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姑形象的历史进程与图像演变

2023-08-07 10:13李曦微
收藏与投资 2023年7期
关键词:融合

摘要:麻姑是中国神话传说中重要的女仙形象之一,其形象的形成与发展经历了较为漫长的发展过程。从“麻姑献寿”等相关图像中,人们发现其发展过程具有融合与改变的特征。本文从麻姑的文字形象变迁开始分析,主要围绕“麻姑献寿”图像的演变出发,考证和梳理麻姑图像融合与发展的基本轨迹。

关键词:麻姑;仙女形象;融合

麻姑及麻姑献寿图像是中国传说中的经典形象之一,影响广泛,至今不少地方对与其相关的文化、民俗形式仍十分重视。本文立足于麻姑这一形象主题,观察其图像变化的基本轨迹。为方便描述,麻姑图像中有吉祥长生图样寓意的即归类为麻姑献寿图,而非单纯以图像的命名为准。

一、麻姑形象变化略述

关于麻姑的文字形象记载,至今可考最早所载书目传为曹魏文帝曹丕所作的《列异传》,其中记有:“神仙麻姑降东阳蔡经家,手爪长四寸。经意曰:‘此女子实好佳手,愿得以搔背。麻姑大怒,忽见经顿地,两目流血。”①这里对麻姑的外形记述虽简略但有怪异处,且蔡经只一念便招大祸,不似后来为人乐见的神仙形象。后东晋葛洪所撰《神仙传》中完善了麻姑形象。说麻姑“是好女子,年十八九许,……其衣有文章,而非锦绮,光彩耀日”②。在这里,麻姑首次说出了“见东海三为桑田”之语。文中蔡经仍有以其爪搔背之念,但鞭笞他的人成了王远,而非麻姑。从此,麻姑长生神灵之位得以确立,其形象趋于具体。是三见沧海为桑田仍似妙龄的女神仙,且“手爪不似人爪形”②。再后南朝宋东阳无疑所作《齐谐记》中所记麻姑,虽称呼相同,但仅为富阳一民,非神仙形象,略去不表。至北齐魏收所撰《魏书》中,麻姑形象稍有变化。《魏书·志·卷十一》记浮阳郡章武县有“大家姑祠,俗云海神,或云麻姑神”③。即麻姑又有海神一称。前蜀杜光庭著《墉城集仙录》中所记类同于葛洪所记。而后,宋时《太平广记》引唐代《纂异录》“嵩岳嫁女”的内容中,麻姑身份变为西王母的随侍中一善音律之女仙;再后如宋代的《太平御览》《云笈七签》等所记的麻姑形象,皆与《神仙传》等述相差无几。只海神一说少见。

从上文简述的麻姑形象流变中可知,麻姑的形象并非生成即确定,而是从怪异之神仙像到美好之神仙的变化,然后再演变为大众耳熟能详的神仙身份,间或还有普通凡人或侍女仙人的曲折历程。这些变化与当时社会环境、风气关联较大:一是自魏晋以来,玄学思想已久据人心,人心所思所想的幻化神仙体系逐渐成形;二是我们文化中对于女性的态度一向较为尊崇,这一点从典籍中所运用的相关概念中就可知道,比如《老子》一书所提的“玄牝”“母”等概念中可窥知。麻姑形象的变化也正合乎这一事实。从暴戾、怪异转为长生、光彩好女子之形象,既符合传统“柔弱胜刚强”观念,也是魏晋时期文人墨客普遍追求方外神仙境界风气的一种体现。

二、麻姑献寿图像的历史进程

麻姑的身份与其长生的身份特点自魏晋时便已确立,但与寿仙有关的说法直至唐时期才见端倪。唐高祖李渊以李耳学说为文化根基,帝王政权的崇奉使得相关的传说人物形象的发展进入鼎盛时期,麻姑形象的影响力在此时铺陈。在王昭宇的硕士学位论文《“麻姑献寿”传说的形成及文本流变》第二章第一节中,详细梳理了唐朝时期各地的麻姑影响力的情况。如“除却河北沧州、江苏丹阳等地,……在唐光化年间,山东牟平昆嵛山便已经有了麻姑……的出现”④。另外,颜真卿所作《有唐抚州南城县麻姑山仙坛记》,不仅是麻姑形象影响力在江西地方盛行的一例证,也为麻姑形象的流行进行了再助力。麻姑形象本身及“沧海桑田”的事迹在唐时期的文学创作中多见。如李白所作的《短歌行》《有所思》,李商隐《谒山》等;刘希夷《代悲白头翁》,卢照邻《长安古意》中更是直叹:“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已见松柏摧为薪,更闻桑田变成海。”⑤“节物风光不相待,桑田碧海须臾改。”⑤对波折而短暂生命的焦虑,使时人对三见沧海为桑田而仍为妙龄好女子的麻姑更为向往,更加突显了麻姑长生的特质。

至宋朝时,经济和文化都较为发达,流传已久的祝寿习俗风行并讲究规格,民间更是极注重健康长寿的寓意,麻姑献寿之说在此时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如黄右曹在《卜算子·清晓听麻姑》中写道:“清晓听麻姑,来约西王母。共取蟠桃簇玉盘,来劝摩耶酒。王母问摩耶,此意还知否。只为曾生我佛来,更与千千寿。”以麻姑齐王母,能与千千寿,可知此时麻姑的身份已经近似寿仙。更有民间传说,逢王母诞辰,麻姑取仙河水用灵芝酿酒于蟠桃会上献王母。此时,麻姑献寿图景中的基本元素已经具备。

图像资料中,南宋马和之所作《画麻姑仙像》是可考图像中最早的关于麻姑形象的成熟作品。图中麻姑为纤细女子形,手指纤长,腰间有似草叶编成的草裙状衣物,并系一葫芦。身后用細竹棍挑一大串菊花(有长寿含义)及祥云状灵芝(有长生不老之意)。此图已全面显现人心中麻姑所代表的长寿寓意。较之稍晚的刘松年所作《麻姑采芝仙图》亦是此观念的衍生。后来元人所画《麻姑献寿图》中,麻姑手持一高瓶,应为麻姑献酒之意。旁有一老者手持硕大桃,取仙桃能长寿之意。总之,在宋元时期,麻姑的寿仙形象已经深入人心,麻姑献寿图像已经频繁出现,“麻姑献寿”这一主题形象已经变成了世人的文化观念与视觉符号。

三、麻姑献寿图像的融合解读

明清时期,麻姑献寿图流行开来。时人常以该图像为女子贺寿。从流传下来的图像中,可以窥见许多麻姑献寿图像与其他女仙形象融合的痕迹。

明中期时,著名画家唐寅曾作《麻姑献寿图》,麻姑身着华衫,无草叶状装饰;同时期的张路所作《麻姑献寿图》形象则与之相去较远。张路画中的麻姑身上所着不似马和之、唐寅画中的所绘的轻便衣裳,而是在衣服外面还套有一件类似于裘皮的毛状服装,下半身还有类似于草叶或树叶编织而成的裙样衣物。明中晚期时朱恕所作的一张指画《麻姑》,画中麻姑手持灵芝,以屈膝盘腿状坐于鹿身,形象较为概括简略。至清代时,黄慎所作《麻姑仙像图》《持瓶麻姑与鹿》《麻姑献寿图》中麻姑图像的细节与文字所述麻姑形象有不同程度的差异,而趋同于元人及张路等的图像作品。如《麻姑仙像图》中,麻姑的容貌服饰与文字记载区别不大,但衣裳中出现了两个类似毛皮的长条;《持瓶麻姑与鹿》中,麻姑身上亦穿戴长毛片;《麻姑献寿图》中麻姑手持带花芭蕉叶,腰系葫芦。值得注意的是,这一图像中的麻姑与前述两张所着衣裳又有所不同——没有身披长毛片,而是下半身着类于兽皮的毛裙。另外一些清代作品,如冷枚、陈善与黄山寿几人的《麻姑献寿图》亦有类似处。冷枚的麻姑图中,麻姑腰间系类似草叶编织的裙样衣物。康涛图画中的麻姑所着则类于兽皮毛裙;陈善画中麻姑身上所系物又似草叶编织;黄山寿图画中麻姑身上穿有似草似毛状衣物。另外,清人丁善长所绘《历代画像传》中的麻姑像腰间也系有织成的草叶状衣物。

从文字记载中可知,麻姑作为好女子之神仙形象确立后,对其外形的描写与葛洪在《神仙传》中的叙述多无二,即“其衣有文章而非锦绮,光彩耀日”②,也即麻姑衣服是“非锦缎,但有花纹且光彩夺目”的华服,并无一字提及兽皮毛或草叶。但在图像中,麻姑身上却反复出现了算不上精致华服的草叶编织物或似兽类皮毛样的衣物。这当然可以解释为画家的自由创作、自主发挥之故,但亦足以证明麻姑这一寿仙形象的主题有与其他艺术形象相融合的痕迹。

古籍中身穿草叶或毛皮等物的女仙,确实另有其人。西汉刘向所撰《列仙传》中有记:“毛女者,字玉姜,……形体生毛,自言秦始皇宫人也,秦坏,流亡入山避难,遇道士谷春,教食松叶,遂不饥寒,身轻如飞,百七十余年。⑥”唐朝时《唐传奇》的“陶尹二君”一篇中,记有陶太白、尹子虚二人游于山中,见“古丈夫”“毛女”,毛女形貌及食松之事与《列仙传》中相同,毛女还作诗称“箫管秦楼应寂寂,彩云空惹薜萝衣”。薜萝即薜荔和女萝两种野生植物,同时也含隐者高士之意。至后如《太平广记》《太平御览》等书中叙述亦与前述相差不大,可知身覆毛发或草叶之人,实当为毛女。

可考最早的毛女图像为北宋时期李公麟所作的两张《毛女图》,另清代时画家改琦作《仿周文矩毛女采石图》(周文矩为南唐时画家,实早于北宋)。三画作中毛女皆着草叶编织衣物,改琦所仿画中还清晰可见毛女手上黢黑长长的毛发,李公麟的毛女人像立轴中,毛女所着衣物已非全部草叶,而是类于麻姑像中在普通衣物上系草叶、兽皮毛类编织物,且毛女手指纤细,指甲尖利,颇似麻姑。明代佚名者《毛女采兰图》、明末时期万寿祺所作《毛女采花图》等皆是衣上再着草叶、兽皮毛的装扮。

总之,可考的文字记载中,毛女均为身有毛、以薜萝衣,身轻寿长的形象,后世图像中有的依文字所述绘制,也有的将其进行适当美化——使之着女子衣裳,长毛发变为兽皮裹覆,薜萝衣变为装饰样衣物。这些内容,在麻姑的图象中亦常出现。麻姑与毛女的图像常并行于世,形象融合的源头已不可考,但确是事实。

另外,从明时期顾绣《八仙庆寿》挂屏、清时丁善长纷纭《历代画像传》中的何仙姑图像及冷枚画《松下西王母》、闵贞画《麻姑献寿图》中皆可见毛女衣饰外形特征的影子,若无题注,实难辨别。

四、结论

麻姑的文字形象历经三次变化而定型。在图像中,麻姑的形象基本遵循了第二次变化之后的模样。但麻姑外形又常与毛女之特征混淆,原因应来自以下几点:一是形象特征的部分重合。麻姑与毛女同为神话传说女仙,且都具有长寿特征;有关于毛女的可考文字记载早于麻姑,亦流传经久。二是文学影响固定了角色意象,间接使角色的其他特征趋于模糊。麻姑三见沧海为桑田的传说以及沧海桑田意象在诗文中應用广泛;文学作品为麻姑形象的传播增添了坚实基础,但同时也使得麻姑的形象变得符号化,从而部分模糊了其本来的外形特征。三是当时朝廷政权的助力使麻姑的寿仙形象广为传扬,传播过程中的改易与融合实属平常。因此,虽然麻姑作为女寿仙形象深入人心,而毛女相对隐没,但从图像中确乎可见麻姑外形特征受到了同样具有女性、长寿等特征的毛女所影响;另一方面,从毛女画像形貌的变化,以及其与麻姑相似的画像,同样可以看出二者作为长寿主题形象的主角,其图像演变过程经历了拓展与融合的历史事实。

作者简介

李曦微,女,汉族,广东深圳人,教师,硕士,研究方向为美术。

参考文献

①(魏)曹丕:《列异传等五种》,文化艺术出版社,1988年。

②(晋)葛洪:《神仙传》//《钦定四库全书存目从书:子部第14册》,嘉庆年誊本影印本,第91页。

③(北齐)魏收:《魏书》,吉林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504页。

④王昭宇:《“麻姑献寿”传说的形成及文本流变》,东华理工大学,2019年第5期第17页。

⑤(清)彭定求,等:《全唐诗》,中华书局,1960年。

⑥(汉)刘向:《列仙传》//《古今逸史》,景明刻本,第54页。

猜你喜欢
融合
一次函数“四融合”
两个压缩体融合为一个压缩体的充分必要条件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融合菜
宽窄融合便携箱TPFS500
宽窄融合便携箱IPFS500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宽窄融合便携箱IPFS500
《融合》
媒体的五个融合和两个不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