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白”和“拓展”在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2023-08-07 13:42王芳
求知导刊 2023年15期
关键词:补白拓展古诗词教学

摘 要:古诗词具有言简意赅的特征,寥寥数语涵盖了万千气象,如果学生仅仅从古诗词的字面意思来阅读与理解,而不挖掘其中的隐含信息,那么对古诗词的语言美、意境美和情感美的理解感受将会大打折扣,也无法体会到古诗词的魅力。文章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探讨在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充分利用补白背景、补白情节、补白画面、补白感受的“补白”教学法,以及由特点向风格拓展、由个体向整体拓展、由具象向抽象拓展的“拓展”教学法,引领学生畅游古诗词海洋,品得古诗词真味,让古诗词教学焕发活力。

关键词:新课标;古诗词教学;“补白”与“拓展”

作者简介:王芳(1981—),女,湖南省常德市桃源县教师进修学校。

一、前言

随着国家对传统文化教育的进一步重视,古诗词在教材中的编排比重有了显著的提升。以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为例,全12册教材中一共有古诗文129篇,占课文总数的30%左右,增长了80%左右,这足以体现古诗词教学在我国义务教育基础阶段的重要性[1]。古诗词“补白”教学法、“拓展”教学法是古诗词教学方法的新发展,它们都有对古诗词教学内容、学习方式的补充与延伸之意。一方面,其能缩短时空距离,有助于创造语文课堂教学的精彩;另一方面,在古诗词教学中“以一带多”,让学生在课堂上学得多,学得活,学得主动,走进古诗,获得美的体验与享受,引导学生真正体会到古诗词之美,体会到学习古诗词之趣。

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对小学语文古诗词“补白”教学法、“拓展”教学法的运用探讨如下。

二、古诗词“补白”教学法的探讨与运用

古诗词是我国古代优秀文化的宝贵遗产,是中华文学艺术中的一朵奇葩。目前,部分小学古诗词教学,教学方法单调,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兴趣淡薄。那么,怎样才能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对古诗词不再头疼,让他们真正体会到古诗词之美,体会到学习古诗词之趣呢?笔者尝试使用“补白”教学法,为古诗词教学增添些许乐趣。

(一)补白背景

在古诗词中,作者所处的时代、所接触的人或事与当今的生活相去甚远,导致学生很难进入古诗词的意境中。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补白背景有助于引导学生合理地想象当时当地的情境,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例如,在教学《长相思》一词时,笔者补白了如下背景:康熙因云南平定出关东巡,祭告奉天祖陵。纳兰性德随从康熙诣永陵、福陵、昭陵告祭,二十三日出山海关。塞上风雪凄迷,苦寒的天气引发了纳兰性德对京师家中的思念,于是写下了这首词。又如《己亥杂诗》的教学,己亥为清道光十九年(1839年),这一年龚自珍48岁,因厌恶仕途,辞官离京返杭,后又北上接家属,在南北往返的途中,他看着祖国的大好河山,目睹生活在苦难中的人民,不禁触景生情,思绪万千,即兴写下了《己亥杂诗》。

有了这些补白的背景,学生就能更真切地理解古诗词,并进一步体会作者当时的感受。

(二)补白情节

古诗词之所以精妙,是因为其运用了精炼的语言表达了生动的意象,营造出作者当时所处的环境。可是如何让学生体会古诗词中的意境呢?笔者让学生通过想象还原诗中省略的情节。例如《宿新市徐公店》的教学,这是一首著名的描写春光的诗,作者在诗中描绘了一幅春末夏初的景色,其中的“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为学生们创造了无限的想象空间。儿童为什么要去追黄蝶?他们追到黄蝶了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议论纷纷,开始积极探索“追黄蝶”的原因和结果。在追黄蝶的过程中,儿童又有怎样的奇遇呢?这个问题再次激发了学生们的想象力。笔者引导学生们通过想象对省略的部分进行补充,他们看到了生机勃勃的蔬菜,硕果累累的果树,姹紫嫣红的鲜花,孜孜不倦的蜜蜂在花丛中采蜜,花间还有蜻蜓和蝴蝶的身影,到处是一片春意盎然的景色。像这样,教师在古诗词教学过程中通过有效激发学生的想象力,适时引导学生将古诗词情节补充完整,能够使学生豁然开朗。

(三)补白画面

古诗词讲究“诗画统一”,教师通过展示具象化的插图,与古诗词中的意象相互映衬,能够加深学生对古诗词优美意境的理解和感受。教材中每一篇古诗词都配有相应的插图,这些插图制作精美,较好地反映了古诗词的内容。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要用好教材的插图来进行补白,达到画龙点睛的艺术效果,促进诗画结合,引导学生入情入境。

例如,《山行》一诗勾勒出了一幅深秋美景图——寒山、石径、白云、人家、马车、枫林、霜葉等等,如诗如画。教材中的两幅中国画将本诗的意境描绘了出来:高耸入云的寒山、逐级而上的石径、若隐若现的人家、火红的枫林,以及一个停车赏枫的文人骚客……学生眼前呈现了一幅鲜艳如火的枫叶图。学生边读诗,边赏画,在诗画融合中进入诗歌的画面和意境。通过补白画面,在学生的脑海中构建古诗词的画面与意境,能够使学生更好地品味古诗词的语言美、意境美。在《赠刘景文》一诗中,教材用一个文人骚客在荷塘边的亭子中悠然自得地赏荷,亭子周边的菊花盛开,亭后金灿灿的橘子挂满枝头的画面,把全诗的意境很好地展现了出来,通过诗中有画,诗画结合,情景交融,让学生更好地赏析古诗词中的优美意境。

(四)补白感受

作者常常会把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藏在诗句中,怎样才能让学生体会到作者的思想感情呢?笔者采用的方法是引导学生补白古诗词中人物的心理活动。

例如,在《秋思》一诗的教学中,笔者进行了如下设计:古时候并没有像如今一样便捷、发达的通信手段,人们只能以书信的方式联系亲友,而且书信的邮寄也并不如现代社会这样畅通,一封信动辄要数月才能寄到。这样一来,书信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了。“秋风惹愁思,落叶断人肠”,在洛阳漂泊的诗人张籍偶感清凉的秋风,心中燃起了对家中亲人的思念,于是提笔给家人写信,倾诉思念之情。大家想象一下,如果你是在外漂泊的诗人张籍,你会以怎样的心情来写信?心中说不完的话又如何倾诉到笔端?写完书信之后,眼看着送信的人就要走远,诗人又叫住他,打开信封看看是否有遗漏的话没有写进去,从“复恐匆匆说不尽”中的这个“恐”字,你体会到了什么?通过层层推进的方法,一步步引导学生补充诗中作者的感受,体会诗句中隐藏的思想感情。

三、古诗词“拓展”教学法的探讨与运用

古诗词以它独特的语言、结构、韵律和意境形象地表达了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集中反映了作者所处年代的社会生活,给人以美感[2]。但由于古诗词遣词造句有别于现代语言,语意和词义存在时代差异,加上每册教材安排的古诗词仅有几首而已,所以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可以说是“管中窥豹,可见一斑”。因此,在古诗词教学中对古诗词进行拓展很有必要。

(一)由特点向风格拓展

一首古诗词的确能反映作者的某一特点,但特点不等同于风格。所谓风格,就是标志性的东西,它是相同相似特点的累积。因为经过了时间的积淀,所以风格比较成熟,具有稳定性。当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有了一定的基础后,教师就不能只停留在对单一作品的教学上,而是要以这一作品的特点为轴心向外拓展,引导学生寻找并领略诗人的风格。例如,在教学《望庐山瀑布》时,当学生理解了古诗后,笔者抛出了问题:“诗流千古,而人已不在,你能通过这首诗看出李白是一个怎样的人吗?”学生的答案各式各样,有说他是大胆的人,有说他是豪放的人,也有说他是爱旅游的人……粗略统计,回答“李白是一个豪放的人”的学生居多,笔者追问:“同学们有什么根据?”有个学生回答:“从‘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中可以看出。”笔者故意摇头:“我不完全认同你的猜想,除非你在学过的诗中再找出一首来说服我。”另一个学生回答:“我们学过‘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笔者微笑着表扬他:“你真了不起!豪放、浪漫的确是李白的特点,为了表现这一特点,他的诗常用夸张的手法。你们能从《望庐山瀑布》中找出对应的句子大声地朗读吗?”在学生反复诵读之后,笔者再次追问:“李白是不是经常这样行事洒脱、个性浪漫呢?如果是,那这就是他的风格,请拿出你们在课外收集的资料,要是能再举几个例子,我就心服口服!”这一次全班雷动。“老师,从‘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中可以看出。”“从‘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中可以知道。”“‘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可以证明。”“李白爱喝酒,书上说‘李白斗酒诗百篇。”……学生的视野之广,反应之快,出乎笔者意料,令人折服。

(二)由个体向整体拓展

纵观古诗词,同一题材、同一结构、同一思想感情的作品不在少数,这就构成了一个系列。在教学时,教师不妨给学生提供一些参考资料,变个体学习为整体学习,通过类化,使学生的知识面更为丰富。

第一,以地点为线索进行拓展学习。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写于黄鹤楼,而崔颢也曾在此赋诗一首。传说李白题诗前几度徘徊,只因崔颢的《黄鹤楼》太过出众。在教学中,笔者有意将这两首诗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分析:“都说李白了不起,可我说呀,有一个人比他更牛,你们相信吗?”学生们有的摇头,有的大笑。在他们的质疑中,笔者出示了崔颢的《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笔者没有对这首诗做任何讲解,一是课堂时间有限;二是想让学生保持对古诗词理解的独特性;三是因为拓展学习并不意味着每一个学生对拓展材料都能完全理解,那不现实。笔者让他们品评这两首诗:“你们更欣赏谁的诗?为什么?”学生的回答稚嫩而可爱。有学生喜欢《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仅仅因为它的篇幅短小,容易背诵;有学生喜欢“昔人已乘黄鹤去”这句诗,因为能够“乘黄鹤去”的人肯定是神仙,比李白诗中那位“西辞黄鹤楼”乘“孤帆”远去的人强多了(实际上此处就是诗中的用典,传说费祎乘鹤化仙,黄鹤楼因此得名,学生说不出这样的术语,但大致理解了诗句的意境,已属难能可贵);也有学生喜欢《黄鹤楼》中的“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因为它读起来朗朗上口(一个简单的“上口”,其中蕴含着叠词的妙用,“历历”“萋萋”使音律更和谐,富有音乐美);还有学生干脆比较两首诗中所写的景物谁更美……对于学生的回答,笔者尽量给予肯定。通过这样的类比学习,既增强了课堂的趣味性,又拓宽了学生的视野,提高了他们的鉴赏能力,作为执教者,何乐而不为呢?

第二,以时间为线索进行拓展学习。贺知章的《咏柳》是歌颂春天的诗篇,它以柳树作为春天的代表。之前,学生学习过《春晓》《村居》《草》等关于春天的古诗。在教学《咏柳》时,笔者先采用复习的方式引入主题,加强学生对已学古诗的印象。教授完《咏柳》后,笔者在小结阶段将这些古诗板书出来,一起进行评析:“春天来了,它就藏在这些古诗中,同学们,你们能找到它吗?”学生们兴趣盎然,边读边找,在读读找找中,对春天有了新的感悟:春天,是贺知章笔下拂动的杨柳;春天,是孟浩然窗外满地的落红;春天,是高鼎眼中放飞的纸鸢;春天,是杜甫耳旁黄鹂的欢唱;春天,也是白居易与友人送别的离愁……

同样,教师还可以以思念故乡、忧国忧民等情怀为线索进行拓展学习,在此不一一赘述。类比学习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最关键的一点就是做好课前的资料收集工作。当然,这样的方法更适合中高年级,对于低年级的类比学习,材料应少一些,所选取的古诗词内容要浅显易懂。

(三)由具象向抽象拓展

在古詩词中,大自然成了作者抒发思想感情的重要对象,成了作者思想感情外化的表现体[3]。王冕的《墨梅》意境深远,学生对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难以理解,在教学时,笔者没有急于讲解,而是让学生反复诵读“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然后欣赏风雪梅花图,再结合诗句互相讨论:“常人种花,都希望人家夸自己的花漂亮,为什么王冕不这么想呢?他究竟喜欢梅花的什么?”学生由诗入画,由画入境,逐步感悟到诗人喜欢的不仅仅是梅花,更是梅花不畏严寒、不同流俗的高洁品质。但如果教学仅仅停留于此,洁身自好的永远是诗人而非这些学诗的人。因此,笔者话锋一转:“如果是你,你会怎样称赞梅花?请用‘梅花啊,你……你……的句式来造句。”待学生发言完毕后,笔者追问:“若是可以选择,你愿意做一朵怎样的梅花?”学生的回答让人欣喜:“我愿意做一朵美丽的梅花!”“我愿意做一朵坚强的梅花!”“我愿意做一朵有用的梅花!”“我愿意做一朵高洁的梅花!”在这堂课上,学生对大自然的情感在一步步加深,由对梅花这种具体物象的美感到对梅花的喜爱,由对梅花的喜爱到对梅花品格的关注,由对梅花品格的关注到对做人的思考,层层递进,在不知不觉中陶冶了情操。

在古诗词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不仅是由具象到抽象的拓展,更是一种体验,一种与大自然融为一体、与万物同悲同喜的回归,一种豁达、开阔意境的回归,一种人类心灵家园的回归。人类一切学习活动的目的不正是如此吗?

[参考文献]

张燕.新课程标准与小学古诗教学[J].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9):73-75,122.

王俊杰.多读 多感 多悟:关于古诗词教学的思考[J].语文教学之友,2007(8):18-19.

施茂枝.疏言 显象 悟意 化言:古诗词教学的基本思路[J].语文建设,2006(1):31-33.

猜你喜欢
补白拓展古诗词教学
多元“补白”,让语文课堂更精彩
立足文本,让思绪在空白处飞扬
关于增强小学阅读课堂教学效益的若干思考
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关于新形势下公证业务拓展的一点思考
高中语文《先秦诸子选读?孟子》课堂拓展
浅析古诗词教学中意象教学的策略
注重交流提升数学学习广度和深度探讨
紧扣空白点,深入理解文本
论公共服务政府购买范围之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