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曾祺创作观对中学写作教学的启示

2023-08-08 21:49高雨婷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23年7期
关键词:汪曾祺核心素养

高雨婷

内容摘要:写作是中学语文的重要组成部分,写作能力在某种程度上是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度量。然而长期以来写作教学都处于一个附庸的地位,如何解决写作教学这个百年难题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不妨回溯上世纪写作大师汪曾祺的创作思想,汪曾祺认为写作是可以教的,关键是如何教。文章基于汪曾祺在创作上的真知灼见,结合核心素养下的中学写作教学现状去做一些尝试,以期探寻中学语文写作教学的新路径。

关键词:汪曾祺 汪曾祺写作观 写作教育 核心素养

在语文核心素养的导向下,中学语文写作面临了新的挑战。应试化教育下,我们的写作渐渐遠离本真,荣维东教授颇有见地地指出“写作的本质是交流。任何一次写作行为都可以看作是一场特定语境下的对话交流。”换言之,写作的本真是个体间表达自身的独立思考,所谓独立思考在一定程度上是与社会规训保持相对距离的。写作风格独具特色的作家汪曾祺始终与其所处时代的主流意识形态保持一定的疏离态度,在伤痕文学、反思文学和改革文学轮番成为主导的新时期,他始终坚持自我生命独立意识的抒发。“我的作品不是,也不可能成为主流。”目前,学术界对汪曾祺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其文学创作上的成就,语文教学领域的研究相对不足,少有人关注到汪曾祺作为一名作家并长期谈如何写作的事实,因此,文章在此基础上结合语文核心素养提出其对中学写作教学的启示,以期提供实际的教学研究价值。

一.中学写作教学的现状

长期以来,教师和学生一方面受到“好作文不是教出来的”观念影响,尽管意识到写作的重要性,但在写作上所下的功夫却远远不够。另一方面,迫于考试压力,应试化写作教学不断衍生。结合核心素养的要求,其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言语表现能力较为不足

写作水平反映的是一个人的思维能力,而语言学家发现,语言本身会影响人的思维。学生对写作望而生畏,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是语言表现能力薄弱。《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版)》要求学生“具有正确、规范运用语言文字的意识和能力”在应试化写作教学模式下,教师和学生把追求高分作文作为唯一的目的,长此以往,学生写下的不是以言语生命自我实现为目的的表达,而是一种以考试为指向的套话,而在互联网时代的大背景下,最先受到影响的是学生习作中的语言,学生为了填鸭式写作而生搬硬套词句,为了追求深刻而过多追求辞藻华丽,于是僵硬的语言、不合语法规范的网络化用语以及华丽辞藻就层出不穷。

(二)写作教学模式比较简单

王荣生教授在《写作教学教什么》中提到:“写作要么不教,一教就变成应试化的写作教学。”谈及中学写作,很容易将其与中高考考场作文相联系,许多写作教学关注的是结果,评价的对象是写作成果,几乎不涉及写作过程。在这种僵化的写作教学模式下,学生也就渐渐麻木,不去关注身边的动态,写作素材不是来源于真实的生活,而是千篇一律的名句名篇。久而久之,写作主题也逐渐模式化,学生使用的是公共话语,失去了独语的机会。

(三)审美鉴赏与创作相对欠缺

应试化写作使原本具有文化底蕴和审美价值的写作行为受到严重的冲击。写作缺乏素材是当下中学生写作的难点之一,“家庭、学校、读书以及各种活动都是生活,其中应该有无数的信息、资料、思想可供写,其中任何一点都可足够写成一篇文章。”诚然,学生缺少的不是生活,而是看得见风景的眼睛和敏锐的心。千篇一律的写作素材有悖于新课标所倡导的力求有创意的写作。写作在某种意义上是一种审美鉴赏和创造,若没有审美鉴赏能力,又如何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感受、体验与思考。中学阶段的学生处于思维发展的关键阶段,也是充满好奇的阶段,却对身边的事情熟视无睹,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关注。

(四)传统文化的传承重视不够

《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强调“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系,推动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途径。”反观当下的写作教学,教师往往热衷于教授学生一些写作技巧,极少在写作教学中帮助学生理解传统文化,尽管有涉及传统文化,但也只是将其作为固定的知识点去机械记忆以充当写作素材,没有进一步的分析,因而这个过程几乎不涉及中华优秀文化的理解和传承。这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建设文化强国的目标相抵牾。

二.汪曾祺创作观对中学语文写作教学的启示

汪曾祺创作观的当代启示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语言建构、思维发展、审美鉴赏和文化传承四个方面是契合的。

(一)学习文质兼美的汉语表达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良好的言语表现能力是写好作文的前提。语言大师汪曾祺后期的创作以文质兼美的语言风格为人所称道,这是缘于汪曾祺在早期创作中就关注到语言的问题。后来在《揉面》中提出:“语言本身是艺术,不只是工具。”因而文质兼美的汉语表达一定是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的。

1.语言的准确性

中国现代修辞学家倪宝元于1995年出版的著作中提出:“占据文学语言美质首位的是准确。”汪曾祺也早在1982年发表的《小说谈笔》中谈到“语言的目的是使人一看就明白,一听就记住。语言的唯一标准是准确。”这与新课标提出的要正确使用母语和语言要准确不谋而合,而且一语道破了当今中学生作文中最明显的语言问题。受网络文学的影响,中学生习作经常使用一些诸如“爷青回”的网络用语。教师要意识到学生作文中语言准确性的重要性,这是关乎教育的科学性的命题。写作语言的首要是辞能达意,教师要指导学生正确表达自己的观点,减少矫饰带来的语言折损;其次是要合乎语法规范,教师要让学生意识到网络上的某些流行用语是不符合语法规范;第三是要符合常识,语言是约定俗成的。

2.语言的文化性

中学生写作的一个误区是认为华丽的词藻能够让文章变得深刻和有意蕴,而事实上语言的文化性借助的通常是最简朴的语言。我们读汪曾祺的作品,会发现其中几乎没有生僻字和华丽辞藻,却有着丰富的文化意蕴。汪曾祺认为“语言本身是一个文化现象,任何语言的后面都有深浅不同的文化的积淀。”因此教师可以尝试引导学生变换思路,沿着汪曾祺给我们指明的两个路径:阅读中国的古典作品和吸收民间文化去积累文化,以此提高语言的深刻性和文化性。民间是充满智慧和文化的地方,汪曾祺提倡在大街上,从人们的谈话中和广告招贴中学习好的语言。同时也强调“文学作品的语言和口语最大的不同是精炼。”教师要引导学生辨别其中无意义的口语,不断磨练语言。

3.语言的陌生化

“陌生化就是给写作者在写作形式、手法以及生活经验日渐麻木的状况下开出的一剂良药。”困于僵化的写作模式的中学生在写作时,往往喜欢从语言上另辟蹊径,甚至凭空捏造一些生词,这种做法不仅有违语言的准确性,而且也达不到预料的效果。对于这个问题汪曾祺早已给出了答案。他认为语言的独特之处不在他能用别人不用的词,而是在用别人也用的词里赋予别人想不到的意蕴,从而达成“人人心中所有,笔下所无”的境界。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字词中赋予感性的意义,给旧词赋新意。

(二)进行回归生活的写作训练

写作是个性化的活动,而不是在既定的模式里面写作。著名作家汪曾祺于乱世中仍能与外界相抗衡,既能比较贴近地观察生活又能从一个较远的距离外思索生活。从而达到一种和谐的状态,这种去除浮华,回归生活的写作才是我们当下中学写作教学所应该致力追求的。

1.保持敏锐的思想

情动于中是写作的开始,学生对于写作望而生畏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缺少了敏锐的观察和思想。汪曾祺认为写出文章的契因“还是那点向往和那点惊奇。我以为没有那么一点东西是不行的。”西南联大以包容和自由筑校,汪曾祺生性也是自由之人,在西南联大时经常不上课,后来他回忆到“我要不是读了西南联大,也许不会成为一个作家。”换言之,只有在保持敏锐思想的前提下,才能够发现和体悟生活,才能做到万事为我所写。

2.取材于生活

“教学就是一个引导学生消除蒙蔽的过程,是与陈见、习惯作斗争的过程。”学生对身边发生的事熟视无睹,认为周围的事物早已司空见惯而不值得提笔写下来,于是绞尽脑汁编织故事,中学生作文的假大空由此而来。事实上,身边那些我们认为司空见惯的事物才是我们感受最深的,最能写好的素材。汪曾祺主张写我们熟悉的感受深的生活,反对虚假材料的堆积。“一个作家要养成一种习惯,时时观察生活。”因而汪曾祺的许多作品中的人物原型都来自真实生活,如小说《珠子灯》里的孙小姐的原型就是汪曾祺的二伯母。要熟悉事物的前提就是养成观察生活的习惯,用眼睛观察到的、用心去感受过的事物总是深刻的,因为其中的亲身经历带来的体验感才是我们要抒发的。教师写作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是帮助学生去蔽,引导学生放眼生活的点点滴滴,从生活中取材。

3.创设真实的写作情境

(1)表达真情实感

汪曾祺认为作家是感情的生产者。在僵化的写作教学模式下,学生写作的主题和话语都趋于统一,学生的真情实感被隐藏起来,取而代之的是假话和套话。新课标鼓励学生写作抒发真情实感,中学生也经常困于如何表达真情实感。需要指出的是,真情实感不意味着我们不能进行艺术加工,“世界上没有这样便宜的事,把一块现成的、完完整整的生活原封不动地移动到纸上,就成了一篇小说。”因此可以把生活中的某个原型经过艺术加工而后表达我们的真情实感,而在素材转换的过程也发展了思维。再者,教师要营造一种轻松的写作氛围,让学生敢于并乐于表达内心,对抒发真情实感的文章多加肯定。

(2)以师学促师教

谈及创设真实的写作情境我们常常会联想到让写作教学与学生的生活相关联,除此之外,让学生的写作跟教师的写作相关联也是有必要的。为了让学生写出好文章,教师通常给学生提供优秀范文,这些优秀范文通常是遥远在学生认知范围之外的。假如教师用自己的下水作文给学生作参考,这些于学生而言是近在咫尺的的下水作文更能激起学生的参考兴趣。正如汪曾祺所言:“我以为写作不是绝对不能教,问题是谁来教,用什么方法教。教创作的,最好本人是作家。”因此,教师也要不断提高自己的素养,多写下水作文,实现教学相长,作家谈写作总是更有说服力的。

(三)追寻冲淡平和的审美体验

1.培养去功利化的写作态度

诚然写作在中考和高考中都占有相当大的分数比重,我们无法绕行考试,却也不应限制于此。汪曾祺就是这样一位淡泊名利的作家,他曾说:“我愿意悄悄写东西,悄悄发表,不大愿意为人所注意。”也正是在这样的平和的写作态度下,汪曾祺笔下才能描绘出田园牧歌式的生活画卷。在现代化的洪流之下,这种摒弃功利的写作态度更是值得我们发扬下去。党的八十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学校美育工作,因此作为教师要把美育摆在更突出的位置。不妨效仿汪曾祺不拘一格的自由创作,不仅要看书,还要涉猎书法、画画和美食等。而教师也应该改变教学理念,在批改作文时不只是简单的打分数,而要多写评语,发现学生的不足和闪光点。

2.探寻生活的美

“汪曾祺在中国当代文坛上的贡献,就在于他对大文化、大话语和大叙事的解构,在于他对个体生存的富有人情味的真境界的昭示和呼唤,在于他帮助人们发现了就在自己身边的凡人小事之美。”解构大文化和大叙事的意义在于重新建构身边平凡小事物的美,生活的美从来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可感的,不难发现,中国式的抒情的人道主义者汪曾祺的作品所描绘的无不是生活中平凡的人和事,甚至是对一只鸡的神态动作都描绘得饶有兴味。因此探寻生活的美就要从生活的小事出发,于细微处着手,其中所带来的美才能抚慰人心。

(四)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1.增强文化认同感

在写作中落实核心素养,讲好中国故事就离不开学生心中的文化认同感。汪曾祺在《我的创作生涯》中提到:“我写的是中国事,用的是中国话,就不能不接受中国传统。”每每读到汪曾祺的作品,我们都会沉醉于其中丰富的文化底蕴,也深深折服于汪曾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而以往的写作教学中,传统文化被当作知识点去机械记忆,而后被当作写作素材。中学生在写作中要接受中华傳统文化的提前是增强文化认同感,用心去体悟和理解的传统文化才能长久的放置在我们心里,从而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要接受传统文化,通过文学的中介恐怕是一种比较有效的途径。”比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阅读汪曾祺的作品,其中弥漫着传统文化精神的作品在一定程度上能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感,从而写出来的作文才能真正有文化底蕴而不是流于表面。

2.广泛阅读,增加文化积累

中学生作文存在的普遍现象是缺少文化积累,而一个人的文化素养必然是通过后天不断积累的。汪曾祺的作品所蕴含的中华传统文化极其丰富,而这是源于汪曾祺的文化积累。汪曾祺在《我的创作生涯》中提到,小时候语文教员对他的影响是极大的,为他后来的写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所以,我劝你们引导你们的学生,一个是多读一些中国古典作品,另外读一点民间文化。这样使自己的语言,有较多的文化素养。”中学生的学习任务繁重,应当将有限的课外阅读时间用在阅读经典著作上。

汪曾祺是一位在复杂的时代洪流中仍能安然自处的老作家,他在八十年代的大器晚成绝非偶然。作为一代又一代的精神读本,汪曾祺的作品和其中宝贵的创作思想对当今中学生写作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对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下中学写作教学更是有着非同寻常的关照。在核心素养的导向下,我们都应该具备的共识是写作教学不仅是考场作文的一个磨练场,其涉及的意义是超出写作本身的,写作是一种关乎人、关乎生命的创造性活动。因此在写作教学中不应把考场作文作为目的,作文分数只是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附丽,写作只是一个过程,其指向的终归是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荣维东.回归本真 回到正轨——2016年高考作文命题反思[J].语文建设,2016(19):10-13.

[2]汪曾祺.汪曾祺全集(全十二册)[M].人民文学出版社,2019.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4]王荣生.写作教学教什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5]教育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国家教育部,2014.

[6]倪宝元.语言学与语文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

[7]赵飞.写作:风物语——指向审美的写作教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2.

[8]潘新和.语文:表现和存在[M].福建人民出版社,2017.

[9]翟文铖.文化视域中的汪曾祺研究[M].北京大学出版社,2020

[10]孙郁.汪曾祺的魅力[J].当代作家评论,1990(06):65-69.

[11]罗岗.“1940”是如何通向“1980”的?——再论汪曾祺的意义[J].文学评论,2011(03):113-122.

[12]邱迪.汪曾祺作品的語文教学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4.

(作者单位:集美大学)

猜你喜欢
汪曾祺核心素养
乘风破浪是青春的姿态——读汪曾祺《愿少年乘风破浪》
情同父女 亲如一家——汪曾祺与“藏妞”央珍
咸菜慈姑汤
施松卿与汪曾祺 云淡风轻走一生
思想教育视域下公民核心素养教育的研究
如何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