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洞察意象中抵达深度阅读
——以刘禹锡诗文整合教学为例

2023-08-07 01:19张海朋陕西省西安市鄠邑区东关初级中学
教学月刊(中学版) 2023年16期
关键词:陋室铭陋室乐天

张海朋|陕西省西安市鄠邑区东关初级中学

意象,是客观物象经过作者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文学艺术形象。相较于传统的单篇古诗文阅读教学,品析鉴赏一“群”古诗文具有鲜明特征的意象,洞察其承载的丰富情感或深刻意蕴,可以帮助学生更有效、更全面、更深刻地走进作者的内心深处,体悟诗文的思想主旨,进而获得促进生命成长的阅读体验。

笔者以唐代文学家刘禹锡的《陋室铭》为教学主体,整合其《望洞庭》《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秋词》三篇代表作品,开启了刘禹锡诗文整合教学之旅,并重点引导学生洞察四篇诗文里的众多意象。学生在深入赏析与进阶思考中一步步地思辨其承载的丰富而深刻的意蕴,较好地抵达了阅读的深广处,引发了对刘禹锡这位唐朝著名文学家的高度关注和深入探究,丰富了文化积累,提升了语文核心素养。下面具体阐释。

一、以故导新,勾勒画面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为迅速吸引学生的学习注意力,调动其学习兴趣,使其围绕教学问题进行积极的思维活动,教师可运用以故导新这一教学方式。

上课伊始,笔者让学生集体复习背诵刘禹锡的《望洞庭》一诗。这首诗学生在小学阶段已经学习过,重温旧知,学生记忆的闸门一下子被打开。但如果仅限于背出全诗,任务就没有挑战性,不易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注意力。于是,笔者以综艺节目“声临其境”的标准引导学生完成如下任务。

吟诵《望洞庭》,比一比,看一看,哪位同学的吟诵效果最契合这首诗所描写的诗景诗境?

问题一出,群情兴奋,因为熟识,所以学生都能踊跃吟诵。同一首诗,不同人演绎,效果各异,课堂也在琅琅的诵读声中拉开序幕。学生既迅速进入了学习状态,又于争先恐后的吟诵展示中自觉地在脑海中驱遣着思绪,进入意象所勾勒出的诗情画意之中,并用声情并茂的声音艺术展现出来。

二、纵向对照,深掘意象

群文阅读教学具有内容集中、易于对照意象特征和意蕴的优势。紧承课堂开始的吟诵导入,笔者设置了如下整体感知任务。

这四篇诗文分别通过______(意象),描绘了一幅“______”的画面(尝试用“小标题”的形式概括出来),你从中读出了一个______的诗人。

学生自主思考、交流反馈,给出了如下四种答案。

(1)《望洞庭》一诗通过月光、明镜、白银盘、青螺等意象,描绘了一幅“湖光月色图”,我从中读出了一个淡泊闲适、内心宁静的诗人。

(2)《陋室铭》一文通过青苔、台阶、草色、帘、素琴、金经等意象,描绘了一幅“名士雅居图”,我从中读出了一个安贫乐道、淡泊名利的诗人。

(3)《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一诗通过沉舟、千帆、病树、春光等意象,描绘了一幅“万物峥嵘图”,我从中读出了一个积极向上、坚韧不拔的诗人。

(4)《秋词》一诗通过晴空、白鹤、云、碧霄等意象,描绘了一幅“鹤翔云霄图”,我从中读出了一个勇于拼搏、积极乐观的诗人。

笔者在实践中发现,相对于传统单篇古诗文的点状教学,群文阅读纵向对照意象特征、品鉴意象意蕴的线状教学,更容易引领学生迅速完成对诗文内容的整体感知,更容易使其整体感悟到不同诗文中意象所承载的诗景诗境诗情的差异,进而助推审美能力与鉴赏能力走向纵深与多元。

三、求同存异,辨析意蕴

在文学作品特别是古诗文中,一个意象往往被赋予丰富多元、独特深刻的意蕴,承载着作者复杂微妙的心理变化甚至“矛盾对立”的情感。遵循这一规律,笔者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聚焦意象的多元特征,辨析其承载的复杂情感和丰富意蕴,使学生在一步步的辨析、体验和感悟中逐步提高思辨性阅读能力。

这节课所选四篇诗文的创作背景是刘禹锡参加的唐朝王叔文领导的“永贞革新”运动,四篇诗文也都是其在运动失败而被贬后所作,属于同一时期作品。基于上一环节对四篇诗文整体内容进行纵向对照的铺垫,笔者设置了如下进阶问题。

从诗文中意象的特征看,如果要把四篇诗文分成两组,你将如何分组?为什么?

学生自主思考、交流反馈后,得出基本一致的意见。

第一组为《望洞庭》《陋室铭》,原因是其中的意象都描绘了环境氛围之“清幽”,都表现出了诗人闲适恬淡的一身“静”气;第二组为《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秋词》,原因是其中的意象都描绘了画面情境之“开阔”,都表现出了诗人积极向上的一身“豪”气。

这个一致性结果,既显示出学生对这四篇诗文的诗景诗情诗境有了一定的积极性思考,又暴露出学生的思维认知和鉴赏感悟等能力尚未跳出浅层化阅读的窠臼,且有随流从众、人云亦云的心理。学生阅读时的个性感悟、审美创造与创新思维等,尚需教师作进一步启发。

为此,笔者进一步提问。

《陋室铭》是一篇抒写“静”气之作吗?

问题刚一抛出,学生普遍持肯定态度,并以文中正面描写陋室环境之句——“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为佐证,认为“一片苔痕”“一抹草色”两个意象所勾勒的陋室环境的清幽,衬托着作者悠然闲适、安贫自足的一身“静”气。

笔者因势利导,提出如下问题。

陋室周围一定还有很多植物可写,但作者为何偏偏选择描写“苔”与“草”,你印象中的“苔”“草”还有其他特征吗?

在此启发之下,经过片刻思考后,有学生诵道“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并说出了苔花具有突破环境阻碍、焕发生命光彩的顽强品质。触类旁通,又有学生想到写“草”的古诗词——“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说出小草虽不起眼,但同样具有坚忍顽强的品质。

笔者趁热打铁,进行如下追问。

由此看来,《陋室铭》只是一篇抒写“静”气之作吗?

学生豁然开朗、一致表示:从“苔”“草”两个意象坚忍顽强的品质来看,作者刘禹锡是想借这两个意象表达自己面对政治理想失败与仕途失意打击的不屈不挠,因此这篇文章也是一篇充满壮志的“豪”气之作。

鉴赏至此,似乎已然可以结束,然而水到渠成的启发必然触发灵感的洪流喷涌而出,又有学生补充:作者的“豪”气还体现在“诸葛庐”“子云亭”两个意象上,表面上是作者借助两个意象类比自己的陋室,表达自己的安贫乐道情怀,实则含蓄地写出自己要像诸葛亮一样在政治上有所作为,要像扬雄一样在文坛上名扬天下,而这也是在表明自己穷且益坚、不坠青云的豪情豪志。

这一创造性的品鉴过程,引发学生对文中意象所承载的情感和意蕴进行了更深层级的思辨性认知——“静”气只是陋室主人的表象,豪情豪志才是陋室主人的本真,一“静”一“豪”,看似矛盾,实则统一。

四、一隅三反,内化延伸

有了对《陋室铭》中意象意蕴矛盾统一特点的鉴赏经历,学生基本掌握了透过意象抵达深度鉴赏的方法和技巧。为了引导学生将其夯实内化,笔者再次提问。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秋词》两首诗中的意象是否也有矛盾统一的意蕴?

此时,学生的思辨赏析已然变得轻车熟路,短暂的自主思考和交流反馈之后,他们得出如下结论。

其一,《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一诗的颈联是全诗意象集中之句,诗人以“沉舟”“病树”自比,尽显自己遭遇贬谪、仕途坎坷之“悲”,情感消沉,而“千帆过”“万木春”又尽显穷且益坚、峥嵘奋进之“壮”,情感豪迈。两组意象形成鲜明对照,同样传达出作者看似矛盾但又统一的复杂心理。

其二,《秋词》一诗中,诗人首先指出他人的“悲秋”之见,接着标新立异地道出了自己的“赞秋”之识,并以一只在万里晴空中振翅高飞、排云而上的白鹤形象寄托自己气冲云霄的豪迈乐观之情,一“悲”一“赞”、一“苦”一“乐”,情景对照鲜明,把内心深处一反常态的豪情豪志展现得淋漓尽致。

在此基础上,有积累广博的学生更是延伸到刘禹锡《酬乐天咏老见示》一诗中的“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一句,指出该句意象的意蕴同样也是矛盾统一的,即虽已是夕阳落到桑榆间的傍晚,但霞光余晖依然映红满天,进而传达出诗人复杂微妙的心理——既嗟老叹老又乐老赞老,含蓄地道出了积极面对人生的一腔豪气。如此举一反三,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该生已经能活学活用,掌握了以思辨意蕴进行深度鉴赏的阅读方法。

课堂最后,笔者又提炼指出,诸多“静”不掩“豪”、“静”“豪”相彰的诗文作品,与作者刘禹锡一生多次遭遇贬谪,但又多次奋起抗争的性格相一致,这也充分印证了其好友白居易之语——“彭城刘梦得,诗豪者也”。课堂至此,已由“读诗”拓展到“读人”,学生对刘禹锡“诗豪”称谓的本质内涵才真正有了深刻的理解,也在悄然之中领略到了其人格的魅力,汲取到了其精神的力量。

总之,这节刘禹锡诗文整合教学课,以刘禹锡的诗作发端,以洞悉其多篇诗文中意象意蕴的矛盾统一特征为主任务,层层推进、环环相扣,在抵达深度阅读的过程中,浅层面增进的是学生的学科知识和文化素养,深层次精进的是学生的思维能力和鉴赏能力等语文核心素养,以及从诗文中获得的人格品质和成长动力。实践证明,要想抵达深度阅读,洞察意象的多元意蕴不失为高效的教学策略之一。

猜你喜欢
陋室铭陋室乐天
High-fidelity quantum sensing of magnon excitations with a single electron spin in quantum dots
陋室铭(行书)
《乐天》
母 校
大名鼎鼎的《陋室铭》,作者到底是谁
桂花
方寸天地
《刘禹锡 陋室铭》
陋室有鱼
一篇《陋室铭》,仿写正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