟们都改行做核雕了,父亲认为,苏作砚雕太苦太累,回报周期长,反正都是雕刻,不如就从核雕学起。

在核雕师傅的手下,张涛从基础的手工雕刻学起,做了两年学徒,他终于可以独立雕刻橄榄核。在核雕行业里打磨了四年后,张涛已经月入过万,在当时的同学里,已经算是收入上的佼佼者了。当然,不错的收入也从另一方面显示了大家对他雕刻技艺的肯定。

坚守创新,守护四代人的非遗

与此同时,还在坚守澄泥石刻的这群手艺人,在苏作砚雕之外,又发展出了包括水盂、砚滴(澄泥石壶)、笔架、印泥盒等其他雕刻品种,丰富了澄泥石刻的表现形式。

由于母亲身体不适,张涛暂别师傅,回到家中店铺帮忙。在店里,他一边接待顾客,一边在工作台上雕刻橄榄核,慢慢地,家里的砚台、澄泥石壶,张涛也渐渐雕刻一二。或许是怀着某种无名的传承信念,张涛最终还是回到了澄泥石刻的道路上来。

澄泥石又称?村石,是太湖水域特有的岩层间的澄泥,经千百万年自然风化而成,主要产自苏州灵岩山,该山原名砚石山。因为禁止开山采石,直到现在,张涛还在用家里流传下来的老石料。他也曾遍寻过全国各地制砚的地方,比如安徽、广东等地,希望能找到澄泥石的替代品,但都未果。

天然岩石中的鳝鱼黄、蟹壳青、虾头红等石料,这类石质细腻、坚而不脆、润而不滑,密度均匀,具有发墨快,贮水数日不干等特点,是制砚的佳品。张涛指着手里砚雕上的一抹红晕,向记者介绍说:“这就是‘虾头红,这边青色的是‘蟹壳青,这块石料是三色合一的稀有品种。”

精挑细选的石材,在张涛的巧手设计创作下,摇身一变,成了一方既实用又美观的手工艺作品,触感细腻、制作精良。传统砚雕主要是雕刻四方的素砚,最注重的是器型和线条。张涛在砚雕中创新地融入了苏工特色,比如花鸟、文房、山水画、十二生肖等题材,都会成为张涛创作的灵感来源。凭着一丝不苟的工匠精神和慧眼独具的美学眼光,他将秀美江南和寓意丰富的物象融入到雕刻作品中,设计构思了许多具有独创性的作品。

虽然年纪不大,但张涛已经跟砚雕、石刻打了十多年交道,曾荣获“苏州市工艺师”“首届东吴匠师新秀”、江苏省乡土人才“三带新秀”等称号,他本人还是苏州市吴中区木渎藏书石雕艺术研究所总经理。

薪火赓续,传统非遗焕发光彩

如今,苏作砚雕更多地转向私人定制化,客户提出希望围绕某个题材制作一方砚雕,根据客户的要求,张涛选取一些瑕疵较少的石料,配合原始纹理,进行巧雕。要知道,制作一件澄泥石刻作品需要经过多达十几道工序的复杂过程,如选料、切坯、水检、构思设计、定型、雕刻、打磨、点睛、染墨、退墨等。即便是埋头不问世事地雕刻,也要一个半月的时间才能完成一件作品。张涛知道,就是这样一方砚雕作品,很多客户都是当做传家宝来收藏的,因此他每一道工序对自己要求严苛。

除了砚雕外,张涛还会根据客人需求创新地定制一些诸如石壶、笔筒、香道香炉、茶杯垫、干壶台、屏风等观赏类的摆件,这类摆件都是用澄泥砚的石材所雕刻。比如由澄泥石和红木边框组成的砚屏,在古代是用来遮挡砚台的屏风,摆放在桌上,以防风吹得墨水快速干涸,现代更多的是观赏类摆件。

在制砚之外,近几年,张涛又多了一件坚持的事情,那就是担任非遗课程的导师。2021年,在苏州市振华中学校的邀请下,张涛担任苏作砚雕的非遗老师,每学期十节课,持续至今。让澄泥石刻“活”起来,就要多做宣传、多到人群中去推广,让更多的人接触石刻、了解石刻及其背后的故事,从而有可能爱上石刻,为石刻传承贡献一份力量。

现在,除了振华中学校,西交利物浦大学附属学校、各类研学活动、传习活动、社区暑托班、企业暑托班也纷纷邀请张涛来担任非遗课程老师。用他的话来说,现在不是在雕刻,就是在上课。

非遗技艺,作为一种与人息息相关的生活方式,最宝贵的就是活态传承,最核心的是人的传承。“师带徒”是最传统的传承方式,当下,苏作砚雕收徒依旧是一件艰难的事情。不过,张涛有信心,因为他还年轻,他还在坚持做这件事,他坚信,传统手工艺是老祖宗传下来的宝贝,是传承中华文明、延续中华文脉的重要载体。“感谢父亲在我坚定地选择了苏作砚雕时,对我的支持,他说,你既然选择了这條路,就不要考虑赚钱,把砚雕这件事做好就行,我们在背后支持你。”

猜你喜欢
核雕砚台张涛
张涛书法作品
“核雕”进校园
核雕文化,非遗传承
核雕收藏有什么窍门
冰城“方舱”开建!
如何鉴别砚台
翰墨飘香的砚台
墨锭和砚台
核雕:天地之宽,显于方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