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贫视角下高职院校学生资助育人效果研究
——以汕尾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2023-08-13 12:13吴宇莹颜玮萱
科学咨询 2023年11期
关键词:资助精准育人

吴宇莹,颜玮萱

(汕尾职业技术学院,广东汕尾 516600)

一、研究背景

教育精准扶贫是我国精准扶贫战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好高校学生的精准教育资助对促进我国高等教育公平与社会公平有着重要意义。从目前已有的文献资料来看,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的研究主要有以下三方面:一是从政策执行者角度研究学生资助政策的执行情况,如资助资金的管理、资助工作的精准宣传、资助工作的信息化程度等。在资助资金的投入与管理方面,我国高校学生资助资金的投入加大,但在资金管理效益方面存在“重投入、轻产出”的问题,无法获得全面、深入的科学反馈[1]。在资助工作的精准化与信息化程度方面,刘畅[2]提出高校可通过树立自媒体理念、构建自媒体平台与创建自媒体资助工作队伍,提升资助管理工作的时效性、互动性和工作技术性。二是从政策目标群体的角度研究资助政策的执行效果,如高校资助对学生学业成绩、消费水平、未来发展的影响。研究发现,助学金可以显著增加学生的课外学习时间,提升学生的学习成绩[3]。此外,马存禄等人[4]通过调查研究,刻画了高校贫困生的消费模式,发现贫困生资助对大学生消费水平仅产生短期效应,而无中长期影响。三是对高校学生资助体系的整体性研究,如通过建立指标分析体系对资助管理工作进行绩效评价,或探索新的高校资助模式等。查方勇等人[5]建立了我国高校国家奖助学金资助管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提出资助管理工作能力、工作业绩及工作态度3个一级指标,并据此细分出11个二级指标和22个三级指标。史凌芳[6]提出了“扶困、励志、强能”三位一体的高校资助模式,并建议学校多维度地开展资助工作,使扶困、励志、强能三者有机结合,发挥1+1+1>3 的效应。

教育部在2015年的工作要点中提出,要“落实和完善学生资助政策”“突出精准资助,坚决查处申请资助过程中的作假、冒领行为”[7],精准资助可具体体现为对象精准、需求精准、形式精准和效能精准[8]。精准资助能帮助学校更好地提升育人效果,使受助学生在国家资助政策的帮助下实现全面发展。此外,在高等职业院校中,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占了很大的比例,贫困程度深,且他们在资助机会、学习情况和就业情况上相对处于劣势[9]。在目前的研究中,关于高职院校学生资助政策的研究相对较少。因此,笔者将基于精准扶贫视角,以高职院校资助政策的育人效果为研究对象,分析高职院校资助政策实施效果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为完善高职院校学生资助体系及提升政策育人效果提供参考。

二、研究设计

(一)问卷设计与调查

为了更好地评估高职院校在学生资助体系下的育人效果,笔者通过发放调查问卷的方式收集相关数据。调查问卷的内容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是学生个人情况及其家庭情况,包含学生的性别、年级、家庭所在地等。第二部分是大学生对资助政策的掌握情况,包括个人对学校资助项目的了解程度、所受资助项目的具体情况等。第三部分为大学生对资助政策的认识情况,包括对资助政策下入学机会、诚信状况、学习成绩、心理情况等方面的认识。第四部分为对现行资助政策的评价及建议。笔者选取的调查样本均来自汕尾职业技术学院,共回收有效问卷392份。其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填写了99份问卷,非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填写了293份问卷。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从问卷调查结果中可以得出以下三个结论。

第一,从总体来看,汕尾职业技术学院在资助工作中获得的学生满意度较高,资助方式基本合理,且政策覆盖面较广。在受过学校资助的学生群体中,30.08%的学生对学校资助工作非常满意,48.12%的学生对学校资助工作比较满意。此外,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学生对本校的资助政策有一定的了解,且70.41%的学生认为学校的奖助学金认定方式合理或基本合理。

第二,高职院校学生资助能增加学生的入学机会和完成学业的可能性。学生资助的政策目标之一是避免学生因经济原因辍学,这也是考量高职院校学生资助政策育人实施效果的指标之一。在受过资助的学生中,39.85%的学生认为“资助项目的资金资助对于获得入学机会及坚持学业有着非常大的影响”,35.34%的学生认为“资助项目的资金资助对于获得入学机会及坚持学业有着很大的影响”。

第三,高职院校学生资助的效果仍有待提高。调查结果显示,汕尾职业技术学院在学生资助的过程中仍存在缺乏诚信、感恩意识淡薄、物质资助与精神资助不平衡等问题,资助育人效果有待进一步提升。因此,本文将着重讨论高职院校学生资助育人效果存在的问题分析和相应的对策。

三、高职院校学生资助育人效果的问题分析

(一)现行资助育人机制不完善

现行的资助育人机制仍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首先,贫困生身份的精准认定问题最为困难。目前,学校认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审核材料主要是由学生自行提交申请表和证明材料,但在实际工作中,学校无法一一核实材料的真实性,且存在地方基层单位未按照流程规范出具证明或伪造贫困证明的现象。在证明材料出具过程中,所出现的操作空间及信息不对称现象会导致“伪贫困生”的产生,这会使得经济弱势学生无法得到资助,或不能达到实际应有的补偿等级。在“对学校今后资助工作改进建议”这一问题中,笔者共收到114条有效建议,其中有22条建议提及“加强信息核实”“给真正贫困的学生资助”“存在虚假信息获取资助名额现象”等内容。

其次,高职院校未在学生资助育人机制中建立一套符合其自身特点的资助机制。在参与调查的学生中,77.04%的学生来自农村,22.96%的学生来自城市。在参与调查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中,超过90%的学生来自农村。高职院校的贫困生不仅占了很大的比例,且贫困程度深,现行的学生资助体系无法与高职学生的资助需求相匹配,各项资助政策体系间缺乏系统性。

(二)资金投入与分配方式有待优化

目前,资助学生的资金主要来源于财政投入,社会与企业捐赠的比例相对较低。即使政府的资金投入占总投入资金的90%,且连年不断增加投入,但资金投入量仍显不足。单一的资金投入方式与缺乏社会共治的资助模式进一步导致了资金投入的不足与结构失衡。

此外,高职院校在资助资金的分配上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学生资助主要采取直接发放奖助学金的无偿补贴方式,而国家助学贷款、勤工俭学等有偿资助方式的占比仍较低。本项目调查显示,仅26.32%的学生申请过国家助学贷款,24.06%的学生参与过勤工俭学。侧重于直接无偿补贴的分配方式可持续性较差,且会加大政府资金投入的压力。同时,这种分配方式不利于培养学生学会自立自强,容易导致受助学生产生安于享乐、“争困”等思想。

(三)资助育人工作的效果不理想

资助工作的育人目标是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学生物质生活的改善与精神层面的提升同等重要。目前,高职院校资助育人工作的效果在以下几个方面仍不够理想。

一是在资助过程中存在缺乏诚信意识与感恩意识的现象。调查结果显示,54.09%的学生认为身边有虚报家庭情况以获取教育资助的情况存在,这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资助工作的公平性。在“你是否经常参与感恩主题活动”的问题中,有43.61%的受助学生表示“很少参与”,有15.79%的受助学生表示“学校没有此类活动”。部分学生不主动参与志愿活动来回馈社会,对学校、社会与国家的帮助缺乏感恩之心,甚至抱怨所获资助金额不够高。由此可见,高职院校学生资助体系仍缺乏对受助学生在精神教育方面的引导,物质资助与精神资助的不平衡导致部分受助学生缺乏诚信意识和感恩意识。

二是在资助过程中,对受助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跟进不及时。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普遍存在自卑、焦虑等心理,还存在自尊心强的心理,这些心理所产生的冲突使得他们非常敏感,进一步影响了受助学生的社交生活和受助心态。调查结果显示,20.2%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为其在大学期间遇到的主要困难是心理压力,且比起非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他们更愿意选择独自处理的方式来排解压力。目前,高职院校的学生资助工作侧重于物质上的帮扶,对学生仍缺乏心理健康层面的照顾。

四、高职院校学生资助育人效果的提升对策

(一)健全认定机制,完善针对高职院校学生的资助体系

我国各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申请资助的学生的家庭情况也复杂多样,因此,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如何精准地认定家庭经济困难生比较困难。对此,高职院校可以借助后勤、食堂、学校超市等系统获取学生在校生活的消费数据,统计学生在不同指标上的表现,并结合学生入学前的生源地信息、家庭收入、家庭结构等指标构建困难生经济水平的指标体系与经济困难家庭识别模型,为精准评估学生的经济水平提供参考。此外,各地基层部门应严格把关贫困生证明材料的真实性,对于开具虚假证明的行为实行问责制。同时,高职院校应建立贫困生身份核实制度,通过随机家访和电话咨询等方式加强信息核实,并通过设置网络匿名投诉等渠道赋予学生与家长公开监督的权利,防止“伪贫困生”的产生,确保高职院校资助政策的公平性。

现行高职院校资助体系仍缺乏针对性,对于高职院校的困难生名额比例标准,相关部门应根据实际情况将其与普通高校进行区分和调整,进一步发挥职业教育对于农村生源地学生、贫困学生的教育资助与指导作用,加大高职院校资助力度。

(二)加大资金投入力度,科学管理与分配资金

我国学生资助资金的投入力度仍不够理想,政府应在持续加大资金投入力度的同时,通过加强社会宣传或与企业合作等方式吸引社会资金,形成社会共治的资助模式,提升学生资助效果。

此外,学生资助资金的分配方式应从无偿式补贴逐渐转向有偿式资助,发挥受助学生的主体意识,优化资金分配结构。第一,高职院校应使用有偿式资助模式,如扩大校内勤工俭学规模、宣传助学贷款政策、提高助学贷款额度等。同时,高职院校也可以发挥职业教育的优势,与合作企业共同搭建勤工俭学的企业兼职平台,发挥资助育人功能。第二,目前,具有一定竞争性的奖学金资助模式的资助名额与资助力度都较低,而具有无偿补贴性质的助学金资助模式的资助面较广,但资助力度低。因此,学校可以同时提高奖学金与助学金的资助力度,但在资助名额的分配比例上,学校应适度向奖学金倾斜,避免高职院校资助成为普惠性资助,而弱化其育人效果[9]。

(三)加强思想引导,促进育人效果的综合提升

高职院校资助工作在“扶贫”的同时,还需注重全面育人的效果。学校应逐步探索诚信教育的长效机制,通过举办诚信讲座、开展诚信活动月等方式向学生强调诚信的重要性,让学生充分认识虚报信息与贷款违约可能产生的严重后果,增强学生的诚信意识。此外,学校资助工作者可以通过举办多样化的感恩活动与志愿服务活动来加强感恩教育,帮助学生摆脱接受国家与社会资助是“理所应当”的错误心理,增强感恩意识。

在资助工作中,学校需重点关注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一是开展针对经济困难学生心理问题的排查工作。班主任、辅导员应定期排查学生的心理情况,掌握学生的心理健康信息,并及早介入、干预,避免学生进一步产生更为严重的心理困扰和心理问题。二是积极开展挫折教育与励志教育。高职院校应依托校园活动和课堂教育环境,积极开展挫折教育与励志教育,引导学生直面挫折,积极自信地面对生活。

猜你喜欢
资助精准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高校资助育人成效的提升路径分析
“隐形资助”低调又暖心
精准防返贫,才能稳脱贫
精准的打铁
精准扶贫 齐奔小康
精准扶贫二首
美国防部资助研发能垂直起降的无人机
2600多名贫困学生得到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