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疫情时期各国地摊经济的治理实践

2023-08-06 00:35陈雅茹王昱
中国市场 2023年21期
关键词:政策疫情经济

陈雅茹 王昱

摘 要:疫情之下如何转变治理政策,引导“地摊经济”恢复实践、长足发展是各国面临的难题与挑战。受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世界各国经济都处于停摆甚至倒退的状态,在此背景下,发展“地摊经济”成为缓解国家就业紧张局势、提振经济发展士气和活跃经济的重要举措。文章以疫情为背景,运用桌面研究,通过收集二手资料及调查数据,对中日美英四国在疫情后各自地摊经济政策实践与倾向转变做出分析总结,并为中国地摊经济的发展提供值得借鉴的经验。

关键词:地摊经济;非正规经济;新冠肺炎疫情

中图分类号:F121.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23)21-0070-04

DOI:10.13939/j.cnki.zgsc.2023.21.070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球,对世界各国社会发展造成重大影响,经济几乎处于停摆甚至倒退的状态。为了“稳就业、保民生”,地摊经济作为非正规经济的边缘化形式开启了新路程。在疫情出现之前,中国基于能推动小城市群中人们就业为前提,开始推动地摊经济。而反观日美英,从事地摊经济的大多数为移民者或者失业者。随着疫情的蔓延,失业率大幅度提升,“灵活性强、成本低、操作性强”的地摊经济给低收入者、失业者或者是待业者带来了希望。各国基于这样的基本情况开始重新调整“地摊经济”的治理政策。

1 地摊经济的概念

地摊经济是指通过摆地摊获取收入来源而形成的一种非正规经济形式,是社会边缘化人口自谋出路、灵活就业的应激性表现。地摊经济是非正规经济,一直处于社会经济的边缘,由于城市发展中存在的排他性而一直不受重视。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因为其独特的自身优势,缓解了部分失业人群的就业压力,因此也被各国看作是提振经济的“稳定器”。

国际劳工组织将地摊经济划入非正规经济,这是指在法律或者社会实践中没有被政府通过文件正规化安排的经济活动。而对于我国的非正规经济而言,其主要包括为没有在政府正规部门经济规划的各种就业门类和正规部门中的非正规就业,例如短期临时就业、非全日制就业、劳务派遣、分包外包等。在我国,摊贩主要遍布于早市和夜市,其种类主要包括经营街边小吃,或是在集市上经营自产自销的农产品以及各类日用品。

2 地摊经济的发展状况

原始社会时期,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生活需求的增加,出现了商品交换和商品买卖,这个媒介场所就是地摊的雏形,慢慢地地摊就演变出了以店铺或固定地点为交易场所的店铺经济等经济主体和形式。但随着社会城市化的发展,地摊经济带来的环境卫生问题渐渐引起重视。

20世纪90年代我国提出一系列创卫政策,地摊经济以脏乱差被整治进行收尾,遭受打压的地摊经济一直处于“死亡边缘”,一直到新冠肺炎疫情的出现,地摊经济迎来了新机遇。国家对地摊经济的“冷处理”放管兼收,着力于解决地摊经济的发展与城市发展之间的矛盾,鼓励地摊经济发展的政策相继出台,一时间,地摊经济火热兴起。

3 各国地摊经济的模式

3.1 各国地摊经济的模式

随着地摊的兴起,地摊经济渐趋多元性、区域性和可变性。且受地缘政治和社会文化影响,各国的地摊各具特色,形态不一,但无论是东京、纽约、伦敦还是其他发达的城市,都能找到其身影,这些零散的经济个体逐渐形成了一个“自由经济体”[1]。

3.2 现行地摊经济的特征

地摊的类型与模式虽受地域和文化的限制,但其在社会中的两面性却存在共同特征。由于其自身低成本性、便利化、对地区经济发展具有辅助作用等特点,一再成为许多国家丰富市民文化生活、助力国民经济繁荣的有益工具(表1)。但随着商业摊贩在某一地区的集结,其数量与流动性得到加强的同时,在时间运营与空间管理上的弊端也逐渐显现,阻碍了地摊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表2)。

4 各国地摊经济的治理方案

4.1 日本东京

日本地摊文化最早可以追溯到江户时代,主要是走街串巷售卖食品、生活用品。“二战”后,日本地摊市场发展红火,出现了以物换物、二手回收等。在此之后,日本商业楼、便利店的发展使得地摊经济经营形式发生改变。

日本在《道路交通法》中对地摊的规范做出明确规定,禁止在道路上堆放物品,避免影响交通。疫情后,为进一步引导规范地摊经济,发挥其对经济的恢復作用,日本东京城局与东京林业局有限公司在疫情防控常态化下,通过在时间上加强“地摊”的运营以及在地缘空间上进行协同管理,一手抓防控,一手抓经济复苏,积极为市民群众开放“地摊”,增进经济活力。在时间规范上,其出台早市、午市、夜市,全天“不打烊”的举措,陆续推动复工复产的有效实施;在空间管理上,在公共事业管理处收费站、城管、卫生等部门统一管理,要求早市、夜市在同一路段,同时对市场规模、摊位数量、相关配套设施进行规划。

在推动地摊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日本注重把法律作为保障,以确保地摊经济在时空范围内有序地开展,从而充分发挥地摊经济对经济复兴的作用,使地摊经济与城市发展更加协调。

4.2 美国纽约

美国地摊文化的前身是车库、院子销售和农夫市场,基本都是免费无门槛的项目,政府干预少。随着经济的发展,跳蚤市场的不断成型,经营者才逐渐考虑运营成本对利润的影响,这才开启运营成本模式,同时随着经济的发展,地方警察也加强对摊贩的监管[2]。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美国经济严重衰退,餐饮业也止步不前。美国采取调节警察与摊贩之间紧张的社会关系放宽对地摊经济的限制。2020年6月,纽约市市长颁布条令,一方面从政策上放开纽约警察对街头摊贩的制约管理,纽约警局将不再对街头摊贩进行管理,相关执法职权将交由市政机构负责;指派社区大使,作为市警部门与公众之间的沟通桥梁,反映民众针对警察的投诉和建议等。另一方面加大政府福利,减免税收、市政府将缩减对市警局的预算拨款,缩减金额将被投入青年发展及有色人种社区建设相关社会服务领域。

这些措施意在通过改善地摊社会关系与促进社会化服务推动餐饮行业的恢复,政策反映出当局在力图缓解冲突、处理社会问题的同时,达到缓解就业困境的双重目的。

4.3 英国伦敦

英国人爱“练摊儿”的习惯由来已久,其地摊以博罗市场和其他二手市场为主。博罗市场售卖的种类丰富,从不同品种的有机蔬果到当场即食的生鲜食材应有尽有。商家经营的食品多数是自种、直养或自制的,并有资深的食品专家为食物的品质和来源把关。二手市场则包括一些日用品杂货铺、小饰品店铺和古董铺子,大量旧物通过集市买卖得以保留和传承。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英国关闭市场三个多月,为复苏经济,英国采取的方案是法制管理与經济刺激。在法制上政府继续完善摊贩申请程序,将营业执照管理纳入信用体系。同时资格审核方面,通过申请执照、准备材料、缴纳费用、等待审批四步程序规范入市流程,构建井然秩序。其次,辅之以经济一揽子计划,为消费者提供餐饮优惠券,通过鼓励外出消费用餐来带动服务业的恢复发展,从消费端刺激地摊活跃,为服务业发展开辟前路。

英国对地摊经济的治理模式中,善于将法制规范和经济手段相互结合,双向发力。既通过法律程序对地摊资格加以规范,又刺激消费振兴地摊发展,使地摊发展趋于规范化和经济化。

4.4 中国成都

中国集市或是成群或是三三两两,商贩的吆喝声从来没有停息,这就是中国地摊的特色。这种地摊随处可见,门槛低、活动地点灵活,在发展的同时也面临不少问题,如卫生、城区化的规划发展等,随着经济的发展,商业圈的形成,摆地摊在中国受到了打压。

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国,经济萎缩,中国政府为重置停滞的民生经济及缓解就业问题,采取大力支持和鼓励“地摊经济”的措施。“摆地摊合法化”的强烈信号迅速传递,成都市率先做出反应实施地摊经济松绑政策[3]。在政策管理上施行柔性管理措施,推出“五允许一坚持”:①允许设置临时占道摊点摊区;②允许临街店铺越门经营;③允许大型商场开展占道促销;④允许流动商贩贩卖经营;⑤允许互联网租赁自行车企业扩大停放区域;⑥坚持柔性执法和审慎包容监管。

柔性化管理政策的推出和深化[4],开辟了地摊经济向开放繁荣迈进的新征程。政府从民生与就业的角度出发,对地摊经济采取“放管结合”,处理了民生问题的同时,也维护了城市形象。

5 对比分析

5.1 政策成效与现状

城市排他性的存在,高额的税收、严格的政府监管和低收入的现象使得商贩的生存状况一直非常艰难。美国政府对“地摊经济”的管理制定了严格的法规,遵循执照经营、重视商贩自治。美国虽然放宽了部分监管,但是州与州的独立还是不足以让所有商贩拥有良好的就业环境。美国政府的一些政策的改变也没有统一的条文颁布,商贩的生存环境依旧没有保障,执法体制的不确定加剧了商贩的焦虑与恐惧。与美国相同的是英国政府也实行执照经营,商贩摆摊必须获得营业执照,但不同点在于英国政府建立信用体制,小商贩的营业执照必须交由地方警局审核,申请者必须年满17岁。英国信用体制下违法商贩无迹可逃,但是严格的就业环境依旧没有得到妥善解决,疫情下集市稳定性较弱。日本相比英美两国,日本地方政府修改地方法规,优化统一地摊要素管理,着力解决地摊经营的时空问题。日本出台的相关法律保护了摊贩合理摆摊的权利,合理化的规范维持了摊贩稳定就业的秩序。

中国在“地摊经济”的治理上强化政策监管,以前基于摆摊带来的负面影响阻碍城市化发展,政府看管较为严格。现在为了解决大量的失业问题,政府放宽政策,专门划分领域供商贩摆摊,成本低、摊位灵活、柔性摆摊政策深受失业者喜爱。

5.2 后疫情时期各国政策的新倾向

5.2.1 政策的宽松性与包容度整体加大

各个国家各个城市对地摊经济不再是单纯的限制,而是冷静思考、探索地摊经济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各种可能性。在社会发展中,处于边缘地带的地摊经济一直没有消亡,甚至社会民众一直乐于关顾,现在各国多以政府为牵头,积极推动地摊经济的发展,体现了疫情后国家政策的包容性,也顺应了社会民众的包容性。

5.2.2 对城市文明的发展有了新的思考

从新政策的推出可以看出,政府对城市化发展与地摊经济发展中带来的问题进行了冷静思考,对于摆摊过程中存在的卫生等问题进行了考察和改善,使政策的制定更具有思考性和含金量。地摊经济和城市发展之间的矛盾得到了改善,也促使政府更加深入地思考,在城市发展过程中要积极解决问题,要善于调查研究并听取意见。

5.2.3 治理措施渐趋复合性和多样化

后疫情时期各国政府采取的治理地摊经济的措施并非单方面的,而是从多个角度利用多种手段进行综合管控,以达到治理的最优效果。其中,立法管理、经济调控、监督审核是较为常用的管控模式[5]。

5.2.4 探索治理方向具有差异和偏差

不同国家和不同地区之间,受国家政治以及社会文化因素影响,地摊的现实状况与政策制定存在差异,在政策向基层落实的过程中也会产生偏差。在发展中要针对自身存在的问题去解决,也不能照搬别人的政策,这是治标不治本的,国情不同,国家治理政策也不同,由于各国社会矛盾的存在,各国发展规划不可能完全一致。

5.2.5 政策导向具有主动性和延续性

疫情让地摊平时存在的许多问题进一步暴露出来,使各国政府和当局重新审视和探索地摊经济的发展道路。各国在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进行积极主动的尝试,具有政策导向性。关于城市管理,关于促进消费,提振经济的一切权益仍然延续了一些以前的政策特点,保留了一些积极因素。

5.2.6 政策的应急性较强,缺少系统化治理

可以看出,后疫情时期各国对地摊经济政策做出的调整,多数是为了应对和弥补受疫情影响带来的损失。一些政策的出台使得地摊经济的发展状况得到改善,但是政策的系统性与执行力度仍存在欠缺,在执行时难免会工具化,不具有好的深度和广度。同时,对疫情所做出的对地摊经济的某些政策具有时效性,并且在经济恢复时有可能取消,具有临时应急性。而长久以来,对于地摊经济的治理问题,仍缺少系统性可延续性的方案,是各国地摊发展面临的难题之一。

6 未来发展建议

突如其来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将世界发展早已存在的经济问题与危机明显化和提前化,呈现了重振经济的紧迫性。疫情后期地摊经济的发展迎来了新的里程碑,为重振地摊活力,各国政府对地摊经济后续发展调控的手段还在持续中,地摊经济也由边缘化经济走向合法化和合规化,但地摊经济发展中存在的根深蒂固的问题,还需要在社会发展中慢慢消除。中国应借鉴各国优秀治理经验,积极创新地摊经济的管理模式,调动市场参与地摊经济发展的积极性,通过法制、道德等手段将地摊的规范管理提上新的日程。同时,也应顺应疫情后地摊治理的新倾向,从全方位、多角度加强地摊卫生、安全管理,提升地摊经济整体素质。重振地摊经济的目的不仅在于让疲软的经济回暖,更在于把握好丰富人民生活与社会和谐发展的契机。相信在今后各地政策的不断调节下,地摊经济的开放式发展必将促进我国经济行稳致远。

参考文献:

[1]张倩语.地摊经济面临的生存形式分析[J].中国市场,2022(1):58-59,72.

[2]闻之.各国“地摊经济”不一样的人间烟火[J].金融博览(财富),2020(7):82-83.

[3]刘月怡,谢明.城市基层治理“软硬兼施”的政策执行逻辑[J].兰州学刊,2021(11):83-93.

[4]蒋妤希.中国与世界各国地摊政策对比及反思——以成都为例[J].中国市场,2022(2):69-71.

[5]刘一霏.地摊经济的发展现状及对策建议[J].中国市场,2021(19):46-47.

猜你喜欢
政策疫情经济
政策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政策
战疫情
抗疫情 显担当
疫情中的我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疫情期在家带娃日常……
助企政策
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