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漪语文教学中的兴趣观赏析

2023-08-08 06:11贺红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23年7期
关键词:于漪寓教于乐语文教学

贺红

内容摘要:“寓教于乐、寓学于趣”,这是《诗艺》中的一句话,主张教育要通过艺术和美的形式来进行。教师在乐趣中教,学生在乐趣中学,二者都能得到巨大收获。于漪认识到兴趣对于教学的重要性,在多年语文教学实践中总结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四字准则”,即新、趣、情、思。于漪在语文教学中所贯彻的“兴趣观”,对当代语文教育事业极具启示意义,促进我国教育事业蓬勃发展。

关键词:于漪 语文教学 寓教于乐 兴趣观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对于学习者来说有一种神奇的内在驱动作用,能够将低效变成高效,将无效变成有效。作为教师,需要善于让学生对知识产生兴趣,对学习行为产生动力,这样才能确保教学的正常进行。语文教育界有一位名师就做到了这一点,她的语文课堂是生动有趣的,以“新、趣、情、思”四个字为准则,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将理论应用于实践,力求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她长期从事于中学语文教学工作,为我国的语文教育改革做出了重要贡献。曾荣获“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教书育人楷模”等称号,被誉为“人民教育家”,她就是语文教育界著名的于漪老师。于漪老师在语文教学中的“兴趣观”为她的教学增添了活力,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学习。

一.兴趣激发求知欲

于漪在《兴趣·感情·求知欲》中说,“学生对语文的兴趣、感情、求知欲不是天生的,也不是自然而然产生的,而是靠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长期的、耐心的、细致的启发、诱导、培养。教语文要紧的是把学生的心抓住,使学生对语文有兴趣、有感情,产生强烈的求知欲。”[1]语文教师只有从学生的兴趣点出发,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积极性,为后面的教学环节打下基础。

《新课程标准》中也说,“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2]随着语文科目课程改革及课程标准的更新,语文教师应注意根据学生个性、思维特点来转变自己的教学理念,唤起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热情,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从多方面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于漪老师的教学思路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旨在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唤醒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二.激发学生兴趣的“四字准则”

“于漪将课堂教学当作培养学生语文兴趣的主战场,用智慧和情感的火花去点燃学生潜在的求知欲,将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嗜好作为培养学生学习语文兴趣的突破口。”[3]于漪老师把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经验归纳为四点,即:“新、趣、情、思”,这也是她的“四字准则”。通过她对“四字准则”的实践,能够让课堂具有新颖性、趣味性、动情性和思辨性。

1.新——让课堂具有新颖性

语文是一门生活中常常会用到的学科,很多人会狭义地认为学语文就是学拼音、写字、说话,语文课就是学阅读和写作,导致对语文课堂缺乏兴趣。这种现象在初高中学生身上更能体现,他们在潜意识里会觉得语文不用学,中国人天生就会语文。于漪老师曾说过:“一个中国人,特别是求学的学生,对自己的母语应该有一种血肉亲情。”因此作为语文教师,我们不能任由学生丧失学习语文的兴趣,而应该肩负起应有的责任,做人文精神的弘扬者、民族语文的示范者和为人师表的教育者。由于传统的语文教学方式已经难以满足学生的兴趣需求,所以教师要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必须与时俱进,转变教学方式。教师要具备现代教育观,争当研究型教师,力图把语文课上得有新意,让学生爱学语文、会学语文。

让课堂具有新颖性,简单来说就是用新奇的刺激引起学生的定向探究活动,从而在课堂上学到知识,提升能力。于漪老师在教学中就善于用新奇的刺激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就拿导入这个教学环节来说吧,于漪老师会根据每节课的文本内容以及学生的个性特点来设计导入,不会机械地套用模板。例如教《晋祠》一课,于老师以“学生所知道的我国的名胜古迹”为导入,引导学生说出全国各地的名胜古迹,还给学生推荐了《中国名胜古迹》这本书,接着才引入要学的课文《晋祠》。这个导入环节只花了短短两分钟,却让44位学生都参与了进来,活跃了课堂气氛,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这样的导入是成功而又富有新意的,于老师抓住了中学生喜欢旅游的这一兴趣爱好,使得语文课具有新颖性。在教授《荔枝蜜》这篇课文时,于老师则是以文章题目为切入点,分析“蜜”字的字形结构,引出蜜蜂的辛劳,带领学生一步步走进文本,领略作者从“不大喜欢”到“动了情”的情感转变。这样的导入十分贴合学生的心理与思维特点,不是把答案硬塞给学生,而是逐步地引导学生、启发学生。于漪老师的经典课例还有很多,无论是讲哪一篇课文,她都能精心设计、别出心裁。她说“教育是为未来培养人才,要跟着时代前进。”她也始终践行着这句话,秉持与时俱进、常用常新的教学理念,用课堂的新颖性去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为国家的未来培养更多、更优秀的人才。

2.趣——让课堂具有趣味性

“让学生把你所教的学科看作是最感兴趣的学科,让尽量多的学生像向往幸福一样幻想着在你所教的这门学科领域里有所创造,做到这一点是你应当引以为荣的事。”[4]我想这不仅是苏霍姆林斯基的期望,也是每一位教师所要追求的目标。让课堂具有趣味性,教师在乐趣中教,学生在乐趣中学。狭义上来说,语文课堂大多是以阅读教学为主,主要教学内容就是学习教材上的文章,那把课文讲好就成为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了。但是回顾从小学到高中的语文课堂,教师的教学方式大多是单向的,其上课的流程也偏向模式化。也就是说,教师在教学中以完成自己的教学计划为主,只是一股脑地向学生传递知识,复述书本内容。以高中课堂上讲授《荷塘月色》一文为例,教师基本都是以荷花图片或者有关于荷花的诗句为导入,先简介作者朱自清,接下来总结段落内容,分析写作特点,最后概括中心思想。流水线一般的讲授方式,放电影一般地播放课件,这样的语文课堂就像是在完成一个时長为四十分钟的任务。教师的教学过程没有特色,学生对于文章也没有深入理解,这样的课堂是枯燥乏味的,难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因此,语文教师需要以激发学生兴趣为切入点,提高学生学习阅读的参与度,才能为后续的语文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于漪老师深刻认识到了趣味性对于语文教学的重要性,提出“兴趣激发求知欲”的观点,在教学中也贯彻着这一理念。例如在《春》一课中,于漪老师的提问就颇具趣味。“在今天的课文《春》中有许多景物:山、水、草、树、花、鸟、风、雨等。作者是如何描述它们的?春天就在我们身边,我们快乐地生活在三月。让我们仔细阅读课文,欣赏美丽的春景,寻找自己的观察与作者的观察之间的差异。”学生将文本中的“春”与现实中身边的“春”作对比,身临其境地感受文本,激发学习文本的兴趣。在课堂最后,于漪老师还布置了一项特别的作业。“下周,大家去长风公园春游,请密切关注春天的景观,欣赏春天的美丽景色,写一篇《春天的歌》,或者自己设定一个主题。”这项作业极具创意,既考察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又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将阅读与写作教学相结合,将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相结合,真正做到了“生活处处有语文”。这样有趣又有意义的语文课堂,必然深受学生的喜欢,也有助于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

3.情——让课堂具有动情性

众所周知,于漪老师是中学语文教学流派中情感派的代表人物。她的教学富有激情,重视熏陶感染,主张在激起学生情感共鸣的基础上,潜移默化地引导他们接受真善美的陶冶。“于漪的课堂是一片情感的海洋,她具有一种独特的个性魅力与艺术气质,能够用自己的优势对教材进行成功的艺术处理,全身心地沉浸在一种特定的情景氛围中,将课文的情思、形象等再现出来,传递给学生,师生间达到和谐完美的契合妙悟,实现认知过程与情感濡染的自然融合。”[5]语文课堂是离不开情的,有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情,也有师生与文本之间的情。学生通过学习语文,能够潜移默化地提高自己的审美品位与鉴赏能力,在文字中获得感悟、陶冶情操。要想让语文课堂具有动情性,就需要语文教师自己先进入角色,披文以入情,以情激情,才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于漪老师认为:“语文教育要直面于‘人,植根于‘爱,发轫于‘美,着力于‘导,作用于‘心。而将这些串连起来的就是一个“情”字,于老师是带着感情去对待学生和进入课堂的,所以她的课堂才具有动情性。从教学目标上看,于漪老师非常注重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例如在讲《七根火柴》一课时,她设计的教学目标是了解红军过草地的困难,学习红军为党的事业无私奉献的崇高品质,努力继承先烈的遗志,投身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事业。在《拿来主义》这课,教学目标旨在了解和学习鲁迅先生对待外国文化的正确态度和方法,发扬拿来主义的精神,在阅读中外作品时注意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讲《松树的品格》一课时,则是引导学生学习高尚的松树品格,努力成为一个合格的共产主义接班人,用自己的力量为祖国的四个现代化做出贡献。通过研究于漪老师的教学目标可以发现,她注重对学生情感的熏陶,主张以自己的真情去感染学生,引导学生学习文本中的优秀品质和进取精神,逐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4.思——让课堂具有思辨性

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只要是学习就少不了要思考,不仅理工科需要思考,语文科也同样需要。《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课程性质中就明确提出“发展思辨能力,提升思维品质。”在学科核心素养中也涉及到了“思维发展与提升”这个方面,“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通过语言运用,获得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的发展,以及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批判性和实践创造性等思维品质的提升。”[6]语文课堂不应该是照本宣科、师讲生听的传统模式,而应该通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一系列的教学活动,达到思维的碰撞、能力的提升。“于漪老师主张构建灵动的语文课堂教学,将呈现生命的激活、感情的激荡、意识的觉醒、心灵的放飞……这样的课堂教学密切了母语与生活、心灵、生命的联系,既传授了知识,又培养了学生的生活悟性和生命灵性。”[7]于漪老师的课堂具有思辨性,能够将学生的思维调动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要想让语文课堂具有思辨性,那就需要教师在备课时充分考虑到学生的思维特点。很多老师想通过提问来达到让学生思考的目的,但是效果却不是很理想。教师在设置问题时,要注意问题的难度,过于简单会降低学生思考的乐趣,过难又会让学生感到挫败感;还要注意提问的时机,在发现学生“心求之而未知,口欲言而不散”时提出问题并进行启发,往往能激起学生思考的兴趣,让课堂具有思辨性。于漪老师的教学也非常注重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例如在讲《听潮》一课时,于老师要求学生在自读的基础上就下列问题开展讨论:“文中怎样交代听潮的时间和地点?这样交代对描写潮音、听潮感受起什么作用?作者怎样描绘海潮来时的情景?从哪些角度调动了哪些艺术手法进行渲染的?创造了怎样的艺术效果?歌颂了大海怎样的性格?寄寓了怎样的思想感情?”等这一系列的问题既能引导学生深入文本、精析词句,又能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这样的语文课是在思考的过程中逐步进行的。在教后,于老师又在教学反思中写道“学生提了不少问题,其中有的固有道理。如:既然说‘远寺的钟声突然惊醒了海的甜梦怎么又说‘海自己醒了?前后矛盾。有些学生读书比过去仔细了。为什么说“满含着血星的浪花”?我没有解答,请同学问生物老师,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8]从于老师这节课的教学实录和教后反思中可以看出,她非常注重课堂的思辨性。她所设置的问题充分考虑到了了学生和文本的特点,趣味性与启发性并存,使得学生的思维不仅仅局限于这节语文课,他们的语文能力也在思考中得到了提高。

三.对当代语文教育的启示意义

胸中有书,目中有人。这是于漪老师从教七十年以来一直恪守的教育理念,并且不断将这种理念应用于教育实践当中。理论与实践并行,教书与育人同步,这是于漪老师一直在做的,也是每一位教师应该学习的。于漪老师的课堂具有新颖性,能够让学生对语文知识保持新鲜感,避免枯燥性学习;具有趣味性,能够让学生增强求知欲,避免单方面传授;具有情感性,能够让学生感受语文味,避免模式化教学;具有思辨性,能够让学生提高脑动力,避免填鸭式灌输。于漪老师在《给中国青年教师的一封信》中写道“一辈子做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她用自己在教育事业中所体会的真谛,为学生点亮心中的明灯,也为我们指引前进的方向。

基于以上所述,于漪老师作为情感派的代表人物,为我国的中学语文教育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她始终把学生放在第一位,重视对学生学习興趣的培养。她的课堂具有新颖性、趣味性、动情性和思辨性,对当代语文教育有很大的启示意义,值得我们研究学习。“请将你的脂膏不息地流向人间,培出慰藉的花儿,结成快乐的果子。”这是《于漪行知录》中的一句话,引领我走在语文教育事业的道路上并且不断向前进发?

参考文献

[1]于漪.上海市杨浦高级中学(原杨浦中学):兴趣、感情、求知欲[J].上海教育,2017(01):32.

[2]李玲玲.“激发兴趣 提高素养——谈新课改下语文学习兴趣的培养”.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河北卷).Ed.北京中教创新软件发展研究院,2010,55-57.

[3]邵长思.中学语文教学流派与教学模式研究[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17,5.

[4]赵英艳.秉承优秀思想 开拓趣味课堂——读于漪《营造“磁力”效应:我的语文学习兴趣说》有感[J].新课程(中学),2013(04):7.

[5]王绳媛,杜慧春.于漪语文教学艺术魅力探微[J].江西教育科研,2004(03):32-34.

[6]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20年修订版)[S].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年5月.

[7]于漪.语文教育微思考 构建灵动的语文课堂教学.[M].复旦大学出版社,2014.09.

[8]上海教育学院中文系编.于漪教案选—特级教师教案选(一)[M].上海教育出版社,1984.08.

(作者单位:陕西理工大学人文学院)

猜你喜欢
于漪寓教于乐语文教学
“人民教育家”于漪:坚守三尺讲台,胸怀江河世界
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优化语文课堂
“寓教于乐”理念在初中英语课堂中的有效应用
论如何打造高效的高中英语课堂教学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
让语文教学更接地气
核心素养下的语文教学
“伟大”与“渺小”
教出说明文的“立体感”——从于漪老师《晋祠》一课的经典性与现实意义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