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菌核病的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治措施

2023-08-14 09:11郑晓宁
新农业 2023年13期
关键词:菌核菌核病轮作

郑晓宁

(抚顺市农业综合行政执法队,辽宁 抚顺 113000)

大豆最早产于中国,具有悠久的种植历史,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和油料作物之一,被广泛应用于食用油和豆制食品的生产,拥有最长的产业链。大豆古称菽,最常见的别名是黄豆,又被称为泥豆、青仁乌豆,是一种富含蛋白质的豆科植物,是作为食物油和植物蛋白的重要原料。大豆菌核病是大豆生产过程中的常见病害,又称白腐病和死秧子病,是一种由真菌感染引发的疾病,该病菌将直接侵染叶柄和茎,影响营养物质的输送,严重时导致茎叶枯死,导致植株大面积死亡进而影响产量。同时,该病菌不仅影响大豆,还会对其他作物造成生长障碍,甚至出现绝收现象。菌核病致病真菌存活在冬季土壤内,再次发生将影响次年种植效果,因此,防治大豆菌核病的发生是十分重要的。

1 发生规律

大豆菌核病的病原为核盘菌,属于子囊菌亚门范畴。最初表现为大豆茎秆部生长出褐色的病斑且伴有白色的棉状菌丝和颗粒,染病后期病斑逐渐加深至黑色并形成菌核,进而造成整株枯死,呈现灰白色。大豆菌核病在阴雨连绵的年份发病重,在重茬地和地势低洼地发病重,在过度密植田发病重,在生长繁茂、茎秆软弱的倒伏地段发生重,扬花期长的大豆品种更易感病。宽垄种植,增加植株间通风可减轻其病害。大豆菌核病的菌丝一般会在20~25℃的条件下生长迅速,温度过高或过低都将影响菌落生长,但菌落的生长没有受到日落的明显影响。菌落喜欢在酸性环境生长,碱性环境可良好的抑制菌落生长。

2 侵染循环

主要以菌核在植株病残体内、土壤中或混杂在大豆种子中越冬,越冬后的菌核,在土壤温度和湿度适宜时,菌核萌发产生子囊盘,子囊盘产生的孢子通过雨水和气流进行传播,最远能传30米。菌核萌发的菌丝可侵染与之接触的大豆植株,初次侵染发病后,通过病株接触引起再侵染。菌核作为核盘菌休眠、传播、生存的主要形态,在整个病害循环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3 发病原因

3.1 前茬作物影响

大豆菌核病不仅危害大豆,还将危害菜豆、向日葵、白菜、马铃薯胡萝卜等多种寄生类植物。近些年来,我国经济作物的比重逐渐提高,因此,在种植大豆时的前茬作物种类繁多。但由于种植户们缺乏对该种轮作方式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分析,导致大豆菌核病的发病概率呈逐年上涨趋势。相关人员通过统计分析大豆种植地的不同前茬作物种类菌核病的感染情况后发现,与正常轮作的大豆田地相比,当前茬作物为菜豆,特别是豇豆,大豆菌核病的发病率可达到41.7%;当前茬作物为油菜时,大豆菌核病的发病率将超过20%~50%。

3.2 气候影响

降雨量和空气湿度对感染大豆菌核病的影响较大,当空气较潮湿或降水量过大时,将加快菌核病病菌的生长速度,导致大豆种植地出现大面积植株死亡的现象。

3.3 种植方式和大豆品种选择不合理

实际调查发现,品种抗性和环境变化都将影响大豆产量,品种不同对菌核的抵抗程度不同。在种植过程中,应根据该片土地区域的实际情况合理调整大豆品种,尤其是在轮作和重茬的种植方式下,可优先选择种植抗病品种;应根据植株的种类和当时的土地环境选择更加科学合理的种植方式,传统的种植方式过于密集,通风情况差,造成湿度过大,容易滋生菌丝,造成大面积感染。在大豆种植过程中应时刻注意土壤的透光性和通风性,确保其生长环境时刻保持干燥,可以对大豆菌核病起到良好的预防作用。大豆虽喜氮,但过量施用会造成生长速度过快,不利于田间管理,应科学合理施用氮肥。

3.4 栽培管理不当

在大豆栽培过程中不合理的操作(如密度过大、通风不良、湿度过高等)都将增加大豆菌核病的发病频率,大豆菌核病的发病程度受栽培管理影响。例如,在种植过程中,若耕翻土地不及时,种植密度过大或钾肥施用不足,都将增加大豆菌核病的发病风险,严重影响大豆的品质和产量。

3.5 重迎茬种植

种植户们在种植过程中通常会选择提高复种指数来解决土地问题,提高土地利用率,但这种种植方式容易导致病菌寄生在前茬作物上,从而引发大豆感染菌核病,造成减产。

4 综合防治措施

4.1 选用早熟耐病品种

选择合适的大豆种子是在防治大豆菌核病过程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在种植过程中,种植户们应当与以往的经验相结合,并根据所在地区的气候条件,合理选取一些早熟品种且具有较强抵御病虫害能力的种子,且需在未感染的田地里留种进而确保种子不带病菌。此外,应当对种子进行精心筛选,筛除混淆在大豆种子中的菌核,选择无菌核的优良种子进行播种。目前发现的较为耐病的品种包括合丰26号、合丰47号、合丰50号、九丰3号、黑农43号及黑农7号等。

4.2 秋季深翻

通常情况下,大豆一般是在秋季完成收货,完成后应当对土地开启深翻工作,目的是要为次年的种植创造良好条件。特别是对于感染菌核病较为严重的地块,更应该在秋季完成收获后进行更高质量的深翻工作,将浅层土壤中所存留的菌核埋入到更深层的土壤当中。

4.3 轮作倒茬

轮作倒茬是在进行防治大豆病害时一项比较重要且十分常见的方法,且该方法可起到很好的效果。在具体开展轮作倒茬工作时,可选择用大豆与禾本类植物轮作且同时做好倒茬工作。该项工作可减少大豆种植田地中留存的菌核数量,若田地中存留的菌核数量过多,至少需要轮作3年以上。在种植大豆时应尽可能避免迎茬种植和重茬种植的情况发生,应采取合理的轮作方式,尽可能减少大豆菌核病的发生。

4.4 注重田间管理

为了保证植株的整齐,需在播种过程中保持深浅一致,这样才能在生产过程中保证质量。相对于一些排水能力较差的种植地而言,尽快将土地处理平整,完善周边排水设施是十分重要的,进而降低种植地以及周边环境的水分含量,确保种植环境干燥。在准备封垄前做好中耕培土工作,该环节可有效破坏子囊盘。不仅如此,种植户应合理控制氮肥施用量,并根据各种植地的实际情况酌情施加钾肥。此外,对于感病较严重的地块应独立开展收割工作,避免将病菌夹带到其他地块造成感染,完成收割后将其豆秆进行彻底清理,减少病原物。

4.5 生物防治

在防治过程中,生物防治能够避免破坏周边生态环境且具有十分显著的防治效果。相关人员通过对真菌寄生菌核和细菌寄生菌核对大豆菌核进行实验研究,在离体实验过程中,寄生菌可有效对抗真菌和细菌。

4.6 化学防治

应尽早进行药剂防治,进而提升大豆产量。化学防治时主要使用的药剂包括施保克乳油、速克灵可湿性粉剂、农利灵可湿性粉剂、菌核净可湿性粉剂等,该药剂可有效杀除菌核且在使用过程中应严格对喷洒用量和次数进行科学调整。此外,在大豆种植过程中,应对种植人员进行统一培训,加深掌握药物知识,相关专业人员应深入田地,实地进行考察和研究。

猜你喜欢
菌核菌核病轮作
农民瓜菜“接茬轮作”增效益
羊肚菌菌核人工栽培实验研究*
向日葵核盘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菌核菌丝型萌发特性
不同营养条件对羊肚菌菌核形成的影响*
桑葚菌核病综合防治技术综述
轮作休耕,让土地歇一会儿
一株产菌核曲霉的分离鉴定及生物学特性研究
液态地膜+甲基硫菌灵对桑椹菌核病的防效试验
2012年津市地区油菜菌核病发生实况调查及原因分析
耕地轮作模式遥感监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