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普惠金融对共同富裕的影响研究

2023-08-06 15:21马静
中国集体经济 2023年23期
关键词:数字普惠金融收入差距共同富裕

马静

摘要:共同富裕是新时代赋予我们的新的历史使命,金融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命脉,其促进经济增长的作用不言而喻,但是国民收入增加只是共同富裕内涵的一个方面,还要强调缩小收入差距,实现全民“共同”的富裕。传统金融已远远不能满足这一需求,依托数字互联网经济发展,聚焦中低收入群体的数字普惠金融应运而生,或将成为共同富裕发展进程中的关键因素。而目前鲜有数字普惠金融对于共同富裕的研究,既有的研究也只是阐述其增收效应,未能深入探究其真正发挥作用的经济机制,因此,文章立足于相关经济学理论,在梳理既有文献的基础上,追溯本质,探究数字普惠金融在促进共同富裕过程中可能的作用机制及实现情境,为更快更好发展普惠金融、同时真正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关键词:数字普惠金融;共同富裕;融资;收入差距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自2020年我国顺利完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以来,我国就踏上了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新征程。党中央更是明确了“到2035年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要取得实质性进展”这一愿景。这种实质性进展指的是中国要迈入更高质量的发展阶段,国民在此基础上共建共享,实现差距适度的物质和精神生活的全面富裕,最重要的是要确保机会均等。共同富裕是我们党和全体人民实现共产主义的最终目标,是大势所趋,是历史必然,其具有深厚的历史背景、思想渊源和理论基础,但是,共同富裕的实践则面临着目前中国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现实难题。金融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命脉,对于促进国家经济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但事实上,传统金融机构更多类似于“抽血机”,反而加剧了城乡发展过程中的机会不平等,不仅制约了我国经济发展质量,也阻碍了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

如何给城乡发展提供平等的发展机会、缩小差距,逐步走向共同富裕?普惠金融应运而生,其被认为是能够有效改善农村金融生态进而实现共同富裕这一目标的有效途径。普惠金融作为解决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的重要方式,能较大程度地促进居民减贫增收,尤其帮助中低收入群体提升收入,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原因之一。自从2013年我国将“普惠金融”写入中共中央决议以来,金融服务对农民和城镇低收入群体及中小微企业融资的覆盖程度进一步得到强化。党和政府对于普惠金融支持城镇及乡村经济进而促进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这一作用机制也高度重视,2016年,《推进普惠金融发展(2016-2020年)》发布,旨在为低收入群体提供金融参与途径,使其以更合理的价格办理相关金融业务,实现金融服务的高覆盖率和高质量。2022年,中共中央一號文件首次单列“强化乡村振兴金融服务”,强调要加大对金融抑制群体再贷款及再贴现等的政策支持力度,同时为农村家庭及个体农户增加信用贷款额度,实际解决农民和小微企业贷款难、进入供给不足的问题,最大程度发挥了金融的普惠性。

伴随数字技术的发展,普惠金融引入越来越多的数字元素。经过不断地迭代更新及技术创新,数字普惠金融在金融服务场景中提升了应用的广度和深度。根据北京大学数字普惠金融指数的有关数据,可以发现中国的数字普惠金融发展迅猛,最直观的是其业务量呈现跨越式增长,在这发展的十年里增长将近9倍(如图1所示)。移动互联网技术也飞速发展,信息传输进入全民4G和5G时代。在需求层面,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尽享人口红利,移动端年末电话用户数自2011年突破10亿以来仍稳步增长,2021年已突破16亿,加上居民智能手机的不断普及,用户数量迅速攀升(图1所示)。在供给层面,金融机构与微信等第三方平台合作推出微信银行,同时相继推出手机银行等App,扩大线上业务规模;一些互联网银行依托大数据,为中小微企业及个人提供贷款支持,在提高这类融资弱势群体的信贷比重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数字普惠金融有需求端的庞大用户及潜在用户作为支撑,又有供给端提供的巨大互联网红利,与过去相比,金融的供给端和需求端更为匹配,个人储蓄、投资更为便捷,为促进居民增加增收途径创造了更多机会和可能。

目前,尽管已经有部分学者开始研究数字普惠金融的影响,但大多只是从经验的角度进行阐述,研究的深度还不够。既有文献更多研究的是普惠金融的收入增长效应,与共同富裕的远景目标结合不够深入,且没有更加细化地研究其中具体的作用机制。因此,本文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对既有文献的梳理,进一步分析数字普惠金融在促进共同富裕过程中的经济机制及实现情境,为如何更好地发展普惠金融,促进乡村经济发展、防止返贫致贫、真正实现共同富裕,提供针对性的政策建议。本文具体的研究思路如图2所示。

二、数字普惠金融与共同富裕

我国推倒了绝对贫困这座阻碍社会经济发展的大山,实现了全面小康的百年目标,但是收入差距大产生的相对贫困是亟待翻越的另一座大山。如何缩小城乡发展的差距和相对贫困,从最初的“先富带后富”到全民共建共享并最终实现共同富裕是新时代的一大重要主题。数字普惠金融或将成为这一时代背景下浓墨重彩的一笔,随着人工智能(AI)和区块链等技术也不断应用于金融领域,数字普惠金融依靠互联网和金融科技成为潮流和未来的发展方向,成为绝大多数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给更多的人提供了机会,创造了财富。可以说,数字普惠金融为解决相对贫困从而促进共同富裕提供了新思路和新途径。

传统金融对低收入人群的融资限制条件较多,使得这些群体参与相关金融活动十分不便,而数字普惠金融的兴起改善了相关低收入群体的融资约束,为其融资等活动带来了很大的便利,从平等参与金融活动的角度为减少居民收入差距创造了有利条件。收入分配效应和促进收入增长就是数字普惠金融最直接的作用。数字普惠金融的影响首先体现在从微观个体着手,为中低收入群体提供更多可能的机会,帮助减少贫困,同时缩小与其他收入群体之间的收入差距。另外,数字普惠金融还通过直接或者间接影响融资实现收入再分配效应。一方面,其依托于数字化平台获得社会公众的资本,通过规模效应降低了融资成本,为融资难的中小微企业创造了条件,提供了成本更低更快捷的资金融通渠道,直接促进了融资业务的发展。另一方面,其依托于大数据算法,借助数字化技术,进一步完善了客户信用资料数据库,同时富有建设性地创建了各种数字化征信渠道,使得信用体系得到完善,以及融资长尾群体与金融机构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得到缓解,间接促进了融资业务的可得性;通过这些方面,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极大鼓励了普通居民以家庭为单位进行创业,从事相关生产经营活动,也极大提升了广大群众主动了解和参加投融资活动的积极性,数字普惠金融还打破了以往距离的局限性,使用户参与金融更方便,其资源得到了更好地配置,收入水平也进一步得到提升。其有着诸多优越性,但经济水平在较大程度上制约了作用的效果。数字普惠金融还较大程度地依赖于相关基础设施的建设水平,毕竟,作为依托于数字化发展的产物,要最大程度发挥其对共同富裕的作用,就必须要跨越“数字鸿沟”,完善网络等相关硬件设施,加强普及互联网和手机银行平台,为数字普惠金融发挥作用创造更好的条件。综合来看,数字普惠金融可以促进实现共同富裕,但是很多研究对于共同富裕的刻画并不全面,只考虑了国民收入水平这一个方面,只有少量研究发现,数字普惠金融也能使收入差距得到缩小,但是效果并不十分明显。因此,未来要继续发挥增收作用,同时也要突破局限,缩小收入差距。可见,未来数字普惠金融促进共同富裕,突破这一局限十分关键。

三、数字普惠金融促进共同富裕的作用机制

(一)融资约束视角

融资约束是普惠金融最直观也是最有效的作用机制,而数字普惠金融更是依托数字互联网平台,通过其技术优势,缓解了信息不对称,使得长尾群体的资金需求得到更大满足。即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通过缓解融资约束的渠道,促进资金流通和财富创造,同时,也是缩小收入差距的重要途径。

(二)经济增长视角

生产要素、生产函数和收入是传统经济理论最重要的方面。金融就是一种生产要素,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传统金融理论更注重的是金融中介的作用,大多是从金融市场的角度出发,从而探讨在促进经济增长的过程中金融深化的重要作用。普惠金融则不然,其着眼于“普惠”,更多地考虑金融包容性,探讨“普惠+金融”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数字普惠金融作为普惠金融在新时代下最重要的形式之一,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作用大都是一致的,而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又关系密切。目前,关于二者关系的研究结论莫衷一是,大多认为经济增长能够促进收入水平提升,而对于收入差距则可能存在U型作用。數字普惠金融也是一样,其促进共同富裕主要体现在收入的增加,并不能有效降低收入差距,这也是未来重点需要改善的方面。

(三)创业活跃度

劳动力是最重要的生产要素之一,家庭在金融活动中的地位也是不容忽视的。数字普惠金融重要作用之一就是提升家庭的创业活跃度,通过使家庭劳动力投入生产经营活动进而推进共同富裕。传统的金融对家庭的融资约束较高,尤其是那些物质资本比较缺乏的家庭很难获得融资支持,金融机构对其担保要求高、融资约束紧,而数字普惠金融则恰恰突破了这一点,进一步利用其技术优势降低服务的门槛,抓住家庭这一庞大的群体,为金融市场注入大量新活力的同时,激发家庭居民的创业活跃度,为民营经济注入新的活力。其通过“涓滴效应”,为个体提供更多平等创业机会,促使整个社会面的收入提升,实现全民共同创造财富的新局面,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有效措施。

(四)数字基础设施建设

数字普惠金融的诸多优势确实是未来实现共同富裕需要重视的方面,如其能够有效缓解信息不对称,而从时空角度来看,其缩短了交易距离和交易时间,提供了更大的便捷性,另外,还进一步降低交易成本,为金融乃至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但是,越是这样,“数字鸿沟”就越是不可忽视,数字普惠金融对于互联网及相关数字化设施有很强的依赖性,其作用的发挥也会因为数字基础设施水平的不完善而受到限制,也会因为各区域数字发展设施建设水平具有较大差距,对收入水平的提升作用迥异,反而有可能使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不利于实现共同富裕。我国城乡地区的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水平还有一定差距,居民金融素养也参差不齐,而金融数字化发展对金融素养提出了更高要求。数字资源禀赋的发展不平衡会带来“金融排斥”和“信息鸿沟”,使得金融抑制群体在参与金融活动的过程中更处于弱势地位,不但难以享受数字红利,还与数字资源禀赋高及金融素养高的地区的人收入差距进一步拉大,不利于实现共同富裕。因此,需要进一步完善数字基础设施的建设、做好数字化平台及有关金融工具的普及,以及加强提升居民金融素养,消除信息鸿沟,使全民平等地享受数字化带来的红利,从而使得数字普惠金融更大程度地为人民带来福利,为进一步缩小收入差距提供有效途径,为加速推进共同富裕进程奠定基础。

四、结论及政策建议

(一)结论

总体来看,数字普惠金融是金融在数字化互联网新时代的一种创新形式,其通过提升金融服务的可得性和便利性,可以增加农民、小微企业等长尾群体的金融活动参与度,通过改善融资约束、提升创业活跃度等途径在促进居民收入增长的同时,还有助于缩小收入差距甚至消除两极分化,实现人们追求的共同富裕这一宏伟目标。数字普惠金融对共同富裕的具体影响如下:

第一,数字普惠金融确实能够显著地促进共同富裕,尤其对收入提升效果更明显。

第二,从结构上来看,数字普惠金融比起传统普惠金融的中介性,其“普惠”特质更为突出,通过对金融服务目标群体的包容和提升金融服务的广度和深度促进实现共同富裕。

第三,数字普惠金融促进共同富裕的效果在不同地区具有异质性,其在中西部地区促进且包含增收和缩小收入差距,在东部地区主要表现为一个方面即增收效果。

第四,经济增长机制是数字普惠金融最基本的作用途径。另外,数字普惠金融通过改善融资约束、提升创业活跃度等途径促进共同富裕的实现。

第五,由于较高程度地依赖于数字基础设施的建设水平,数字普惠金融也可能带来“马太效应”,不利于农村及金融素养较低的落后地区金融经济的发展,阻碍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因此,跨越“数字鸿沟”,使数字普惠金融能够以更平等的机会为更多的人谋福祉,也是数字普惠金融促进共同富裕过程中最为重要的方面。

(二)政策建议

第一,加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跨越“数字鸿沟”。从数字普惠金融能够平等促进金融服务水平的基本条件出发,需要提升农村等地的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为其更好发挥金融作用奠定坚实基础。4G、5G的覆盖面需要提升,数字网络设施不仅是数字普惠金融促进共同富裕的基础支撑,同时,在网络时代更是全体居民的“必需品”,不仅帮助创造更多物质方面的财富,同时普及知识、丰富居民基本金融素养。而这些均能够让数字红利在数字普惠金融促进实现共同富裕的过程中更好、更扎实地发挥作用。

第二,普及金融知识。金融已经融入了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是居民的金融素养水平参差不齐,也并非人人都懂金融,因此需要通过一些公益培训等途径,加强有关金融知识的普及,这样数字普惠金融为居民提供便利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所以,通过提升人们的金融素养,降低金融排斥,让更多的人参与进来,使数字普惠金融拥有更多的主动性,促进居民收入增加和共同富裕的实现。

第三,加强金融数据库建设。金融活动中目前仍存在较为严重的信息不对称等问题,这就需要有关部门加强数字设施建设、完善数据资料库,使得各个方面的数据在金融机构之间能够实现更有效的对接,通过数据的互联互通,进一步实现对于居民服务的数据分析,从而更精准地为其提供相应金融服务。改善服务质量的同时助力实现共同富裕。

第四,重点引导,弱化“马太效应”。有意识地引导数字普惠金融侧重对落后地区的深入服务,与传统金融互为补充、互相促进,助力家庭创业和生产经营,并提供相应的资金支持,助力大众创新、万众创业局面的实现,努力缩小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使数字普惠金融更好地惠及,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董志勇,秦范.实现共同富裕的基本问题和实践路径探究[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52(02):41-51.

[2]贝多广.数字普惠金融新时代[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7.

[3]石玲玲,余秀江,杨威,梁伟森.数字普惠金融的增收效应与作用机制——基于中国市级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金融经济学研究,2022,37(02):93-104.

[4]张勋,万广华,张佳佳,何宗樾.数字经济、普惠金融与包容性增长[J].经济研究,2019,54(08):71-86.

[5]刘心怡,金山,张伟.金融科技对农村居民的收入增长效应及其传导机制[J].财贸研究,2020,31(08):65-76.

[6]黄倩,李政,熊德平.数字普惠金融的减贫效应及其传导机制[J].改革,2019(11):90-101.

[7]傅鹏,张鹏.农村金融发展减贫的门槛效应与区域差异——来自中国的经验数据[J].当代财经,2016(06):55-64.

[8]陈慧卿,陈国生,魏晓博,彭六妍,张星星.数字普惠金融的增收减贫效应——基于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经济地理,2021,41(03):184-191.

[9]傅秋子,黃益平.数字金融对农村金融需求的异质性影响——来自中国家庭金融调查与北京大学数字普惠金融指数的证据[J].金融研究,2018(11):68-84.

[10]夏显力,陈哲,张慧利,赵敏娟.农业高质量发展:数字赋能与实现路径[J].中国农村经济,2019(12):2-15.

[11]李牧辰,封思贤,谢星.数字普惠金融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异质性影响研究[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20(03):132-145.

[12]李建军,彭俞超,马思超.普惠金融与中国经济发展:多维度内涵与实证分析[J].经济研究,2020,55(04):37-52.

[13]邹克,倪青山.普惠金融促进共同富裕:理论、测度与实证[J].金融经济学研究,2021,36(05):48-62.

[14]张号栋,尹志超.金融知识和中国家庭的金融排斥——基于CHFS数据的实证研究[J].金融研究,2016(07):80-95.

[15]王修华,赵亚雄.数字金融发展是否存在马太效应?——贫困户与非贫困户的经验比较[J].金融研究,2020(07):114-133.

[16]刘心怡,黄颖,黄思睿,张桃霖.数字普惠金融与共同富裕:理论机制与经验事实[J].金融经济学研究,2022,37(01):135-149.

[17]张金林,董小凡,李健.数字普惠金融能否推进共同富裕?——基于微观家庭数据的经验研究[J].财经研究,2022,48(07):4-17+123.

(作者单位:兰州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猜你喜欢
数字普惠金融收入差距共同富裕
论中国式共同富裕的基本特征
Palabras claves de China
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
金湖:美丽生金,让共同富裕看得见摸得着
数字普惠金融下的互联网个人征信业务探索
数字普惠金融的县域测度
数字普惠金融推动脱贫攻坚的优势分析、具体实践与路径选择
肯尼亚M—PESA发展经验及其对我国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的启示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研究
外商直接投资、地区异质性与居民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