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内控制度与决策质量的关系探究

2023-08-14 23:42张立芬
现代营销(创富信息版) 2023年7期
关键词:决策者决策事业单位

张立芬

(唐山市物业管理事务中心 河北唐山 063000)

在当今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事业单位作为公共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重要的社会职责和使命,其决策质量直接关系到公共资源的分配、公共服务的提供及社会利益的实现。然而,事业单位的特殊性质使事业单位在进行决策时常常要考虑多种因素,增加了决策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内控制度是一种系统性的管理控制机制,事业单位通过建立健全的内控制度可以规范决策流程,提高决策的准确性和科学性,降低决策的风险和失误。

一、决策质量概述

决策质量是指在特定的决策环境下,决策者在有效利用信息、分析问题、权衡利弊的基础上做出的决策的好坏程度,是判断决策的优劣和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准确的决策能够把握问题的本质,对现实情况进行精准分析和判断,从而做出符合实际需要的决策,是决策质量的基础。有效的决策能够使事业单位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脱颖而出,获取竞争优势。可持续的决策具备适应性,不会因为外部环境的变化而失去效力。灵活的决策能够及时进行调整和修正,以适应外部环境和内部需求的改变,是应对不确定性风险的关键。

二、事业单位内控制度概述

(一)内控制度的内涵

(二)内控制度的原则

内控制度应基于风险评估和实际需求,合理确定控制措施的范围和力度。内控制度应覆盖事业单位的所有关键领域和业务流程,确保全面管理和控制风险。内控制度应与事业单位的战略目标和运营需求相适应,并随着环境的变化和风险的演变进行及时调整和改进,确保内控制度的持续有效。内控制度应明确规定各级管理者的责任和权限,确保各级管理者理解并履行其内控职责。内控制度应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对内控实施情况进行监督和评估,发现内控制度的不足之处,及时采取改进措施。

三、事业单位内控制度与决策质量的关系机制

(一)内控制度对决策质量的影响

1.内控制度对决策制度的规范作用

内控制度规定了决策的程序,确保决策按照一定的流程进行,并遵循一定的标准和要求,可以减少决策的主观偏差和随意性,提高决策的客观性和一致性。内控制度要求决策必须符合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确保决策的合规性和合法性,有效降低决策的法律风险,保护事业单位的合法利益。内控制度要求事业单位建立决策监督和评估机制,对决策执行的进度和效果进行监控和评估,发现并纠正决策中的问题和不足,提高决策的效率和精准度。内控制度要求事业单位建立风险管理机制,对决策中的风险进行识别、评估和控制,降低决策的风险程度,提高决策的成功率。

2.内控制度对决策者行为的约束作用

内控制度规定了事业单位内部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通过强调价值观和行为规范,引导决策者始终以公正、诚信、道德的原则进行决策,不得以个人利益为重,不能利用职权谋取私利或违法违纪,要确保在决策过程中更加理性、客观、公正,树立良好的行为榜样。内控制度明确划定了决策的权限和责任分配,决策者必须在内控制度规定的范围内行使决策权,并承担相应的责任,可以有效避免决策的推诿和责任的不明确,提高决策的执行力和效果。

3.内控制度对决策信息准确性和可靠性的保障作用

内控制度要求事业单位建立健全的信息收集机制,确保决策所需的信息得到全面、准确的收集,避免了信息的遗漏和片面性。同时,事业单位要保障信息的及时性,减少决策信息过时带来的风险。内控制度规定了决策信息处理和传递的程序,确保了信息的完整性,避免因信息失真或不完整而导致的决策错误。内控制度要求事业单位建立信息披露制度,确保决策信息向内部和外部相关方面进行透明和规范的披露,从而减少对信息的操纵和隐瞒,提升决策的公正性和合法性。内控制度要求事业单位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和内部报告制度。财务管理制度规范了财务信息的记录、核算和报告,确保财务信息准确可靠;内部报告制度规定了决策信息的报告程序和要求,确保决策信息能够及时、准确地报告给内部利益相关者。

(二)决策质量对内控制度的反馈

1.决策质量的提升促进内控制度的完善

所有研究患者给予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明确冠状动脉狭窄程度。采用Judkin法,用国际通用的直径法进行评估;①最少一支冠状动脉直径在50%以上狭窄即确诊为冠心病;②根据主要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冠状动脉狭窄≥50%)分为单支,双支,三支病变;左主干病变按同时累及前降支和回旋支计算。③采用改良Gensini评分系统计算冠状动脉病变积分。

优质的决策意味着决策者更加全面地考虑各种因素、充分地收集和分析信息,并基于客观的判断做出决策。这种决策过程的改善,为内控制度的优化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内控制度可以通过反思和总结优质决策的特点,进一步完善决策流程和规范,以确保更多的决策能够达到高质量的标准。决策质量的提升可以帮助内控制度更好地识别和响应决策过程中的挑战和风险,并通过灵活的制度和机制,保障决策的质量和效果。高质量的决策需要决策者具备较高的内控意识,当决策质量得到提升时,决策者对内控制度的认知会增强,进而推动内控文化的建设。

2.决策质量的改善促进内控制度的有效执行

优质的决策往往需要多方的参与与充分沟通,在这个过程中,单位内部工作人员会意识到内控制度对于保障决策全面性和公正性的重要性,进而积极配合内控机制的建立和运行,为内控制度的有效执行贡献力量。当决策质量得到改善时,事业单位会更加重视内控制度的监督和评估,通过定期的内部审计、风险评估和控制自评等机制的建立和运行,及时纠正内控制度执行中的偏差和不足,进一步提高事业单位内部管理水平。

3.决策质量的评估反映内控制度的有效性

决策质量的评估过程,能够揭示内控制度在决策过程中的运行情况,包括是否遵循内控制度的规定、是否充分利用内控制度提供的信息和工具等。若在评估时发现内控制度的规范性和完整性存在不足,就需要对内控制度进行相应的改进和优化,以提高内控制度的实效性。评估决策质量需要考虑决策的背景和环境因素,以及内控制度对决策的支持和适应能力。若评估表明内控制度在特定情况下,无法提供有效的决策支持或不能适应变化的环境要求,就需要对内控制度进行调整和改进,以增强其适应性。

四、影响事业单位内控制度与决策质量关系的因素

(一)事业单位文化价值观

事业单位文化价值观,是事业单位内部共同认同和秉持的核心价值体系,为内控制度的设计、制定和执行提供了指导和依据。事业单位文化建设强调诚信、公正、透明和责任等,相关的内控制度会更加健全和完善。相反,事业单位文化建设存在缺失和偏差,缺乏对内控制度的重视和支持,内控制度就难以得到有效执行,从而影响决策的质量。事业单位文化价值观会影响决策者的行为倾向、决策思维和决策动机,强调团队合作、开放创新和服务导向的文化价值观念,有助于决策者更积极地寻求多方参与、多角度思考和客观分析。反之,若存在个人主义、分散主义、自由主义的文化价值取向,则会导致决策者出现决策偏差,甚至产生不公正的现象。

(二)内部控制环境和管理制度

在积极、健康、稳定的内部控制环境下,工作人员的责任感和合规意识更强,内控制度可以得到更有效的贯彻执行。相反,内部控制环境存在问题,缺乏有效管理,内控制度的实施会受到严重的干扰和挑战,从而对决策的品质产生影响。健全的管理制度对内控制度的设计和执行起着关键作用,管理制度是事业单位运行和管理的重要工具,包括财务管理制度、人力资源管理制度、项目管理制度等内容。管理制度为内控制度的建立提供了制度依据和操作指南,健全管理制度,可以促进内控制度的有效运行,提高决策水平。例如,财务管理制度规定了财务报告的编制和审查程序,人力资源管理制度规定了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选拔和培训程序,项目管理制度规定了项目的立项和执行流程。

(三)决策者素质和行为特征

具备丰富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决策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内控制度的要求,准确把握决策的风险和机会,并采取适当的控制措施,提高决策的准确性。诚信、廉洁、负责任的决策者更容易遵守内控制度的要求,坚守道德底线,注重公正和利益平衡。具备较高风险意识的决策者能够更好地识别和评估决策中的潜在风险,在复杂的情况下做出准确的决策。自律的决策者具备较强的责任感,能够意识到自己的决策对单位和利益相关方的影响,从而更加慎重地进行决策,提高决策的可靠性。良好的沟通能力可以使决策者与相关人员进行有效的沟通和交流,获取准确的信息和反馈,从而对决策产生的影响及可能存在的风险有更好的了解。协作能力可以使决策者与团队成员协同合作,共同制定并执行内控措施,增强决策的可行性。

(四)工作人员素养和能力水平

内控制度的有效执行需要相关工作人员具备高度的诚信、责任和职业操守,工作人员的素养水平较低,缺乏诚信和责任意识更容易出现违规行为,降低决策的合规性。内控制度的设计与实施需要相关工作人员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能够理解内控制度的要求,有效进行数据分析、风险评估和决策支持。相关工作人员的知识水平不足,容易对内控制度产生错误理解,进而无法正确执行内控措施,影响决策的有效性。事业单位的内控制度需要不同部门和岗位工作人员的协作配合,以实现信息沟通和共享。相关工作人员的沟通协作能力差,会出现信息不畅通、沟通误解和信息隐瞒的情况,从而影响内控制度的执行效果和决策的准确性。

(五)信息系统和技术支持

信息系统可以提供实时、准确的数据信息,为决策者做决策提供有力的支持和参考。通过信息系统,决策者可以获取事业单位的关键数据和指标,进行数据分析和决策模拟,从而更加科学、精确地做出决策。同时,信息系统还可以对决策过程进行监控和追踪,确保决策的合规性和可追溯性。因此,合理设计和应用信息系统能够满足决策者的信息需求,保障数据的准确完整,提高内控制度的有效性和决策的质量。技术支持包括硬件设备、软件工具和技术人员等方面的支持,事业单位可以借助先进的技术手段优化内控制度的执行过程,提高工作效率。例如,采用自动化审批流程和系统化的风险评估工具,能够减少人工干预提高内控制度的执行效果。此外,技术人员通过及时维护和更新信息系统,能够保障信息系统的稳定运行和数据安全,为决策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持。通过信息系统的日志记录和数据跟踪,管理人员可以对内控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实时监控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采取改进措施。同时,信息系统也可以为管理层提供全面的内部控制数据和决策报告,以便进行绩效评估和决策优化。

五、事业单位内控制度与决策质量的优化策略

(一)健全内控制度设计与实施

全面、系统的内控制度涵盖战略规划、财务管理、人力资源、采购与供应链、信息技术等方面。事业单位确保内控制度与目标和战略相一致,符合相关法律法规和行业标准,通过风险分析工具和方法,对事业单位内部和外部的潜在风险进行全面识别和评估,确定风险的概率和影响程度,以便在决策过程中有针对性地采取风险控制措施,降低风险对决策的影响。决策程序和流程包括信息的收集、分析,决策权责的划分,决策的审批等。事业单位要确保决策过程的透明度和规范性,减少主观偏见和错误判断的可能性。事业单位加强工作人员内控意识的培养,通过培训和沟通,提高工作人员对内控制度的理解和遵守程度,增强工作人员执行内控责任的自觉性。建立有效的监督与评估机制,通过内部审计、风险评估和绩效评估等手段,及时发现并纠正内控制度中存在的问题和漏洞,提高内控制度的有效性和适应性。借助信息技术系统和工具,实现内部流程的自动化,提升内控制度实施的效率和准确性。

(二)加强培训,提高决策者决策能力

事业单位为决策者提供战略规划、财务管理、市场分析等领域的专业知识培训,提升决策者对相关领域的了解程度,使其具备更深入的专业知识,能够做出更准确的决策。通过案例分析、模拟决策等训练,决策者能够提高问题解决和决策能力。事业单位注重培养决策者的创新思维和战略思维,使其在面对复杂的情况和变化的环境时,能够做出明智的决策。通过培训和实践,事业单位提高决策者的沟通技巧、冲突管理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以促进决策的共识和协同。通过培训和经验分享,事业单位提高决策者对风险的敏感性和判断力,使其能够主动识别和评估决策中的潜在风险,并积极应对风险。事业单位通过道德教育和案例学习,加强决策者的职业道德意识和责任感,使其在决策过程中能够坚守底线,注重公正、公平和合规。

(三)优化决策信息的采集和分析

事业单位信息源包括内部信息源和外部信息源。内部信息源包括组织内部的数据、报告、会议纪要等;外部信息源包括市场调研、竞争分析、行业报告等,确定关键信息源有助于确保决策所需的信息全面、准确、真实、及时。事业单位应建立有效的信息采集机制,设立信息收集渠道,设置信息采集岗位,制定信息采集流程,通过系统化的采集机制,及时、全面地收集决策所需要的信息,避免信息丢失或滞后。事业单位可以借助现代技术手段优化决策信息的采集和分析,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发现海量数据中潜在的规律和趋势,采用数据可视化工具,将复杂的数据以直观的方式呈现。事业单位可以建立知识管理系统,将有价值的信息和经验进行归档和共享,避免信息的重复采集和分析,提高信息利用效率。同时,通过知识管理系统的建设,还能够在事业单位内部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促进知识的传承和创新。

六、结语

事业单位内控制度与决策质量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内控制度的健全和有效实施,可以为事业单位决策提供必要的保障和支持,有助于事业单位更好地应对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提升决策的质量和效果。内控制度的建立和实施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持续投入和改进。因此,事业单位应不断优化内控制度,及时纠正存在的问题和缺陷,形成良好的内部控制文化,从而确保内控制度的有效运行,提高事业单位的竞争力和创新能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决策者决策事业单位
热浪滚滚:新兴市场决策者竭力应对通胀升温 精读
为可持续决策提供依据
论事业单位财务内部控制的实现
决策为什么失误了
加强和改进事业单位人事管理
“最关键”的施工力量——决策者、执行者与实施者
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立探讨
事业单位中固定资产会计处理的优化
决策者声望寻求行为、团队努力与团队绩效
充耳不闻与从谏如流:建议采择研究述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