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写结合,建构语文高效课堂

2023-08-13 03:44广西南宁市友爱小学530000陈健菲
小学教学参考 2023年13期
关键词:建构文本教材

广西南宁市友爱小学(530000) 陈健菲

读写结合的教育方式,究其本质是一种综合性的教育模式,即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理清阅读思路,掌握行文顺序和写作方法,将学到的知识加以整理和运用,呈现在自己的习作中。读写结合不是单向的以阅读带动写作,而是阅读和写作的双向沟通。小学阶段是提高学生写作兴趣和培养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关键时期。教师要顺应教育发展的趋势,看到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有机融合的优势,以学生发展为立足点,通过读写结合提升语文教学质量。

一、基于读写结合建构语文高效课堂的重要性

(一)培养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以下简称“语文新课标”)明确了语文四大核心素养,即“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和“审美创造”。这对当下的语文教育提出了新要求。四大核心素养的发展依赖于阅读和写作的有机融合。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感受作者的写作手法,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获得审美享受;在写作实践中融合文本阅读中学到的写作技巧和写作方法,锻炼语言运用能力和思维能力。将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融合,能够使学生认识到阅读的重要性,并在写作中做到有理可依、有迹可循,切实提高语文综合素养。

(二)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关键举措

学生的阅读行为贯穿于整个学习阶段,阅读能力是学习语文以及其他学科知识的基础。语文新课标针对不同学段学生的阅读量做出了明确规定,还提出了“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的阅读建议。由此可见,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是语文教学任务的重中之重。但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语文阅读教学出现了“走马观花”式的现象,教师的讲授浮于表面,学生的理解不够深入,没能体现阅读教学的真正意义。只有深化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探索文章的内涵与主旨,才能达到阅读融合写作的教育目标,并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的阅读水平;同样,读写结合的教育理念也能促使学生主动挖掘学习资源,开展课外阅读和自主写作,在独立思考中拓展阅读的广度与深度。

(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必要保证

学习兴趣直接关系到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课堂学习效率。小学阶段学生注意力不集中,很难长时间保持学习专注力。随着年级的升高和学习内容的增多,阅读难度和写作要求也相应提升。很多学生会逐渐丧失学习语文的兴趣,甚至产生排斥心理。为此,教师要尊重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进一步优化语文教学模式,唤醒学生的学习热情。在读写结合的背景下,教学内容变得丰富,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激发,师生交流变得顺畅,教学效果得以凸显。

二、基于读写结合建构语文高效课堂的实施策略

(一)开展群文阅读,延伸写作素材,建构发展性高效语文课堂

群文阅读不同于传统单一篇目的阅读,它将多个关联的文本以主题的方式进行组合,让学生不再围绕单一文本机械地反复阅读。群文阅读的教学方式拓宽了学生的阅读领域,增强了文本的整合性和归纳性,以同一主题引领不同文本,使学生在阅读不同文本的过程中,积累丰富的阅读资源,获得了不同的阅读体验,在挖掘写作素材的基础上激发了学生的写作灵感,拓展了学生的写作思路。

如统编语文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24 课《延安,我把你追寻》,作者以有力的笔触为我们展现了伟大的革命精神,同样也给延安这一革命圣地赋予了神圣的色彩。教师可以以这篇课文为基础,选取贺敬之的《回延安》、杜鹏程的《保卫延安》片段和莫耶的《延安颂》开展群文阅读教学。虽然三篇文章都以延安的红色精神为主题,但是学生在阅读中能够积累不同题材的写作资源。贺敬之的《回延安》,全诗以“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的信天游方式,展现延安的崭新变化;杜鹏程的《保卫延安》作为经典长篇小说,气势恢宏地再现了延安保卫战的历史画面;莫耶的《延安颂》还被编写成歌曲,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欣赏歌曲的过程中体会优美的诗句。开展群文阅读,能够在提高学生阅读量的同时,帮助学生积累有关革命精神的写作素材。

再如,统编语文教材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第27 课是安徒生的《海的女儿》。经典的童话故事既能发展学生的联想与想象能力,又能有效地提升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逻辑思维能力。教学时,教师可以选取《丑小鸭》《坚定的锡兵》和《老路灯》开展童话故事的群文阅读教学。学生在阅读《丑小鸭》时,感受到丑小鸭蜕变后的美丽,明白了不可以貌取人的道理;在阅读《坚定的锡兵》时,理解了锡兵历经苦难却不改初心的坚定与顽强;在阅读《老路灯》时,被老路灯勤劳一生和无私奉献的精神所感动。在童话故事的阅读中,学生不仅积累了拟人、比喻等写作手法,还强化了阅读体验,这凸显了语文学习中的人文关怀。

(二)培养阅读习惯,形成读写交互式思维,建构协同性高效语文课堂

读写结合不仅仅是教师的一种教学理念,还是学生的一种思维习惯。教师要在阅读实践中融入写作思维训练,以口语表达或片段写作的方式来训练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这样,以阅读引领写作,以写作融合阅读,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在今后的阅读过程中主动地衔接写作环节,形成交互式读写思维。

如统编语文教材三年级下册第25 课《慢性子裁缝和急性子顾客》的篇幅较长且情节曲折多变。在教学时,教师可以在合适的环节引导学生进行片段写作。如学到文章的最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当顾客知道慢性子裁缝还没有开始裁料时,顾客的内心想法是什么?此时他会说些什么呢?”利用这一话题让学生展开合理想象,并进行片段写作:“如果将二者性格互换,你觉得故事应该怎样发展?将自己的猜想整理成文字形式。”这样,通过思维整合,强化了学生的读写交互式思维。

再如,统编语文教材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19 课《小英雄雨来(节选)》,故事记录翔实得当,情节跌宕起伏。教师在引导学生梳理故事情节时,在读文章的第一部分时,让学生总结此时自己心目中雨来的形象;在读到第二部分“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这句话时,让学生思考这句话的含义并写下自己的感悟;在读文章最后,大家误以为雨来被鬼子杀死和故事结局发生反转时,引导学生将自己的心情写在旁边。通过多样化的写作训练,让学生在阅读中思考,自然而然地将写作教学与阅读教学有机结合,促进了学生读写交互式思维的发展。

(三)强化对比阅读,积累多样写作技巧,建构工具性高效语文课堂

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学生在读写结合背景下掌握阅读技巧,明确写作手法,体现了语文学习的工具性。对比阅读最大的创新点就在于突出了文章的色彩与情感,能让学生在比较探讨中发现文章语句的优点,掌握作者的写作技巧和写作方法。在对比阅读中鉴赏写作手法的优势,能够促进学生深入研读文本,有助于学生积累丰富多元的写作手法,为自己的写作实践提供理论支撑。

如在统编语文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1课《观潮》中,作者生动形象地再现了钱塘江大潮的气势磅礴。教师引导学生将文章第四段的“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和修改后的句子“白色的浪潮越来越近,齐头并进,浩浩荡荡”进行对比阅读,感受比喻修辞手法的妙用,让学生思考“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这句话能否删去并且说明原因,让学生建立多角度写景的思维习惯,调动听觉、视觉等多感官去感受画面的生动性。在对比阅读中,学生体会到了修辞手法的魅力,学会了多角度去描摹场景的特点。

再如,在统编语文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15 课《搭船的鸟》中,作者描写了翠鸟的色彩斑斓和动作迅猛。文章第二段写翠鸟的羽毛、嘴巴、翅膀都是彩色的,但是作者在开头也写了这是“一只彩色的小鸟”。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这句话是否赘述,如果删掉是否会影响文章的表达效果。在对比阅读中,学生明白了这句话具有总结作用,凸显了作者由整体到局部的清晰的写作思路。对比阅读为学生下一步描写事物提供了鲜明的行文思路,帮助学生建构了清晰的写作逻辑。

(四)注重读书笔记,深化阅读情感体验,建构人文性高效语文课堂

语文的工具性体现在对方法与技能的培养上,人文性则体现在深化学生阅读体验和阅读感悟方面。学生在阅读结束后,会与文本产生强烈的共鸣,此时是读写结合的最佳时机,而且在有感而发的基础上可以避免学生无事可写、内容空洞的现象。读书笔记是读写融合的最佳载体,学生完成文章或书籍的阅读后,会产生强烈的抒情欲望。此时,读书笔记既能帮助学生及时巩固阅读认知,又能适当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所以,加强读书笔记的训练也是促进读写结合的重要途径。

如在统编语文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22课《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学习中,学生了解到周恩来年少时的强国志向。为进一步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教师让学生完成一篇读后感,抒发对周总理的崇敬之情,思考作为新时代的少年,这个故事给予了自己怎样的启发,并且在写作实践中抒发自己的家国情感与民族情怀。

统编语文教材的编排充分体现了整本书阅读的重要性,每册书都会设置“快乐读书吧”板块。如统编语文教材四年级上册的“快乐读书吧”就要求学生阅读中国的和世界的神话故事。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广泛阅读的基础上完成阅读笔记。例如,学生可选择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后羿射日”和“嫦娥奔月”的故事,以及古希腊神话中“太阳神阿波罗大战巨蟒皮同”的故事、古罗马神话中“月神狄安娜和橡树”的故事展开阅读,在阅读中探究古希腊神话、古罗马神话和中国有关太阳、月亮的神话传说的异同点。这样,以阅读激发学生的写作灵感,在写作中深化学生的阅读思考,能够唤醒学生的人文情怀。

(五)引导阅读模仿,提升语言运用能力,建构指导性高效语文课堂

统编语文教材中的选文都是经典文章,其素材新颖,手法独特且语言优美。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时,可以有意识地给予方法的指导,让学生感受文章的写作特色,并在习作时进行模仿。这样,不仅能有效降低阅读的难度,还能让学生在写作时有参考的方法和对照的范文,帮助学生巩固写作方法,建构语言体系,促进读写的双向融合发展。

如在统编语文教材三年级上册第6 课《秋天的雨》中,作者用优美的笔触生动再现了秋雨的美丽。当教师讲解到“秋天的雨,是一把钥匙。它带着清凉和温柔,轻轻地,轻轻地,趁你没留意,把秋天的大门打开了”这一句时,首先点明句子中比喻的修辞手法,将秋雨比作钥匙,突出秋雨的特点;接着明确比喻的优点,能将事物的特征更加生动形象地展现出来。教师可以让学生模仿文中的句子,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来描写春风或冬雪,在有意识地模仿写作中掌握比喻修辞的要领,为习作润色添彩。

再如,在统编语文教材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14 课《母鸡》的教学中,教师先引导学生了解作者鲜明的情感态度变化,然后点明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指导学生在细致描写其他动植物或人物时也可以多角度刻画其特点。这样,在教学中加强阅读与写作的有效联结,能够促进学生对文本的深入理解,使学生掌握文本的写作方法并运用于自己的习作中。

在读写结合背景下建构高效语文课堂,教师既要教给学生课内阅读的技巧与方法,又要开展群文阅读,延伸阅读领域;既要着力培养学生的读写交互式思维,又要加强读书笔记和阅读模仿训练。切实有效的读写结合途径,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和阅读素养,增强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符合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的要求。教师要站在发展的角度,认清读写结合教育观的价值与内涵,秉持读写结合的教育理念,为语文课堂注入活力。

猜你喜欢
建构文本教材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消解、建构以及新的可能——阿来文学创作论
教材精读
残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构和救赎
教材精读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建构游戏玩不够
紧抓十进制 建构数的认知体系——以《亿以内数的认识》例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