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位交换干预在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治疗中的应用效果研究

2023-08-11 05:18朱丽琴辛丽琴刘丽春
全科护理 2023年22期
关键词:肺泡体位气道

朱丽琴,辛丽琴,刘丽春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是由多种因素或某种急性感染因素造成的新生儿急性呼吸困难,主要症状为进行性呼吸困难及呼吸衰竭等[1-2],其诱发因素主要为新生儿肺表面活性物质缺乏,进而导致患儿肺泡出现进行性萎陷,主要表现为患儿出生时哭声无异常,渐渐出现呼吸不规则、呼吸困难以及呼吸暂停等现象,及时供氧也无法缓解[3-4]。临床上一般使用肺表面活性物质进行治疗,但此方法的治疗效果受患儿体位的影响较大,因此需要科学有效的干预措施进行辅助治疗;常规干预因其干预方案普适性较强,因此在临床应用较为广泛;但其对于新生儿适用性不强。有研究表明,新生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治疗期间使用体位干预进行辅助治疗能够明显提高治疗效果[5]。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讨体位干预应用于NRDS患儿的价值。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新生儿监护病房(NICU)2019年1月—2021年12月收治的80例NRDS患儿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1)符合临床NRDS的诊断标准[6];2)患儿存在三凹征、呼吸困难及呼吸性呻吟等症状;3)患儿家属均知情,并签署同意书。排除标准:1)患儿血流动力学不稳定;2)患儿颅内出血;3)患儿合并重要脏器功能不全。本研究已得到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儿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40例,男女均为20例;胎龄28~40(34.25±3.42)周;出生到发病时间为1~2(1.52±0.15)h;出生时体重为2 360~2 759(2 559.25±49.59)g。观察组40例,男21例,女19例;胎龄28~42(33.95±3.39)周;出生到发病时间为1~3(2.25±0.22)h;出生时体重为2 379~2 799(2 560.85±50.60)g。两组患儿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所有患儿均给予常规治疗,主要有保持呼吸道通畅,纠正微循环,治疗原发病,控制感染,防止出血,维持血糖、血压水平稳定及酸碱度、水电解质平衡,给予营养支持等。

对照组患儿采用常规干预。1)为患儿进行气管插管辅助通气,采取肺保护性策略,通气量选择小潮气量:4~6 mL/kg。辅助通气时间为每次2 min,氧浓度控制在30%~35%。通气期间,密切关注患儿病情变化,随时进行呼吸机参数的调整,维持血氧饱和度在90%~95%。2)使用猪肺磷脂注射液(固尔苏)进行治疗,给药6 h后为患儿进行吸痰,且注意定时清洁患儿皮肤,每日1次。3)为患儿家属介绍此病相关知识,与家属保持良好沟通。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体位交换干预。医护人员为患儿取舒适体位,防止受压,将患儿头部抬高15°~20°,交替使患儿头部偏左或偏右。体位变换模式均由医护人员徒手进行操作,另需1名医护人员保护呼吸机管路,防止脱出,并协助摆放患儿头部;另有2名医护人员从旁协助,托起患儿改变体位,按照俯卧位—右侧卧位—仰卧位—左侧卧位—俯卧位顺序进行。1)患儿体征平稳后采用俯卧位,其身体及躯干呈俯卧状态,头偏向一侧,2 h后变为仰卧位,上肢朝上头偏向一侧,保持时间为2 h,侧卧位时间为0.5 h。在体位变换过程中医护人员注意固定患儿气管插管,为患儿进行翻身时切记关闭尿管后再进行翻身,结束后全面查看患儿导管状态。两组均干预2周。

1.3 观察指标

1)动脉血气指标:干预前后分别采集患儿动脉血1~2 mL,使用血气分析仪对患儿动脉血氧分压(PaO2)、酸碱度(pH值)、吸入气中氧浓度(FiO2)及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进行分析。pH值参考范围为7.35~7.45;PaO2为95~100 mmHg;FiO2为50%~60%;PaCO2为35~45 mmHg。2)呼吸动力学指标:干预前后分别检测并比较两组病人内源性呼气末正压、静态顺应性水平以及气道阻力。3)治疗和预后情况:比较两组患儿入住重症监护室(ICU)时间、机械通气时间、住院时间、治疗28 d死亡率及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发生率。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动脉血气指标比较

干预后,观察组患儿pH、PaO2、FiO2均高于对照组,PaCO2低于对照组(均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儿动脉血气指标比较

2.2 两组患儿呼吸动力学指标比较

干预后,观察组患儿气道阻力、内源性呼气末正压均低于对照组,静态顺应性水平高于对照组(均P<0.001)。见表2。

表2 两组患儿呼吸动力学指标比较

2.3 两组患儿治疗及预后情况比较

干预后,观察组患儿入住ICU时间、机械通气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VAP发生率、28 d死亡率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儿治疗及预后情况比较

3 讨论

NRDS属于新生儿科常见疾病,主要是因为患儿肺表面活性物质缺乏导致的肺不张及肺毛细血管-肺间质高渗透性疾病,其主要并发症为气胸、氧中毒和恢复期动脉导管开放[7-8]。多发于早产儿和足月儿,发病率高,没有特定的好发区域和季节,母体患有糖尿病、剖宫产及早产都可能诱发此病[9-10]。临床上一般采取对症药物治疗并采用科学的干预方式进行辅助治疗。常规干预通过机械通气、吸痰配合药物治疗有效缓解了病人的呼吸问题,但其效果受患儿体位变化影响较大,从而影响患儿的整体治疗效果[11-12]。体位干预是通过纠正患儿体位来对患儿进行辅助治疗,以此提高患儿的治疗效果。

呼吸力学有益于发现病情变化以及指导呼吸机合理应用,气道阻力能够较好地反映气道阻塞情况,内源性呼气末正压指呼气末陷进肺泡而产生的正压,静态顺应性代表胸腔压力变化对患儿肺容积的影响,这些指标都能切实反映患儿呼吸力学的变化[13]。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后观察组患儿内源性呼气末正压以及气道阻力低于对照组,静态顺应性高于对照组(P<0.05)。提示在常规干预基础上增加体位交换干预能够有效优化患儿呼吸力学指标。气管插管和吸痰干预可有效清除患儿气道痰液,改善患儿肺通气情况,进而促进患儿呼吸功能的恢复[14]。体位交换干预通过改变患儿体位使药液均匀分布于患儿肺泡表面,使药物最大限度发挥作用,从而改善患儿呼吸功能;且体位改变使患儿胸腔的容量扩大,增加了患儿通气量,同时调节了患儿肺依赖区通气血流灌注,以缓解患儿纵隔及心脏对肺部产生的压迫,进而改善了患儿胸壁的顺应性及呼吸功能,优化了呼吸力学指标。

肺氧合功能恢复是患儿病情恢复的重要条件;血气指标(pH、PaO2、FiO2以及PaCO2)是临床上用来评价病人肺氧合功能的常用指标,能够实时反映患儿的肺氧合功能变化[15]。结果显示,干预后观察组患儿PaO2、pH、FiO2高于对照组,PaCO2低于对照组(P<0.05)。提示常规干预联合体位交换干预能够明显改善患儿肺氧合功能。肺表面活性物质附着于患儿肺泡表面可以降低患儿肺泡表面张力,使患儿肺泡功能保持稳定,预防肺泡塌陷的发生,从而改善患儿肺氧合功能;且机械通气和吸痰能够有效清除患儿气道堵塞物,提高患儿肺泡通气量,进而提高患儿摄氧量,改善患儿肺功能[16]。体位交换干预通过改变患儿体位来改善患儿病情,由于俯卧位时进行机械通气能够增加残气量,改变了患儿胸膈肌的运动方式和位置,有益于患儿胸腔分泌物的引流,从而改善患儿机体的血氧供应;且俯卧位能够使患儿体内水肿液进行重新分布,促使患儿肺内的气体重新分布并使已经萎缩的气泡复张,进而改善了患儿全肺的通气状况,有效改善了患儿的肺氧合功能[17]。

治疗和预后情况能够切实反映患儿病情的恢复状况;28 d死亡率和VAP发生率能够反映患儿治疗后的恢复情况;入住ICU时间、机械通气时间、住院时间能够反映患儿的恢复时间长短[18]。研究显示,干预后观察组患儿机械通气时间、入住ICU时间、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28 d死亡率、VAP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提示体位交换干预联合常规干预能够有效降低患儿并发症发生率并加快患儿病情改善。通过患儿的体位变换能够实现肺表面活性物质在患儿肺表面均匀分布,从而能够对患儿的肺泡细胞进行合理保护。段冬仙[19]的研究表明,俯卧位通气通过有效改善病人肺氧合功能,从而显著减少患儿VAP发生。从俯卧位到仰卧位的变换将患儿胸腔容量扩大,增强了患儿的肺通气功能,而通气效果的增加明显减少了患儿28 d死亡率;且对患儿胸壁顺应性的及时改善有利于促进患儿胸部发育;仰卧位用药最大限度地降低了对患儿的刺激性和损伤,同时经常变换体位缓解了患儿长时间保持相同体位的不适感[20]。郭凤娟等[21]的研究与本研究结果一致;但本次研究纳入讨论的指标较少,使得体位交换干预对NRDS患儿的影响研究不够全面,后续将增加纳入指标对本次结果进一步研究。

综上所述,常规干预联合体位交换干预对NRDS患儿的影响显著,能够改善患儿肺氧合功能和呼吸功能,降低患儿并发症发生率,促进患儿身体恢复。

猜你喜欢
肺泡体位气道
无声的危险——体位性低血压
经支气管肺泡灌洗术确诊新型冠状病毒肺炎1例
导乐陪伴联合自由体位在产妇分娩中的应用
《急诊气道管理》已出版
肺泡微石症并发气胸一例报道并文献复习
钙结合蛋白S100A8、S100A9在大鼠肺泡巨噬细胞中的表达及作用
《急诊气道管理》已出版
《急诊气道管理》已出版
《急诊气道管理》已出版
类肺炎表现的肺泡细胞癌的临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