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内容 关注过程 交流提升
——提升阅读教学质量三策略

2023-08-13 03:44江苏泰州市口岸实验小学225300
小学教学参考 2023年13期
关键词:教学内容文本课文

江苏泰州市口岸实验小学(225300) 陈 琪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提升阅读教学质量是教师课堂教学的主要目标。在阅读教学中,有些教师往往会眉毛胡子一把抓、只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而不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导致课堂教学质量低下,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那么,怎样才能提升阅读教学质量呢?

一、精心选择教学内容

在阅读教学中,课堂教学质量不高与教师教学内容的选择是有着密切的联系的。在语文教学中,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教学内容的选择不是随意的,而是要根据语文新课标的要求、教材文本的特点以及学生的阅读需要来确定的。只有选择能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生长的内容,才能使学生的阅读更有意义与价值。

(一)关注语言实践

阅读教学中,教学内容的合理选择是高效课堂教学的保证。对同一篇课文,教师选择内容的不同,学生语言实践的出发点与归宿就不相同。怎样才能让教学内容推动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呢?注重语言实践能让学生的阅读更扎实、更有效。例如,教学统编语文教材一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荷叶圆圆》一课时,教师就可以把学习课文内容和语言建构与运用作为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首先,教师让学生朗读课文,提取信息,说说课文主要写了谁,荷叶是它的什么;然后指导学生把这些语言读好。在学生读好课文的基础上,教师提出问题:“课文向我们介绍了小水珠、小蜻蜓、小青蛙、小鱼儿这几个小朋友。你最喜欢哪个呢?向大家介绍一下吧,想一想怎样介绍更有趣。”在教师的鼓励下,有一个学生这样介绍小水珠:她做着躺的动作,眨巴着亮晶晶的眼睛,对大家说“我是小水珠,荷叶是我的摇篮”,说完轻轻地摇起身体来。有了“小水珠”的表演,其他学生得到了启发。“小蜻蜓”扑闪着翅膀飞来了,他做着单腿直立的动作,对大家说“我是小蜻蜓,荷叶是我的停机坪”。就这样,学生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运用语言,巩固了文本内容,让课堂学习生机盎然。语言实践应贯穿整个语文学习过程。课堂上,教师要依据文本内容特点,找到适切的训练点,引导学生进行扎实的语言实践。这样的教学内容符合语文新课标提出的目标要求,有助于高效语文教学的落实。

(二)提出恰当问题

在阅读教学中,怎样才能让学生正确地理解文本的深刻内涵呢?教师要选择好教学的切入点,以恰当的问题来引领学生,帮助学生领会文本的真正意蕴与价值。例如,统编语文教材二年级上册《小蝌蚪找妈妈》一课,有这样两句话:“他们看见鲤鱼妈妈在教小鲤鱼捕食,就迎上去,问……”“他们看见一只乌龟摆动着四条腿在水里游,连忙追上去,叫着……”这两句话中的“迎”“追”各是什么意思呢?教学时,教师应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深入思考。教师让学生仔细观察课文中小蝌蚪遇到鲤鱼和乌龟的插图,说说自己有什么发现。经过仔细观察,学生发现小蝌蚪遇到鲤鱼时是面对面的,所以用“迎”字,而小蝌蚪是在乌龟的后面的,所以用“追”字。这样由提出问题到解决问题,学生结合插图与语境进行理解,学会了理解词语的方法,获得了阅读能力的提升。在阅读教学中,提出的问题要具有一定的思考价值,这样才能让学生在问题的引领下获得对文本内容的深刻认知。教师以高质量的问题作为教学内容,引导学生阅读探究,有助于学生阅读质量的提升。

(三)创设适宜情境

阅读教学中,适宜的情境能帮助学生自然地融入文本情境中,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考中发现文本隐含的语文知识。这样的学习对学生来说才是有意义的,是真正给学生带来自由与快乐的课堂。例如,统编语文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观潮》一课的第3、第4 自然段描写了潮来时的景象。对没有亲自到钱塘江观看大潮的学生,他们很难感受到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教学时,教师可为学生播放钱塘江大潮潮来时的视频,让学生边看边听边想: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潮来时给你怎样的感受。在学生阅读思考后,教师继续引导:“看到潮来时浩浩荡荡、惊心动魄的画面,请根据文中的语言描写,说说作者是抓住钱塘江大潮的哪些特点来描写的?(声音和形状)作者在描写潮来时的景象时,为什么要先写听到的再写看到的呢?作者在描写潮来时的声音方面有哪些变化呢?把描写声音的词语找出来读一读。(闷雷滚动、越来越大、山崩地裂)作者在描写潮来临时是怎样景象?大潮的形状有哪些变化?(一条白线—白色城墙—白色战马)”这样,教师根据文本内容,创设出恰当情境,能拉近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让学生对作者是如何通过声音和形状把潮来临时的特点表达清楚的有了更为具体的认知。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依据文本内容特点,创设适宜情境,并贯穿阅读课堂教学的始终,能有效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深化学生对文本内容的认知,收到显著的教学效果。

二、关注学生学习过程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指导能让学生明确学习路径、正确运用学习方式。学习过程是需要一定的学习方法、规律支撑的。教师遵循学习规律,注重对学生阅读过程的指导,能提升学生的阅读质量。

(一)借助思维导图

阅读教学中,思维导图能让学生的思维过程可视化,使阅读真正发生。尤其是在说明文教学中,思维导图可以帮助学生快速梳理文本脉络,实现学生自主阅读效益的最大化。例如,教学统编语文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太阳》一课,主要任务是让学生聚焦太阳的特点,厘清文章的脉络。课堂上,教师首先让学生用思维导图来梳理太阳的远、大、热的特点以及太阳与人类关系;其次,让学生找出作者是如何介绍太阳特点的;最后,让学生借助思维导图对课文主要内容进行概括。这样,使学生的思维可视化,帮助学生理解文本的内容及结构。在阅读教学中,思维导图等学习支架不仅可以有效降低学生的理解难度,还可以为学生的阅读与思考提供明确的方向,避免学生阅读时偏离航向现象的产生,促进了学生阅读质量的提升。

(二)巧用学习单

学习单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为学生设计的课堂学习活动清单,是学生完成课堂教学任务的参照与凭借。教师要注重学习单内容的设计,为学生的多元化学习与发展提供多种选择的可能,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学习。在教学统编语文教材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我的“长生果”》一课时,教师首先借助预学单让学生读准字音,解决字词问题,初步了解文章中的“长生果”指的是什么,作者为什么以“长生果”为题;然后,让学生交流分享,说说课文中最能引起自己共鸣的是哪一种阅读状态,谈谈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是什么;最后,教师让学生说说自己有没有和作者类似的读书体验,并以“书是我的‘________’”为话题进行学习交流活动。这样,在学习单的引导下,学生学有方向,阅读由课内走向课外,真正学会了读书、学会了学习。

(三)关联学习经验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不断成长与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学生所学内容的关联,让学生的思维真正由表层走向深处,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提升。在教学统编语文教材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十六年前的回忆》一文时,教师就要注重学生相关阅读经验的关联,使学生的阅读走向深入。由于课文较长,教学时要让学生运用提高阅读速度的策略阅读课文。同时,这是一篇革命传统教育类的文章,教师要引导学生回顾学过的同类文章,使学生对黄继光、狼牙山五壮士、方志敏、老班长等革命英雄人物的理解更为深刻,在内心深处树立起革命英雄群像。另外,教师也可以让学生查找关于刘胡兰、董存瑞等先烈的革命事迹,和同伴交流自己的读书感受。注重所学内容之间的关联,能使学生的阅读达到一个更高的层次。

三、品读感悟适时交流

阅读教学既要注重学生对文本语言的品读感悟,又要引导学生对阅读所得进行交流分享,使学生的阅读能力得到提升。

(一)感悟文本语言秘妙

文本解读的核心价值在于在发现文本内部的联系,并对文本中的语言文字进行推敲、揣摩等,真正理解其内涵与形式,并与作者产生思想情感上的共鸣。例如,教学统编语文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四季之美》这篇文质兼美的散文时,教师可以从文本语言入手,引导学生赏析品味,感受语言的精妙。教学中,教师让学生先反复朗读课文,再说说作者笔下的四季各有怎样的特点,作者是怎样表现这些特点的。这样能引导学生感受、理解动静结合描写手法的妙处。在反复品读中,学生明白了作者主要是抓住四季典型事物的特点与情趣进行描写的,读起来令人觉得饶有趣味,回味无穷。统编语文教材许多课文都有自己的特点。对文本表达的秘妙,教学时不仅要让学生感受到,还要注重引导学生进行交流分享。在交流分享中,学生产生思想的碰撞、智慧的沟通,实现阅读经验的共享、思想观点借鉴,从而获得阅读能力的提升。

(二)体悟文本独特情意

统编语文教材中有许多作品是在特定的环境中产生的。阅读教学的过程其实就是由言语作品到语境生成的逆向思考过程。课堂上,教师采取还原语境的方法可以帮助学生体悟文本在表达情意方面的特点,提高阅读教学的效果。例如,教学统编语文教材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祖父的园子》时,通过自主阅读,学生感受到作者的童年是快乐的,作者与园子里的一切都是自由的。这样的自由让学生产生无尽的向往之情。为了让学生真正感受到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意,教师结合课后的“阅读链接”,让学生说说自己读后有了哪些新的感受与体会。要想让学生对文本内容有真正的理解,就要引导学生在文本中走上一个来回。课堂上,教师借助课后“阅读链接”,引导学生重新阅读文本,还原文本的语境,让学生感受到作者对祖父深深的怀念与对童年生活的留恋之情。这样教学,不仅让学生读懂了文本意思,还注重对文本内涵的挖掘,使学生的阅读认知不再停留在表面,而是真正走进文本的深处。

(三)引导学生展开批判性阅读

新课程理念强调阅读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思维的发展与提升,倡导展开批判性阅读,培养学生理性思维和辩证思维能力,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例如,教学统编语文教材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穷人》一文时,在学生读完课文之后,教师提出问题:“从课文中可以看出,渔夫是一个善良的人,桑娜完全可以直接把自己将西蒙孩子抱回家的事情告诉渔夫,根本不需要在家里忐忑、挣扎,你觉得对吗?”这个思辨话题引起学生对文本内容的重新审视。经过思辨性阅读,学生进行了交流分享。有的学生认为,桑娜不能直接把这件事告诉渔夫,因为渔夫实在是太辛苦了,桑娜真的是不想再给渔夫增添麻烦了;有的学生认为,即使桑娜直接告诉渔夫把西蒙孩子抱回家的事,渔夫也会接受的,因为渔夫是一个善良明理的人……这样的分享交流,让学生对人物形象的品析更加深刻、全面。教师结合文本内容特点,提出思辨话题引领学生进行学习交流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让学生尽情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从而对人物形象的理解更加深刻、立体。

综上所述,在阅读教学中,要想提升学生的阅读质量,教师就要精心选择教学内容,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注重对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以及学生之间的交流分享等。这样的教学策略,不仅能促进学生深入解读文本,理解文本的艺术特点,而且能有效发展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猜你喜欢
教学内容文本课文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背课文的小偷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挖掘数学教学内容所固有的美
背课文
“启蒙运动”一课教学内容分析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清末新政”也可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