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口刀

2023-08-15 00:54唐吉民
参花(下) 2023年12期
关键词:资江龙王黑皮

◎唐吉民

资江河里有一种鱼,整个身子薄得像一片柳叶,脊梁一抹墨,身腹如银耀眼,名字就叫“一口刀”。还有一种鱼叫作“浮赖子”,两种鱼都属江南银鱼科,外貌都长成柳叶状,只是“一口刀”的身子比“浮赖子”更薄,黑的地方更黑,白的地方更白,更像一把刀。

“一口刀”只能在活水里存活,没法在水塘里饲养,而且种群非常少。这鱼的妙处就在于骨刺都是软的,用鬼老大的话说,那鱼刺能在嘴里化了。因为少,所以贵,如今的行情,一斤“一口刀”卖到高档饭店可得现金两千以上。

就连鬼老大这样的捕鱼高手也不是经常能捞得到“一口刀”,只有在农历的三月和十月,才能凑得够送饭店的分量。平时偶尔捕到一条两条,这东西在水缸里又养不活,只能掺在“浮赖子”里,珍珠当砂砾子卖了。

鬼老大五岁那年,在一次意外事故中,被灶火烧伤了一张英俊的脸,导致闪闪发亮的左眼也废掉了。他那满脸的疤痕,狰狞扭曲,奇丑无比,让人不敢直视。因样子有点恐怖,被人称作“鬼老大”。

鬼老大有个弟弟鬼老二,两兄弟都是资江边世代的渔民,他们的爹有个外号叫作“龙王恨”,“龙王恨”在大新乡方圆十几里是人人都不得不服的捕鱼高手,“龙王恨”打鱼有很多手段,用网捞、用钩子钓、用罾子诱。鱼爱吃什么,鱼喜欢什么样的气味,哪个季节鱼在哪里聚集,哪种鱼喜欢什么样的诱饵,何时产卵,何时觅食,鱼的所有习性他都了如指掌。倘是家里来了客人,“龙王恨”只管吩咐他婆娘在炉灶上架好铁锅子,仅一袋烟工夫,资江中的鱼,就立马成为他家锅里的鱼了。

美丽的资江从号称华南第一高峰的猫儿山一路向北,从广西资源注入湖南新宁,缓缓流过古城宝庆,途经湖南之心的新邵县城下面的九龙岩,江面因山势蜿蜒,落差骤然变大,江面变窄,水流变得湍急。从新田铺枞树滩到小南佝偻门,资江两岸奇峰拱立,江水汹涌。大新乡就处于这一段资江的两岸,是新邵县一个最偏远、最闭塞,也是最贫困的乡,过去住江边的打鱼,住山里的打猎,祖祖辈辈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他们几乎没有什么水田,在山坡坡上砌石成墙,垒土成地,稻谷经常短缺,菜蔬尚能自给。

鬼老大他父亲“龙王恨”凭着一手过硬的打鱼本领,一家人比乡邻们的日子过得要好些。

湘中一带有句不吉利的话说:“打猎的死在山里,打鱼的死在水里”,一九七九年冬天,鬼老大他大姐要出嫁,大新乡这地方把嫁女的宴席叫作“出堂席”,姑爷是下游冷水江市的煤矿工人,山里女孩能嫁个工人在那年月是件令山里人艳羡的大好事。“龙王恨”想把大女儿的“出堂席”办得体体面面,盘算来盘算去,“出堂席”凑不齐八碗菜,于是就想了个主意,自己是捕鱼能手,家里头干鱼是有备着的,如果再来一碗鲜鱼,岂不是又体面又可以手到擒来。

那天下着冻雨,“龙王恨”驾起家里那条小木船,带着时年十二岁的大儿子,也就是鬼老大,溯江而上。“龙王恨”用的是大拖网,冬天鱼都在深水之下,网拖得很深,鬼老大划船划得头上直冒白气。

到铜锣湾的时候,大大小小打了二十来斤鱼,本来应付十来桌酒席也就够了,但“龙王恨”嫌大鱼太少,决定拖最后一网。刚拖了一丈来远,那网扑棱棱猛地往下急沉,“龙王恨”心想必定是拖着大鱼了,大喜,赶紧双脚抵着船舷使劲收网。收了几把,船下暗流涌动,小船在湍急的回水湾里晃荡着打转。鬼老大丢了双桨,双手死死抓住船舷。转了几个圈儿,那鱼突然就不转了,拖着小船往下游直冲而下,船身先是竖着的,没多远竟被拖成横的了,舱内已经进水,鬼老大一声尖叫,“爹,撒手!”叫声方落,大鱼一个翻身,小船被掀翻。父子俩落入水中,冰冷的江水让鬼老大挣扎了几下就感觉手脚不在自己身上了,但可以感觉父亲在使劲将他往岸边推。

鬼老大马上被闻讯赶来的乡亲背回了家,他爹“龙王恨”的尸体却是三天后才在筱溪滩上捞出来的。鬼老大高烧了三天,在给他爹搭灵堂的时候,才醒来……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资江两岸沿线办了不少的化工厂,水系污染日益严重,江里的鱼越来越少,许多渔民几乎捕不到什么鱼了,只得转业做了其他营生。如鬼老大一样以打鱼为生的渔民渐渐屈指可数,那个时候的大新乡不叫大新乡,上游叫龙口溪乡,下游叫小南乡,直到一九九五年撤区并乡才将两乡合并为大新乡。

新邵境内资江沿岸的渔民,没有不认识鬼老大的。自从父亲“龙王恨”翻船后,鬼老大性格变得有点乖张,还有点暴戾,他自称“恨龙王”。读初二那年他十四岁,因一点小事将一位同学的左耳朵咬掉一块儿而被学校劝退。因为他“恨龙王”,在江水里泡大的他继承了父亲“龙王恨”的基因,用当地土话说叫作“带腥气”。同样在江上撒盖网,他一定比别人要多盖许多鱼,同样用钓竿,他总比别人要多钓几条鱼,就是同样放罾子,他诱到的鱼也总比别人多。

鬼老二捕鱼的技术比他哥哥差了许多,成家前,他就给哥哥当当助手,拎拎鱼篓子,将捕到的鱼背到新田铺镇上或者县城去卖了。

鬼老大是鱼精,鬼老二却是人精,哥哥打的鱼让他去卖,他却在鱼的斤两和价格上动了脑筋,做了手脚。两兄弟相继成家后,哥哥住着父母留给他们的老木板房,弟弟倒成了在乡里第一个盖红砖瓦房的“富裕户”。

弟弟的伎俩,鬼老大其实心中还是有数的。他爹翻船后的第三年,母亲就不行了,那年鬼老大十五岁,鬼老二十二岁,临终前,母亲交代鬼老大要照顾好弟弟。本来兄弟俩还有两个姐姐,但姐姐出嫁了就是别人家的人了。在大新乡这样的山沟沟里,男子十五岁基本上也算成人了,更何况鬼老大他们这样的贫困家庭。鬼老大还真不容易,他十四岁离开学校,十五岁送走母亲即自立门户,与弟弟相依为命,对于弟弟,他宁可自己饿着,也绝不让弟弟吃苦头。在别人面前他可以暴戾,在弟弟面前他总是慈父般的疼爱,尽管他比弟弟只大了三岁多一点。

弟弟盖了红砖瓦房,哥哥打心眼里高兴,嫂嫂却打心眼里怨恨,凭什么打鱼的不如卖鱼的?为此,鬼老大与老婆三天一大吵,两天一小吵,闹得兄弟、妯娌间鸡飞狗跳。忍无可忍的鬼老大老婆住回下游筱溪娘家,闹了半年,鬼老大才被迫妥协,答应不再和弟弟结伙打鱼。

离开鬼老大,鬼老二在渔民同行里其实还算不上会打鱼,出江打鱼空手而回的日子多。

到了新的世纪,随着资江治污力度的不断加大,沿岸的许多化工厂大部分都倒闭了。资江的水又开始变得清澈起来。不会打鱼的鬼老二干起了网箱养鱼,效益还不错,日子也过得闲散而滋润。

鬼老大还是以打鱼为生,他家盖的小楼房比村主任家的还要好。让他不称心的是,儿子黑皮不爱读书,就爱打鱼,本来儿子继承父亲衣钵应该是件让人欣慰的事,可鬼老大就想着儿子能多读点书,上大学,离开这个小山村去城里,过城里人的生活。有一回,鬼老大逼儿子写暑假作业,黑皮写了几分钟就开溜,老子追,儿子跑,跑到江边,黑皮一个猛子扎进水里,五六分钟不见水里冒泡泡,急得鬼老大在岸上鬼叫,正当他准备跳水的时候,黑皮从江中央探出了头。

“兔崽子,你给我回来!”

“爹爹,你自己骂自己,哈哈。”

见儿子鱼儿一样游到了江对岸,鬼老大仿佛看到了十二岁那年的自己,打鱼也是要天赋的,他叹口气,“天生属鱼的,由他去吧。”

直到天色擦黑,黑皮才鬼鬼祟祟从灶屋里闪进堂屋里。鬼老大脾气坏,却从不打儿子,最多是鼓着鱼泡眼叱喝几声。

“兔崽子,你还敢回来?”说这话的时候,鬼老大脸上已是笑容微藏,黑皮知道父亲不会再咋的了。

“爹,你不是说想让我过城里人的生活吗?我们要移民了,我们要移到城里去了,我们就可以过城里人的生活了。”

黑皮嘴快,鬼老大没甚听清,但他听不得移民二字,“不移,不移,淹死我全家也不移!”

“不移,不移,淹死我全家也不移!”黑皮学着鬼老大的腔调,脑袋拨浪鼓似的摇。

“你还敢笑你爹的样儿?看我怎么弄死你。”鬼老大终于佯嗔着与儿子追逐嬉闹成一团。

移民已成大势所趋,从枞树滩到筱溪这一段资江,落差大,水面窄,水流急,早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省人民政府就有在这一段江面上搞水利梯级开发的设想,当年就有国内外的专家来此地进行过考察,但苦于资金缺乏,一直没有付诸实施。二〇〇三年,国家大Ⅱ型水利枢纽工程筱溪水电站正式立项,经过三年筹备,到二〇〇六年春天,大新乡作为电站库区,移民工作正式启动,移民共涉及十八个村,直接移民拆迁三千多户共一万多人,其中需外迁两千多人,要拆迁房屋三十二万多平方米,需征土、田、山、坟地九千余亩,涉及两万余人。

这是一项浩大的工程,县里、乡里天天有大队人马驻扎进村做移民工作。鬼老大他们小浪村有二十八户属于外迁户,外迁地点是本县的小塘镇与邵阳市区接壤的一个地方,坐车到邵阳市区只需半个小时。

村民们起初都不愿意迁,尽管那地方紧邻邵阳市区,比这穷乡僻壤有着明显的地域优势,那里可是半个城市了啊,但毕竟大家世世代代就住在这么个山窝窝里聚族而居,俗话说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狗窝。

为了加快移民搬迁工作进度,县、乡干部们几乎每天深入村组,融入群众当中,与村民们贴心贴肺了。他们总是那么笑容可掬,和蔼可亲,能说会道,他们惯用的方法一是“缠”,二是“磨”,三是“软缠硬磨”。打一清早笑着来到你家,顺便还给带点小糖果、豆腐皮、红薯粉之类的“伴手礼”,这哪里是干部啊?人家分明是走亲戚来了,你好意思不让亲戚进屋?你好意思不陪亲戚说话?你好意思三句不对就向亲戚翻脸?不能啊,山里人别的没有,也没读啥书,但山里人淳朴好客啊,讲感情重义气啊。干部们把咱当亲戚,咱们总不能把土豆不当干粮吧。他进了你的屋,就坐在你家大凳上,苦口婆心给你讲移民政策好,迁移的那地方好,从早到黑与你磨嘴皮,拉家常。有被他们感动得涕泪双飞的,也有油盐不进的,甚至还有动气的,但你动气,他不动,伸手不打笑面人啊。今天你老不高兴地将他们送出家门,明天一大早他们又来了。最初动心的是小孩,再后来是年轻的小伙儿,他们就通过小孩子和年轻人做老年人的思想工作。就像移栽树木,小树苗很容易就可以挪个地方,移栽大树就得多费点周折,因为大树的根扎得太深了。

几个月后,村主任和村干部们带头迁了,村民们带着向往与留恋两种复杂的心情也跟着迁了。鬼老大、鬼老二还有几户渔民却成了斧头也拔不出的钉子户。在这几户中鬼老大是核心人物,其他几户渔民对苦口婆心的干部摊牌说,鬼老大迁他们就迁,鬼老大不迁,他们就让资江水淹死。

而鬼老大呢,干部们带到他家的糖果都被他扔出窗外,干部们从堂屋进他家门,他就从灶屋溜走,干部们给他讲移民政策,他就摇头,“不迁,不迁,迁北京也不去!”

拔出这颗钉子的是鬼老大的儿子黑皮,鬼老大想不到干部们的思想工作做到儿子学校去了,移民局邹局长还和黑皮成了忘年交,铁杆子“哥们儿”。

鬼老大的儿子因生下来皮肤比一般婴儿要黑,于是得了个诨名“黑皮”。那天,黑皮背着书包回到家里对老子说,“爸爸,我们还是迁吧,我想做城里人。”

“那里不是城里,别听他们的,那也是乡里,是农村。”鬼老大一脸不屑地说。

黑皮道:“可那里到邵阳城里,只要坐半个小时车。”

“那也是乡下。”鬼老大猛吸了一口烟。

黑皮急了,提高了声调:“爸爸,你不是一直想要我当城里人吗?那里真的就是城里了。”

“不迁,不迁,你爹淹死也不迁。”鬼老大把烟屁股狠狠地往地上一摔,厉声道。

黑皮说着说着来了眼泪,“爸爸,今天邹伯伯带我到了那里的学校,那里的学校漂亮,教室漂亮,老师也漂亮,我想去那里的学校读书。”

鬼老大皱起眉头……

黑皮得不到父亲的回音,只得继续哭着说:“爸爸,到那里的学校,我一定好好读书,好好写作业,我还要考大学,像邹伯伯一样读研究生。”

鬼老大第一次听到儿子这么懂事地说话,他蹲下身搂着儿子,“真的?”

黑皮说:“真的。”

鬼老大站起腰身,扭头向门外的漫山遍野望了望,目光却被对面高耸入云的大山挡了回来。紧靠自家屋门前是邻居德荣老汉开的小卖部,往常人们在劳作之余总喜欢聚集在这里打打小牌、东家长西家短地扯扯闲话。如今是人去房空,德荣老汉一家老小早已搬迁走了。“哎——”鬼老大长长地叹了一口气,无奈地轻声说道:“那我们也迁吧。”

移民新村在小塘镇南面,与邵阳市北塔区毗邻。移民们的新房子都是政府给修的,整齐地排成一条线,不如别墅那样的气派,但比老家那些砌在山坡坡上东斜西歪的房子别致多了。水泥马路宽敞笔直,不像老家那些在资江两岸羊肠子一样蜿蜒的公路,到城区还有公交车,交通十分方便。每户都按人丁分了田土、林地。移民局还给移民开发了“黑珍珠”优质葡萄种植项目,每户都在自家林地里种了两三亩葡萄树。地里的蔬菜、园子里的水果送到城区就可以变钱。农闲的时候还可以到城区摆点地摊、打点零工。移民们很快就安顿下来,说真心话,这里比老家大新乡的生活方便多了,收入也比过去高了许多。起初几个月还有些不适应,但这里的乡邻、干部对新来的移民都十分友善,很快大家就融入了这里的生活。

最快活的还是少儿,他们都爱上了这里漂亮的新学校。黑皮没有食言,进入新学校后,他学会了用功学习,每个月都会拿回来一到两张小奖状,成绩也突飞猛进,从开始赶不上进度到班里的优秀学生,他只花了两个月时间。

鬼老大却一直无法适应这里的生活,离开了资江,他一无用处,除了打鱼,他从来没下过田,也不种菜,因为在老家他们本来就没有多少田土,那点田土他婆娘一个人就应付得过来,根本用不上他去插手。他婆娘读的书也不多,小学五年级都没念完,她是典型的中国农村“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的古典式家庭妇女。虽然鬼老大对她从来就没有好声气,但她在心里却是一直很疼爱丈夫的。自从嫁到鬼老大家,鬼老大就从来没有亲自倒过洗脚水。

鬼老大不会种田种菜,也不会摆摊做生意,白天就在村边闲逛,夜里做梦总是汹涌着滔滔的资江,张开的渔网。如果不是为了儿子,就算回老家搭个茅棚,也要立马回到资江岸边去。

闲得久了,鬼老大全身开始浮肿,起初还以为闲下来身体发胖了,后来他发现胳膊和大腿的肌肉用指头按下去竟然不会弹回来,他才意识到自己是肿了。要命的是感觉全身没有力气,在村子边逛一会儿竟然感觉到累,病了,真病了,他蔫着脑袋,更加怀念起资江,怀念风浪里打鱼的生活。

他感觉自己活不下去了。一个春意很浓的日子,他骑上摩托车,搭了张拖网,回到老家,回到资江岸边。他想拖两斤“一口刀”,去会会儿子经常念叨的邹局长。

见到江水,他就感觉自己力气上来了,但刚拖了两网就喘不过气来,要命的是除了几条“浮赖子”,几条小鲫鱼,“一口刀”的影子都没有见到,按理这个季节正是“一口刀”产卵的时候,往年这样的季节一天拖一两斤“一口刀”是没有问题的。

鬼老大就住在堂弟家,一连三天都只拖到几条小的“一口刀”,这样的分量怎么送得出手?第四天,他用酒糟、油糠、菜枯、椿叶等物件秘制成饵,终于在一处回水湾用罩网捕了条三斤多重的桂鱼,桂鱼也算得上资江里的稀罕物,上了三斤的桂鱼就更加稀少了。很长时间没有这种“丰收”的喜悦感觉了,鬼老大特别开心,情不自禁地唱起了自己根据《洪湖赤卫队》插曲改编的“资江水呀浪呀嘛浪打浪啊,资江岸边是呀嘛是家乡啊,清早船儿去呀嘛去撒网啊,晚上回来鱼满舱……”

鬼老大用水桶提着桂鱼,一路走走停停,好不容易在黄昏时分找到了邹局长家。邹局长在做移民工作时和鬼老大有过多次交锋,对他印象深刻。邹局长十分意外地在鬼老大肩头锤了一拳,“好个鬼老大,你怎么找到我家里来了,黑皮有我电话呢,怎么不打我电话?”

鬼老大憨憨一笑,“我只知道您住滨江小区,一路就问来了。”

邹局长将鬼老大让进屋,坐定,倒茶。

“还没吃饭吧?”

“没有。”

“不巧,我们吃过了。”邹局长冲着里屋喊了声:“婆娘哎,来客人了,下碗面条。”

“噢,不了不了。”鬼老大慌乱地摇着手。

里屋出来的中年女人慈眉善目,那修养那气质与老家那些女人们完全不一样,而且完全没有鬼老大概念中的官太太架子。她冲客人笑了笑,“稍等,我这就去弄。”

鬼老大有点忸怩着不好意思:“邹局长,真是打扰您了。”

“不要这样说,我和你儿子黑皮还是好朋友哩,哈哈。”

“不敢,不敢当。”鬼老大朝邹局长打着拱手。

“找我一定有事儿。”邹局长一脸微笑着问道。

鬼老大本来就口拙,结结巴巴说了自己迁移到移民新村的一些感受,说到自己生病全身浮肿的时候,他将衣袖撸起来,用手指按了一下胳膊,那肌肉很自然地弹了起来,浮肿竟然消了。

正在这当口,局长夫人端来了面条。

鬼老大这才感到从来没有过的饥饿感,他顾不上客套,端起碗来,一头埋入腾腾而起的雾气中。

吃完面条,鬼老大说:“邹局长,我今天来,就是想……就是想,请您给我们几户渔民另外安置到江边,上游下游都行。只要在江边,房子简陋一点也没关系。”

“其他几户渔民也有你这样的感受和遭遇吗?”邹局长问道。

鬼老大实话实说:“有的,他们好几个也都生病了。”

邹局长沉思了片刻,“这个难哪,移民安置工作是我们县里的头等大事,整个过程都是经过县里慎重考虑、精心策划、周密部署、统一规划的,你也知道,全县移民安置工作是花了很大力气的。”

“这个我是知道的。”鬼老大快人快语。

“如今移民工作都基本顺利完成了,各方面反响都挺不错的,安置前我们没有考虑到你们渔民生活的特殊性,这是我们工作的疏漏,但现在要单独为你们几户渔民重新安置,这要给政府出一个多大的难题啊。”邹局长说着,给鬼老大递上一支烟,然后再掏出一支,夹在左手的两指之间。

“这个我也知道,但我们继续在移民新村待下去,真会活不下去的。”鬼老大摁下打火机开关,给邹局长的烟点了火,接着自己也点着烟吸了起来。

邹局长缓慢地吐出一口烟雾,用食指轻轻弹了弹烟灰,看着鬼老大说:“老大,要不这样,明天我和分管移民工作的姜县长汇报一下你们的事情,再研究个解决方案,你看行不行?”

“那行,那行!”鬼老大起身就要告辞。

邹局长拎起塑料桶,“老大,这鱼你带回去给黑皮吃,小孩子正长身体呢!”

“这个是我自己捞的,您不要嫌弃就好。”鬼老大夺门而出,恁邹局长追都追不到。

邹局长第二天上班没有直接去移民局,他先打了姜副县长的电话,说有重要事情要汇报。姜副县长说那你快过来,九点钟要参加政府常务会议。

邹局长夹着公文包来到姜副县长办公室。

姜副县长问:“什么重要工作,快点说。”

邹局长简明扼要地将鬼老大他们几户渔民不适应移民新村的事情说了一下。

姜副县长再问:“那你打算怎么办?”

邹局长说:“我想给他们开发个养鱼项目。”

姜副县长三问:“养鱼项目?”

邹局长说:“是的。”

姜副县长从椅子上站了起来,很显然他有点激动,“一个养鱼项目,老邹,你说得轻巧!作为移民局长你最清楚。筱溪电站库区移民安置工作,县委、县政府花了多大力气,新开发了多少项目,花费了多少资金?现在各移民点基本上风平浪静了,你想为几户渔民单独开发一个养鱼的项目,那还有成千上万的移民,每户都要项目,你安排得过来吗?”

“姜县长,您大会小会田间地头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我可没忘,‘大新移民为了电站建设背井离乡不容易,政府有责任有义务让他们移民后比移民前过得更好’,这是不是您的原话?”

“是啊,我是经常这样说,我也是时刻这样做的。”

“那您现在为什么不这样做了?”

“我怎么没有这样做了?”

“现在渔民们不适应新的生活,他们不会种果树,也不会种田种菜,他们都闲出病来了,他们的生活注定离不开鱼,我们就根据他们的特长开发个渔业养殖项目,我个人认为这是我们的责任。”

正在这时,经研室秘书来叫姜副县长开会了。

“老邹,这事再议,我先开会去了。”姜副县长边说边走出了办公室。

整个上午,鬼老大那种憨憨的样子始终在邹局长脑子里游荡。在移民工作过程中与鬼老大有过几次正面交锋,鬼老大总是昂着头,半眯着眼,一种自上往下打量的姿态,话语里总透出坚硬而冰冷的气势,那种偏激与执拗分明就是颗切不烂、煮不熟、打不垮的“铜豌豆”,最后,还是自己总结出来的“外围攻心术”,通过他儿子黑皮才将这颗“钉子”拔了出来。

可是,那天鬼老大来到自己家里,却变得温驯甚至拘谨了,变得憨态可掬了,邹局长知道,只有无奈与渴望能将“铜豌豆”煮软煮烂啊!这也正是大新乡所有移民们的善良与质朴的一面,不适应而期待改变现有生活模式,这是人的正常心理反应,其实这要求并不过分。

过了中午下班时间,姜副县长打来电话:“老邹,刚散会。我向政府常务会议汇报了渔民们的事情,本来会议没有安排这个议题,但按县委常委会的工作要求,移民工作嘛,随时都可以上县委常委会、政府常务会议讨论,结果是政府常务会议通过了,关于移民们的渔业养殖项目,你们赶快拿出方案来。”

邹局长大喜过望:“我就说嘛,姜县长,您心里头放不下移民们哪!”

做方案前,邹局长请来了县鱼苗场的专家到移民新村进行了现场勘查和论证。

方案做得很细,也非常切合实际,常务副县长、县长、县委书记都很支持这个项目,一路绿灯批下来只花了一个星期时间。

邹局长带领移民局几名工作人员来到移民新村,将鬼老大和几户渔民聚在一起开了个会,告诉他们说,县里决定免费提供挖掘设备,将分给几户渔民的水田集中起来改成水塘,过去打鱼,现在养鱼,相信熟知鱼性的渔民一定能干好这事儿,只要有鱼的日子相信渔民们适应起来就顺当一些。如果大家愿意,县里还免费为他们提供鱼苗,免费送他们去外地渔场培训。

打鱼?养鱼?渔民们觉得新鲜,而且他们对各种鱼的习性也确实了如指掌,养鱼应该不会有什么问题,大家纷纷表示这办法好。鬼老大也很兴奋,虽然没有养过鱼,但能和鱼待在一起心里就不觉得堵了。

想不到渔民们如此爽快地一致答应养鱼,邹局长也很欣慰。

临走,邹局长塞给鬼老大三百块钱,“你打的那条桂鱼味道太鲜了,资江里的鱼这些年价格涨得离谱,市场价三百块钱还不一定买得到哩。”

鬼老大怎么也挡不回去,只得接过钱,说:“邹局长,那就搭帮您快点给我们把鱼塘弄好吧。”

现代化的大型机械弄几口鱼塘那真是小菜一碟,就在移民新村南面的山丘下面,二十余亩的连片鱼塘几天就挖掘并硬化到位。

在引进种鱼的时候,县鱼苗场派来了专家指导,鱼苗放进鱼塘,鬼老大他们几户渔民轮流进驻县鱼苗场进行了培训。

两年后,这些风里来浪里去的渔民养起鱼来果然不同凡响。鬼老大他们几户渔民将村边的小溪引进鱼塘,让小溪从鱼塘中穿过,“一口刀”竟被他们喂养成功。这东西稀罕,渔民们腰包鼓得比其他移民更快。本来,鬼老大想给邹局长送几斤“一口刀”过去,但又怕邹局长按市场价给他钱,那不成了强买强卖了吗?

不愧是鬼老大,他以儿子黑皮的名义邀请邹局长来家里做客,邹局长居然答应了。

饭桌上,几位渔民全部到齐作陪,邹局长尝了口“一口刀”,“果然名不虚传,我还是头一次吃这种鱼哩。”

“等我们产量高了,这鱼价格就不会那么离谱了。”

“你们的目标是要让我们这些工薪阶层也买得起,对吧?”邹局长满脸笑意。

“我们正在做‘一口刀’的养殖技术推广,这个目标不会太远的。”鬼老大端起一杯酒放到嘴边,头一仰,一口气闷了,然后信心十足地拍着肚皮说道,“相信我!”

那天,鬼老大显然是喝高了,他搭着邹局长的肩膀,“老哥,我这辈子属鱼的,十二生肖里没有鱼是吧,但我就属鱼。”

不会喝酒的邹局长那天也喝了点酒,“老大,你瞎扯吧,你应该属猫,天老爷生你就是让你来人间吃鱼的。”

“对对对,属猫,我是属猫的。”

邹局长搭着鬼老大的肩,“来,哥再敬你一杯,你这只见不得腥气的猫。”

一桌子人打着哈哈。突然,鬼老大眼里噙满泪水,“邹老弟,如今我们养鱼也养出道道来了,发家致富不是问题,而且没有在风浪里打鱼那样辛苦和危险,但我还是怀念那条河,老弟,过两天我带你到资江去打一回鱼,你给我拎鱼篓子。”

“老大,喝高了,你怎么能让邹局长给你拎鱼篓子?”同桌的一位渔民说道。

“我愿意!”邹局长把衬衣袖口往臂膀上方卷了卷,感觉就要上阵了似的,笑道:“我就想给鬼老大拎一回鱼篓子,见识见识他打鱼的招数。”

邹局长没有爽约,就在那个双休日,邹局长陪鬼老大在枞树滩打了一天鱼,那天他俩打了足有三斤“一口刀”。鬼老大的一张“鬼脸”在夕阳的照耀下,仿佛绽开的一朵山花,那么灿烂、那么欢快。

猜你喜欢
资江龙王黑皮
冷水江段资江水体中阿特拉津残留分析
龙王的孩子
雪天
闯祸的车
黑皮系列
格子龙
美丽的资江
都是话多惹的祸
龙王闹海
资江流域径流量演变规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