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惊厥疗法联合艾司西酞普兰治疗老年抑郁症的疗效

2023-08-07 07:36王爱花徐锐林荫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23年15期
关键词:艾司西普兰神经递质

王爱花 徐锐 林荫

(海南省安宁医院精神康复科,海南 海口 570206)

抑郁症是临床常见的精神疾病之一,以心境低落、思维迟缓、兴趣缺乏及认知损害等为主要表现,部分患者甚至伴随自杀意念〔1〕。随着人口老龄化发展,老年抑郁症患病率越来越高,已成为危害老年人健康的常见精神心理障碍〔2〕。老年抑郁症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而且常常被认为属于人体自然衰老生理过程,故较多患者未能获得规范治疗〔3〕。研究表明〔4〕,脑类单胺类神经递质表达失衡参与了抑郁症的发病,其表达下调可引发心境低落、精神不振等症状,而通过对脑类神经递质进行调节可使临床症状得到缓解。此外,研究发现〔5〕,炎症细胞因子在抑郁症发病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目前,抑郁症的治疗仍以药物为主,其中艾司西酞普兰作为经典的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s),是临床应用广泛的一线药物,但起效慢、疗效有限,且增加剂量后副作用明显〔6〕。磁惊厥疗法(MST)是近年出现的一种新型神经调控技术,通过高频强脉冲磁场刺激引发脑区癫痫活动,从而发挥抗抑郁症作用〔7〕。研究表明〔8〕,MST抗抑郁效果确切,起效快且安全。然而,目前关于MST治疗抑郁症的研究报道较少,尤其是针对老年抑郁症患者的研究缺乏。本研究探讨MST联合艾司西酞普兰治疗老年抑郁症的疗效,并观察其对血清神经递质和炎症因子的影响。

1 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选取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海南省安宁医院老年抑郁症患者112例。纳入标准:①符合《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ICD-10)中有关抑郁症的诊断标准;②首次发病,年龄为60~75岁;③汉密尔顿抑郁量表17项(HAMD-17)评分≥17分;④右利手。排除标准:①合并其他精神疾病(如精神分裂症、双向障碍等)者;②合并严重躯体疾病而诱发的抑郁状态;③既往存在严重脑部外伤史者;④合并重要脏器(如心、肺、肾等)严重功能不全者;⑤酒精滥用者;⑥体内有金属植入物者;⑦有严重自杀倾向者;⑧合并恶性肿瘤者;⑨严重视听障碍或语言功能障碍无法配合相关测评者。随机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每组56例。在研究过程中,试验组2例脱落(1例主诉恶心不愿继续治疗,1例失访),最终完成54例,对照组1例因失访而脱落,最终完成55例;两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本研究通过医院伦理审批,受试者均自愿入组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表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1.2治疗方法 对照组予以艾司西酞普兰片(国药准字H20193300,浙江华海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剂量初始为10 mg/次,1次/d,7 d后根据患者耐受情况可逐步增加剂量,最大不超过20 mg/d,疗程为4 w。在对照组基础上,试验组还予以顶叶MST治疗,采用英国Magstin公司磁惊厥治疗仪,圆形刺激线圈;参照国际10/20系统,将线圈置于电极CZ的顶点,刺激频率设置为100 Hz,以100%最大输出强度作为刺激强度,治疗全程对患者心率、呼吸等进行密切监测。MST次数共6次,第1周连续3 d每天进行1次,之后1次/w,连续进行4 w。

1.3观察指标 (1)临床疗效:根据HAMD-17评分的减分率进行疗效评定,将HAMD-17评分≤7分定义为治愈,将HAMD-17评分减分率≥50%定义为显效〔9〕,统计两组治愈率和显效率。(2)症状评分:于治疗前和治疗4 w后,通过HAMD-17评分及患者健康问卷抑郁自评量表(PHQ-9)来评估患者抑郁症状,其中HAMD-17包括焦虑/躯体化、阻滞、睡眠障碍、认知障碍等因子,评分<7分说明正常,评分越高症状越严重〔10〕;PHQ-9包括愉悦感丧失、情境低落、睡眠障碍等9个因子,评分越高,说明抑郁症状越严重〔10〕。(3)神经递质:于治疗前和治疗4 w,分别采集患者空腹外周静脉血3 ml,经离心(3 000 r/min,离心半径13.5 cm)10 min后,获得血清标本,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进行5-羟色胺(HT)、多巴胺(DA)和去甲肾上腺素(NE)的测定。(4)炎症因子:于治疗前和治疗4 w,分别采集患者空腹外周静脉血3 ml,经离心(3 000 r/min,离心半径13.5 cm)10 min后,获得血清标本,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进行白细胞介素(IL)-6、IL-22及IL-1β的测定,试剂盒为上海江莱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5)安全性:记录两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情况,并监测血常规、心电图的变化。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6.0软件进行t检验、χ2检验。

2 结 果

2.1显效率和治愈率 试验组显效率〔41例(75.93%)〕显著高于对照组〔28例(50.91%);χ2=7.341,P<0.05〕,试验组、对照组治愈率无统计学差异〔13例(24.07%)、7例(12.73%);χ2=2.342,P=0.126〕。

2.2HAMD-17和PHQ-9评分 治疗前,两组HAMD-17和PHQ-9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HAMD-17和PHQ-9评分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试验组HAMD-17和PHQ-9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01)。见表2。

表2 两组HAMD-17和PHQ-9评分比较分)

2.3血清神经递质水平 治疗前,两组血清NE、DA和5-HT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NE、DA、5-HT水平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且试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P<0.01)。见表3。

表3 两组血清神经递质水平比较

2.4血清炎症因子 治疗前,两组血清IL-21、IL-6、IL-1β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IL-21、IL-6、IL-1β水平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且试验组以上炎症指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4。

表4 两组血清炎症因子比较

2.5不良反应 试验组、对照组不良反应〔恶心3例(5.56%) vs 2例(3.64%)、头晕头痛4例(7.41%) vs 3例(5.45%)、出力1例(1.85%) vs 2例(3.70%)、便秘3例(5.55%) vs 2例(3.70%)〕无统计学差异(χ2=0.292,P=0.587)。

3 讨 论

老年抑郁症患者由于机体对药物代谢能力减退,排泄功能下降、药物消除半衰期延长等多种因素而使得药物治疗效果受到影响,特别是药物耐受性和毒副作用,致使患者依从性降低,疗效差强人意〔11〕。本研究表明,MST治疗老年抑郁症能够提高疗效,可作为临床辅助治疗手段。

MST原理在于通过高频强脉冲磁场对大脑皮质产生持续刺激,诱发惊厥发作,从而发挥抗抑郁作用〔12〕。研究表明〔13〕,MST具有与无抽搐电休克(MECT)相当的抗抑郁作用,且相比后者有着对认知功能影响较小的优势,这是因为MST的磁刺激深度较为表浅,未抵达涉及回忆、记忆的内侧颞叶特别是海马,故不会引起认知损害。甚至有研究发现〔14〕,MST还能够促进记忆改善,对患者认知功能是有益处的,因此,MST有望替代MECT成为治疗抑郁症更有前景的物理治疗手段。同MECT一样,MST也是通过影响刺激处皮质功能而发挥疗效的,因抑郁症状与额叶、额顶叶功能连接异常密切相关,故磁刺激主要调节额顶叶功能而缓解抑郁症状。研究发现〔15〕,经MST治疗后,左额顶叶区血流量增加,基底节、内侧额叶皮质等的代谢提高。研究表明〔16〕,MST可通过对患者默认网络功能连接异常的调控而发挥缓解抑郁症状的作用,这可能MST发挥治疗作用的神经调控机制。本研究结果表明,MST联合艾司西酞普兰治疗老年抑郁症能够提高疗效,促进患者抑郁症状的缓解。本研究还说明,MST辅助治疗不会增加不良反应,安全性良好。

抑郁症的发病机制仍未完全阐明,其中单胺类神经递质表达失衡被认为是重要的生理学基础〔17〕。单胺类神经递质表达下调与抑郁症的发生紧密关联〔18〕。研究显示〔19〕,抑郁症大鼠海马组织区5-HT、DA等存在明显的表达下调。抑郁症患者脑内5-HT、DA、NE等表达降低,与抑郁症发病密切相关,故调节单胺类神经递质的表达是抗抑郁的重要靶点。另有研究表明〔20〕,老年抑郁症患者血清5-HT、DA、NE表达降低与HAMD-17评分呈负相关。本研究结果表明,MST联合艾司西酞普兰治疗能够更有效地调节患者单胺类神经递质的表达。

越来越多证据表明〔21,22〕,免疫炎症反应参与了抑郁症的发病。研究发现〔23〕,抑郁症患者存在Th17免疫系统异常激活及相关炎性细胞因子的表达增高。IL-6、IL-1β均为重要的促炎细胞因子,对Th17细胞的分化有着诱导作用。Lamers等〔24〕研究显示,抑郁症患者体内IL-6、IL-1β表达明显升高,提示抑郁症患者存在免疫炎症激活。IL-21也是一种促炎细胞因子,也被发现与抑郁症状和睡眠障碍相关〔25〕。研究认为〔26〕,炎症水平与抑郁症复发相关。因此,检测抑郁症患者血清IL-6、IL-1β等炎性细胞因子的表达对于疗效评估有着重要意义。本研究结果显示,MST联合艾司西酞普兰能更有效降低患者血清IL-6、IL-1β、IL-21水平,调节免疫炎症。

猜你喜欢
艾司西普兰神经递质
槐黄丸对慢传输型便秘大鼠结肠神经递质及SCF/c-kit通路的影响
快乐不快乐神经递质说了算
米氮平与艾司西酞普兰治疗躯体形式障碍的对照研究
丙戊酸镁合并艾司西酞普兰治疗抑郁症对照研究
艾司西酞普兰治疗卒中后抑郁焦虑共病的对照研究
西酞普兰在紧张性头痛治疗中的应用研究
怡神助眠汤治疗失眠症的疗效及对脑内神经递质的影响
艾司西酞普兰与西酞普兰治疗抑郁症的临床效果比较
经轻胶囊对高雌大鼠神经递质影响的实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