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官吏考核的在地化与普遍性
——以稀见卷宗《江南安徽府州县各官贤否清册》为中心

2023-08-09 01:23王天根
安徽史学 2023年4期
关键词:清册州府官吏

王天根

(安徽大学 新闻传播学院,安徽 合肥 230601)

中国历史上的传统官吏考核,涉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已有的研究显示,清代官员考核与选任紧密结合;文官考核理论上“黜幽陟明”,但受吏治环境的影响与制约。考核与吏治呈辩证关系;乾隆朝始行年终密考制,扩大督抚用人权,也成为皇帝控制地方大员的利器。(1)参见薛刚:《清代文官考核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0年版。官吏考核所涉评语,多为隐私,或以秘密途径进行,故《年终密考》称:“各省司道及学政,向由本省督抚于年终出具密考,以备朝廷酌量黜陟。其有治绩平常,或人地不宜,则内调候简。每年二三月,大批人员更动,且有令督抚另具切实考评者,皆密考作用。而措词偶涉含糊,即令更拟,其重之如此。”(2)刘体智著、刘笃龄点校:《异辞录》卷2《年终密考》,中华书局1988年版,第108页。故官吏考核的“密考”清册,存世较少,不列颠图书馆藏《江南安徽府州县各官贤否清册》(3)登记信息:各府州清册,Jiangnan Anhui fu zhou xian ge guan xian fou qing ce.A register of office holders in every prefecture and sub-prefecture,6 bound together,Originally stitched binding,now Western-style leather binding,不列颠图书馆藏,档号:OR.7379.(以下简称《江南清册》),则是此类珍稀文献之一。该册共有87叶,封面为浅黄纸裱,外围为黑线,竖行书写“各府州清册”,正楷墨迹,1909年11月登记在案。此清册是有关清代基层官吏考核的重要史料,涉及安徽乃至江南府州县官吏群体及其治理基层社会的事迹,亦是研究清代官吏考核得失的典型档案。

一、安徽抑或江南:《江南安徽府州县各官贤否清册》所涉官吏在地化业绩考核

历代官吏考核涉及官僚体制及沿革,有传统政治文化变迁的社会语境,也有在地化(4)所谓在地方化(localization)是相对全球化(globalization)而言的另一时代溯流,本文指官吏考核,须适应地方或区域社会的客观需求,才有发展的可能性。本土化与在地化在概念上亦有差别,在地方化强调融入当地的客观性;本土化则强调主观性。的历史经验。清代官吏选拔与考核,涉及满汉蒙等民族问题,也涉及行政地理区域,南北分殊。以下以《江南安徽府州县各官贤否清册》文献为依据,探讨所涉官吏考核的在地化经验。

官吏的出身及其考核任免,涉及官僚系统的正常运转,也关系政体乃至社会稳定。《江南清册》内页所涉关键词“江南……各官贤否册”中的“江南”(5)此文献属于向吏部等报送的文件,仍沿用“江南”,即在行政区域上将安徽归属江南。有其时代语境。因此,有必要考察安徽行政地理及其关联的江南沿革史。

安徽旧隶江南,清顺治二年置江南省,设江南布政使,领上下两江;三年设江宁按察使;十八年增设左右布政使。康熙元年始设安徽巡抚,驻安庆;五年设安徽按察使;六年以扬州、淮安二府及徐州俾右布政使增领,定左布政使为安徽布政使,四年设安徽学政。(6)参见光绪《皖政辑要》,黄山书社2005年版,第62、63、63、63、99页。清代行省管辖涉及督、抚。清早期行政地理规划中八督十二抚中即有“江南”,而乾隆三十年“十五抚”,则将“江南”分为江苏与安徽,各有一巡抚。乾隆《江南通志》称江南地势险要,具有军事地理价值,且物产丰盈,“为各省之首区,疆域开广,形势蟠距,负山海而控楚豫,襟长江而带大河,其声名文物财赋物产皆甲天下。”(7)乾隆《江南通志》卷首《原序六》,清乾隆元年尊经阁刻本,第44b页。因此,《江南安徽府州县各官贤否清册》虽名为江南,但主要涉及安徽。

基层官吏治理涉及老百姓生活及其所面对的地域。从地理空间上看,安徽可分为皖北与皖南、皖中,皖北涉及淮河等地,皖南则为以歙县为中心的一府六县,而庐州府治设在合肥,属于皖中。长江经过安徽,多有皖江之称,长江以北多称为江北,长江以南为江南。在文化传统上,严复与章太炎的研究揭示了安徽宗法色彩较浓厚,是重血缘关系的省份,相对而言“民风彪悍”。清代安徽人口繁衍较快,耕地面积拓展较缓慢。康熙二十四年安徽人口为131.4万丁,而道光二十年安徽人口达到3738.6万口;康熙二十四年民田数为354274顷,而道光四年民田数为340786顷,官田数为11839顷。(8)翁飞等:《安徽近代史》,安徽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24—25页。面对相应的土地与人口,地方官员如何治理,涉及其行政业绩及考核。

地方官吏的设置乃至考核当因地制宜,清代的官吏设置也经历了一个逐渐调整的过程,“查国初布政使、按察使所属经历等官及府州县佐并教杂各职,皆因时因事增减,无定员。现经编纂官制大臣奏定,各直省官制酌设佐治各官。已奉明谕由东三省先行试办。康熙三年裁各府州训导一人,大县训导一人,小县教谕一人。十五年复设各教谕、训导。”(9)参见光绪《皖政辑要》,黄山书社2005年版,第62、63、63、63、99页。相比东北地区,安徽的官制改革较为滞后。但至晚清时期,安徽官制改革既有近代意义上的增设巡警等,也有传统意义上的所谓翰林院五经博士留存,甚至涉及理学家朱熹故乡婺源及相关祭祀:“皖省官制除裁安庐滁和道,增置巡警、劝业道外,其余各员一时尚未裁改,故仍依旧制开列于后。又婺源县设翰林院五经博士一员,奉朱文公祀。”(10)参见光绪《皖政辑要》,黄山书社2005年版,第62、63、63、63、99页。《江南清册》所涉江南,特别是安徽的官吏,清末“通省文职官制额设三百八十九员”,其中“江、安、徽、宁、池、太、庐、凤、淮、扬十府粮储道正四品。巡警道正四品。劝业道正四品。”而皖南、皖北两兵备道也均“正四品”。此外,还有同知七员,正五品:安庆府、徽州府、池太分防、庐州府、凤庐分防、凤颍分防、颍州府。(11)参见光绪《皖政辑要》,黄山书社2005年版,第62、63、63、63、99页。这些涉及文官乃至武官等种类,亦包括行政乃至司法、粮食等专业性的技术官吏。

《江南清册》则是安徽府州县级别官吏群体考核的卷宗。官吏考核有其完整的流程,“每届大计,吏部咨文到院行司,由两司檄饬各道、府、直隶州,将所属大小各官查明优劣,开具事实劣绩,到司会看。详请巡抚复核会奏。”考核后的官吏晋升,也有一定的比例,“州、县以上至道员,计十五员内准荐一员。……皖省州、县以上,举六员。”(12)参见光绪《皖政辑要》,黄山书社2005年版,第62、63、63、63、99页。按照全国比例,州县等官员考核“卓异”并可以晋升的比例为1:15,具体到安徽,州县以上官吏可以晋升者有6名。

《江南清册》有关地方官吏的考核,尤见道光二十年十一月按擦使文麟负责的《安徽按察使查造所属各官贤否册》。按察使是三年一次“外官”考核的负责人,但又受制于督抚。按擦使,全称提刑按察使司按察使,各省一人,正三品,重要职责是考核地方官吏的业绩,“掌振扬风纪,澄清吏治。……三年大比充监试官,大计充考察官,秋审充主稿官。”(13)《清史稿》卷116《职官志三》,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3348页。

此外,诸分册中还有《江南分巡安徽宁池太广道造呈所属各官贤否清册》,“江南分巡安徽宁池太广道”即安徽道。雍正十一年年末设安徽道,驻芜湖县,辖区涉及安庆府、徽州府、宁国府、太平府、池州府、广德州。(14)《清史稿》卷116《职官志三》,第3353页。实际上,江南省有三道,即江苏道、安徽道、凤庐道。该清册的报送时间为道光二十年十一月,时任安徽道王兆琛。王兆琛(1786—1852),汉族,原名兆玺,字西坡,福山县人,嘉庆二十四年授翰林院编修,历任江南道监察御使、江西督粮道、安徽道等职。

无论是安徽还是江南的概念如何,而山川形胜大体呈现人文意义上的自然,诸如“名山”:“霍、皖、黄、九华、陵阳、敬亭”,“大川”:“大江、皖、泾、枞阳、巢湖、淮、颍、涡、滁、浍、西肥、北肥、洪泽湖”。从自然地理转向人文地理的安徽离不开交往与交通:“航路”:东达江苏,西达江西、湖北。“驿路”:自安庆北逾北峡关,渡淮达江苏徐州;自江心驿东南出清流关,达江浦;自桐城西南达湖北黄梅。清末,铁路拟设芜宁路。(15)《清史稿》卷59《地理志六》,第2002、2004页。明了安徽地理及行政地理沿革传统性与现代性,有利于分析职官考核等所涉安徽行政地理及其经验。

二、普遍性:《江南安徽府州县各官贤否清册》所涉官吏考核的指标分析

清代,大致遵循由督抚至道、府、厅,再至基层州、县这一行政运行框架。知府主要处于督抚与州县之间,州县相关官员考核往往由知府等报送督抚。就文书而言,官吏考核存有同治朝、宣统朝的材料多为报表之类,比照《皖政辑要》,缺的恰恰是《各府州清册》道光年间卷宗,属于“密考”之类。

(一)《江南清册》概况

《江南清册》涉及的考核册包括:按察使文麟所报考核知府的《安徽按察使查造所属各官贤否册》,安徽道王兆琛所报《江南分巡安徽宁池太广道造呈所属各官贤否清册》,庐州府知府戴凤翔所报《江南庐州府查造所属州县各官贤否册》,颍州府知府徐思庄所报《江南安徽颍州府查造所属一州五县牧令贤否清册》,安庆府知府陈煦所报《安庆府查造所属各官贤否册》,宁国府知府李恩继所报《江南安徽宁国府造呈所属知县等贤否册》,广德州知州嘉惠所报《安徽广德州造送卑属建平县王启秀年岁履历事实清册》,太平府知府王友仁所报《署江南安徽太平府造呈府属丞倅知县各官履历清册》等,时间均在道光二十年,自正月至十一月不等。

为了说明问题,现考察庐州知府戴凤翔所报《江南庐州府查造所属州县各官贤否册》。封面竖行书“江南庐州府造具”“卑府所属州县各官贤否清册”,并有红色印章,说明此系报送的原始文件。

据《清史稿》,“庐州府,冲,难。隶安庐滁和道。”即官吏考核上已经定位为“冲”“难”。庐州府“领州一,县四”,首县合肥,考核指标属“冲,繁,疲,难”。(16)《清史稿》卷59《地理志六》,第2002、2004页。庐州府行政中心在合肥县,故“庐州府清册”首载“合肥县”,以下抄录原文,可见其考核清册的内容和基本格式。

[合肥县]知县沈祥煦,现年四十岁,贵州松桃厅人。由陕西固原提督衙门书识,于道光六年喀什葛尔逆回滋事随陕西固原提督杨前敌行营办理文案。因擒获贼目噶尔勒并四城克复暨生擒逆首张格尔在事出力,屡奉保奏。奉旨:以府经历县丞,不论双单月,归部遇缺即选。办理善后完竣保奏,奉旨:着得缺后以知县尽先升用。九年三月,选授宿松县丞。十五年,调补南陵县县丞。俸满保荐,旋蒙奏请升补盱眙县知县。十八年十一月,委署宿州篆务。十九年十二月,交卸宿篆。尚未回任。奉文调补今职,于二十年七月十二日到任。

操守:谨饬。

性情:安详。

才识:通达。

政绩:该令甫经到任,即将前县任内盗首施九孜等拿获拟办,复于上年十一月内缉获广东省逃军彭二月一名,均各详报有案。

考语:才具干练,办事勤能。

(二)《江南清册》官吏考核指标分类统计及分析

统计《江南清册》中的官员来源,包括籍贯,可以反映官场生态中地理空间的分布。以下分析《江南清册》所涉官吏任职府州、年龄、籍贯、考语等,以了解官吏考核的指标及其政治趋向的普遍性。

1.任职州府统计

《江南清册》涉及47位府州县官员,分别来自庐州府(5人)、安庆府(9人)、宁国府(9人)、池州府(1人)、颍州府(8人)、太平府(6人)、徽州府(1人)、凤阳府(1人)等8个府,以及广德州(3人)、滁州(1人)、和州(1人)、六安州(1人)、泗州(1人)等5个直隶州。此也大致可见,安徽府县官员数量在地理空间上的分布,其中安庆、宁国、颍州府包含须考评的官员人数较多。

2.年龄统计

47位官员中,有33人有年龄信息,平均年龄为47.39岁。年龄最小的郭世享,29岁,为太平县知县,“顺天大兴县人,祖籍浙江。道光丙申恩科进士,由翰林院庶吉士散馆,以知县用,选授今职,于十九年九月到任。”其考评:“操守:谨饬;性情:深细;才识:明察通达。政绩:无。”“考语:通达吏治,审断明察。操守亦好,于少年初任,州县中堪称不可多得之员。”通过殿试朝考而出类拔萃的进士,称庶吉士。庶吉士在翰林院就读三年,参加“散馆”考试,即可安排官职。郭世享任职安徽,属中央选调地方。安徽州府县官吏年龄多在45岁左右,比照孔子所谓“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这一年龄可谓任官处事的黄金时期。

3.籍贯统计

解析:由纯合灰体菜粉蝶和纯合黑体菜粉蝶交配,子代全是灰体可知灰体对黑体为显性。由题意可知,该题必须先用哈迪-温伯格定律定律:p2+2pq+q2=1,p+q=1,其中p、q分别表示常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A和a的基因频率,p2、2pq、q2分别表示AA、Aa、aa的基因型频率)计算出F1中A、a的基因频率。由于自由交配不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故亲代A、a的基因频率与F1相同,然后再利用方程思想解题,如下:

47位官员的籍贯,涉及江苏、浙江等13个省和正红旗、镶蓝旗等4旗,具体数据见图1:

图1 官员籍贯统计

这一统计有着深刻的历史语境。中国传统农耕文明与宗法制度互嵌,为官之道重视地缘关系。行政教化秉持“礼”与“仁”并存,属于伦理型的政治运作。同乡利缘往往造成了官场上的相互接纳。因此,清代在“异地任官”的制度建设上下了很大工夫,但同时兼顾省亲方便等就近原则。实际上,两江总督下辖安徽与江苏的地方官选拔即考虑地缘因素,如教育方面官吏则因省亲路费等因素开始就近任职。故刘声木曾称:“同治□□以前,江苏、安徽教授、教谕、训导等缺,上下两江同选,恒有吴人官皖省教职,皖人官吴省教职。自□□以后,以路远费巨,教职艰于到任,遂改定此例:本省人只选本省教职缺,亦未始非体恤寒儒之意也。”(17)刘声木撰、刘笃龄点校:《苌楚斋五笔》卷10《上下两江教职选缺》,中华书局1998年版,第1096页。

因此,异地任官在以上官吏籍贯分布上,有明确的反映。同时,官员籍贯又涉及官员调动。地方官任职地域的肥瘠不同,且为了防止长期一地为官导致的结党营私,地方官需定期调动,而考核结果直接影响其调动去向。《国闻备乘》“调任”条称:“州县官纷纷调易,由于缺有肥瘠。藩臬以上不尽然。”(18)胡思敬:《国闻备乘》卷1《调任》,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38页。再比照“藩司受制督抚”,“藩司去督抚一阶,用人行政皆其责,督抚专奏报,藩司遂不能与争。年终密考,听其一言,以为进退。”(19)胡思敬:《国闻备乘》卷2《藩司受制督抚》,第78页。可见,地方官的考核权力最终在行省层面为督抚所控。另一方面,州县官吏调动涉及出身,如科举取士或捐纳等。分析可见,安徽道、府、州、县等七品至四品官员多来自江浙一带,与江浙科举兴盛密切相关。另,两江总督驻扎在南京,江苏籍官员派往安徽地方也在情理之中。浙江、江西均属安徽临近或比邻,都是就近任职而又符合所谓异地治理原则。但也有例外,如颍州府太和县知县卓秉怡,“四川华阳县监生,援例捐纳知县”,籍贯为四川。亦有来自贵州、云南籍的官员各1名,距离安徽甚远。

4.考语分析

分析《江南清册》的考语,可见官吏考核的标准。首先是操守一栏,“谨慎”“谨饬”“谨严”等词出现24次,“廉洁”“清正”“清洁”“纯洁”等词出现19次。可见,官吏考核首要的是办事认真踏实,因为州县为主体的七品官等是基层公务的执行者。同时还要廉洁奉公,包含反腐倾向等。

其次是性情一栏,涉及人的气质与秉性等,“安详”“平和”“宽厚”等词出现15次,“刚直”“坦率”等词出现6次,“深细”一词出现4次,“简朴”“俭约”“朴厚”等词出现12次,“严厉”一词出现5次。

再次是才识一栏,“通达”“练达”“明达”“老练”“明练”等词出现20次,“精明”“明敏”等词出现7次,“拘谨”出现2次,“迟疑”“欠敏达”“明练不足”“间有沾滞处”等贬义词出现5次。

最后是政绩一栏,是考评官吏的关键所在。清王朝三年一次大计。外官考核业绩涉及所在地域,将“天下府州县大小、繁简、冲僻、难易细加重访,逐一品第”,“大率以边方残破、远方困顿、盗贼猖獗、灾惫频仍、冲繁难支、刁疲难治为上,稍易者为中,易者为下。”(20)杨博:《总论天下郡县疏》,参见《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坤舆典》卷107,中华书局1985年版。《江南清册》政绩一栏,“缉拿罪犯”一类有15条,“治理灾荒”一类有9条,“修筑城垣”一类有4条,“设立、修建书院”一类有3条,“押运漕粮”一类有1条,“整顿关税”一类有1条。这反映了安徽基层官员地方行政的基本内容,是关系基层政权稳定等国计民生的大问题。可见,清代地方行政的主要内容,首先是打击犯罪等,其次是应对自然灾害等,再次是修筑城垣乃至书院等。由于安徽地处江淮,特别受淮河泛滥的影响比较频繁,故治理灾荒是地方官吏的重要工作。现存安徽历史名城甚多,诸如寿春、亳州、安庆,甚至皖南的一府六县等,地方官吏频繁修筑城垣,至今城池的保存尚好。皖南等地读书风气浓厚,徽州府所在地歙县紫阳书院学运昌盛,设立和修建书院也成为体现地方官吏政绩的重要内容。至于押送漕粮,可取得政绩的甚少,但漕运属于转任管理,是官吏任职中的肥缺。(21)参见张集馨撰、杜春和等点校:《道咸宦海见闻录》,中华书局1981年版。

再考察《江南清册》中的“考语”一栏,“明干”“明晰”等词出现27次,“才具”“才识”等出现18次,“勤干”“勤能”等词出现18次,“历练”“老成”等词出现12次,“廉”“洁”出现6次。即强调地方官吏首先是个头脑清醒的管理者,并对其才干及见识有具体要求。

总体上,官吏考核因涉及官员仕途,往往是有既定程序,又有秘密操作层面。刘体智言:“年终密考,少则四字,至少二字,至多十六字。盖以备万几之暇,知其人之大略。非为作传,以概其生平,亦非为作论,以较其长短,固无须乎多也。向例由军机大臣资望在先者呈览,政府中新进不尽知也。”(22)刘体智著、刘笃龄点校:《异辞录》卷2《再谈年终密考》,第151—152页。由此,在以人治为核心的清代官吏晋升或治理中,官员考核的评语就显得尤为重要。

三、在地化与普遍性的悖论:安徽官吏考核得失的经验省思

《江南清册》涉及四品至七品之类的道府州县级官吏的考核,关系清代地方权力结构及其调适,并揭示了地方官吏政绩的核心是以钱谷为核心的征收赋税,和以刑名为核心的人治稳定等方面。

安庆系安徽巡抚、安徽布政使、安徽按察使等驻扎之地,是安徽的行政中心所在,安庆知府就显得尤其重要。清册可见,安庆知府陈煦的业绩考核由安徽按察使文麟主持:“安庆府陈煦,四川涪州人。辛酉科进士。由翰林散馆以知县用……十九年五月,任事。道光五年六年,河工保举。” “操守:谨饬;性情:宽厚;才识:通达”,政绩:“无”,考语:“笃实安详,足资表率”。陈煦系嘉庆六年辛酉科进士,由翰林散馆以知县用,即由科举正途入官,选江西信丰县调都昌县,考核“卓异”,再升调南昌县升吴城镇同知,署临江府,考核成绩“卓异”,补授赣州府,调太平府,丁忧期满,补授凤阳府,调任今职。

与其相对的是广德州知州嘉惠造呈广德州判刘凤池的评语则比较普通,“广德州州判刘凤池,现年四十八岁,系直隶河间县人。嘉庆癸酉科拔贡,就职直隶州州判……于道光十五年九月初三日到省……于本年五月奉委署理今职,于六月十一日到任”,署理,指代理,“操守:廉洁;性情:朴厚;才识:精明”,政绩:“协缉盗贼,督催钱粮,稽查保甲,俱极认真”,考语:“才具精明,品行醇厚”。两相比较,刘凤池业绩考核评语大为逊色。

《江南清册》呈现的多为传统政治经验,未见鸦片战争爆发前后风潮欲来的行政应对,安徽官场仍本旧例照常运转。如庐江县知县李芝瑞,正红旗汉军人,55岁,嘉庆丁卯科顺天乡试中式举人,考取善本笔帖式,补户部七品笔帖式;道光十八年十月选授安徽庐江县知县;道光十九年四月十二日到任,六月,拿获舒城县罪应斩候犯人小赵四一名。考评:“清洁,和平,明达”,考语:“年强政勤,办事持重”。庐江靠近巢湖,距离庐州较近,属“要冲”,且又“繁杂”,是刑事案件频频发生之地。刘声木曾言:“吾郡巢湖,因湖境多在巢县,故名。俗名焦湖,言凡人至湖即心焦也。予初以为不在五湖之列,本地人虽以为巨浸,未必果如是也。后阅杂书,乃知巢湖周围四百里,比之洞庭,仅小一半,无怪郡人视为畏途。平日风浪甚恶,行此者总皆惴惴。若风势稍大,则波浪掀天,无人敢渡,即小火轮船亦难为力。”(23)刘声木撰、刘笃龄点校:《苌楚斋随笔》卷6《论巢湖》,中华书局1998年版,第132—133页。《庐江贤令》亦称:“近年吾邑贤令,以杨霈霖、张琴为最。霈霖日巡于乡,凡沟洫之浅者,督令掘深;道路不平,责其修治。民不从命,霈霖复往过,即予鞭扑。捕务严厉,一盗就获,辄施五木鞠实,穷治党与,以故贼盗绝迹,四境安然。琴葺治书院,劝诱诸生,讲求实学。二公皆得罪邑绅,贿买御史,毛举细故,弹劾落职。御史风闻言事,本武后制度,流弊如此。”(24)刘体智著、刘笃龄点校:《异辞录》卷3《庐江贤令》,第177页。此大体可见,清季安徽官场勾心斗角,官场腐败等所谓逆淘汰,关联地方官与地方绅权博弈的微妙处境。由此而论,科举出身的庐江知县李芝瑞能取得政绩,实属不易。

安徽地理区域上大致分为皖北、皖南,两者之间的皖中地区处于中原文化南下与楚文化北上的交锋地带,行政地理也往往受自然地理影响。广德州建平县知县王启秀的业绩考评,牵涉贞洁牌坊的筹建与维护,与皖南地区的徽商文化密切相关。徽商常年在外经商,却又提倡妇人守贞的习俗尤其浓厚,故徽州府县的节烈妇女及其相关牌坊甚多。相比之下,皖北颍州府阜阳、颍上、霍邱等地官员的政绩,则体现在抓捕邻省逃犯的大案要案上,如阜阳县知县沈莲生,“浙江平湖县监生,援例捐纳运判”,其在阜阳县任上的政绩有:道光十六年五月“拿获河南永城县听纠拒伤营兵案内逃犯尤玉佩一名”。是月又获永城拒伤事主贼犯姬二、王来两名,十九年六月拿获河南项城县案件中的凶犯一名,此后又相继拿获河南新蔡县、河南固始县案件的各类伙犯、要犯、主犯等6名,“均分别解归各犯事地方,归案审办”。可见官员政绩乃至考核与选拔均须因地制宜,涉及“在地化”的应对。

《江南清册》可见,安徽中下层官员基本上属于异地任职,且部分属于报捐得官。但清中后期,缘于报捐得官,为捞回报捐成本,贪污腐败横行。晚清时期,先是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又是镇压捻军起义,又有左宗棠西北之征,军费日增,国库空虚,卖官鬻爵,颇成风气,“惟宦途流品混杂,兰艾同升,以余耳闻目睹者,如由一布衣费百余金报捐县丞,荐牍一次则知县,蓝翎矣;二次则同知、直隶州,花翎矣;三次则知府矣;四次则监司且加至两司衔顶矣。”(25)方濬师撰、盛冬铃点校:《蕉轩随录·续录》卷9《官常》,中华书局 1995年版,第347、347、348—349页。地方官犯事或犯法,皆避之军中,军营成藏污纳垢的避难所,“地方官自方面至丞簿,或因挂误,或经甄别,或犯六法之重,辄以军营为开复地,弹章朝挂,军营夕投,此方劾以贪婪,彼旋奖以清直。”(26)方濬师撰、盛冬铃点校:《蕉轩随录·续录》卷9《官常》,中华书局 1995年版,第347、347、348—349页。承担选官责任的官吏考核也很难遏制此官场腐败,而所谓按察使等言官的弹劾虽发挥一些作用,但问题根源始终存在。因此,方濬师建议取消捐纳做官一途,“江浙为财赋重区,河之南北,山之左右,以及川、湖、闽、广民力渐舒,厘金未撤,此数省中每年但须稍为节省,另筹一款,足抵一年所捐道、府银数。”他强调“去捐纳道、府之弊”的重要性:“府,方面也,察吏、安民,具表率之责。定例京职非膺京察截取,外吏非由大计卓荐,均不得与用。非其人,僚属轻之,绅民侮之。古人讥尸位素餐,矧加以簠簋不饬耶?停其捐而人之视道、府重,视之重而丞、卒、牧令竭其心力,修其政事,期洊跻其位以为荣。人皆可以为尧、舜,讲学家空谈也。人皆可以为道、府,吾斯之未能信矣。”(27)方濬师撰、盛冬铃点校:《蕉轩随录·续录》卷9《官常》,中华书局 1995年版,第347、347、348—349页。方濬师的主张也仅限于理想,实际上并未被采纳,买官捐官成为晚清官场的常态。

官吏的守正或创新,不仅与其本人的禀赋密切相关,也与所处时代的社会背景相联系。守正要求官员性格的沉稳,也往往与社会维稳的使命担当相联系;面对危机,需要责任担当,涉及官员处置危机以及风险的勇敢与胆识。《江南清册》可见,以粮食与刑法为核心的业绩仍是安徽为主体江南官员维持地方稳定,并由此获得“卓异”业绩晋升机会的重要途径。另一方面,则是应对所谓自然灾害乃至盗贼等与民生密切相关的问题。实际上,三年大计官员考核中获得“卓异”等级的人数是“一比十五”,通过业绩考核得以升迁的可能性微乎其微,所以太平天国运动以前,在任官吏追求所谓盛世之下拥有权势兼享受陶渊明式田园生活者,大有人在。如刘声木撰写的《庐州江防同知衙署》称:“粤匪未兆乱以前,民物殷富,士大夫提倡风雅,争筑园亭,以为宴游之所。衙署中尤数见不鲜,虽官小如郡丞,亦有自得之乐。”宴游即游乐,“东乡吴兰雪刺史嵩梁《香苏山馆诗集》自注谓:‘吾郡江防同知驻扎无为州,署中有梅花一百二十树,南楼可眺望九华诸山。’云云。系当时送薛画水司马之官无为州而作,令人有缅想太平之盛。”(28)刘声木撰、刘笃龄点校:《苌楚斋续笔》卷10,中华书局1998年版,第461—462页。实际上,所谓太平盛世只是天朝大国地方官吏们享受生活一厢情愿的幻境,传统官员对西方的坚船利炮的冲击和即将到来的工业文明对传统社会的冲击仍毫无感知,更谈不上在推动安徽等地市场交易乃至商品生产等新的社会生产方式创新上有所作为。

猜你喜欢
清册州府官吏
从州府到乡村 这里走出过云南大学的首任校长辉煌之后的寂寥 云龙宝丰村
聪明的官吏
曹議金東征甘州回鶻史事證補——浙敦114號《肅州府主致沙州令公書狀》譯釋
康熙辛卯本《池州府志》的编纂特点与文献价值
一钱斩吏
朝鲜质子陪同官吏姜孝元、郑雷卿案
古代官吏如何严以修身?
长兴1951年土改清册档案简介
《泽州府志卷之四十三·经籍目》校补(明—清)
20世纪中叶门隅社会村社组织层级疏略
——述《门隅水羊清册》所涉及的社会村社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