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书院:元代北方的理学重镇

2023-08-10 09:54白云敏
北京档案 2023年7期
关键词:理学太极书院

白云敏

说起书院,人们马上就会想到江西的白鹿洞书院和湖南的岳麓书院,而北京作为今天的国家教育中心城市,高校、科研院所林立,在历史上也曾出现过许多著名的书院。尤其元代是北京古代书院发展的重要时期,元大都(今北京)作为元朝的首府和文教传承的重镇先后创办了太极书院、谏议书院和文靖书院等多所书院,其中以太极书院的名气最大。它是大蒙古国入主中原以后创办的第一所书院,太极书院作为高层次的著名书院,可以说是元代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1]意义非常重大。

一、太极书院的创立

太极书院创办于元朝统一中国之前的大蒙古国时期,由于当时还没有建大都城,太极书院设在原金朝的中都城内,中都亦改名为燕京(今北京)。元初名儒郝经在《太极书院记》中记载,太极书院创办的具体时间是“庚子辛丑”间,“庚子辛丑”即公元1240年至1241年。明末清初政治家孙承泽认为,窝阔台汗八年也就是公元1236年[2]是太极书院的初建期,当今学者多沿袭他的观点。当代历史学家侯外庐则认为1236年实际上只是太极书院的主讲人赵复到达燕京的年份,虽然他到达燕京后就已经开始小规模的游学活动,但是太极书院还尚未建立。太极书院建立的时间应以当时郝经的记载为准,因为他曾在太极书院学习。

太极书院以“太极”命名,目的在于“推本而谨始也”[3]。北宋理学奠基人周敦颐提出“无极而太极”的观点,他认为宇宙的起点是太极,太极书院成立的初衷是“明道”,而道则发端于“太极”。书院以此为名其实是为了表明书院的办学宗旨和理念——传授理学。此外,创立太极书院还有一定的政治因素,在蒙古与南宋战争期间,南宋理宗为了维持动荡不安的统治,大力倡导程朱理学及其书院,将理学思想抬到正宗地位,并使之得到长足发展。为与南宋政权争土夺民,蒙古统治者开始重视发展文化教育和书院。

太极书院的创始人为杨惟中及其副手姚枢。杨惟中,字彦诚,金朝末年在蒙古军队南下今张家口阳原时被俘虏。此时,尚在童年的杨惟中便丧失父母,成了孤儿,之后成为窝阔台汗的侍从。他酷爱读书,因有胆识,有谋略,被窝阔台器重,长大后仍被赏识重用,身居要职。窝阔台汗七年(1235)冬,蒙宋交战,杨惟中受命随军,并担任军前行中书省事一职。他与姚枢一路寻访各路英才,搜罗名士数十人和大量程朱理学著作,把获得的八千余卷图书送往燕京,随后建立了太极书院,以赵复、王粹等当时名儒为师,讲授经学。[4]太极书院的建立是程朱理学在燕京地区系统传播的开始,燕京也因此成为当时北方地区的儒学中心。

二、太极书院的办学

太极书院的创建,旨在“继学传道”,弘扬宋儒理学,办成与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齐名的大书院,以期发挥先声夺人、一马当先的作用。太极书院内设置周子祠,祭奠理学奠基人周敦颐,并供奉理学名士程颐、程颢、张载、杨时、游酢、朱熹等六人,将《太极图》《通书》《西铭》等理学巨著镌刻于书院墙壁之上,以供学子瞻仰。与之相对应的是太极书院的教学内容同样也是周敦颐、程颢、程颐、朱熹等人的理学著作,由此也展现出太极书院以传播理学为己任的办学宗旨。书院以当时著名的理学家赵复为主讲,各地儒士纷纷慕名而来请教、交流儒学。太极书院选徒的主要标准是“俊秀有识度者”[5],也就是要才智出众、特别优异,并且腹有诗书、学识广博,当时在太极书院听赵复授课的学生就有一百多人。此外,杨惟中、姚枢等发动弟子将程朱理学著作刊刻于今河南辉县苏门山并开馆讲学,慕名而来的学子也有很多。太极书院鼎盛时期的办学规模和学术水平一度超越了在元大都的国子学。

太极书院作为北方理学重镇,培养了大批理学人才,许衡、郝经、姚枢、窦默、刘因等是其中的佼佼者,后来都成为名噪一时的理学大家,至元末,多列祀于书院、祠堂,深得后世尊崇。特别是许衡被元代学者尊称为“儒宗”“儒师”,有“北有许衡,南有吴澄”之说。[6]许衡深得赵复之学奥义,确立朱熹《四书集注》成为元朝科举的范本,为朱熹之学成为官方哲学做出了重要贡献。太极书院不仅培养了一大批理学家,而且促进了南北学术文化交流,使产生于南方的程朱理学在北方各地传播开来,为华夏文化的传承做出历史性贡献。

太极书院经过了鼎盛发展期后,随着官学的普遍恢复和金中都的废弃从而逐渐走向衰落,最终销声匿迹,具体时间尚不得而知。值得关注的是太极书院与地处今北京的另一书院文靖书院存在着密切的传承关系。文靖书院位于今天北京房山西南七十里的云居寺附近,由赵密创建。赵密是房山人,属于本地士大夫,时任总管。赵密曾师从刘因游学,之后回到家乡建立了文靖书院,用其所学教授乡人。文靖书院内部设立祠堂祭祀刘因,刘因是元代著名思想家,理学方面的成就颇丰,在北方学术影响力很大,进而形成了以他为代表的精修学派。明末清初思想家黄宗羲将刘因、许衡和吴澄合称为元代“理学三先生”[7]。刘因初随赵复于太极书院读书,故太极书院和文靖书院在学术上是一脉相承的,都致力于程朱理学的传授。

三、赵复与太极书院

对太极书院的发展至关重要的一个人便是他的主讲人赵复。赵复字仁辅,今江西德安县人。在蒙古与南宋的第一次战争(1235—1241)中,杨惟中命姚枢笼络南方名士,蒙古军队在攻破德安后,俘获了被时人称为“江汉先生”的南宋大儒赵复。姚枢通过与赵复的交谈认为他是个“奇士”,非常欣赏他的才华,保全了他的性命,并邀请他一起前往大蒙古国。赵复“以九族俱残,不欲北”[8],即由于自己的家族都遭到蒙古军队的杀戮,因此一开始并没有答应姚枢北上的要求,但姚枢并没有放他离开。然“枢恐其自裁,留帐中共宿”[9],为了使赵复没有机会自杀,姚枢与他同吃同睡。有一天晚上,姚枢一觉醒来发现赵复并不在自己身边,便立刻起身骑马外出寻找,仍然没有找到。后來,终于在江边找到了蓬头跣足,正准备投水自尽的赵复。姚枢及时制止了他,并晓以利害,经过再三劝说赵复这才勉强放弃寻死的念头。赵复为答谢姚枢的知遇之恩把自己收藏的全部理学著作赠予姚枢,并答应与他一同前往燕京。“尽管赵复同意北上,但心情仍然是沉痛、迷惘的。”[10]赵复到达燕京后,虽然太极书院尚未创建,但他已然开始传播程朱理学,诸多学者纷至沓来。

杨惟中十分敬佩赵复的为人和学问,在太极书院筹建之际便决定让赵复担任书院掌教。经过赵复和众人的多年努力,程朱理学在北方逐渐得到广泛传播。在这一过程中,赵复的理学成就主要包括《传道图》《师友图》《希贤录》和《伊洛发挥》四部理学著作。《传道图》是赵复为了更加详细清晰地讲述从伏羲、神农、尧、舜经过孔子、孟子再到周敦颐、张载、朱熹等人,几千年来一脉相承的儒学、道统而作,而且还在其中列举了宋代名儒的著作目录,使太极书院的学生们查阅起来更加方便。《师友图》是为表达他继承朱熹志向的理念,将所知的分散在大江南北的53位朱熹门生的踪迹汇集在一起而创作的。《希贤录》和《伊洛发挥》是分别由伊尹、颜渊等圣贤的言传身教和赵复自己多年来研究理学的心得整理而成的。这些著述向元朝君臣描述了程朱新儒学的大概轮廓,[11]对理学宗旨和源流的传播起到重要作用,但令人惋惜的是都没有被流传下来。

赵复在太极书院传授的理学,给当时的北方儒士带来耳目一新的感觉。“北方知有程、朱之学,自(赵)復始”[12],“河北之学,传自江汉先生”[13],可以说赵复为程朱理学在北方的系统传播起到奠基作用,可见他对太极书院的发展和元代理学传播的贡献是巨大且深远的,无愧于“道北第一人”的称号[14]。清雍正二年(1724),鉴于他在理学上的贡献,赵复入祀文庙,被称为先儒。

创建于今北京的太极书院虽然存在时间不长,但在当时的社会影响力非常大,一方面对理学的传播、学术交流起到积极作用,为元朝培养了很多骨干力量;另一方面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为多民族文化共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在元、明、清三朝,作为全国政治文化中心的北京,书院与府学、国子监一起构筑了从中央到地方、从官学到私学较为完备的传统教育体系,共同为传统教育在北京的发展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北京古代书院走过了千年,它们承载着厚重的文化内涵,在清朝末年西学东渐之风的影响下逐渐改为学堂,然而它们留给世人的文化遗产却永不泯灭。

注释及参考文献:

[1]王学珍.北京高等教育史(上)[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10:37.

[2]孙承泽.天府广记(上)[M].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2:31.

[3]郝经撰.郝文忠公陵川文集[M].秦雪清,点校.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6:373.

[4]曹子西,王岗.北京通史(第五卷)[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12:227-228.

[5]朱耀廷.北京文化史研究[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5:295.

[6]中国孔子基金会.中国儒学百科全书[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685.

[7]张岱年.中华思想大辞典[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1:866.

[8][9][12]宋濂,等.元史[M].北京:中华书局, 1976:4314,4314,4314.

[10]魏崇武.赵复理学活动述考[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1):81.

[11]李申.中国儒教史(上卷)[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570.

[13]黄宗羲.宋元学案[M].北京:中华书局,1986: 2994.

[14]孙建平.赵复和太极书院对元代理学发展的促进[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32.

作者单位: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猜你喜欢
理学太极书院
太极
游太极洞
朵云书院黄岩店
文理学人
『太极+』,未来可期
《吉林大学学报(理学版)》征稿简则
白鹿洞书院记
郑州大学学报(理学版)
理学
书院讲习一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