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性眼内炎病因及治疗效果分析

2016-11-30 04:29杨胜甫
中外医学研究 2016年26期
关键词:研究分析

杨胜甫

【摘要】 目的:研究感染性眼内炎的致病因素,治疗后总结治疗经验,为感染性眼内炎确诊治疗提供科学性依据。方法:随机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4年1月-2015年12月眼科感染性眼内炎患者68例,分析患者发病因素,总结治疗经验。结果:老年人占61.76%,其次是中青年占26.47%,儿童占11.76%,37例眼外伤引起,其中8例儿童全部是眼部外伤引发;31例由于眼部手术引起。眼部外伤导致眼球破裂患者细菌检查发现无菌生长、四联球菌、表皮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白内障手术后眼内炎的患者细菌检查发现粪肠球菌D群、无菌生长、口腔链球菌;20例患者进行了真菌培养和鉴定后,阳性率为80.00%;治疗时首次治疗后54例患者痊愈出院,10例患者延长了用药时间,4例患者药物治疗无效后进行了二次手术治疗,最后全部痊愈。结论:儿童患者多是因为眼部伤害发病,进行内眼手术者容易发病,所以这两类人群要高度注意预防;在日常生活工作中,注意保护眼睛,正确用眼,注意眼部安全防护,减少眼外伤引发感染性眼内炎。

【关键词】 感染性眼内炎; 发病因素; 治疗结果; 研究分析

中图分类号 R773.9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6)26-0128-02

doi:10.14033/j.cnki.cfmr.2016.26.072

眼内炎又叫玻璃体炎症,包含各种眼内炎症[1]。眼内炎的发病因素有很多,最常见的就是外部因素引发的感染性眼内炎,根据发病因素来源可以将眼内炎分为内源性眼内炎和外源性眼内炎两种,还有一种特殊情况,就是炎症严重程度已经影响眼外框组织时则称为全眼球炎。眼内炎患者初期检查确诊结果不稳定,而且诊断难度大,这就容易导致患者确诊晚,治疗不及时容易引起眼睛视力下降,眼睛内部组织伤害等严重后果。本次研究,旨在通过分析感染性眼内炎发病因素、治疗结果,总结预防和治疗的经验,以期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增强预防效果,降低感染性眼内炎发病率。现将本次研究结果进行具体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4年1月-2015年12月眼科感染性眼内炎患者68例(93只眼),其中单眼患者43例,双眼患者25例,在征求患者同意后收集患者基础资料以供研究参考使用。其中男47例(71只眼),双眼患者24例;女21例(22只眼),双眼患者1例;年龄3~71岁,平均(52.66±8.14)岁;右眼19例、左眼24例、双眼25例;12岁以下儿童8例(8只眼)。

1.2 方法

1.2.1 检查诊断方法 (1)患者发病感觉,患者患眼出现剧烈疼痛感,不由自主的流泪,视力下降明显;观察患者患眼症状,发现患者眼睑红肿,眼角膜有脓液存在,玻璃体浑浊不堪,视网膜明显水肿;(2)眼部B超检查结果均为玻璃体浑浊不清;(3)所有患者经眼部细菌检查后确诊为感染性眼内炎。诊断标准为以前有过内眼手术、有眼外伤存在、角膜严重水肿、视力下降、B超检查发现玻璃体混浊[2-3]。

1.2.2 治疗方法 经过对患者相关检查诊断后,主治医生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11例患者是白内障手术后发生眼内炎,进行了玻璃体切除手术,通过清除浑浊玻璃体减少病菌,术后使用抗生素抵抗病菌侵袭及防止病菌扩散;19例患者静脉滴注抗生素,同时进行眼内结膜下注射抗生素万古霉素,进行全身预防,患眼重点抗菌;18例患者静脉滴注同时进行玻璃体内注射头孢他啶和地塞米松;20例患者进行手术清除眼内异物,并且玻璃体内注射二性霉素B和地塞米松。滴注和注射的患者用药剂量根据患者的炎症严重程度具体给药,初始用药时间是1周,治疗1周后根据患者治疗效果进行相应的治疗方案调整。

2 结果

2.1 病因分析

本次研究中的8例12岁以下儿童均是由于玩耍时不小心被锐器刺伤眼球后引发感染,发病率为11.76%;中老年患者发病率为61.76%,29例由于眼部手术引起(清除异物或者白内障手术),13例眼外伤;中青年发病率为26.47%,眼部外伤16例,眼部手术2例,见表1。

2.2 检查结果

眼部外伤导致眼球破裂患者37例,细菌检查结果为22例无菌生长、9例四联球菌、5例表皮葡萄球菌、1例肺炎链球菌;白内障手术后眼内炎的11例患者细菌检查结果为7例粪肠球菌D群、3例无菌生长、1例口腔链球菌;20例手术清除眼内异物物的患者进行了真菌培养和鉴定后,16例发现病原体,阳性率为80.00%。经检查确诊,所有患者都是感染性眼内炎患者。

2.3 治疗结果

经过1周的初始治疗后,患眼疼痛症状消失,视力恢复正常,检查后玻璃体混浊现象消失出院的46例;8例患者疼痛症状减轻,视力提高,停止使用抗生素在院观察3 d后没有复发现象以及复发征兆,经医生同意后办理了出院手续;10例患者延长了用药时间,延长1周后症状消失出院;4例患者用药治疗后效果甚微,最后通过手术清除混浊玻璃体,术后抗生素治疗5 d后症状缓解,恢复效果良好,办理了出院手续。

3 讨论

研究发现,感染性眼内炎多是由于微生物侵入眼内组织而引起的炎症[4-5]。感染性眼内炎常见的发病原因是细菌感染,也会有患者是真菌或病毒引发的感染。发生眼内炎后如果没有及时就诊治疗可能会造成患眼视力下降甚至失明,所以在怀疑是眼内炎时应该及时就诊治疗。对感染性眼内炎进行深入的研究,有利于为临床确诊治疗以及预防提供可靠的依据。本次通过研究68例感染性眼内炎患者,分析发病原因,总结治疗方法以及预防经验。

3.1 检查诊断分析

因为无法明确判断患者患眼疼痛是外伤引起还是感染引起,早期诊断比较困难,患者在早期很难进行一次性确诊。因此患者检查时要注意:(1)眼部外伤患者检查要全面,通过X线片、CT、B超等相关仪器进行详细的检查,确定患者眼内是否有异物残留;(2)因为眼外伤患者发病机率高,严重眼外伤患者要高度注意观察眼部病变症状以及病情发展变化,防止感染加剧;(3)初步检查后判断有可能是眼内炎的患者要高度重视,最好通过病菌检查确诊,以防病情恶化影响患者预后;(4)检查发现玻璃体中有绒球样混浊存在,要及时采取措施治疗,因为这是真菌感染的表现特征[6]。

3.2 病因及年龄分布

通过分析基本资料发现,儿童感染性眼内炎的发病多是由外伤导致,本次研究中的8例12岁以下儿童均是由于玩耍时不小心被锐器刺伤眼球引发;中老年患者发病率高,主要是因为白内障手术后引发,可能是患者缺乏抗感染意识造成;中青年患者发病都是由眼部外伤引起。由此可见,眼部外伤是导致感染性眼内炎的主要原因,进行过眼部手术的人群是感染性眼内炎的高发病人群,这两类人群要注意预防发病[7]。

3.3 病原菌分析

细菌检查结果为眼部外伤导致眼球破裂患者细菌检查结果为22例无菌生长、9例四联球菌、5例表皮葡萄球菌、1例肺炎链球菌;白内障手术后眼内炎患者细菌检查为7例粪肠球菌D群、3例无菌生长、1例口腔链球菌;20例患者进行了真菌培养和鉴定后,16例发现病原体,阳性率为80.00%。由此可见,细菌和真菌是最容易引发感染性眼内炎的病原体[8]。

3.4 治疗分析

目前治疗感染性眼内炎有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两种方式,治疗后患者视力可能会恢复或部分恢复。本次研究中11例患者是白内障手术后发生眼内炎,进行了玻璃体切除术,通过清除浑浊玻璃体减少病菌,术后使用抗生素治愈;19例患者静脉滴注抗生素同时进行眼内结膜下注射抗生素万古霉素;18例患者静脉滴注同时进行玻璃体内注射头孢他啶和地塞米松;20例患者进行手术清除眼内容物,并且玻璃体内注射二性霉素B和地塞米松。在治疗过程中,医生要注意结合患者检查结果、病情程度、伤眼视网膜功能评价制定治疗方案,通过相关措施有效控制感染,帮助患者改善预后。

3.5 预防措施

由于儿童感染性眼内炎发病都是外伤所致,所以首先要提高家长和儿童的预防意识,家长在监护过程中要注意对儿童进行相关预防教育指导,增强儿童预防眼部伤害意识;减少尖锐性儿童玩具使用;儿童在户外玩耍时注意提醒注意安全,防止磕碰等导致眼部伤害;注意保持儿童手卫生,告诫儿童不能随便用手揉眼睛,以防细菌感染。内眼手术患者容易发病,所以手术过程中注意消毒以及抗生素使用,减少病菌感染;加强患者抗菌意识,注意日常预防细菌感染。在日常生活工作中,注意保护眼睛,正确用眼,注意眼部安全防护,减少眼外伤引发感染性眼内炎。

参考文献

[1]杨斌.感染性眼内炎病因分析及临床疗效观察[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16,26(5):112-113.

[2]董凯,吴章友,孙思勤,等.29例感染性眼内炎患者病因及临床治疗效果分析[J].临床眼科杂志,2015,23(2):143-144.

[3]王双连,费文丽,张秀东,等.感染性眼内炎的临床特点及预后分析[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15,19(1):39-40.

[4]邱陶.感染性眼内炎42例临床治疗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2014,30(7):70-71.

[5]郭晓丹.感染性眼内炎的眼科B超检查诊断分析[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6,8(3):77-78.

[6]张凤梅.眼内炎199例患者病原学检测及药敏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2014,17(25):3017-3018.

[7]刘梦阳,姜忠信,孙士营.真菌性眼内炎27例分析[J].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2014,14(3):199-203.

[8]刁源,苏敏.玻璃体切除术治疗球内异物并发感染性眼内炎护理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5,15(60):4-6.

猜你喜欢
研究分析
对中央企业内部资本市场运作的研究
幼儿园体育活动中渗透安全教育的实践及研究
新时期我国商业银行转型发展研究
校园网络安全的体系研究
浅谈广电光纤通信接入技术
关于变压器高压试验技术的研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