吲哚布芬治疗房颤合并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

2023-08-07 07:35王新吴水广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23年15期
关键词:硬化性吲哚房颤

王新 吴水广

(景德镇市第三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江西 景德镇 333000)

脑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又称为动脉硬化血栓形成性脑梗死,合并房颤后会加重病情,增加治疗难度,提高复发率〔1,2〕。房颤合并脑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多发于老年患者,且近年来随着生活的改变,疾病发生率呈上升趋势。在该病治疗中,为了降低联合用药带来的毒副作用,常采用单纯的抗凝或抗血小板治疗,但单纯的抗血小板治疗只能缓解动脉粥样硬化,不能有效控制房颤引起的脑栓塞等症状;同样单纯的抗凝治疗只能预防房颤引起的脑栓塞,不能缓解动脉粥样硬化〔3,4〕。吲哚布芬是一种兼顾抗凝与抗血小板两重药理作用的药物,可用于房颤合并脑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治疗中。但现阶段关于吲哚布芬的研究大多为分析其抗凝或抗血小板作用,关于抗凝与抗血小板的双向作用机制研究相对较少。本研究探讨吲哚布芬治疗房颤合并脑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

1 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景德镇市第三人民医院2019年9月至2022年9月收治的65例房颤合并脑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依照抽签法随机分为对照组、观察组,1年随访中有5例失访,最终两组均为30例。对照组男16例,女14例;年龄60~84岁,平均(72.46±10.17)岁;发病至就诊时间3~7 h,平均(5.12±1.08)h。观察组男17例,女13例;年龄61~85岁,平均(72.52±10.20)岁;发病至就诊时间2~7 h,平均(5.07±1.11)h。两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纳入标准:①房颤患者均经临床病史、心电图确诊,脑动脉粥样硬化经磁共振血管成像(MRA)、经颅多普勒超声(TCD)、CT血管成像(CTA)检查确诊,脑梗死经磁共振成像(MRI)检查确诊,且符合疾病诊断标准者〔5〕;②年龄≥60岁;③随访时间≥1年者。排除标准:①病情危重者;②合并脑出血患者;③存在活动性出血倾向者。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利伐沙班(拜耳医药保健有限公司,国药准字J20180075,规格:10 mg)治疗,15 mg/d,1次/d,口服。观察组给予吲哚布芬(杭州中美华东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163311,规格:0.2 g)治疗,200 mg/d,2次/d,口服。

1.3观察指标 (1)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分别在治疗前、治疗3、治疗6个月后、治疗1年后,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NIHSS)评估,总分42分,分值越低,神经功能越好。(2)日常生活能力:在和上述指标相同时间点,利用改良的Rank量表(MRS)进行评定,分值0~6分,分值越低,日常生活能力越好。(3)凝血功能:在和上述指标相同时间点,通过全自动血凝分析仪检测凝血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计算血浆凝血酶国际标准化比值(INR)。(4)血管内皮功能:在和上述指标相同时间点,利用酶联免疫法检测一氧化氮(NO)、内皮素(ET)-1、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5)脑梗死复发率:记录治疗3个月、治疗6个月、治疗1年后的脑梗死复发率。(6)出血事件发生率:记录两组包括颅内出血、皮肤黏膜出血等发生情况。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22.0软件行χ2、t检验。

2 结 果

2.1两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比较 治疗前及治疗3、6个月、1年后,两组NIHSS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3、6个月、1年后NIHSS评分均明显降低(P<0.05),见表1。

表1 两组NIHSS评分及日常生活能力比较分,n=30)

2.2两组日常生活能力比较 治疗前,两组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6个月、1年后,两组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均明显低于治疗前,且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3两组凝血功能比较 治疗前,两组凝血功能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3、6个月、1年后,两组APTT、PT、TT、INR明显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凝血功能比较

2.4两组血管内皮功能比较 治疗前及治疗3、6个月、1年后,两组NO、ET-1、Hcy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3、6个月、1年后两组NO水平明显升高,ET-1及Hcy水平明显下降(P<0.05),见表3。

表3 两组血管内皮功能比较

2.5两组脑梗死复发率比较 随访1年,观察组脑梗死复发率〔3.33%(1/30)〕与对照组〔6.67%(2/30)〕无统计学差异(χ2=0.000,P=1.000)。

2.6两组出血事件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出血事件发生率(3.33%,其中胃肠道出血1例)与对照组(23.33%,其中泌尿系出血2例、胃肠道出血2例、皮肤黏膜出血3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192,P=0.023)。

3 讨 论

房颤合并脑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发生率较高,且大多数患者发病危急,导致致死率、致残率较高,影响患者家庭和谐〔6,7〕。现阶段对于该合并疾病,可用利伐沙班进行治疗。利伐沙班属于抗凝药物,可阻滞Xa因子的活性位点,发挥抗凝作用,但该药属于单纯抗凝药物,且用药后易出现出血倾向,临床应用安全性欠佳。

本研究结果说明,吲哚布芬可改善房颤合并脑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的凝血功能。房颤合并脑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形成的主要原因为机体凝血功能发生异常,该病发生与凝血功能有着密切联系,当血液处于高凝状态时,该病的发生风险增高〔8,9〕。APTT在机体内水平异常降低时,提示机体血液处于高凝状态;PT主要反映机体外源性凝血系统状态,当其异常降低时可见于血液高凝状态或血栓性疾病中;TT水平异常降低也表示机体血液处于高凝状态,易发生血栓性疾病;INR为凝血功能检查中的一项,水平低于正常值,表示机体血液状态为高凝。当APTT、PT、TT、INR表达水平降低时,机体更易发生房颤合并脑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10,11〕。吲哚布芬可减少血小板第三因子(PF3)、血小板第四因子(PF4)的释放,抑制凝血因子Ⅱ、Ⅹ,达到抗凝作用,还能高选择抑制环氧合酶(COX)-1,阻断血浆血栓烷(TX)B2的合成,显著降低血小板因子诱导的血小板聚集,起到抗血小板作用,从而改善机体的凝血功能状态。

本研究结果说明,吲哚布芬与利伐沙班均可改善房颤合并脑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功能。房颤合并脑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由于脑供血发生障碍,导致脑细胞缺血、坏死,致使患者出现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如偏瘫、失语、共济失调等〔12,13〕。另外房颤会使机体心房丧失充分有效的射血功能,血液在心房内瘀滞,形成血栓,损伤患者的神经功能。当患者的凝血功能得到恢复,脑细胞能获得充足的血供,缺血缺氧现象得到改善,有助于促使患者的神经功能损伤恢复。另外由于房颤合并脑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会损伤患者的神经功能,影响其日常生活能力;当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后,能够为日常生活能力训练及改善点奠定有力基础〔14,15〕。本研究结果证实了上述观点。

在房颤合并脑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发展过程中,机体局部ET水平升高,会加重病情,损伤神经元;而NO可调节脑血管的张力,可扩张血管、抗血栓、增加灌流;另外当机体Hcy水平异常升高时,会加快粥样硬化斑块的破裂,提高凝血因子Ⅴ、Ⅹ的活性,促使血小板黏附、聚集,导致血栓形成。本研究结果说明,吲哚布芬与利伐沙班在改善患者血管内皮功能方面的优势作用相当。吲哚布芬通过抑制血小板聚集,减少血小板生成,降低血栓发生风险,从而减轻疾病对血管内皮舒张功能的破坏,促使NO水平恢复,降低ET-1、Hcy水平。本研究中两组随访1年脑梗死复发率无明显差异,但观察组出血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这与吲哚布芬具有抗凝及抗血小板的双重药理作用,在抗凝的同时还可发挥抗血小板作用有关,以此降低出血事件风险,生活质量同步提升。另有研究同样证实,吲哚布芬和利伐沙班在治疗房颤合并脑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时效果相当,但吲哚布芬出血事件更少〔16,17〕。

吲哚布芬虽然在房颤合并脑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治疗中有着较为理想的治疗效果,但也存在一些不足,在治疗过程中可能会引起消化不良、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因此需要在治疗过程中进行药物监测,以便给予患者最优用药方案。

猜你喜欢
硬化性吲哚房颤
老年房颤患者,日常有哪些注意事项
吲哚美辛肠溶Eudragit L 100-55聚合物纳米粒的制备
HPV16E6与吲哚胺2,3-二氧化酶在宫颈病变组织中的表达
氧代吲哚啉在天然产物合成中的应用
吲哚胺2,3-双加氧酶在结核病诊断和治疗中的作用
预防房颤有九“招”
阵发性房颤应怎样治疗
硬化性胆管炎的影像诊断和鉴别诊断
多发性肺硬化性血管瘤18~F-脱氧葡萄糖PET/CT显像1例
非编码RNA在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中的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