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历史演进、科学内涵及价值意蕴

2023-08-15 19:23李铁英张豪永
关键词:中国式共同富裕现代化

李铁英,张豪永

(东北林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40)

一、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历史演进

中国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近代以前综合国力一直居世界前列。但西方国家完成第一次工业革命后,对政治、经济等发展模式仍处于落后状态的中国发起侵略战争。在西方坚船利炮的压迫下,中国逐步开启了现代化进程,从被动型现代化到自主型现代化,最后到全面型现代化,实现了现代化道路上的不断飞跃。

(一)被动型现代化:清朝末期现代化的开启

清末是中国现代化运动的开端,由自强运动、百日维新、立宪运动三部分组合而成,是清政府救亡图存的现代化运动。尽管这种自救型现代化运动并没有将清朝从覆灭的命运中成功拯救,但在中国历史进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开启了中国现代化探索的道路。第一,自强运动。第一次鸦片战争失败后,中国在列强的极端打压与严重剥削下被迫开启现代化探索。封建统治阶级由上而下推行学习西方长处以增强国力反制西方的自强运动。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现代化探索先驱们首先提出在器具上实现现代化,特别是要模仿资本主义发展现代工业。而后洋务派将该观点贯彻落实,并提倡建设属于中国人自己的现代化军用工业、民用工业,但甲午中日战争失败后洋务派破产,自强运动也随之宣告失败。第二,维新运动。1898 年,康有为、梁启超等在光绪帝的支持下,开展了模仿西方发达国家发展模式,企图挽救民族危亡。但由于封建顽固派势力根深蒂固,加之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的催化,导致维新运动仅维持百日之期。维新运动的迅速落幕,促进了孙中山等资产阶级革命派坚决要用革命的方式来推翻清王朝政权,从而实现资产阶级民主共和。第三,立宪运动。历经一系列探索后,清政府意识到旧的统治体制已逐渐衰弱,对外无法抵御外来势力,对内无法压制农民起义。同时,全国范围内此起彼伏的反清和革命等的呼声,也促使清政府加快现代化探索脚步。1905 年清政府遣派五位朝臣赴欧美日本等国研究分析当地政治模式,1908 年清政府颁布《钦定宪法大纲》,史称“立宪运动”。立宪运动进一步推动了中国现代化进程。总体来说,这一时期中国现代化探索是被动的,是基于防御的强烈需求。

(二)自主型现代化:民国时期局部现代化的形成

1911 年,辛亥革命彻底结束了在中国实行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与此同时中国新一轮现代化探索悄然开启。这一时期,国内外形势严峻,注定民国时期现代化探索道路坎坷。为探索现代化道路,孙中山、陈独秀、胡适等人在政治、经济和思想上进行探索,将现代化观念深入人心。1917 年到1919 年,孙中山完成《建国方略》编著,由《孙文学说(心理建设)》《实业计划(物质建设)》《民权初步(社会建设)》三部分组成,从思想、经济、制度等方面阐述了关于现代化的畅想,基本目标在于通过解放国人思想,激励国人投入到探寻革命与建设工作中。同时,孙中山强调了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并提出了发展外商投资和引进人才政策。此外,孙中山认为民权决定着国家发展的前途和命运,强调注重加强民权建设工作,这一系列思想反映了民国时期局部现代化的产生与开展。

辛亥革命后,博物多闻的先进知识分子意识到在中国现代化发展过程中民众意识现代化的重要性。随之,五四运动兴起,众人开展了关于中西方文化的论战,进一步加深了国人的现代化观念。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俄国十月革命后,先进知识分子对于中西方文化的态度再次发生转变,提出“中西互补论”,进一步明确了中国现代化意识。1932 年7 月15 日,《申报月刊》创刊,社会各界人士对中国现代化道路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在此过程中国人的现代化意识逐渐走向统一。综上所述,这一时期中国现代化道路的探索出于意识的觉醒,更加趋于自觉。

(三)全面型现代化: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探索社会主义现代化逐渐成为国家发展兴盛之需要、人民幸福生活之祈愿。尽管内部一贫如洗,外部压迫不断,现代化探索困境重重,但中国共产党以自强自立、艰苦奋斗精神领导全体人民,一步步走出了符合中国实际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新中国建立初期,百废待兴,经济和文化等发展相对缓慢,为扭转这一局面,中国开始着手工业化建设,效果初步显现。1954 年,毛泽东提出将中国“建设成为一个工业化的具有高度现代文化程度的伟大的国家”①《毛泽东年谱(1949 ~1976)》第二卷,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 年,第283 页。。同年,周恩来提出要建设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业和现代化的国防。这一时期,中国内忧外患,在苏联援助下学习苏联工业化模式,建设现代化任务紧迫。1956 年,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毛泽东发表《论十大关系》,明确指出“以苏为鉴”,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探索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清醒与坚定,中国开始逐步摆脱完全参照苏联发展的模式,改为以苏联为借鉴,探索符合中国实情的现代化发展道路。1963 年,周恩来将“四个现代化”中的“科学文化现代化”改为“科学技术现代化”,次年“四个现代化”正式成为国家战略,并提出了“两步走”战略设想。1975 年,中国再次作出更为细化的迈向现代化的时间安排。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拉开了改革开放序幕,这一时期中国式现代化发生巨大变革。首先,邓小平创造性提出“小康”发展目标,并于1973 年3 月首次提出“中国式的现代化”概念、在党的十三大报告中提出经济建设“三步走”战略。同时,江泽民、胡锦涛在邓小平现代化思想指引下,不断地充实和发展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布局和战略安排,扩展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外延,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方位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在习近平总书记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进一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习近平总书记于2014 年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动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在党的十九大上,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新的“两步走”战略部署,把中国现代化进程提前15年,并把建设更高层次的现代化强国作为目标。2022 年,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总结中国式现代化五大特征,成功带领中国人民探索出符合国情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总括而言,这一时期中国现代化探索逐渐走向成熟,实现了全面发展。

二、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科学内涵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诠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经过十八大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我们党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①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年,第22 页。历经百年风霜,中国共产党带领全体中国人民在探索现代化建设过程中,逐渐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与其他模式的现代化道路不同,充分彰显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独特内涵。

(一)人民立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核心立场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彰显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人民立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中国共产党从人民角度回答“为了谁、依靠谁”以及根本价值取向的重大命题。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最根本的目的是为人民谋福利,七十多年来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就是最有力的证明。第一,人民是现代化建设的主体力量。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历史活动是群众的活动,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②《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政治建设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 年,第187 页。历史证明,人民群众缔造了历史,是历史前进和社会进步的推动者。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是决定党和国家命运前途的根本力量”③《十九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 年,第675 页。。一切伟大的事业要取得胜利,必须首先取得民众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是依靠人民群众才能继续向前发展。因此,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充分调动人民参与建设国家的热情与积极性,这是中国共产党长期实践的经验,更是现实发展的需要。第二,人民是现代化建设成效的裁判员。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发展如何,怎样评定,“实质上是一个对谁负责、让谁满意的问题……党的工作必然要由人民群众来检验和评判”④《胡锦涛文选》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年,第523 页。。衡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成效,评价指标是人民生活水平高低、人民对发展成果是否满意以及人民生活质量是否有保障,与人民息息相关。因而,现代化的各个方面都是与民众密切相关、相对应的,现代化建设的好坏应由民众来裁定。第三,现代化建设成果由人民共享。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为人民服务强调“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困”⑤习近平:《论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 年,第149 页。,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为此,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共享发展理念,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成果由人民共享。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将继续坚持以人为本、服务人民、人民共享建设成果,因此,人民立场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核心立场。

【点评】小作者以小见大,通过表姑家所在地方的环境和生活状况的今昔对比,表现了社会的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富有时代气息。

(二)共同富裕: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基本目标

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共同富裕是一项重大发展战略,顺应了时代发展潮流,同时也具体诠释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基本目标的生动体现。第一,“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 年,第142 页,第143 页,第164 页,第355 页。中国共产党从创立之初就将实现共同富裕视为己任。经过百余年的艰苦奋斗,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实现摘帽脱贫,建成全面小康,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更上一层楼,创造了人类脱贫史上的新奇迹。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全面推进,共同富裕需取得更加显著的成绩,因此,只有向着这个目标更加坚持不懈地奋斗,才能进一步加快全体人民走向共同富裕的步伐。第二,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最大优越性,是中国走向现代化的现实基础。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②习近平:《论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 年,第502页,第204 页。从现代化进程角度分析,共同富裕是发展的最终目的,只有实现了共同富裕才能为实现现代化打下坚实基础;从社会主义本质角度分析,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本质的体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区别于资本主义道路的关键标志,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体现。第三,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意味着要坚定不移地朝着共同富裕目标踏步前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共同富裕是一个长远目标……办好这件事,等不得,也急不得。”③《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 年,第142 页,第143 页,第164 页,第355 页。以社会主义为根本方向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把实现共同富裕视为终身奋斗目标,把实现人民的美好生活作为努力奋进的终极追求。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将共同富裕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使共同富裕进入到一个新的、更坚实的发展阶段。

(三)协调发展: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根本方法

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社会主义性质要求中国式现代化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为一体。新时代,面向新征程,进一步发展中国式现代化,必然要实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④习近平:《在纪念周恩来同志诞辰120 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 年,第5 页。。一方面,中国共产党始终注重“两个文明”协调发展。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将现代化社会分为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毛泽东指出,除了“高度现代化的商业和高度现代化的科学事业,还要有丰富的精神生活。”⑤《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 年,第142 页,第143 页,第164 页,第355 页。新时代,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反映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实现物质和精神协调发展这一根本特征。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正确处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把精神文明建设贯穿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全过程、社会生活各方面”⑥《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年,第324 页。,为“两个文明”协调发展提供了行动指南。另一方面,中国式现代化需同时具备“两个文明”,“两个文明”缺一不可,没有物质文明或精神文明的现代化必然是不完整的。物质文明的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基本维度,体现了人类现代化的基本属性。没有物质基础的现代化不过是镜花水月,其典型代表是以工业化为基础的现代化。但物质文明并非一切,无法替代精神文明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作用。如果忽视精神文明,将会失去现代化的丰富内涵。可以说,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共同组成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基本框架。因此,实现“两个文明”协调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根本方法。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必须立足新的发展定位和新的奋斗目标,既要持续发展壮大自身经济力量,丰富物质文明,促进物质生活共同富裕,同时又要建设与国家经济发展实力相匹配的精神文明,实现精神上的共同富裕。

(四)和谐共生: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内在品质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⑦习近平:《论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 年,第502页,第204 页。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要遵循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基本理念,“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⑧《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 年,第142 页,第143 页,第164 页,第355 页。,这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内在品质。第一,尊重自然。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建立在一定物质基础上,而建设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也是一个影响现代化的重要因素。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必须以对自然的尊敬为其价值前提与感情依据,将人与自然作为整体来把握和认知,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内在品质是和谐共生,这既是基于对人类文明史和社会发展史基本法则的深入理解和把握,也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创新和突破。第二,顺应自然。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前提是正确认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并遵循自然发展规律。顺应自然,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题中之义和必然要求。只有顺应自然界客观规律,正确理解自然生态的实质、规律、现况,推动人与自然本质融为一体,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第三,保护自然。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明确提出要保护自然,体现了对自然万物、对一切生命的尊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需要满足人们对自然的需求和自然的供给能力相协调。但伴随着人类生产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类对大自然的需求也随之加大,这种过度索求超越了自然的承受极限。因此,加大对自然环境的保护力度、提高对修复受损自然环境的重视程度,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内在要求。

(五)和平发展: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基本遵循

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国强必霸的逻辑不适用,穷兵黩武的道路走不通……我们将继续履行好国际义务,始终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和维护者。”①《习近平关于总体国家安全观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 年,第260 页。这是中国向全球作出的郑重承诺,也是走好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基本遵循。第一,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发展主题与时代发展主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将始终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②习近平:《携手迎接挑战 合作开创未来——在博鳌亚洲论坛2022 年年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年,第9 页。与西方资本主义道路不同,中国在发展现代化过程中没有海外扩张,没有巧取豪夺,更没有殖民侵略。相反,中国大力开发自身潜能,通过团结奋斗来积累物质和资金,以一种和平发展的方式建设现代化。这种中国特色的和平发展道路,不但造福中国人民,更为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提供指导意义。第二,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彰显世界民主与法治的多彩篇章。世界民主与法治的发展,是推动世界各国交流、合作的基本前提,同时也是维护世界安全稳定的关键保证。以和平发展为基本遵循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不仅体现了中国方案、中国制度、中国治理等方面的实力与优越性,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对世界各国的民主和法治建设、经济和政治发展进程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可以说,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展现了世界民主与法治的多彩篇章。第三,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倡导世界合作与共赢。中国现代化道路开启于列强不断压迫之后,中国人深刻体会到了西方现代化的暴力,深知和平之可贵,维护和平的信念与意志坚不可摧。作为后发型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克服在寻求现代化过程中所出现的内部矛盾与外部矛盾,主张以和平、发展、共商、共建、共享建设人类的未来,推动世界合作共赢,展现中国智慧。

三、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价值意蕴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价值意蕴并非局限于对中国发展的单一维度,也在全球范围内起到一种典范作用,为人类现代化的理论与实践提供了一个新的成长空间。

(一)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

恩格斯曾指出:“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着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年,第588 页。五百多年来,世界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从一个国家到多个国家,深刻地改变着全球发展格局,显示出顽强的生命力。实践一再表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是党和人民历尽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④《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 年,第13 页。,实现这样的伟大事业就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立足中国国情、结合中国实际,探索出的一条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作为后发展国家的中国,选择了中国式现代化这一道路,即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分两步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到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就把中国的现代化推向了历史阶段的新高度,从历史发展维度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百年奋斗征程中不断依靠、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并成功开辟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之路,向全球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新时代,世界上仍有不少发展中国家在探索现代化道路上艰难前行,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若能按照既定轨道成功进行,将是世界历史上推动社会主义事业向前迈进的一次伟大革命,也将有利于引导世界历史向社会主义靠拢。因此,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以更为成熟的实践经验为基础,进一步拓展了科学社会主义学说,从世界发展维度不断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

(二)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指明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道路

现代化道路是否顺利、是否能取得明显成效,取决于现代化道路能否引领我们走向民族伟大复兴。实现现代化、实现民族伟大复兴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心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①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年,第21 页。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中国式现代化若能如期实现,实现伟大复兴则指日可待。这意味着,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息息相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是实现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要求和必由之路。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本目标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把建设现代化强国作为一项重大历史任务,具体形象地表明了中国共产党在新时期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担当与责任感。当前,在世界百年不遇的巨变背景下,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统筹国内大局和国际全局,把重点放在发展现代化上,以强烈的历史责任感和远见卓识,把“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的战略部署结合起来,带领全体中国人民踏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在国内、国际形势复杂的现况下,中国共产党以刀锋向内、舍己为人的精神,不断地进行自我革命,不断地维护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有了崭新的方向和目标追求,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指明了光明道路。

(三)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指出,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②《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 年,第10 页。。这是中国向全世界发出的庄严宣告,表明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对人类文明形态多样化发展有着重大贡献,也意味着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所提供的新范式对人类文明新形态有着深刻的价值意蕴。“西方资本主义按照自己的面貌为自己创造世界。”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年,第404 页。在现代化进程中,西方奉行“普世价值”,强行推行资本主义,迫使他国沦为其附属国或殖民地,并将资本主义思想渗透他国,迫使人类社会向资本主义靠拢。“普世价值”的实质是对人类文明形态多元化的损害,是以牺牲他国发展为代价的掠夺行为。中国历来以“求同存异”的眼光看待多元化文明,并倡导多元化的现代化发展道路。中国坚信,检验道路的可行性取决于国家的实际情况、人民的拥护情况以及对人类进步事业所作出的贡献。这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为世人、为世界提供的全新的价值观。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开创性意义。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与西方现代化发展道路有着本质区别,它既反映了当今世界各个主要文明的现代化发展一般法则和一般表现形式,同时也蕴含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融合。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无论是思想上还是实践上,都有着统一的内在逻辑,其价值旨归都是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因此,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全新的人类文明形态。

(四)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提供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全新路径选择

现代化作为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的必由之路,不存在一成不变的实践道路,更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模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现代化道路并没有固定模式,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不能削足适履。”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 年,第427 页。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究竟要走向怎样的道路、发展怎样的文明、以哪种文明实现什么样的现代化,既要符合本国具体情况,同时也要尊重人民的意愿。

长期以来,西方现代化思维范式主宰着世界现代化格局。“西方中心论”源自于西方资本主义世界的发展壮大,认为只有西方现代化才能最好地实现社会发展。实际上,“西方中心论”强调的是“现代化的西方模式”,这种思维范式与发展中国家对现代化的需求是相背离的。这种完全西方化的现代化道路探索模式给世界上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在迈向现代化时释放出错误信号,忽视了发展中国家本身的特殊性。事实证明,西方现代化并不适用于发展中国家。

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一份子,中国深知发展中国家在实现现代化过程中所面临的困境和具体需求。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以世界现代化进程为背景,以自身实际情况为基础,对世界现代化模式进行了深入的剖析,正确认识和处理自身发展现代化的特殊性,走出了一条符合国情、人民支持、效果显著的现代化道路。“大道之行,天下为公”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重要属性,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探索和取得的理论、制度、文化等成功经验,为发展中国家探索、发展现代化解除了“西方中心论”这一沉重枷锁,开创了一个新的现代化发展格局,为发展中国家探索现代化道路提供了全新的路径选择。

结语

目前,中国正处于新的发展阶段,面对新征程、新任务、新要求,正确认识和把握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历史演进与科学内涵对于增强中国发展信心和坚定理论信心具有巨大的现实价值。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立足于中国实际情况,一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不断的探索和革新中持续发展,坚定人民立场,推动共同富裕,以和平、协调、和谐的发展方式开辟了一条与众不同又拔新领异的现代化道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对人类文明进程有着深刻影响,在带领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同时,也为世界现代化发展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贡献了无比强大的中国力量。

猜你喜欢
中国式共同富裕现代化
论中国式共同富裕的基本特征
边疆治理现代化
中国式民主
Palabras claves de China
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
金湖:美丽生金,让共同富裕看得见摸得着
不要让中国式焦虑,废掉了你的孩子
Hair Highway--Studio Swine 的现代化诠释
中国式失败
国内某1 700 mm热轧厂现代化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