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说类课外阅读作品对文学素养的提升作用

2023-08-10 13:39石榴花
课外语文·上 2023年8期
关键词:故事情节理解能力人物形象

石榴花

★文学素养是指对文学作品的理解、鉴赏、创作等综合素养,对于小学生而言,文学素养的提升不仅依靠在语文课堂上获取相关知识能力,更应该通过高质量的有效的课外阅读来全面提升。

那么,小说类课外阅读作品可以提升我们哪些文学素养,又是怎么做到潜移默化、渐染熏陶的呢?

一、跌宕的故事情节,提升读者的阅读理解能力

小说是文学体裁四大样式之一,它产生在诗歌、散文之后,一直是让读者手不释卷的文学作品宠儿。因为其记叙的表达手法,让读者在阅读时就处于放松的欣赏状态,在没有触及作品深刻的思想核心时,所有读者都被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牵动着情绪和感受,暂时忘却了鉴赏者的身份,沉浸其中,不自觉地进行人物形象代入或情节代入的阅读体验。这是因为小说的人物、情节都是高度精选提炼的结果,每位读者都能在小说人物中,找到自己和主人公相同、相似的行为或品格特征。

一部精彩的小说,不论其篇幅长短,故事情节的发展起伏才是吸引读者品读的重要因素。小说的故事情节有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核心组成部分,有时会根据篇幅及内容表达的具体要求,在发展和高潮的部分多次回环。这样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让读者更容易沉浸在小说创作的语言艺术环境中,通过合理的联想与想象,结合自己的生活成长经历,对小说本身创设的内容进行二次创作。

读者的阅读理解能力是如何得到提升的呢?一定是通过大量的阅读和不断的思考和理解。因此,对作品积极主动地探索就成了提升阅读理解能力的首要条件。小说的情节如同一个个娓娓道来的生动故事,很容易让我们保持阅读的探索兴致,因此,对小说这种文学体裁的喜爱本身就是让大家主动开卷阅读的能动性保证。

因为有了阅读量的积累,接下来谈对作品的思考和理解才有了基础。小说丰富的故事内容,把同学们带入各种不同的场景中,以第一视角看到了更多不同于自己的生活环境所展示的独特风貌。所有的新鲜、好奇,都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整个过程中,我们会不自觉地对故事情节的安排、悬念的架设、人物的形象,以及作者的核心思想进行研读和评判,理解能力在大量的阅读和思考中逐渐得到提升。而这一切都是在潜移默化中实现的。

二、丰满而有个性的人物形象,提升读者的审美鉴赏能力

小说的核心就是塑造人物形象。一个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可以完全承载作者的写作思想,寄托作者的褒贬爱憎。他们虽然是出于作者的创作思维,但是,我们需要正视的是,一个经典的小说人物形象,一定是有现实生活原型的。他们的言语习惯、行为品质、思想主张等都来自作者对生活的观察。这些人物形象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是经过高度提炼、精雕细琢的艺术品,又是被赋予了灵魂与思想的鲜活生命。不得不说,读一部小说就是再现了很多经典的生活场景,而这些人物形象会把人世间的真假善恶充分又集中地展示出来。

分析人物形象,解读人物性格形成的过程,就是读者和作者隔空思想对话的过程。读者在分析人物肖像描写时,会结合人物在小说中的身份、地位、场合等情况,来剖析其在作品中的个性特点。比如课文《少年闰土》,关于小说主人公儿时玩伴闰土“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的肖像描写就把一个身手矫健、灵巧果敢的少年闰土形象呈现出来。这时候,关于闰土项上的银项圈,小读者一定会觉得奇怪,一个十一二岁的小男孩,为什么要戴银项圈呢?这样的好奇一旦产生,求知的主动性就被充分调动起来,当通过收集阅读背景资料,认识到这个银项圈代表的是保守的封建思想时,相信内心纯真善良的孩子们也会对这样的人物形象既喜爱,又充满担忧和惋惜。在这个阅读思考的过程中,读者自然而然地就完成了一次关于人物审美的能力提升。

当然,在小说的人物形象塑造过程中,除了肖像描写,还有语言、动作、心理描写等,能够让我们有充分的审美鉴赏体验。言为心声,人物语言的风格也正是其个性特点的集中体现。反复揣摩品味人物的语言内容,往往可以更加直接地感受他的内心世界。而动作描写则能反映出人物在特定场合下所表现出的行为品质,为读者鉴定他的行为目的和行为态度提供依据,从而更加清晰地了解作者塑造这个人物形象的目的。让我们在善恶美丑之间,对人物的评价更加客观、公正。神态和心理描写也是鉴赏人物形象的关键,通过分析作者细腻的心理描写,读者可以走进人物的情绪,体验人物的感受,从而补充对人物思想品格、个性特点的理解和看法。

小说的人物形象是作品的核心和灵魂,阅读过程就是一段精彩的审美之旅,鉴赏人物的善恶美丑,评判人物行为的正义邪恶,都是读者参与理解和思考的重要过程,而这样的过程潜移默化地影响了读者的阅读习惯。只要在方法上经过老师的点拨与引导,同学们就很容易形成完整系统的审美鉴赏思路,大大提升阅读理解能力。

三、环境的烘托,提升读者的文学创作能力

多阅读小说类的课外阅读作品,一定可以提升同学们的文学创作能力。之所以会有这样的提升,是因为小说的环境描写有辅助提升读者创作能力的作用。

小说的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一般是通过自然环境的变化对故事情节发展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课文《桥》就很好地利用了这一点。

“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小说第一句就狠狠攫住了读者的眼球和心脏,让大家步入一个紧张的环境之中,开场就已经把读者深深吸引。

“山洪咆哮着……势不可当。”这样的环境下,一座窄窄的桥成了大家唯一的生命通道,人人都会为了求生争先恐后过桥。

人们过桥前,水已经没腿深了;当一个青年党员插队被老汉一把抓出来的时候,水已经齐腰深了;当所有村民都安全撤离,只剩这老汉和青年的时候,水已经爬上了老汉的胸膛。

小说一次次用洪水的狰狞邪恶,挑战人性的至善,此时的环境描写已经不仅仅是故事情节发展的助推手,更是牵动读者心跳和衔接故事发展的重要線索。终于,当洪水把两人淹没的时候,也迎来了我们最强烈的内心震撼:我们在感叹两个党员舍弃生命也要保全人民群众生命安全的伟大精神的同时,也更加清楚地知道,让我们情绪跟随故事涌动的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精彩的自然环境描写。

其实,在大量的小说作品中,风云色变、大雨倾盆、风沙肆虐等自然环境的变化,都有可能预示主人公的命运在这一刻发生重大的变故。对读者来说,这是成本最低的写作模仿途径,因为在所有小说甚至是影视片段里经常会出现这样的桥段。小学生习作体裁以记叙文为主,在大量的阅读积累后,我们会发现自然环境描写对推动故事情节的妙用。因此,以自然环境变化来形成事件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就很容易牵动大家对事件情节的关注。不得不说,小说类的课外阅读作品,对读者绘声绘色讲述、书写故事、事件,确实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小说的社会环境描写有揭示主题的作用,对我们小学生而言,这个部分的模仿和使用就会明显困难许多。但是,有广泛阅读涉猎的同学就不难想到通过结合侧面描写的手法,借用他人的言语、评价、态度来表现自己的观点,或者表现反面的观点。

同样是《桥》这篇短篇小说,文中就有一处通过人物语言来完成的社会环境描写。就在老汉说“党员排到后面去”时,人群中有一个人说了一句:“党员也是人。”这句话就是通过一个人的口,表达了当时一部分党员的情绪和观点。这个人在小说中没有给出具体身份,一方面,是因为洪水突袭,无法确认嘈杂人群中说这句话的人;另一方面,也从侧面表现出,说出这句话的人,可能是“你”、是“我”、是“他”。这么凶险的环境下,谁不愿意活着呢?党员也希望自己活着,他们也是人。可是,就是这样一群人,甘愿把生的机会让给人民群众,足见党员群体的自我牺牲精神。

其实,不同的文学作品给读者带来的能力提升方向和审美收益是不同的。不过,在众多的文学作品样式中,小说类课外阅读作品对小读者文学素养的提升相对比较全面,这也是由小说这种文学体裁兼容并包的内容决定的。

猜你喜欢
故事情节理解能力人物形象
如何做好表演中人物形象的塑造
论近年来中国网络剧人物形象创新
辛弃疾田园词中的人物形象
巧用侧面描写,丰富人物形象
新疆电影《真爱》对当代人价值观的影响
以《全城高考》为例浅谈校园青春片的探索
如何提高中学生的英语阅读理解能力
大学生公民国际理解能力测评指标体系构建
运用纸质地图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上)
普希金的南方叙事诗中戏剧性故事情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