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起点 关注需求 注重反馈

2023-08-10 20:17朱莉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2023年6期
关键词:反馈需求起点

朱莉

[摘 要]关注学生学情是提升教学质量的前提与基础。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通过多种方法了解学生的学习起点,关注课堂中学生的学习状态与需求,注重学生的学习反馈并进行有针对性的评价,可以优化小学语文教学,提升语文教学质量。

[关键词]语文教学;学情视角;起点;需求;反馈

[中图分类号] G623.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23)16-0050-03

学情主要包括学生的年龄特点、已有知识经验、学习能力、学习风格、学习成效等方面的内容。把握学生学情是高效课堂教学的前提与基础。可实际上,不少教师在课堂中往往只注重教材的学习内容和学生的学习结果,对学情却缺乏关注。课堂教学中,教师围绕着自己的教学目标设定一环又一环的教学方案,对学生的学习起点以及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并不在意,导致语文教学如空中楼阁一般,根基不稳,难以帮助学生夯实语文知识基础。那么,教师如何基于学情开展语文教学呢?

一、把握学生的学习起点

阅读教学中,教师如果忽视学生已有的学习基础,忽视学生的学习潜能,那么教师的教就失去了扎根的土壤,只会照本宣科,根本无法激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因此,教师准确把握学生的学习起点是优化小学语文教学的基础。

(一)了解学生原有的认知基础

教学研究表明,学生已经获得的知识与即将获得的知识之间是有着密切的关系的。教师教学之前要注重对学生已有认知基础的考察与了解,要对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综合性的评价,了解哪些内容是学生已知的可以省略不讲,哪些内容是学生未知的需要重点讲解。如在一年级上册的拼音教学中,教师可以把学生需要掌握的拼音先按照声母、韵母、鼻韵母的形式进行归类;然后让所有学生认读拼音,对学生的认读情况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归整,这些都是学生对拼音的原有认知。了解了学情,明确了学生会什么、不会什么,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就会更有针对性,就能促进学生学习质量的提升。

(二)了解学生现有的认知能力

学生的基础学习能力主要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教师可以通过课前谈话、课中观察等方式了解学生的现有认知能力并对课堂教学节奏进行调整,以使其更契合学生的认知需求。

以统编语文教材二年级下册《小马过河》的教学为例进行说明。从课后练习来看,这一课的教学目标是“分角色朗读课文,讲述故事,从阅读文本中提取相关信息,并对信息做出正确的判断”。教学时,教师除了要关注学生已有的阅读基础,还要随着教学进程的发展,发现学生在分角色朗读课文、讲述故事或者信息判断方面存在的问题,并随时调整教学方案,这样才能真正把这一课的教学目标落到实处。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只有了解学生的现有认知能力,教师才能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出发,引领学生“跳一跳摘到桃子”,从而增强学生阅读的自信,使学生收获成功的喜悦。

(三)把握教材的逻辑起点

教材的逻辑起点主要是指按照教学进度,学生在每一个学习阶段应具备的知识、技能起点。要想明确教材的逻辑起点,教师就要认真钻研教材,领会编者意图,明确各个学段教学目标的延续性。教师从教材起点出发,引导学生去发现所学知识与哪些知识产生关联,可以使学生不断形成知识链条,达成由学过逐步走向学会的目标。

以统编语文教材字词句的教学为例进行说明。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要求学生在“阅读时,关注有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第二单元要求学生“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第七单元要求学生“感受课文生动的语言,积累喜欢的语句”。从这些单元中对词句的训练要求来看,从“关注”“理解”“感受”“积累”这些词语中可以看出,教材对词句学习的要求是有着一定的逻辑顺序的,是逐步提升的。教师把握好教材的逻辑起点,在制订教学目标的时候就不会越位或者缺位,从而有利于语文教学的顺利推进。统编语文教材对知识内容的编排是有着其自身规律的,教师把握好教材的逻辑起点,从整体上对教学进行统筹规划,能使教学内容的设计更加贴合学生的学习需求,更能促进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提升。

二、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

关注学生的需求可以帮助教师及时发现学生在课堂中的学习状态,发现学生在面对挑战性问题时潜能能否充分发挥,以及学习能否给学生带来满足感与愉悦感。把握这些点之后,教师的教学就会显得更有针对性。

(一)关注难懂的学习内容

关注学生学情不要把教学的关注点放在学生一读就能明白的内容上,而要把关注点放在文本内涵或者语言特色这些学生较难理解之处。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把准教学设计点,让学生学有所获。

如统编语文教材四年级上册《精卫填海》是一篇神话故事,在教材中是以文言文的形式呈现的。教学时,对那些学生借助注释可以自己读懂的内容教师就不需要细致讲解。而对《精卫填海》这个神话故事中所蕴含的思想情感,由于学生大都不太理解,教学时教师就可以从上古神话引入,让学生明白《精卫填海》所蕴含的神话精神是人类最本质、最永恒的东西,有对生存的恐慌、对生命的珍惜,还有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的精神品质等,这主要是先民在最基本的生产生活中产生的文化意识。

课堂中,教师关注学生难以理解的内容,找准教学的生长点,“对症下药”、精准施教、答疑解惑,让阅读教学显得更加有效。

(二)關注学生提出的问题

疑是知之始。学生有了疑问,敢于提出来,并在教师的引导下解决问题、获得知识,就能提升学习能力。

统编语文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是提问策略单元,鼓励学生在阅读中提出自己的问题。教学时,教师要关注学生问题的提出,并随着教学进程的发展引导学生逐步解决问题,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如教学《梅兰芳蓄须》一课,教师要求学生借助学习提示默读课文,想一想梅兰芳拒绝为日本人演戏都用了哪些办法,在这个过程中他曾经历了哪些危险与困难。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一边读一边思考,探究问题的答案。在探究过程中,有的学生提出问题:“梅兰芳蓄须和演戏之间有什么关系?”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让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在学生经过讨论仍然不得其解的时候,教师告诉学生:“梅兰芳是京剧演员,他在戏台上唱花旦,扮演的是女性角色,所以他一旦蓄须,就不能演戏了。”教师鼓励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问题,并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梳理筛选。当学生明白梅兰芳蓄须与演戏之间的关系后,他们对课文的理解也就更加深刻了。

统编语文教材非常重视对学生提问能力的培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关注学情就是要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予以特别关注,对学生的问题进行归纳和筛选,引导学生就有价值的问题进行探究,让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真正走进阅读的深处,实现阅读品质的提升。

(三)关注课堂中生成的问题

著名教育家叶澜教授指出:“要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课堂教学……要把个体精神生命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这段话充分表明了动态生成在课堂中的重要性。由于课堂中学生的表现情况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多变的,所以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关注课堂生成,并不断调整教学行为,以促进精彩课堂的形成。

如教学统编语文教材四年级上册《西门豹治邺》一课,教师紧扣本单元的语文要素,让学生默读课文,给课文划分层次,拟定各部分的小标题,使学生对课文内容形成大致的了解。在简要复述课文的环节,有学生提出:“我觉得西门豹作为邺县的一个大官,他在调查民情时对巫婆和官绅的做法已经有所了解,知道巫婆和官绅不是好人,就该直接下令把他们抓起来,根本不用那么麻烦。”对于学生的阅读感受,教师没有直接给予肯定或者否定,而是把它当作一个可供学生交流探讨的话题,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在讨论与交流中,学生对西门豹将计就计,破除当地封建迷信的做法有了充分的了解并给予了肯定。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时刻关注学生知识经验变化的情况,敏锐捕捉值得交流探讨的生成性问题,使其成为促进学生学习新知的生长点,有利于激活学生的思维,让课堂教学焕发出别样的光彩。

三、注重学生的学习反馈

学习结果是课堂中学生学习情况的反馈。通过学习反馈,教师能够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依据学情来确定哪些内容不需要重点强调,哪些内容需要二次强调与巩固,从而使课堂教学更加有效。

(一)精准设计检测练习

阅读教学中,教师依据教学目标设计课堂练习,对学生进行学习检测,评估学生的学习情况,体现出学练结合的教学原则,能使学生的学显得更加扎实有效。

以统编语文教材三年级下册《纸的发明》的教学为例,基于本单元“了解课文是怎么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的”这个语文要素,教师把课后练习一(见图1)作为检测学生学习情况的评判标准。

这道题指向单元教学目标,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完成情况来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估。这样的评价练习对学生来说,不拔高、不降低,促进了教学目标在课堂中的落实。课后练习作为教材助学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检测学生学习效果方面具有便利性、针对性、易于操作等特点。随着学生阅读的深入,教师适时呈现课后练习内容,一方面可以实现对学生阅读能力的检测,另一方面可以把课后练习与阅读教学有机结合起来,避免为了练习而练习现象的产生,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获得知识与能力的提升。

(二)注重讲练结合

目前,语文课堂教学中经常会出现阅读教学与课堂练习分家的现象,不利于语文要素在课堂中的落实。注重课堂练习同教与学活动的融合,有助于教师及时获得学情反馈,优化教学设计,达到提升教学质量的目标。

如统编语文教材五年级下册《威尼斯的小艇》所在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体会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的表达效果”,而本课需要达成的教学目标是体会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在文中的表达效果。基于此,教师可以把教与练有机结合起来,设计教学环节:(1)默读课文,说说课文主要写了小艇哪方面的内容。小艇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是什么?(2)画出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的地方,品读这样表达的好处。(3)结合课后“閱读链接”,想想三位作家在描写威尼斯时在表达方式上有哪些相似之处。教师把体会动静结合的表达效果融入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一边读一边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体会不同作者不同的表达效果,在读、品、练中达成了教学目标。这个过程中,练习成了教师评判教学目标是否达成的主要依据,改变了传统的教师一讲到底的教学模式,深化了学生对阅读内容的认知,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收到了显著的教学效果。

(三)评价需合乎教学标准

阅读教学中,教师一般对教学目标的设计比较重视,而对目标达成的情况很容易忽视。教师要设计与学生学情相吻合的评价标准,并对学生的学情做出精准分析,以达到对教与学的完成度的清晰的认识。

以统编语文教材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习作:身边那些有特点的人》这为例,教师在对学生的习作进行评价的时候,不能只关注文章的长短,只要学生的文章条理清楚、句子通顺,能够把自己身边熟悉的人的特点写清楚就算达到了本次习作的要求。教学评价只有与本次的教学要求相吻合,才能对学生做出最为精准的判断,才能真正落实教学目标。

综上所述,学情包括与学生生活、学习相关的一切因素。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站在学生立场,从学情出发展开教学,可以充分体现出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的良好互动,提升语文课堂教学质量。

[ 参 考 文 献 ]

[1] 季希虎.学情视角下的小古文教学实践与思考[J].语文教学与研究,2020(16):142-143.

[2] 梁丽娟.基于体式与学情的小古文教学设计与思考:以统编版六年级上册《伯牙鼓琴》为例[J].语文教学与研究,2020(7):79-82.

(责编 刘宇帆)

猜你喜欢
反馈需求起点
弄清楚“起点”前面有多少
起点
我的“新”起点
对“未来教室”的初步探索
妙用“表扬”和“忽视”
我国少儿图书的供给与需求关系探究
企业文化与人力资源培训的关联性分析及阐述
媒介融合背景下的分众传播与受众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