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元针法联合高压氧治疗脑梗死昏迷的疗效及对患者脑电图和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影响

2023-08-07 07:35李素丹赖东建李亮雄刘佩琳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23年15期
关键词:针法脑电图高压氧

李素丹 赖东建 李亮雄 刘佩琳

(1广州中医药大学金沙洲医院康复一科,广东 广州 510168;2广州市越秀区中医医院康复科;3广州市增城区新塘医院中医康复科;4广州中医药大学金沙洲医院康复治疗中心)

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发展,脑卒中患病率增长快速,因脑梗死住院患者的比例增高明显,该疾病具有较高的致残率,导致患者丧失自理能力,降低其生存质量〔1〕。针刺〔2〕与高压氧均是目前治疗脑梗死后昏迷的有效方法。近年来,通元针法联合高压氧治疗脑梗死的研究较多,但对脑梗死后昏迷的患者脑电图及血液流变学等方面的研究还比较少。本研究探讨通元针法联合高压氧治疗脑梗死昏迷的疗效,并分析对患者脑电图及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9年9月至2020年3月于广州中医药大学金沙洲医院就诊的脑梗死昏迷患者66例展开前瞻性研究,随机分为对照组(n=33,普通针刺与高压氧联合治疗)及观察组(n=33,通元针法与高压氧联合治疗)。对照组男18例、女15例;年龄42~78〔平均(50.23±10.23)〕岁;格拉斯哥昏迷评分量表(GCS)评分3~8〔平均(4.36±0.85)〕分;梗死区域:基底节区梗死14例、半球多部位梗死8例、额叶梗死5例、小脑梗死4例、脑干梗死2例。观察组男15例、女18例;年龄45~80〔平均(51.62±10.34)〕岁;GCS评分:3~8〔平均(4.46±0.90)〕分;梗死区域:基底节区梗死16例、半球多部位梗死5例、额叶梗死5例、小脑梗死5例、脑干梗死2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入组患者临床诊断及表现符合《中国脑卒中防治报告 2018》〔3〕中相关诊断标准;入组患者GCS评分5~8分;年龄>18岁;病情处于稳定期后3~10 d仍是处于昏迷状态者;不需接受手术处理颅内血肿或脑积水;患者家属同意参与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本研究已通过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排除标准:合并严重心、肝、脾等疾病患者,且生命体征并不稳定者;昏迷是由非脑梗死意外疾病引起(如脑肿瘤、脑外伤等);针刺敏感或合并肢体骨折、皮肤受损的患者;合并感染性疾病或传染性疾病患者。

1.3方法 入组患者均接受常规治疗,如抗血小板、脱水、抗凝或控制血压、血糖等常规治疗,并给予患者康复指导,通过以患者视觉、味觉、嗅觉等多方面的刺激康训练,改善其功能状态。在此基础上,观察组接受通元针法联合高压氧治疗。通元针治疗:①取穴:百会、前顶、后顶、人中、肾俞(双)、心俞(双)、太溪(双)、太冲(双)、神门(双)、通里(双)穴位。②体位:布针过程中协助患者取俯卧位、仰卧位,交替针刺。③操作过程中:患者保持俯卧,将穴位暴露,使用75%酒精消毒局部皮肤后,选择0.3 mm×25 mm无菌针灸针,经过快速进针法对着百会、前顶、后顶、肾俞、心俞进针;完成进针后,每隔5 min行针一次,以平补平泻为主,留针30 min。若患者保持仰卧,针刺人中、太溪、太冲、神门、通里,进针方式与仰卧位一致,留针30 min。1次/d,5次/w,连续治疗4 w。高压氧治疗:入组患者均使用同一型号氧舱,选用贵州风雷氧舱FLY系列单人氧气加压氧舱,治疗压力设计为0.2 MPa,每次治疗60 min,1次/d,5次/w,连续治疗4 w。对照组接受常规针刺治疗与高压氧治疗。常规针刺治疗:协助患者取仰卧位或俯卧位,主穴包括素髎、人中、百会及内关穴位,配穴包括十宣、合谷与太冲穴位,针灸针选用0.3 mm×25 mm无菌针灸针,内关穴使用捻转泻法,连续运针2 min;素廖、水沟使用雀啄法,观察患者面部表情;十宣穴采取三棱针点刺出血;而太冲、合谷则使用泻法加以刺激。高压氧治疗与观察组一致。

1.4观察指标

1.4.1分析两组疗效及昏迷改善程度 若患者经4 w治疗后为清醒状态表示治疗显效;若患者昏迷状态由深度-中度-浅度-轻度意识障碍的趋势发展表示有效;若患者昏迷状态更甚或死亡表示无效〔4〕。经GCS评分对患者昏迷程度展开评估,包括睁眼反应1~4分、语言反应1~5分、肢体运动1~6分,总评分15分,其中深昏迷:<3分;昏迷:3~8分;中度意识障碍:9~11分;轻度意识障碍:12~14分;正常:15分,评分越低提示患者昏迷程度越深。

1.4.2患者意识反应改善程度评估 利用无反应状态整体分级量表(FOUR)〔5〕完成评估,涉及睁眼反应、运动反应、脑干反射及呼吸节律方面的考察,总评分0~16分,评分越高提示患者意识反应状态恢复越好。

1.4.3脑电图检查 采取上海诺诚公司生产的便携带动态脑电图系统对患者展开检查。

1.4.4血液流变学指标检测 患者治疗前、后于晨起空腹状态下抽取5 ml静脉血,利用希森美康 CA-1500 全自动血液流变测定仪完成血液黏度、红细胞聚集指数、血浆黏度和纤维蛋白原的检测。

1.5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3.0软件行t、χ2检验。

2 结 果

2.1两组疗效及昏迷状态改善程度对比 治疗后,观察组临床总有疗效率(78.79%,其中显效5例、有效21例、无效7例)显著高于对照组(54.55%,其中显效3例、有效15例、无效15例;χ2=4.364,P=0.037)。治疗前,两组GC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显著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意识反应改善程度及脑电图检查结果对比

2.2两组意识反应改善程度及脑电图检查结果对比 治疗前,两组FOUR评分、脑电图检查情况(痫样放电与累及导联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上述指标均显著优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FOUR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痫样放电与累及导联数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3两组血液流变学改善情况比较 治疗前,两组血液流变学相关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上述指标均显著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红细胞聚集指数、血浆黏度和纤维蛋白原含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血液流变学比较

3 讨 论

高压氧治疗是经高压舱为患者提供足够的血氧浓度,增加氧含量;使得脑组织内的氧含量及储备量有所增加,有利于改善神经功能〔6~10〕。通元针法利用任督二脉作为循经取穴重点,利用督脉贯脑为通调元神的作用,促使任脉连肾作为精气所归,强调俞募相配、上下相配的原则,通过头部穴位与身体穴位相结合展开治疗,增强其醒脑通元的功效〔11~14〕。通元针法取先天元神及脏腑之神,该穴位激发督脉贯脑作为通调元神,任脉则是精气纳入之处。脑室为元神之府,心神为元神之使,使诸神得到滋养,保持经脉通畅、气血充和状态。中医理论认为通元针法背俞穴作为脏腑之华盖,内部迎合脏腑,既能养脏腑之气,还可入脑养元神,将该穴位作为主穴,起到强化醒神开窍的功能,通元和合,从而达到治病防病的目的〔15〕。FOUR评分越高,则预后越好。高压氧与通元针法治疗脑梗死昏迷机制研究中表示,高压氧可促进血氧分压提升,明显增加脑部供养,加快脑血流量速度加快,改善其神经功能,从而加快大脑皮质的恢复,促使患者从昏迷状态中转至浅度昏迷,直至清醒〔16,17〕。而通元针法有利于改善患者机体微循环,对脑部侧支循环代偿功能起到促进作用,减少脑细胞损伤。不断刺激肢体穴位使肢体血液循环改善,进而促患侧肢体的恢复,两者结合应用更能保护神经细胞。

综上所述,通元针法联合高压氧治疗脑梗死昏迷能降低患者昏迷程度,提升其意识反应程度,促使患者早日清醒,减少对脑部组织的损伤。在今后工作中,需要进一步扩大样本量,对比多种中医针刺治疗法,以提高临床效果分析准确率,积极改善患者临床预后。

猜你喜欢
针法脑电图高压氧
浅议无极针法之九元气血针法
脑炎早期诊断的脑电图与磁共振成像比较
朝医太极针法操作规范
高压氧治疗各期糖尿病足间歇性跛行的疗效观察
脑电图在脑肿瘤患者中的应用价值及意义
视频脑电图在癫癎诊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脑梗死继发癫痫84例脑电图分析
初探皮部针法治疗腰肌劳损
高压氧联合天麻素及甲钴胺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观察
电针配合高压氧治疗神经性耳鸣27例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