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贾湖文物看中原礼乐文化

2023-08-14 03:35杨洁
东方收藏 2023年6期
关键词:研究分析

摘要:在中国古代很长一段时期里,河南都是帝王建都置郡的胜地。《诗经》中先民于此祀神、祈年、驱疫、问乩、劳作、爱恋,其中“弦歌鼓舞”的诗文足以证明其文化底蕴之深厚。而出土大量龟甲和我国最早演奏乐器的贾湖,更是礼乐文化的发祥之所。文章通过贾湖文物,对中原礼乐文化进行深入挖掘、撷精取粹,望能够为丰富相关理论研究、推进独具特色的中原文化繁荣发展贡献微薄之力。

关键词:中原礼乐文化;贾湖文物;研究分析

一、贾湖文物概述

舞阳县地处河南省中部伏牛山以东的冲积平原上,属温热带季风型大陆性气候,光热充足、雨量充沛,淮河上游支流沙河、澧河、三里河由西向东穿过境内,水草肥美、稼穑殷盛。贾湖遗址是一处距今9000—7800年的新石器时代遗存,因地处舞阳县北舞渡镇西南1.5公里处的贾湖村而得名。其被发现于20世纪60年代,前后经历七次发掘,遗址呈近圆形,总面积5.5万平方米,包括遗迹、文物两大部分:遗迹主要是古墓葬、房址、陶窑、灰坑等;文物则主要为陶制品、石制品、骨制品及动物遗骸、植物果核等。

贾湖遗址是连接黄河中下游至淮河下游之间新石器时代文化关系的重要坐标,对研究中原地区新石器时代的气候与环境演变、稻作农业起源、原始宗教与卜筮、文化与艺术表征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等均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二、中原礼乐文化之礼乐相成

中华泱泱大国,素以礼乐文明著称,而礼乐文明的萌芽与繁荣都离不开中原水土。中原礼乐文化作为伦理符号和价值信仰体系,深植于华夏民族的集体潜意识之中。

(一)知乐几于礼

从唯物辩证法的观点来看,当声音的节奏、韵律伴随着“自然的人化”精进发展,模仿图腾动物的仪式性喊叫与舞动也日益实现社会化,两者共同构建了《山海经》中 “自鸣”“自歌”“自舞”“自呼”等富有原始宗教激情的画面。这种礼乐并行、交相为用的文化发展思路,也成为华夏民族艺术创作的灵脉。

《说文解字》释义“巫”为“祝”,即向神祈祷之人。从人类历史来看,原始巫术对艺术的诞生起到了难以估量的催生作用,甚至仪式本身也可视为艺术的载体和内容。1987年,由黄翔鹏先生带队的音乐专家们,从贾湖遗址出土的16支多孔骨笛中挑选了6支进行测音研究,并在一支无裂痕的七孔骨笛上检测到七声音阶及自然音序中的C6。贾湖骨笛作为与原始巫术礼仪相关的乐器,其形制、音色、制作技艺能达到如此高度,足以说明9000年前贾湖先民对于“乐”的思考已经有了较为丰厚的文化储备,“乐”也由功能化、制度化开始走向了某种程度的自觉化和世俗化。

《乐记》中总结了“乐”的自然发展规律和社会发展线索:“声”是指外感于物而形于声的物理响动,泛指所有原初状态的“人籁”“地籁”和“天籁”,是“情”动而外感的自然表征。知“声”是动物的本能,无法从自然属性上将人与动物进行区分,故而“知声而不知音者,禽兽是也”。“音”则在“声”的基础上进化了一层,它经过人工创造与转换,打上了“人化”烙印,从而成为人类社会表达观念的手段和工具。不同的音承载着不同的含义,“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对“音”的认知需放在人类社会环境中加以揣摩。如果说“知音”将人与动物分离,那么“知乐”则将人从社会等级上作出划分,这就呼应了“礼”的需求。“乐由中出,礼自外作”,礼乐文明,一静一动、张弛相辅、内外相交,是故“知乐则几于礼矣”。

(二)乐者,天地之和

近年来,即便非专业人士,只要熟知国内大型综艺节目,对贾湖骨笛都不会感到陌生。在2017年《国家宝藏》第三期、2018年《如果国宝会说话》第二期,这些以鹤类禽鸟中空尺骨制成的乐器祖宗,均作为重磅嘉宾驚艳亮相。无论是跟美索不达米亚乌尔古墓的笛子相比,还是与古埃及第一王朝时期的陶笛相比,贾湖骨笛在技艺、发展史上无疑都是最高、最长的。此外实验证明,贾湖骨笛不仅能够演奏传统的五声或七声调式的乐曲,而且能够演奏富含变化音的少数民族或外国乐曲。因此,它的出土改写了中国音乐起源的时间和历史,是中国古代音乐文明史的奇迹,也是人类从蒙昧走向文明的重要见证。

贾湖骨笛专美于前的艺术理念,反映出“乐”以演奏的形式美来唤起心理效应上的本质要求,主体心性的充盈与满足是“乐”体验的基础。“乐者,德之华也”, 歌舞本于心,然后以乐器从之,使其“和顺积中”,最后“英华发外”,呈现一种沛然景观,从而“唯乐不可以为伪”。这种“不可以为伪”就是“真”,“和顺积中”就是“善”,“英华发外”就是“美”。“乐”实质上指向了“真善美”合一的美的规律,故“乐也者,圣人之所乐也,而可以善民心”,以其“感人深”,所以能“移风易俗易,故先王著其教焉”。

由此可见,“乐”的概念衍生在于对人的本质理解。对“乐”的追求,延续了人文进化的脚步。“乐者,天地之和”,这种“和”就是“乐”所追求的终极目标。人与“乐”的共振点就是“和”,这也是人与“文化”相伴而生的内在机缘。

(三)礼者,天地之序

在贾湖遗址的349座墓穴里,有6%的墓穴出土了龟甲,这绝不是偶然。9000年前,贾湖周围大片湖沼,为龟科动物提供了理想栖息地,当地先民有食龟风俗,反映在图腾崇拜上表现为龟灵崇拜。张居中先生认为,龟相对其他猛禽走兽易于捕捉,且有“寿敝天地”之美意,适宜在占卜中被巫当作沟通天人的道具。汪宁生先生则认为,贾湖遗址中的随葬龟甲,其功用类似于北美印第安人的“龟甲响器”,辅以石子便可在图腾祭祀仪式上为祭礼歌舞伴奏,与吹奏、击奏等乐器同处。如果说“乐和神人”是上古先民的宗教情怀,那么祭祀乐舞则是王权神授的政治语境。集龟灵崇拜与数占于一体,在祭祀仪式中充当乐器的龟甲反映了贾湖先民“神人以和”的朴素哲学观,也折射出贾湖先民对“礼”的初步建构。

“礼”的本义是指祭神之器,《说文》释:“礼,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礼记》作为中国古代典章制度的重要汇编,记录了礼乐文化融入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人到了一定年龄要行被称为“礼之始”的冠礼,成人后要面临被称为“礼之本”的婚礼,祭祖酬神、敬谢天地……这些活动都少不了“乐”的踪迹。“礼”的主体行为,“乐”亦深映其中。

赋予繁琐的家庭事务以等级伦理意义,借此调节宗法人伦关系,是“礼”在血缘关系中的展现。而走出家庭,目之所及都在通过程序化的动作、语言、服饰来传达“贵贱有等,长幼有序,朝廷有位” 的象征意义,则是“礼”在更广阔社会关系中的展现。

三、中原礼乐文化之礼乐主德

上古先民对影响原始稻作、渔猎活动的自然力恐惧又希冀,期望借助鼓、铃、钟、笛、筝等乐器操办的祭祀仪式来获得神灵的庇佑。一些原始群体的首领有意识地将这种仪式进行固定,并且将其制度化地用于战争等其他群体活动场合,借此克服参战者的怯懦,以激发其勇气,“昔者,舜欲以乐传教于天下,乃令重黎举夔于草莽之中而进之”就是很好的例子。

物换星移、光阴流转,“乐”逐渐壮大声势、扩展器容,并最终形成系统,被纳入后世教化规范,“乐教”是中国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早期艺术教育的重要形式。据史料记载,先秦时期已有统治者自上而下推进乐教的传播,譬如周王室子弟13岁就要开始学习掌握各种乐舞礼仪,在贵族阶层,乐舞修养操持是生活的一部分。大司乐掌管大学教育,乐师负责小学教育,普遍教授“乐德”(社交礼仪方面,培养学生具有忠、敬、孝、悌等美德)、“乐语”(作诗言辞方面,教导学生兴、道、讽、诵等辞令手段)、“乐舞”(以舞蹈来致鬼神、和邦国、谐万民、安宾客),以及“六律”“五声”“八音”“六舞”等。司马迁在《史记·乐书》中说:“天高地下,万物散殊,而礼制行也;流而不息,合同而化,而乐兴也。” 除了认同《乐记》的观点外,又为“乐教”找到了“乐行而伦清,耳目聪明”“移风易俗,天下皆宁”的现实依托。不难看出,“乐教”对社会文化的调节功能可分为个人和社会两个层面:畅欲抒情方可“道志乐心”,且通过与“礼”相携,使个体情感在自然流露与满足的同时,受到“礼”的规范和制约,将自然情感与社会情绪和谐统一起来,使自然的人成为社会的人,利用调动情感审美的方法来消除人与社会之间的隔阂与对立,从而达到“美善相乐”的效果,以致“天下皆宁”。

“乐”旨在“和”同而化“仁”,“礼”旨在求“异”而立“德”,二者的结合是为了“崇德”以“致中和”。对于个人来说,经过内在修养与外在调教之后,若能抵达“内圣外王”之道,便达成儒家审美人格的理想境界。若人人都能克己守礼,“修己以安人”,通过内圣外王之道所建立的理想社会,就是《礼记·礼运篇》中的大同之世。

四、结语

斗转星移,生活逐渐转化为艺术。2021年的河南春晚,在乐器演奏大师方锦龙手中,贾湖骨笛音色清亮、婉转如常。萦绕在骨笛孔洞间的是9000年历史的回声,也是中原礼乐文化的先声。

贾湖遗址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发掘和研究,从考古学角度阐释其史学价值的文献可谓汗牛充栋,而鲜有从中原礼乐文化的角度加以观照的著述。在笔者看来,“礼乐”于小处看,在于陶冶人的情操,使人眼界豁达、自我完善;往大处看,则是一个国家兴衰的重要标志。礼乐教化促使人们完善内在修养,自觉遵守社会秩序,进而达到美善相乐、治国安民的目的。在中原礼乐文化的视角里,“乐和”“心和”“人和”“政和”可以圆满解构一个人的自然观、人生观、社会观和历史观。中国被称作“礼乐之邦”,中原被视为华夏文明发源地,对中原礼乐文化进行深入探究,在当下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值得我们对其深挖萃取、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舞阳贾湖[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

[2] 邹昌林.中国礼文化[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3]王东阳.河南音乐文物及其史学价值[D].河南大学,2004.

[4]雷大川.“乐”:政治意义的宣化——先秦政治传播观念研究[D].吉林大学,2009.

[5]韩丽娟.《礼记》中的礼乐教化美育思想与儒家审美人格的建构[D].山东大学,2012.

作者簡介:

杨洁(1989—),女,汉族,河南漯河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美术学。

猜你喜欢
研究分析
幼儿园体育活动中渗透安全教育的实践及研究
感染性眼内炎病因及治疗效果分析
新时期我国商业银行转型发展研究
校园网络安全的体系研究
浅谈广电光纤通信接入技术
关于变压器高压试验技术的研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