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服务农业现代化战略探析
——以A市B区为例

2023-08-09 22:40杨东华
现代农机 2023年3期
关键词:金融服务金融机构现代化

杨东华,张 毅

(贵阳市乌当区人民政府,550018,贵州贵阳)

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关系着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一盘大棋,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是解决我国城乡同步发展的关键一步,是促进乡村振兴、社会高质量快速发展的必然选择。

在此背景下,A 市B 区始终以农业农村为优先,把处理好“三农”社会问题列为全区工作的重心,全力以赴实施乡村振兴,加速引导传统的单一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型,加快发展现代山区特色优质农产品,以产业振兴强化推广脱贫致富攻坚成果,拉动城乡全方位繁荣。当前,A 市B 区乡镇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并不能满足其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金融需求,阻碍A 市B 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金融服务农业现代化是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多样化的应有之义,精准引导金融这滩活水向农业及相关产业灌溉,才能保证A 市B 区乡村振兴及农业现代化战略的有序实施。与此同时,涉农经营主体对多样化、全方位金融产品和服务的需求也越来越紧迫,目前的金融服务供给难以适应其需求。对此,A 市B 区应深入推进实施金融支持农业现代化政策,以金融服务供应侧改革推动金融资源倾斜于农业及其相关产业,满足A 市B 区农业现代化的金融需求。

1 A 市B 区农业发展近况

参照《全国农业现代化规划(2016—2020 年)》,本文从粮食供给保障、农业结构、质量效益、可持续发展、规模经营、支持保护等方面,依据A 市B 区农业实际情况,遵从数据的易得性、可靠性等原则,通过比较A 市B区2017—2019 年的农业数据(来自于A 市B 区统计年鉴)对A 市B 区的农业现代化发展现状进行科学评估。

在粮食供给保障方面,A 市B 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2019 年为31 616 t,2017 年为26 975 t,年均增速为8.26%。在农业结构方面,大豆种植面积2019 年为362 hm2,2017 年为412 hm2,年均增速为-6.26%,玉米种植面积2019 年为1 535 hm2,2017 年为3 003 hm2,年均增速为-28.5%;

2019 年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重为11.4%,渔业总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重为0.2%。在质量效益方面,2019 年农业劳动生产率为2.5 万元/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19 年数据丢失,2018 年为17 062元,2017 年 为15 574 元,2018 年 比2017 年 增 长9.6%。2018 年与2017 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倍差分别达到了2.01 与2.02。

从A 市B 区农业现代化现状看,特色农业生产方式工业化程度有待提高。B 区由于地理环境限制,将现代工业技术应用于农业生产还有待提升;同时也应注意到,先进农业机械对B 区农业现代化发展的促进作用受到区内地理条件的限制,无法使用大型农业机械实现农业规模化和现代化发展。但是,新兴信息技术,如物联网、云计算和大数据平台等技术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农业生产的总要素生产率。

2 A 市B 区典型企业对金融服务农业现代化的需求分析

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前提是需要有相应的金融资源支持,包括机械化和自动化设备如相关农用机械的采购、农业相关技术和产品的研发投入、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涉农专业人才引进等多方面。如果没有相匹配的金融支持作为后备支撑,A 市B 区农业现代化的推进必定困难重重。而要满足农业现代化对金融服务需求,关键仍在于金融对农业现代化的支持力量。唯有健全的金融系统、创新的金融服务产品,方可满足我国农业现代化对金融服务的需求。

然而在实地调研走访中,发现B 区涉农金融支持较弱,从而阻碍着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升级,因此必须加快发展现代农业金融,通过金融服务及金融产品来推动现代农业发展。通过对B 区农投企业、涉农小微企业等涉农经营主体及涉农金融机构的调研,发现A 市B 区金融支持农业现代化的供给不能支持需求,农业现代化面临诸多困境,需要金融和相关政策支持,具体表现如下。

一是A 市B 区农村抵押担保制度执行效果有待提高,涉农抵押担保制度有待完善。其农村金融一直存在着发展不完善、组织不健全、法律不规范等短板,农民贷款的“抵押难、担保难、贷款难”三难问题较为突出。涉农经营主体都面临着涉农项目确权不清的问题,涉农小微企业和农户等涉农经营主体在向金融机构寻求金融支持时总会面对抵押担保难等问题,原因在于国有商业银行已经逐步从体制化向市场化转型,在经营过程中需对风险和收益进行权衡。

二是在实际生产活动中,涉农经营主体所持资产往往不能满足银行抵押物要求。例如农户建设的大棚,没有所谓的权威机构或者行业主管部门进行发证,这一套资产是不具备交易性和流动性的,金融机构的制度里就不作为质押资产。

3 A 市B 区涉农金融机构供给困境

A 市B 区的涉农金融机构总体上并不健全,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涉农金融机构服务能力不强。首先,B 区的涉农金融机构规模较小,只存在小规模的涉农金融机构如该区富民村镇银行等,实力不强。其次,涉农金融机构金融服务覆盖率低,数量有限,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各种制度约束,导致其运营效率低下。

二是资产结构单一。涉农金融机构大部分仅具有单一资产形式和资产结构,并且基本上将资产存储为主要资产,降低了资产的流动性。

三是涉农信贷缺乏针对性。通过调研发现,A 市B区的涉农金融机构虽然针对农户提供了金融创新服务,提供“辣椒贷”“养殖贷”等,但本质上也是通过个人信用背书进行融资,缺乏对涉农企业、农户等进行专项扶持的金融创新产品。

上述的三个问题概括了A 市B 区涉农金融目前存在的问题,涉农金融机构在金融支持农业现代化层面上还缺乏一定的效率和针对性,无法满足农业现代化的金融需求。从政策上看,B 区各个金融机构都不断地给予了农业和农户相应的政策或资金上的支持,但这种支持在一定程度处于低效率的状态。农业经济发展明显存在支持不力、信贷服务日益萎缩、涉农企业及农户等并没有得到更好的保障等问题。

4 A 市B 区金融服务农业现代化政策建议

当前,A 市B 区正处于从传统的小农经济向农业现代化转型升级的决胜时期,通过对其农业现代化发展状况、金融支持农业现代化的供给与需求等方面进行分析,发现A 市B 区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金融支持方面存在的问题,对此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4.1 增加涉农经营主体营业收入

4.1.1 加强对涉农经营主体技术培训,助力乡村振兴

目前A 市B 区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制约因素之一是涉农经营主体所掌握的相关知识、技能与农业现代化的要求高度不匹配。对此,B 区政府应加强对涉农经营主体的技能培训工作,助力新型职业农民成长,助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一方面可丰富培训活动,通过“请进来”和“走出去”的方法,有针对性地聘请省内外农学、林业学、畜牧学等方面的专家,就作物栽培、林果业管理、水果栽培与管护等开展专项技术培训,深入田间地头开展现场辅导;另一方面需灵活设置培训内容,面向新发展行业的农民群众以行业实用技术培训方式,开展优质农产品、稻田种养等科技及农产品电子商务运营等专业培训,积极与互联网技术联动。

4.1.2 激发农村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内生动力

出台农业金融政策引导实现产业规模化。在产业方面,A 市B 区龙头企业存在产业基地规模集中度不高、产出效益低、龙头企业规模较小、竞争能力较弱、利益联结机制不够健全等问题。区政府应加强对涉农金融机构的指导,推动涉农金融机构为涉农企业、农户发展量身定制的金融创新产品,推动涉农金融机构为A 市B 区特色农业,如茶、菌菇、中药种植等产业定制金融创新服务产品。

4.2 提高银行风险承担能力

4.2.1 政府出资设立各项涉农贷款补偿和担保基金

为有效激励金融机构参与涉农产业板块,提高银行风险承担能力,在完善财政支持政策、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建立风险补偿资金池给予风险补偿的同时,积极完善涉农贷款风险补偿机制,引导金融机构增加涉农贷款投放,提高服务质量。

实施可持续普惠金融发展政策。通过各地实施贷款风险补偿政策、政策性融资担保公司设立奖励、县域金融分支机构设立奖励等,引导金融机构为“三农”领域、小微企业、科技型农业企业融资,降低企业融资门槛和成本,大力支持乡村振兴和实体经济发展。落实中央普惠金融政策,对符合条件的村镇银行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给予适当费用补贴,扩大农村金融覆盖面。

政府牵头,健全农业融资担保体系。市、区政府需要成立农业融资担保有限责任公司,专业从事政策性农业信贷担保业务,聚焦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主体,建立覆盖全区的农担服务网络,着力解决A 市B 区农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区财政采取保费补贴、业务奖补等方式给予补偿。

4.2.2 提高涉农不良贷款容忍度

涉农金融机构应放松对涉农不良贷款的政策考核指标,明确涉农贷款的特殊化。引导涉农金融机构提高普惠型涉农贷款不良容忍度,比如普惠型涉农、精准扶贫贷款不良率等应区别于商业贷款,给予一定的容错率。

4.3 缓解信息不对称压力

不能实时掌握涉农经营主体的金融需求已然成为制约A 市B 区金融支持农业现代化的一大问题,涉农金融机构不敢贷、不能贷已然成为一大事实。

4.3.1 依托财政支出,构建智能化农村金融服务系统

建设智能化农村金融服务系统。梳理涉农经营主体金融服务需求,掌握农户、农企和各种涉农经营组织的偿还能力。涉农金融机构应积极探索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金融技术与A 市B 区的农业现代化战略融合,通过搭建智能农村金融平台,运用区块链、大数据分析等信息技术,加大对涉农客户信息和信用数据的集成与累积,积极建设属于A 市B 区的涉农经营主体信息库,通过技术手段创新对涉农业务主体的信用评价模式、服务行为模式和监控制度,促进涉农信息即时共享与动态更新,为服务乡村振兴中的涉农经营主体提供大数据基础支持。

4.3.2 财政支持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完善信用数据库及档案

A 市B 区信用体系建设是一个迫在眉睫的任务,解决信用体系能有效解决该区金融支持农业现代化的根本问题。各个涉农金融机构之间需要多次采集和形成自己的涉农经营主体信用数据,对于面向涉农经营主体的信贷业务的微薄利润这无疑是雪上加霜,因此建议把农村信用体系构建工作列为政府和相关单位的综合考评指标。农村信用系统建设应当指导有关部门突破壁垒、强化合作,实现信息的统一收集、即时更新,推动信息系统在地方政银企户内部的充实完备、有序交流。顶层设计、共建应用,及时制定科学规范的指标、评估准则和应用指引,协调金融机构主动接受评估结果、对应运用各自的评估系统,做到共同评估、多方使用。

4.4 降低正规信贷准入门槛

4.4.1 发放政府贴息贷款,支持发展特色产业

针对A 市B 区特色农业产业,如蔬菜、辣椒、食用菌、茶叶种植,樱桃、蜂糖李等果树种植及石斛等中药材种植,通过贷款贴息补助,定点支农银行与特定产业或村镇结对子,发挥金融支持特色产业发展的作用,激发资本活力,鼓励企业发展。按照扶优扶强的原则,贴息贷款重点扶持优势区域和重点特色产业的发展,优先扶持区域经济发展实力强、发展基础条件优越的重点企业。广泛调动社会各界参与特色产业发展的积极性,加大建设单位生产投入力度,促其不断扩大生产规模,提高生产经营管理水平和综合生产能力。

4.4.2 扩展担保抵押物范围,盘活涉农主体资产

在A 市B 区金融支持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大到龙头企业,小到农户,基本上所有涉农经营主体遇到的最大阻碍就是抵押物缺失,这也是由农业的弱质性导致的。对此,首先,应开展产权清理活动,搭建产权交易平台,扩大抵押物的范围。对于农户所持有的最重要的生产资料——农村土地,比如承包地、宅基地、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等,可尝试开展两权抵押的试点工作,将耕地的承包权、经营权进行抵押。A 市B 区应进一步推动实施农村土地确权登记发证的管理工作,进一步完善农村土地抵押、流转、评估等制度,激活农业生产要素的有序流转,并促进地方有关涉农金融机构及时建立相应的农村金融服务制度和实施细则,积极推动农村“两权”的质押信贷服务。其次,针对一些无法确权的涉农资产,可扩大涉农抵质押物范畴。开展大棚作物和大件农机具质押、养殖圈舍和活体家畜质押、农业动产质押、应收账款质押、农村土地保单投资等贷款服务,依法合规引导建立全面化、多样化的农耕固定资产质押融资管理模式。积极稳妥地发展林权质押信贷,并探索创新质押信贷经营管理模式。引导公司和农民通过资金租赁服务,缓解涉农生产大型机具、生产设施、加工机械设备购置更新资金不足问题。

5 结语

发展农业现代化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任务。A 市B 区的农业现代化也需要紧跟时代发展潮流,从金融支持角度进行剖析,清晰把握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金融需求和供给困境,发挥金融支持在农业现代化中的关键作用,满足农业现代化的金融需求。

猜你喜欢
金融服务金融机构现代化
“三农”和普惠金融服务再上新台阶
让金融服务为乡村振兴注入源头活水
边疆治理现代化
协力推进金融服务乡村振兴
前海自贸区:金融服务实体
金融机构共商共建“一带一路”
我国金融机构股价和主要财务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资金结算中心:集团公司的金融机构
Hair Highway--Studio Swine 的现代化诠释
解决小微金融机构的风控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