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与“融”
——微专业建设的南航探索

2023-08-08 03:43张书洋刘长江冯雨薇
高教学刊 2023年22期
关键词:跨学科职业专业

张书洋,刘长江,钱 钰,冯雨薇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教务处,南京 210016)

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高等教育在新时代承担着新的使命,要做好“四个一流”的统筹:一流大学是目标,一流学科是条件,一流本科是根本,一流专业是基础[1]。专业是人才培养的基本单元,形成人才培养目标路径。专业建设越来越重视培养有志于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且综合素质优秀或基础学科拔尖的学生。探索一条中国特色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路径是适应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新产业的需要,如何落实培养理念、实现培养目标主要依靠专业建设中的能力塑造。新时代赋予高等教育的使命和责任不仅要从被动适应转向主动服务当前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而且要面向未来,满足国家未来需求,甚至引领经济社会和行业产业发展[2]。然而产业领域多样化发展,社会分工细化加速,高校专业设置相对稳定,无法与职业分工完全匹配,实践实训与现实岗位存在差距。这为微专业带来了一个新机遇。开展微专业建设工作,能够加强人才培养与社会发展、产业需求、国家战略的紧密对接,促进学科专业交叉融合,深化科教、产教融合,推进“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实现学生跨专业个性化发展目标,充分体现人才培养理念,助力专业领域整体发展。

一 微专业建设的内涵

交叉与融合是创新人才培养的着力点。基于多学科交叉、产学研融合,斯坦福大学的硅谷模式、剑桥大学的科技园区等对创新人才培养提供了很好的参考[3]。微专业建设就是探索如何构建高校与产业融合发展共同体,引领专业教育创新变革(如图1 所示)。其不仅是从名称上辨识为微小,而是从专业内涵建设上体现其特有的功能性,实现培养目标。立足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微专业建设需要围绕某个特定专业领域、研究方向或者核心素养,开设一组核心课程,旨在提升专业培养与职业发展需求之间的匹配度,使学生具备一定的跨专业素养和从业能力,提高学生知识结构的复合性。微专业建设需要探索学科综合优势与企业需求导向匹配,由学校专业教师及行业企业专家共同组成教学团队,积极丰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考核方式。微专业建设需要深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以时代发展对高校人才培养要求为抓手,引领教学方法更新和教学手段创新,探索以跨界发展为导向、以科研项目为驱动的探究式教学模式,构建项目式课程体系,建设一批能反映经济社会发展新要求、社会反响好、学生满意度高、具有跨学科交叉特色的微专业,引导学生主动适应新发展。

图1 微专业建设内涵

二 微专业建设的路径

微专业建设要符合人才培养逻辑规律、重视形成和发挥学校办学特色,沿着科学、合理、有效的路径开展具体建设工作。《普通高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涉及适用专业、培养目标、培养规格、课程体系、师资队伍、教学条件和质量保障等要求[4]。微专业围绕这些基本要素,要发挥“跨”与“融”的特点,创新培养形态、丰富教育资源、拓展知识体系、重塑教学流程。以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微专业建设为例,一个微专业就是一个专题项目,项目式课程群目标面向产出,重点关注与就业岗位高度契合、与前沿研究深度联系(如图2 所示)。培养方案一般设置5~8 门的课程,主要包含专业知识、企业课程与主题实训。

图2 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途径

(一)微专业建设重在“跨”

跨领域是微专业的鲜明特色,项目式决定知识结构的多样性,而构建项目式课程体系是支撑微专业建设的有效途径。工程活动的复杂性决定了跨学科学习的必要性,跨学科教育是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有效推动力[5]。强化价值引领,科学重构课程体系,微专业以科研、科创项目为牵引重组知识结构,推动一流科研设施基地向学生开放,推动启发式、研讨式、参与式教学改革,将学科前沿、创业实践融入教学全过程,开发具有高阶性、创新性且具有挑战度的项目式课程,可周期性调整和持续改进课程设计,达到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要求。

1)跨学科。微专业如何实现小而精,需要从学科组建上体现大格局、强专业。微专业虽然指向的是某一领域或研究方向,实际需要的是打破学科之间的藩篱壁垒,形成跨学科知识体系,这也决定了微专业教学团队的组成需要跨学科。项目式课程的要义在于项目带来的多元学科体系,因此,项目式课程群实现了微专业跨学科特性。以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飞行器燃油系统”微专业为例,其学团队构成主要由本专业教师和南京609 所工程师为主,同时邀请各大主机院所燃油动力室工程技术人员进行专题讲座和作为项目导师对学生进行指导,推动微专业教学模式和方法上的再创新,不同学科的学习元素生成了真实的职业情境。

跨学科建设路径上,从微专业名称设置体现跨学科建设目标,从教学团队遴选形成条件保障。建立跨学科教师队伍建设的制度性政策和措施,吸引优秀教师团队、保证师资队伍稳定与健康发展。同时,丰富教师职责,不仅对教学能力评判,还考核作为项目导师的能力。把微专业各门课程真实有效地融入项目,形成有机统一,达成项目式目标。

跨学科遵循标准上,首先,微专业名称设置不局限于专业设置目录中突出专业知识的名称,而需要体现出解决某一领域实际问题,例如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航空法”“无人机集群设计与工程”“空天动力”等;其次,教学团队必须覆盖两个以上学科教师队伍,且引入至少一个企业课程团队。各门课程老师分担项目指导教师角色。教师为学生提供咨询、指导服务,并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职业从业教育有足够的指导,构建师生学习共同体。

2)跨专业。微专业针对的一般是大学二年级及以上学生,学生在前期学业中获得了一定的专业知识、自主学习能力、有工程实践需求。微专业促使学生做一个全新自我认知,打破了固有专业划分,按实际项目需求,学习项目关联的专业课程。例如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工智能”微专业明确培养目标构建“AI+X”的知识结构,可从事融合人工智能知识的跨学科相关领域的应用研究、技术开发及技术服务等工作,不同专业学生能就跨学科相关问题,分析、制定人工智能解决方案,并管理项目的实施。微专业在强化专业核心、丰富职业能力基础上,通过建立科学、合理、重点突出的项目式课程群,提高课程的品质与效果,提升学生跨学科综合素养、知识和实践能力,提升拔尖类复合型人才培养水平。

实现跨专业原则上要完善微专业选报规则,明确微专业面向对象,适当设置准入条件、选拔方式,例如,通过先修课程、必修课平均学分绩点等了解选报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层次,通过社会实践及竞赛经历分析选报学生已达到的能力要求及课外自主学习能力,避免增加学业负担。

实现跨专业在选拔机制下可放宽招生条件上,不设置专业限定,去除某些专业方向优先的条件。从制度设定源头上,保证跨学科的前提。

3)跨教学班。微专业要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教学理念。学生作为受教育主体,结合自我需求、专业基础知识、兴趣特长等,自主选择微专业项目任务,为学生个性化发展提供路径。来自不同专业的学生通过项目组建团队,而不是用原有专业去组建教学班区分学生属性。团队的概念引导学生选取适合自己的任务角色,有效挖掘自身潜能,体验团队协作的成效。学生在项目式授课中成为课程主导,进入新型教学组织中,感受跨学科知识结构的碰撞,探索实验实践新形式。

跨教学班的内涵是每个微专业建成若干个项目团队,领取一个项目任务,学习过程与项目进程同步。微专业所设置的课程用以指导项目有序推进。学生在微专业学业完成时,同步完成项目结题验收。

跨教学班的方式是围绕微专业,以项目招生,招生设定项目课题、任务分工,可以与“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等大学生科创项目结合,也可以引进企业实际问题作为项目课题等。例如,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飞机改装设计与适航审定”微专业拟定学生通过实践提出改装方案,形成创新创业项目申报书和互联网+大赛计划书,训练批判思维和创新思维。在招生填报信息设计中要求学生列举个人能力对任务分工的支撑,双向选择,通过证明材料最终匹配团队成员、确定团队组成。

(二)微专业建设贵在“融”

促融通是微专业的突出优势,校企合作决定能力素养的融合性。科教融合是世界一流大学办学的核心理念,产教融合是高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必然选择[6]。微专业构建的项目式课程群要加大实践教学比重,有效利用校企优势资源,发挥实践育人功能。以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多功能轻量化结构”微专业为例,7 门课程均涵盖实践环节建设,主要的实践安排包括多功能轻量化结构的制备、热学测试、冲击测试等系统性的实践过程。学生可以通过进入实验室实地了解如何准备、开展及处理实验。学校和企业、课堂和实践、项目和实操,相互融合,打通学术、产业边界,构建系统性知识训练,以专业学习指导项目实践,再用项目实践检验专业学习,达到提升教产学研融合、学生实践能力培训、解决企业实际问题的项目式合作目标。

1)融入行业发展。微专业遴选的课程更多的是贴近项目主体,融入行业发展。行业的发展前沿、现实需求,是决定微专业培养目标如何实现专业与行业融合的关键。例如,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飞机改装设计与适航审定”微专业面向国家民航强国战略和大飞机工程的新要求,融入学科前沿和行业特色,培养学生工程设计、原理分析、系统集成、规范设计、符合性验证和适航审定流程优化等能力,通过学习实践,使学生具备飞机改装设计及适航审定交叉学科的素养和从业能力。学校、企业、学生三方合力,知识与探究交织,平台与资源整合,学科与效益联动,产出创新驱动力,为行业注入新活力。

融入行业发展的关键在引入的企业方必须与微专业项目契合度高,企业专家在行业中有一定的代表性、影响力,其师德师风、项目经验、职业发展能力等在教学、项目中能发挥作用,同时能上好校企互通的专业课课程思政。

融入行业发展落实在行业企业专家参与培养方案制订上。培养目标定位充分考虑资源条件、社会需求和学生期望。发挥行业背景的优势和特点,合作的企业要有能力组织实践实操训练,带动学生认识行业动向、把握发展方向,对学校课堂教学有实质意义的补充。

2)融入企业实践。源于实践育人需求,微专业离不开企业课程,微专业培养的落脚点就是实践,融入企业实践才能真正实现面向产出的培养目标。企业通过引入学生进行项目式实践,将最新的学科结构带入生产一线。项目式的企业实践作为第二课堂,让学生把专业知识有效应用实践中,实地接触生产工具、科研软件、企业运行等,找到专业知识和行业、产业知识的结合点,拓展了专业领域的认识。例如,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先进结构技术”微专业拟依托先进结构技术研究院开展课堂教学与试验教学,依托航天八院、中船719 所等单位形成先进结构技术实习基地,开展实践教学。融入企业实践的微专业,把探究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学生从传统意义上的课堂听讲、视听演示等被动实践状态中解放,转向有兴趣点的讨论推演、实操训练等主动实践模式,在发现实际问题、解决实际问题中,助推自主学习能力。学校、学生、企业三方实现共建共赢。

融入企业实践体现在平台搭建上。课程组织、课程大纲设计上,支撑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企业把实际生产一线、现实流程规则整合进每个团队项目中,作为项目达成的关键环节、数据来源,提供真实的工程实践、职业场景、项目基地等平台。

融入企业实践重点在体系构建上。把企业的现有项目、案例,实际困难、复杂问题或学生自主设定的探究目标作为选报项目课题,划分课堂理论任务和企业实训任务,建立一个完整的学、产、研项目体系。企业在教学要求、人员配备、安全管理等方面满足专业教育外的补充教育。

3)融入职业培养。检验微专业的培养成效,还需要看学生的职业素养的形成。项目式的引入,让学生有一个职场视角,通过校内导师、行业企业专家在教学、实践过程中的指导,借助实验实训、交流协作、工程情境和设计建造等学习要素,校企合作搭建起职业情境。这样的课程、实践、角色融合,使学生在微专业中迅速成长,形成自身的职业生涯规划。同时,在跨专业团队遴选、双向选择中,企业导师对学生做职业的引导,明确专业和职业间的联系、原专业领域与跨专业领域的关系。高等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是国家战略的关键贡献者,很多民营企业需要创新驱动、需要拔尖类复合型人才。毕业生从课堂入职场可以实现有效对接,企业则通过项目式课程培养潜在职员,进而提升了未来职员上岗适应性。

融入职业培养的目标是面向产出、职业养素养达成。通过微专业学业结业、项目课题结题,检验学生团队角色达成度,获得职业能力评价。

融入职业培养的保障是建立全过程、多元化的动态评价体系,细化项目团队中任务角色的职业目标、能力素养。对整个学习过程、实践协作、项目达成中的表现进行跟踪与评估,通过形成性评价保证微专业结业时能够达到培养要求。

三 结束语

人才培养始终要坚持面向产出目标,高校把微专业建设作为学生的一个职业认知实践平台,企业把微专业建设作为给潜在职员的一个素养提升工程,形成协同育人模式,培养学生研究型思维,指引学生确立职业发展目标,帮助学生具备一定的项目设计、动手实践、团队协作、解决实际工程问题、产品创新等职业能力。作为以学生职业为导向的项目式课程群,微专业发展将不断革新培养、不断触碰前沿,进入迭代过程。面向工程实际、面向产业未来,微专业把专业、企业、学生紧密连接,同向同行,以培养拨尖类复合型人才为目标,以“跨”与“融”为路径,以制度建设为保障,助力一流人才培养、一流专业建设、一流本科教育,满足国家的人才需求,进而提升社会范围、行业领域的认可度,形成良好的培养生态。

猜你喜欢
跨学科职业专业
跨学科教学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实践
初中历史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的实践与思考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应用型高校推进跨学科人才培养的路径探索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职业写作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我爱的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