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数学读题能力的培养

2023-08-10 15:34徐天宇
教育界·A 2023年18期
关键词:教学策略小学数学

【摘要】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背景下,读题能力培养逐渐成为现阶段小学数学领域的热门研究议题。文章首先从数学读题能力概念的分析入手,结合小学生的实际情况,讨论了现阶段小学生数学读题中存在的问题,接着介绍了培养小学生读题能力的重要意义,最后探讨了培养小学生数学读题能力的策略,意在促进小学生数学读题能力的提升,为他们进一步的数学学习和问题解决夯实基础。

【关键词】小学数学;读题能力;教学策略

作者简介:徐天宇(1996—),男,江苏省如皋经济技术开发区第三实验小学。

读题能力对小学生的思维发展和数学学习有深远影响,良好的读题能力可以帮助小学生开启数学思维。在解题过程中,学生通过读题可以把握正确的解题方向,厘清各类条件之间的关系,提高解题效率和正确率。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教师要从学生的既有经验出发,帮助学生将问题抽象成具体模型,使学生在解答问题与应用知识的过程中,实现思维发展与学习进步,因此,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的数学读题能力。

一、数学读题能力概念分析

读题就是阅读问题条件,深入思考和反复推敲条件之间的关系,以求理解题意,弄清楚解题思路,确定解题方法。数学读题是指阅读数学问题,对其中的显性条件和隐性条件进行分析。数学读题能力是学生应当具备的能力,具体是指通过阅读数学题目,形成清晰的解题思路,快速抓住解题关键并匹配对应解题方法的能力。就小学生而言,数学读题能力对其问题解决能力和数学思维的发展能够产生重要影响,因此,读题能力是现如今小学生在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中需要具备的关键能力。

二、小学生数学读题中存在的问题

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背景下,数学教学方向由单一的知识传输转变为能力的培养。小学生年龄较小,其思维正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在读题中容易出现漏字、理解错误等问题,究其原因是学生的注意力不够集中,缺乏读题应有的耐心。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读题能力是当前数学教学的目标之一。

(一)学生读题存在漏字现象

小学生的身心素质发展正处于起始阶段,他们的身体机能发育尚未完善,眼睛长时间注视同一位置,容易出现不同程度上的遗漏。部分学生倾向于使用默读、速读的方式进行读题,导致他们在阅读数学题目时,偶尔出现漏字的现象,从而影响了主观判断。培养小学生的数学读题能力,能有效避免学生的漏字现象,以免影响学生的下一步解题。

(二)学生缺乏应有的专注力

小学生的无意注意占主导,有意注意有一定的发展。在数学读题中,学生的注意范围较小,并且常常带有情绪色彩,致使他们的读题缺乏应有的专注,很难迅速找到解题的关键,再加之学生的数学读题能力较弱,因而时常会影响解题的效率和正确率。教师需重视培养学生的读题能力,提升他们的专注力,使其准确理解题目信息。

(三)忽略了隐性条件的价值

数学问题中含有显性条件和隐性条件,显性条件是指通过阅读题目直接得到的信息,隐性条件则需要对显性条件加以整合,通过提炼和判断得到。受到学习经验和生活经历的影响,小学生在读题时,往往喜欢直接根据题目中的显性条件代入公式或使用固定方法求解,导致读题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忽视了隐性条件在问题解决中的重要价值。培养小学生的读题能力,能让他们根据显性条件得到隐性条件,让解题更加高效与准确。

(四)小学生信息感知意识不强

小学生年龄较小,未养成良好的读题习惯,在数学阅读方面,难以高效地掌握读题技巧。通过观察发现,部分小学生的信息感知意识不强,他们在读题时,没有充分理解题意便开始作答,这种情况极易导致解题出错。从信息感知意识入手,培养学生的读题能力,有助于增强学生的信息感知意识,进而避免学生出现读题失误。

三、培养小学生读题能力的意义

小学生在读题的过程中,常常缺乏对题意的理解,以及对题目逻辑性关系的了解。而教师通过培养小学生的读题能力,能够增强学生的审题意识,使之能够在解题中进行深入思考,从而有效降低解题的出错率[1]。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读题能力可以有效提升小学生的理解能力,促进其思维品质的提升。

(一)提升审题能力

读题是分析出题用意、题干条件、逻辑关系的过程,培养小学生的读题能力可以提升其审题能力。小学数学问题中涉及文本和数量等多种要素,培养小学生的读题能力,可以帮助其准确无误地理解问题各要素之间的关联,由此提升学生的审题能力,为后续的解题做好铺垫。

(二)增强符号意识

数学问题中经常会出现不同的数学符号,用以代表抽象概念或某种联系,培养小学生的读题能力,可以让学生将抽象符号与所学数学知识联系起来,由此增强学生的符号意识,有助于学生迅速把握解题思路。

(三)读准数学题目

小学生的思维发展具有阶段性特点,培养其良好的读题能力,有助于其养成细心观察、深入思考的习惯,从而帮助其在解题中读准数学题目,避免造成由审题偏差带来的解题错误。

(四)养成良好解题思维

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解题思维,是小学数学教学目标之一。培养小学生的读题能力,既契合新课标要求,也有助于实现数学教学目标。在读题能力的培养过程中,学生能够全面地分析问题条件,在思考中提煉不同的条件,明确题目表达的重点,由此促进自我思维品质的提升,形成良好的解题思维。

四、小学生数学读题能力的培养策略

在小学数学解题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可以有效降低学生的解题错误率。小学数学教师需要立足学生的身心素质发展和思维品质提升,开展高质量的教学活动,促进学生读题能力的提升,还要沿着小学生的数学认知结构发展方向,科学指导学生读题,使之感受到读题的乐趣和意义。

(一)提炼题干关键词语,帮助学生规避文字陷阱

一些数学问题中的语句较多,提炼问题中的关键词语,可以帮助学生把握解题的关键,从而规避文字陷阱,找准解题方向。小学生处于思维活跃和好动的阶段,很难在读题中保持专注状态,所以,教师要帮助学生提炼问题中的关键词语,识别题目中的文字陷阱,实现学生由粗略式阅读向精细化阅读的转变,使学生形成正确的解题思路,切实提高解题效率[2]。

例如,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有余数的除法”一课要求学生理解余数的意义,学习运用竖式计算有余数除法的技巧,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对此,教师要逐步带领学生阅读题目、分析问题,科学提炼问题中的关键词语,帮助学生规避文字陷阱。首先,教师可以利用“摸球实验”引出新课,借助直观道具,帮助学生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算理。然后,教师出示问题:“现有13个气球,有4个小朋友,平均每人可以分到几个气球?还剩几个?怎样列式计算平均每人分几个,还剩几个?”带领学生提炼问题中的“平均”“剩”等关键词,让学生根据关键词联系所学的数学知识,列式计算14÷4=3......2(个)。部分学生未能正确求解,教师要帮助这些学生总结解题失误的原因,再结合实际情况,增加问题条件“再增加1个气球,平均每人分几个?还剩几个?”,让学生自行进行读题,自主提炼关键词,识别文字陷阱并加以规避。最后,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回答以及计算结果,强调有余数的除法的计算技巧,使学生能够结合自己的学习和读题经过,在操作、计算和思考中,掌握提炼问题关键词语的方法,理解“余数比除数小”的道理,提高推理能力,增强学习数学知识的信心。

(二)利用情境加深理解,强化学生阅读理解能力

情境是一种特殊的教学手段,在教学中创设情境,可以加深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强化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因此,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可以创设生活、问题情境,利用好情境的功能,合理重现问题中的条件,将学生置于不同的情境之中,使其能够身临其境地学习,通过读题来加深对题目内容的理解,不断强化阅读理解能力,为解题和数学学习积累丰富的经验。

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两位数乘两位数”一课要求学生了解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掌握笔算方法,理解算理,自主解决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习题。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回忆两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知识并引出新知,带领学生学习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笔算方法。教师可以出示习题:“桶装水重量为21千克每桶,34桶水重多少千克?”利用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读题意识,使学生能够通过认真读题,提炼问题中的关键信息,根据数量条件列出算式“21×34=”,在经过估算和笔算后,得出正确结果“714(千克)”。然后,教师可以提出一个更有难度的问题:“一纸箱中有12个保温壶,超市定价为每个45元,一周卖出了五箱保温壶,一共卖了多少元钱?”由此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的思考,使之能够通过读题,身临其境地进行分析,根据题干中的条件,列出算式“12×45×5=”。最后,针对一些学生的列式错误,教师要与其共同分析错误的原因,使学生能够重新读题,关注不同数量之间的关系。如此一来,学生能够获得良好的学习体验,掌握读题和乘法计算技巧。

(三)解读抽象问题条件,提高学生读题的专注力

数学知识具有一定的抽象性,相关习题中的条件也具有隐晦性特点。教师在培养学生的读题能力时,需要带领学生深入解读问题条件,提高学生的专注力,使他们能根据问题条件理解数量关系,迅速把握解题关键点。小学数学教师要创新教学方式,利用训练活动培养学生的专注力。

例如,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多边形的面积”一课要求学生利用割补法探究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公式,尝试运用公式解决多边形的面积问题。教师可以围绕抽象的问题条件,渗透不同的数学思想方法,在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同时,提高其读题的专注力,使他们感受数学问题的探索性、挑战性。首先,教师要引入割补法,引导学生总结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并出示问题:现有一块平行四边形的麦地,底长为250米,高为78米,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每公顷可收小麦7000千克,这块地共可收小麦多少千克?对于小学生而言,问题条件中的“平行四边形的麦地”是相对抽象的,教师要带领学生解读问题条件,让学生先求出这块地的面积:250×78÷10000=1.95(公顷),再求出可收小麦的数量:7000×1.95=13650(千克)。此时,教师可以对问题进行变式,让学生使用割补法将平行四边形转化成一个长方形和两个三角形,提高学生对抽象问题条件的把握,使学生在读题中保持专注,在提升专注力的同时,形成良好的数学读题能力。

(四)纠正粗心读题行为,增强学生信息感知意识

小学生的信息感知意识较弱,在较为匮乏的生活经验和数学学习经验的影响下,学生在读题中容易出现漏字、忽视隐性条件等问题。小学生读题能力的培养应从纠正粗心的读题行为入手。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信息感知情况,在读题环节采取亲身示范等方式,让学生从信息表象和内涵入手理解题意,逐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读题习惯,使之能增强信息感知意识,仔细读题、认真分析,提高對细节的把控能力。

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分数四则混合运算”一课要求学生理解并掌握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独立进行计算。分数四则混合运算读题重点在于运算符号,相关应用题的读题重点在于数量关系。部分学生在读题中经常忽略问题条件之间的逻辑关系,没有关注算式中的运算符号和存在括号时的运算顺序,导致计算出错。教师可以出示问题:某村运来化肥3600千克,其中的2/5分给9个专业户,平均每个专业户分到化肥多少千克?教师要让学生独立分析,鼓励学生自行列式并尝试计算。部分学生读题比较粗心,进而导致列式错误。针对列式错误,教师要指导学生分析问题条件“其中的2/5分给9个专业户”,提示学生关注问题条件的内涵,正确列式“3600×2/5÷9”,增强学生的信息感知意识。教师还应要求学生考虑算式中存在括号时的运算顺序,使学生能在运算中遵循“括号内优先,先乘除后加减”的计算原则。通过相关的训练,学生能审视自我读题的过程,学会细致读题,根据问题条件中的数量关系列式,减少读题错误,提高信息感知意识,形成良好的读题能力。

结语

小学生读题、审题能力弱,因而在解题中常常出现审错题意、审漏题的现象。为此,小学数学教师需要采取一定的教学方法,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掌握读题技巧,使学生在解题时能够做到同时挖掘显性条件和隐性条件,综合分析题目,确定解题方法,在此基础上,实现正确解题和思维发展。

【参考文献】

[1]陶花.“阅读”是开启数学思维的“钥匙”:也谈小学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J].新课程导学,2020(28):49-50.

[2]王福平.谈谈小学低年级数学读题习惯的培养[J].新课程导学,2019(3):87.

猜你喜欢
教学策略小学数学
低年级写话教学策略
谈以生为本的群文阅读教学策略
写话教学策略初探
浅谈复习课的有效教学策略
舞蹈教学策略之我见
高中英语读后续写的教学策略
数学错题的自主管理与有效利用研究
建模思想在数学教学中的渗透研究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