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疫情时代急诊医学科的建设

2023-08-17 12:12赵晓东
实用医院临床杂志 2023年3期
关键词:医学科医患专科

张 为,赵晓东

(解放军总医院第四医学中心急诊医学科,北京 100048)

2019年末爆发的新型冠状病毒(简称“新冠”)疫情,以其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而使中国的公共卫生事业面临巨大挑战。全国人民在党中央的带领下科学防治、精准施策,在2020年4月28日有效减缓疫情发展,全国进入新冠疫情防控常态化管理[1]。随着“内防扩散、外防输入”的抗疫政策不断推进,2022年11月18日我国新冠疫情进入稳定期[2],新冠病毒对人类的伤害逐渐降低。2023年1月8日,新型冠状病毒管理全面下调,执行传染病乙类乙管[3]。新冠疫情防控稳步向好发展,但是新冠疫情对健康的威胁和社会的影响仍在继续,我国卫生事业全面进入后疫情时代。后疫情时代,公共卫生的压力得到缓解,急诊医学开始承接新冠的诊治,继续为我国卫生事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保障。做好后疫情时代的急诊诊疗,为人民健康提供优质医疗服务,是后疫情时代急诊医学科建设的重点。

1 充实仪器设备和加快信息化建设

要加强急诊医学科的能力和业务,必然需要加强急诊医学科的硬件和软件建设。完备的诊疗设备是急诊医学的硬件实力,通畅的信息流转是急诊医学的软件实力。两者是发挥急诊医学功能的物质基础,是后疫情时代急诊建设的两个有力抓手。急诊诊疗设备主要以床旁工具为主,实现关键指标的快速判读,病情变化的及时反馈。主要包括:血气分析仪、心梗分析仪、综合心电监护、床旁超声技术[4]、床旁电子支气管镜[5]、经鼻高流量湿化氧疗机[6]、无创呼吸机、有创呼吸机、心肺复苏机、床旁血液透析机、体外膜肺氧合机[7,8]等。仪器设备不仅能加强了急诊医师的诊断能力和发现问题的灵敏度,同时也是急诊医师救治能力的有效扩展,是提高急诊救治能力的实际需求。

当然,空有一堆仪器而没有将各设备的结果进行统计和反馈的信息系统相当于自费武功。没有完善的急诊信息系统,不能有效呈现患者的医疗数据,不仅不能发挥仪器的优势和特点,反而会加大急诊医生获取和判断信息的时间成本和效率成本。加强急诊信息化建设是加强急诊内在能力建设的重要环节,对提升急诊医疗服务的能力、效率和质量具有重要意义[9]。加强急诊的信息化建设关键是要加强应用软件的开发和应用,需要实现检验检查信息的集成、床旁监护信息集成、诊疗信息集成、医嘱和护理信息集成等多方面的统筹。相信随着我国5G技术和人工智能的发展,信息化建设一定能实现[10, 11]。

2 完善急诊医学的人才引进和发展机制

医学人才建设是医学学科建设的重中之重。急诊医学可依靠学科在抗击新冠疫情的积极作用,发挥后疫情时代承接新冠感染救治的医疗任务,不断吸引优秀人才到急诊医学的工作中来。同时急诊医学也为人才的发展提供平台,逐步完善急诊医学的人才培养体系。急诊医师参加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有利于培养基础能力,进行急诊核心课程培训有利于提高临床操作能力,融入现行病例讨论有利于拓展临床思维。2018年成立的中国急诊专科医联体不断推动急诊人才培养,实现了急诊学科全面、协调、创新发展,形成了多维度阶梯化的发展模式,助力急诊医学人才建设[12]。

新冠疫情的防控和诊治,使我们更加深刻认识到:要实现医疗卫生体系的发展,其核心在于医学的发展。后疫情时代,健康中国的国家战略和预防优先的卫生方针仍是主旋律,高素质的医疗卫生人才是国家的宝贵资源[13]。鉴于急诊医学在新冠疫情防控和后疫情时代的诊疗作用,急诊医学的人才培养显得更为重要。急诊医学需要融入公共卫生的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构建以卫生实践能力为导向的培养模式,发展兼具综合素质和多元学科背景的师资队伍[14],提高急诊人才的学科交叉能力。根据《医院感染暴发控制指南》[15]急诊有责任和义务对感染爆发、疑似感染爆发、感染聚集进行发现、报告、管控、调查、治疗。此次新冠肺炎爆发、流行和防控的全过程,告诉我们只有及时发现病情才不会造成病情的大规模恶化,才能为后期的防治和管控奠定基础。急诊作为急危重症患者的救治平台,面临新发病症的概率极高,更需要有清晰和敏锐的头脑,对新出现的、聚集性的病例及时作出反应,发挥大规模流行病例的预警作用。

借鉴护理人员的专科培训经验[16],进一步加强急诊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为急诊医师的发展明确方向,提高急诊医师的专业能力、辩证思维和医疗服务质量。加强急诊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不仅是对急诊素养的加强,而且可进一步加强急诊医师对专科疾病的认识深度,在亚专科方面持续用力,形成持久研究方向,有利于急诊的科研产出和疑难病症的攻关,形成急诊特色。急诊医学的人才发展和培养机制是急诊医学的软实力。当前急诊医学仍面临人才短缺的风险,吸引优秀人才,稳定人才在急诊持续发展仍是学科发展的重点。通过急诊专科医联体、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急诊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等持续为急诊人才赋能,形成急诊人才规范化发展道路,培养学科交叉人才,完善急诊预警作用,不断提高急诊软实力。

3 发挥急诊医学的互联互通和主导作用

急诊医学科是医院的门户科室,同时也是医院的职能科室,其发展需要互联互通[17]。急诊医学一般作为急危重症患者的首诊科室,能第一时间获取患者的健康状态,通过快速检测手段明确病因和病症,进而实施紧急救治。但是在很多时候,急诊医学科需要与其他专科进行互联互通。特别是进入后疫情时代以来,急诊科面临的巨大压力,更是需要专科科室全力支援。五大中心[18]专科急诊诊疗、快速影像学报告、急诊麻醉手术、血液制品管理、感染控制等,都是急诊的常见需求。急诊需要与各医学专科保持良好的沟通。急诊医学的互联互通,不仅需要医院内的互联互通,还需要坚持学科内的互联互通。急诊医学的发展应当坚持国内学术交流和国际学术交流,坚持各等级医院的上下对接联动帮扶,坚持临床实践和教学科研的互动互补,通过不断的建构和统筹形成强大合力,助力急诊医学发展进入新的篇章。

急诊医学作为职能科室,要发挥关键引领作用。急诊科不能仅仅充当中转站的角色,要发挥主观能动性,承担急危重症患者联合治疗的组织者和决策者[19]。对于急危重症就诊患者,急诊往往是第一就诊科室,急诊医师掌握第一手病历资料、检查检验和生命体征,急诊医师的决断对于争取救治的时效和提高就诊的质量至关重要。急诊医师不能仅具备分流患者的能力,对于急危重症患者要统筹全局、科学计划、合理安排,成为医疗救治的组织者和决策者。发扬救死扶伤、生命至上的精神,为急危重症患者提供优质医疗服务。

4 提高急诊医学的医患关系

在抗击新冠疫情的医疗活动中,医务人员集体表现出了大无畏的奉献精神,保护了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20],让社会对医护行业有了新的认识。在疫情防控与救治过程中,医护迎难而上,“不计报酬,无论生死”的医疗观念得到回归。患者真诚理解,尊敬医护。医患关系实质上形成了利益共同体。后疫情时代,我们应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维护良好的医患关系,增强医患之间的信任。根据社会燃烧理论,要充分认识到患者的健康能力和就医文化、医患之间的信心和沟通是关键,医疗制度的不完善和解决矛盾的管理机制不健全是导火索,社会舆论和法律意识淡薄是助燃剂[21],努力从各个方面阻断医患关系的恶化。为妥善解决医疗矛盾,维持良好医患关系,应从医方、患方和社会方着手改善[22]。首先,要加强医务人员专业素养和责任心,进一步加强医师全心全意救治病患的医德要求,同时健全和完善医疗和相关的法律法规,创造良好医疗环境。再者,通过新冠的考验,患者可加强对医疗常识的掌握,加强对医护的理解。最后,社会方面应引导正确的医患价值观,为良好医患关系的形成提供肥沃土壤。医患关系的维持和改善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全面遏制扰乱医患关系的行为。

急诊医学面对的病情多样,环境复杂,医患直接面对面,医疗矛盾集中,医疗风险高。提高医患关系是急诊诊疗过程中重要课题,需要医护密切配合,提供满意的医疗服务。从急诊的预检分诊开始,做好四级四区合理规划[23],合理安排诊疗资源。就诊过程中,做好检查和治疗的引导,坚持以患者为中心,耐心细致服务。决策执行中,坚持急诊主导,专科协助,发挥急诊多学科联合会诊优势[24],为急诊医患双方带来帮助[25]。急诊患者病情瞬息万变,必须坚持二次评估[26]和动态评估,关注患者病情。鉴于急诊工作的特殊性,医院应加强急诊诊疗的保卫工作和秩序维护工作,为急诊制定合理的医疗规范和规章制度,设定合理的矛盾解决机制,为改善医患关系发挥高屋建瓴的作用。

5 建立正确的舆论导向

人类同新冠疫情的斗争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面对疫情,只有携手抗疫、共克时艰才是人类的共同选择。实践和历史证明,中国人民采取的抗疫方针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从国家领导到普通百姓,每一个人都参与其中,铸造了伟大的抗疫精神[27]。急诊医学科贯彻落实国家防疫章程,遵守传染病管理制度,符合医院规范规定,取得了可喜的成绩[28]。在后疫情时代,急诊医学仍必须在国家政策的指引下出色的完成工作,做好医疗和防疫政策的传达,做好诊疗指南的解读,形成良好的舆论导向,巩固防疫抗疫成果,为人民的身体健康、精神健康服务。目前的医学模式是“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在完善医疗救治能力的基础上,建立正确的舆论导向,有利于心理健康和增强社会适应能力,是现代医学的一部分。急诊医师要充分认识社会舆论的重要作用,在医疗服务中形成正确的舆论环境,为急诊医学的发展构建良好的外部环境。建立正确的舆论导向既是急诊学科建设的需要,也是急诊学科对社会的贡献。

6 小结

充实仪器设备和加快信息化建设是加强急诊学科发展的必有之路,完善急诊医学的人才引进和发展机制是学科赖以生存的关键所在。发挥急诊医学的互联互通和主导作用才能出色完成诊疗任务,不断提高急诊医学的医患关系才能提供满意的医疗服务,正确的舆论导向才能为学科发展提供良好的社会基础。新冠疫情是对我国医疗体系的一次重大考验,进入后疫情时代急诊医学承接救治压力,通过不断提高和改进学科建设方能在未来的医疗任务中经受考验。

猜你喜欢
医学科医患专科
核医学科的放射防护及护理管理研究
中外医学专业与专科设置对比分析及启示
赣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超声医学科
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核医学科简介
在联合中释放专科能量
论国内本科和专科的异同
提高重症医学科床头抬高合格率
我国ICU专科护士培养现状与展望
一句“咱妈的病”让医患成为一家
解开医患千千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