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回乡创业大学生案例研究
——基于媒体视角的创业案例报道

2023-08-09 22:40张丽梅
现代农机 2023年3期
关键词:创业项目创业者大学生

张丽梅

(云南工商学院,651701,云南昆明)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决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乡村振兴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五个方面开展。乡村要振兴,人才是关键。而这关键中的关键又是能够为乡村发展注入强劲动力的回乡创业大学生。首先,回乡创业大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以开阔的视野更新改造乡村现有产业,帮助传统农业产业升级,从而实现产业兴旺的目标。据调查,目前我国农村农产品受“技术装备落后,科技含量低”“高素质人才缺乏” 等因素限制,78.18%的农产品加工经营以初加工为主[1]。人才制约导致乡村产业呈现低端化倾向,限制了乡村产业升级、共同富裕步伐。同时,乡村产业兴旺为村民生活富裕提供了前提和保障。全国农户人均收入构成中“工资性收入占比64.74%”远超其他类型收入,我国农户收入最高的3 个省份均位于产业较发达的东部地区[1]182-183。农村产业兴旺才能够为村民提供稳定且有保障的工资性收入。其次,回乡创业大学生都接受过良好的高等教育,创业项目大都依托乡村现有资源优势开展,无论是从事养殖、种植还是从事民俗、旅游业,无论是在观念上还是行动上,都尽可能地维持乡村现有生态现状,并且能够在现有生态保持基础上通过升级改造打造出新的乡村旅游名片,实现美丽乡村目标,大学生回乡创业对乡村生态宜居目标的达成也有积极作用。最后,回乡大学生作为新时代“新农人”接受过良好的教育和具有较高的素质,能够弥补目前乡村治理人才匮乏、素质良莠不齐的缺陷,更新乡村振兴“人才库”,对文明乡风的带动作用也不可小视。文明的乡风能够降低乡村治理难度,让治理更加科学高效。综上所述,大学生回乡创业对实现乡村振兴五个总要求有积极促进作用,对实现乡村振兴意义重大。

2021 年2 月25 日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会上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受到表彰,其中有三位是用创业带动周边农户就业、造福一方乡邻实现共同富裕的回乡创业大学生先进代表。回乡创业大学生齐晓景,回乡后发展养殖种植业创业,带动当地4 个镇、15 个村、367 户各族村民共同致富,实现平均每户每年增收1 300~2 000 元的目标;韦贵康从事肉兔养殖、兔肉深加工创业,通过成立养兔专业合作社,实现周围356 户农民脱贫致富;赵海伶从事互联网农产品销售,建立合作社,引进农业专家,手把手教农户科学化种植,带动当地4 000 多户食用菌农户致富,为留守贫困妇女老人提供务工岗位,合作农户有5 万多户,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4 000 多户。大学生回乡创业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意义在于发挥带动作用,无论是在经济上还是文化上。

乡村振兴战略是国家脱贫减贫战略的巩固和延伸,如何有效避免脱贫群众重新返贫是重中之重。回乡创业大学生为这一目标的实现提供了可能,用创业带动就业,用发展产业实现脱贫成果可持续,达到通过创业实现共同富裕的目的。

1.2 研究方法

本文根据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逻辑,通过知网、央视频道检索自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以来经过官方报道的大学生回乡创业的案例。并在案例筛选过程中着重考虑了创业的带动性及服务乡村振兴五个总要求的情况,经过筛选最终留下37 个案例,其中纸媒19 例、电视媒体16 例、网媒2 例,涵盖了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会上受表彰的3 位脱贫攻坚先进个人获得者,并对其进行重点研究。采用个案分析法,结合文献研究法,对案例主人公教育背景、就业创业经历、家族成员创业背景及回乡创业理由等因素进行分析,梳理总结助力乡村振兴的回乡创业大学生特征,从而为发现和培育乡村振兴人才提供参考。

2 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回乡大学生创业特征

2.1 创业大学生专业背景与创业方向无明显关联,归国留学生回乡创业成为新亮点

在案例中涉及到的37 名回乡创业大学生确认专业背景的26 人中,仅有3 人大学期间所学专业与回乡创业项目专业对口,分别为市场营销、电子商务及农学类专业,创业项目也选择了结合电商与营销的互联网+农产品产销。其余23 人选择的创业项目与大学期间所学专业无直接联系。如,专业为光学芯片研发的,从事的创业项目为核桃种植;专业为人力资源管理的,从事的创业项目为民族手工艺品制作与销售等。此外,在调查案例中的3 名硕士研究生学历创业者,其中2人为境外留学后归国返乡创业的,这成为近年来留学生归国就业、创业人数增加大背景下的新亮点。可以看出,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不断深入,高学历高素质人才也看到了农村未来发展的良好机遇,愿意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作出另类的选择。留住高素质人才,并让他们在乡村振兴战略中释放能力,这对我国乡村振兴人才储备是机遇也是挑战。

2.2 创业地选择以返回生源地为主,大学就读地成为创业者第二选择

在调查的37 名回乡创业者中,34 名创业者大学毕业后选择返回生源地创业,有2 名创业者分别选择了大学就读期间的“三支一扶”对象村及大学就读地创业,1 名创业者选择了非以上两类的其他地域进行创业。创业者选择生源地创业,主要原因是创业者对生源地的风土人情、产业情况较为熟悉,对当地的创业政策较为了解,对创业所需的人脉资源也较有优势,更重要的是生源地为创业者的家庭成员所在地,也为创业者选择返乡创业提供情感砝码。此外,创业者大学就读地对创业者在进行创业地选择时有着积极影响,大学期间“三支一扶”与“创新创业”经历一定程度上也能够对创业者选择创业地产生影响。创业大学生张廷廷毕业后选择了大学期间支农调研的云凤农牧专业合作社进行创业,翟敏选择了大学就读期间的创业项目就地创业。同时,目前高校大力开展的“三支一扶”“创新创业”等活动、比赛也对大学生未来的创业选择、提高创业成功率提供了一定帮助。从37 各创业大学生大学就读期间的履历中,我们均能找到一些联系。创业者创业地的选择在兼顾当地产业或项目发展优势的前提下,选择个人熟悉的地区进行创业成为主流。

2.3 创业项目选择多为经济作物、高附加值动植物种植养殖

在调查的37 个创业案例中,创业大学生在创业项目的选择上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选择当地特色的传统农作物种植、动物养殖的,均在当地传统种植养殖技术基础上升级了种养方法,普遍采取了科学方法,提高了农作物、动物的产量和品质,从而达到提高销售价格进而增收的目标。例如,创业大学生黄嘉华回乡后接手了父亲的渔场,将草鱼的养殖精细化、科学化,提升了草鱼肉品质,打开了高端销售市场,实现增收,并进一步扩大养殖规模,传帮带动当地草鱼养殖户进行精细化科学养殖,帮助村民增收,实现共同富裕。第二,创业项目多选择具有高附加值的经济作物、动物进行种植、养殖。例如,种植扁桃、魔芋、七彩花生,养殖香猪、多宝鱼,散养蛋鸡,养殖观赏动物如梅花鹿、羊驼等。第三,互联网+农业成为新的农业创业增长模式。依托于互联网、电商、直播技术的发展推广,地处非核心区域的农产品也可以通过互联网走出深山,并成为消费者追捧的对象。在调查案例中,不少创业者对农产品的销售采用了互联网+的模式,传统销售模式可到达率、效率均不高,且成本也较高,互联网为特色农产品的销售提供了成本低廉、快捷高效的新渠道,使得农产品能够走出深山成为村民致富的法宝。

2.4 本人就业创业经历及家族成员创业经历对大学生创业成功率有积极影响

在调查的37 个回乡大学生创业成功案例中,其中有22 人有就业经历,8 人有个人创业经历,4 人既有就业经历又有创业经历。对于37 位创业者的家族成员创业经历背景的调查发现,有7 人家族成员有创业经历。影响大学生返乡创业成功率的两个重要因素是特质匹配度和情境适应度[2]。首先,特质匹配度是关于创业者本人创业素质能力的衡量依据。创业是一项实践性强的活动,大学就读期间的经历、大学毕业后的就业创业经历对于学生自我认知、创业能力、实践能力[3]等创业成功所必备的能力塑造能够产生积极影响。其次,情景适应度除了考察创业者面对创业复杂环境的自我调适能力,还考察创业者所在的家族环境对创业者的创业观念、行为的认同度与支持度。这不仅关系到创业者能否创业成功,而且关系到创业者创业行为的可持续性与贡献度。对于创业者来说,家族创业人员在观念、方法上的引导为其创业行为提供了不可忽视的教学与参考。这些因素共同构成了大学生创业者能够识别机遇、抓住机遇并成功创业的条件。

2.5 乡土情结成为大学生回乡创业的重要情感选择,创业机遇成为回乡创业的重要影响因素

对37 名回乡创业大学生回乡创业的理由调查发现,无论是对故乡的亲人、爱人、乡邻,还是对故乡的文化、美食等的眷恋,都绕不开回乡创业大学生骨子里渗出的浓浓的乡土情结。在37 名创业者中,有20 人明确表示自己回乡创业的理由就是思念故乡亲人、回馈曾经帮助过他的乡邻、热爱故乡及其美食。回乡创业大学生大学前的乡村生活经历为他们根植了浓厚的乡土情结,乡风淳朴、乡情温暖、乡邻互助都成为大学生学成回乡的一个重要动因,再加上政策的扶持、与之相对的城市竞争压力的激增,在推拉效应的合力作用下,农村籍大学生回乡创业成为一个更优选择。与此同时,城市不再是创业者发现创业机遇的唯一渠道。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为乡村迎来了发展机遇,乡村的发展机遇同时也为创业者提供了创业机遇,大学生回乡创业成为一种多赢的选择。

3 研究启示

3.1 全社会要加强对大学生回乡创业的宣传引导,营造乡村振兴的积极舆论氛围

在本次个案分析中发现,回乡创业的大学生从创业思想的萌发到创业行动的践行,是一个长时间潜移默化的影响结果。大学就读期间参加的活动、人际圈,家族人员特别是家庭成员对创业的态度、创业者既往工作经历,都对创业行为产生了一定影响。因此,我们需要打造积极的舆论氛围,扭转传统观念。首先,我们要在全社会倡导尊重、支持回乡创业者的舆论氛围,扭转大学生“逃离农村”的就业观念,乡村不应当是贫穷落后的象征,而应当是青年投身祖国建设的新热土。其次,要积极报道美丽乡村建设的变化动态,让有梦想到乡村创业的创业者,能够将目光从城市转移到乡村,让创业者了解新农村、新变化,发现新机遇。最后,重视大学就读期间的乡村振兴系列教育,要将乡村振兴与学生第一、二、三课堂教育高度融合,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产生影响,尤其是对于热爱乡村、有到农村创业意愿的农村籍学生,要进行一对一培养孵化。

3.2 培育大学生浓厚的乡土情结,让更多有情怀的大学生回乡创业

城市化为年轻人带来了繁华的体验感,同时也带来了污染与压力,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疏离。与城市文化相比,乡村文化有着独特的魅力与吸引力,乡土文化更注重故乡、故土与亲情,它能够满足城市年轻人对情感的诉求。本次研究案例中的37 个回乡创业大学生都与乡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浓厚的乡土情结,体现在对乡村文化的认同与热爱,对乡村人际关系的眷恋,因此,他们在大学毕业后选择了回乡创业,对于改变落后的家乡面貌、改善乡邻的生活有着强烈的动机。高校要利用好党团、志愿服务活动和暑期社会实践、毕业论文载体,给学生创造走进乡村、了解乡村、热爱乡村的契机,培养大学生乡土情结。乡村与人才应该是一场双向选择,而不能仅仅依靠政策扶持、思想教育来实现,培育大学生浓厚的乡土情结,这样大学生毕业进行职业选择的时候能够自发地选择到乡村广阔天地大显身手。

3.3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为乡村人才振兴提供保障

目前乡村基础设施建设与城市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随着美丽乡村建设的逐步推进,相信这一差距也会逐步缩小。在调查中发现,互联网+农业成为目前创业的新趋势,它能够有效弥补乡村交通不便、信息不畅的短板。同时,对于走出乡村熟悉了配套完善、基础设施齐全的城市生活的大学生而言,重新返回乡村要面临的适应难题不少。因此,加快完善乡村基础设施建设,为回乡创业大学生提供创业所需的必要条件是乡村人才振兴的第一步;持续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吸引和留住人才来参与乡村振兴是第二步。同时,乡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应当有别于城市化,要尽可能保留乡村自身的特点,因地制宜,使得城乡“二元结构”差距缩小,同时各有千秋。

猜你喜欢
创业项目创业者大学生
山西18个农村创业项目获资金补助
郭江涛:一个青年创业者的“耕耘梦
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可持续发展的路径研究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学创业应用 如何选择做健康事业 范俊宏康复 火爆创业项目
大学生之歌
让创业者赢在起跑线上
互联网创业者
创业者要勇敢地喊出“我要”
大学生创业项目实施的几点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