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促进人类健康福祉的螺旋上升路径

2023-08-17 07:30向丹黄潇婷
旅游学刊 2023年8期
关键词:福祉康养旅游者

向丹 黄潇婷

世界卫生组织1948年在《组织法》中提出的“健康”定义,即著名的健康三维概念——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或不虚弱,而是身体的、心理的和社会的完美状态,引用最为广泛,影响巨大。1989年,世界卫生组织进一步定义了四维健康新概念,即一个人在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健康和道德健康4个方面皆健全。2015年9月,在联合国成立70周年之际,联合国大会通过《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议程是为人类、地球与繁荣制定的行动计划,旨在加强世界和平与自由;所有国家和所有利益攸关方将携手合作,共同执行这一计划。议程宣布了17个可持续发展目标(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SDGs),其中,目标3即为“确保健康的生活方式,促进各年龄段人群的福祉”。截至2022年,COVID-19在全世界感染超过5亿人;最新估计显示,到2021年底,全球由新冠疫情直接和间接导致的“超额死亡”可能高达1500万1。这场大流行病严重扰乱了基本的卫生服务,引发了焦虑和抑郁患病率的上升,降低了全球预期寿命,阻碍了在消灭艾滋病毒、结核病和疟疾方面取得的进展,并使20年来实现全民健康覆盖的工作停滞,免疫接种覆盖率10年来首次下降,结核病和疟疾死亡人数增加。如果想要在2030年达成可持续发展目标,尤其是目标3“确保健康的生活方式,促进各年龄段人群的福祉”,需要更多的行动帮助世界回到实现这一目标的正常轨道上来。

旅游与人类健康福祉之间有什么关系呢?2013年“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原国家旅游局局长邵琪伟就《国民旅游休闲纲要》出台的意义答记者问时指出,“发展旅游休闲关乎民生福祉”。旅游能否在促进“确保健康的生活方式,促进各年龄段人群的福祉”这一可持续发展目标中有所贡献,旅游如何促进人类健康福祉这一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从对旅游这一社会现象的观察和旅游产业实践来看,旅游对于促进人类健康福祉能够起到独特而有力的促进作用,而且能够促进人类健康福祉螺旋上升。具体来说,至少包括旅游需求端驱动、旅游供给端驱动和旅游供需交互驱动3种螺旋上升的路径。

一、旅游需求端驱动的螺旋上升路径

旅游需求既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又是推动旅游发展,尤其是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驱动。从需求角度而言,健康长寿是人类追求的永恒目标。从旅游者的角度来讲,对健康福祉的需求歷史久远,比如人类对温泉利用的考古证据在非洲北部的阿尔及利亚、摩洛哥和突尼斯以及东部的裂谷区都可以追溯到史前;而且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医疗水平的提升,旅游者对于健康福祉的需求层级随着人类对健康概念的理解和认知不断提升而呈现健康需求层级螺旋上升的趋势。

再如18世纪肺结核病在欧洲开始大规模肆虐,直接促使以新鲜空气和丰沛阳光、健康饮食为核心的疗养院旅游兴起。这种以健康生活方式缓解治愈疾病的旅游模式,使得旅游形态从工业革命时代的包价短途游跃升为更加注重美好环境、健康生活的中长期旅居生活,让瑞士阿尔卑斯山旅游目的地成为最受欢迎的目的地,并直接促进了后续的医疗医美旅游、养生度假旅游等产品形态的出现。值得注意的是,旅游需求端促进的人类健康福祉不仅体现在旅游形式、生活方式、体验感受上,也在社会规模、深度和广度上表现明显。正如前文所述,起初针对富人肺结核患者才能负担得起的疗养院的服务,在后续英国疗养院成立后开始提供更多、更廉价的基础服务,出现了由慈善机构资助建立且专门面向劳动阶级的疗养院形态。这也推动了欧洲劳工福利制度从传统的教会慈善模式,逐渐向现代的、制度化的福利制度转变,从二战后到20世纪五六十年代,带薪休假制度逐渐普及。

结合新的航空、汽车、铁路等交通工具,世界进入大众旅游时代。在经历了大众旅游蓬勃发展的50年,城市化的弊端和传统现代旅游产品劣势逐渐凸显。在进入后工业化时代的欧美发达国家,旅游需求端又表现为向往自然、环保、减少人为干预等新特征。美国作家Richard Louv在他的著作《林间最后的小孩——拯救自然缺失症儿童》中提出了“大自然缺失症”(nature-deficit disorder)的概念1。事实上,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发展,自然缺失症不仅仅出现在城市中的儿童群体中,生活在现代城市中的人群与大自然的完全割裂,使得自然缺失症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的一种普遍现象,进而导致了一系列行为和心理上的问题。由此,旅游需求端对健康福祉的需求从身体健康转向身心健康并重,将对健康的需求从初始的治疗疾病、康复疗养上升到了心理健康、社会适应健康及道德健康的层面。事实上,正是伴随着人类对健康内涵的认知不断升级,旅游需求端对健康福祉的需求也随之不断升级。

二、旅游供给端驱动的螺旋上升路径

旅游供给端包括旅游产业链上除旅游消费者之外的其他参与方,以某类旅游产品的供给者或者综合旅游目的地的供给形态出现。如果说旅游需求端驱动人类健康福祉螺旋上升的路径是本质的驱动力量,旅游供给端则是通过旅游产品的“差异化竞争-同质化模仿-差异化创新”驱动人类健康福祉螺旋上升的。

比如1987年Goodrich提出保健旅游(healthcare tourism)概念,并将其定义为“旅游设施(如酒店)或目的地的一种尝试,目的是除提供常规旅游设施外,突出宣传其保健服务及设施来吸引游客”2;1993年,Goodrich对保健旅游概念进行了扩展,并总结了古巴健康旅游(health tourism)的两种形式(为来自其他国家的病人提供医疗治疗和为旅游者提供保健服务)3。对健康儿童来说,童年期的旅行和康养情境下的非惯常环境为儿童的神经系统快速发育提供最直观的具身环境;对青少年来说,在旅游中父母的24小时全天陪伴使得亲子关系更加黏性与真切;对老年人来说,康养目的地的环境刺激与康养服务的专业护理都可以增益老年人的生理健康与神经系统。康养旅游产品出现之初,基本上被理解为一种专项旅游产品;随着康养旅游的不断发展,现在已经成为了一种旅游产品和目的地开发的理念,康养旅游定义中的核心要素逐渐融入大众旅游产品。旅游产品的健康价值表明,旅游对于促进各年龄段人群的福祉可持续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kounin提出的涟漪效应原本是描述模仿破坏规则的行为,即一群人看到有人破坏规则,而未见对这种不良行为的及时处理,就会模仿破坏规则的行为4。这种涟漪效应在旅游供给端的表现则是积极的现象,简单来说,当一种符合健康需求且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差异化旅游产品出现之后,将会引起旅游供给端的同质化模仿,使得同类产品规模增长且价格降低,从而放大先锋健康旅游产品对人类健康福祉的影响;在商业竞争的基本规律作用下,当同质化模仿的产品规模达到一定程度后竞争力降低,又会推动旅游供给端再次通过差异化创新获得新的竞争力。

三、旅游供需交互驱动的螺旋上升路径

在更广阔的层面上来说,旅游促进人类健康福祉的发展,不仅仅在于促进旅游者健康福祉的发展。通过旅游供需交互驱动,旅游促进旅游者与目的地居民乃至全人类的健康福祉螺旋上升。

回顾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历程,从吃农家饭、住农家院的农家乐,到乡村度假、高端民宿等业态不断升级,也对应着乡村脱贫、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建设发展目标的不断完成和不断升级。中国的乡村地区在发展旅游产业不断满足旅游者健康需求的同时,乡村地区环境保护、卫生和医疗保障等硬件条件也得到改善,更为重要的是健康生活方式在乡村地区的传播,从而为促进可持续发展目标3“确保健康的生活方式,促进各年龄段人群的福祉”的实现做出了贡献。

在“2022世界旅游联盟·湘湖对话”上,世界旅游联盟副主席、洛杉矶会议及旅游局总裁兼首席执行官博亚当以《创建公平、多元和包容的旅游目的地社区》为主题发表演讲中指出,以洛杉矶郡为例,2022年旅游业通过税收为本地每个家庭年节税950美元,并创造就业机会50多万个;洛杉矶的大型电影制作工作室、洛杉矶国际机场等一系列的基础设施和文化资产的丰富与提升,全新的索菲体育场、奥斯卡电影博物馆,以及好莱坞环球影城的新园区任天堂的面世,都以多元形式造福社区,为本地居民带来实惠。在探索如何建立旅游与社区之间的联系这一问题时,博亚当将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中的“无贫困、零饥饿和良好健康与福祉”置入工作框架,在新冠疫情影响下很多洛杉矶人尤其是老年人居家不能外出时,洛杉矶会议及旅游局通过本地交通公司与酒店的合作为这些老年人提供了300多万份餐食。

从以上旅游需求端和旅游供给端对人类健康福祉的响应来看,大多数情况下旅游是以健康生活方式的形态呈现的。目的地为了吸引旅游者的到来,专门为旅游者打造的健康生活方式既是高于当地居民生活水平的一种旅游产品,同时也自然地成为了当地居民近距离观察和模仿的生活方式;更为重要的是,这种生活方式之所以能够成为有吸引力的旅游产品,则需要高于旅游者客源地的生活水平,因而也成为旅游者模仿和对标的对象。为了获得对旅游者持续的吸引力,目的地则需要不断创造N+1版本的美好而健康的生活方式,这就是旅游供需交互促进人类健康福祉的螺旋上升路径。

从制度层面来看,随着对旅游之于健康福祉的作用和意义的理解不断清晰和深入,通过鼓励旅游来增进国民健康和综合素质提升、增进民生福祉的相关政策不断出台。比如2013年国务院办公厅颁布的《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3—2020年)》,旨在推动带薪休假制度的落实,推动有条件的地方制定鼓励居民旅游休闲消费的政策措施;2016年1月,国家旅游局颁布的《国家康养旅游示范基地》标准(LB/T051—2016),明确了康养旅游作为专项旅游产品被定义为“通过养颜健体、营養膳食、修心养性、关爱环境等各种手段,使人在身体、心智和精神上都达到自然和谐的优良状态的各种旅游活动的总和”,并推动康养旅游示范基地的开发建设与规范运营;2016年11月颁布的《教育部等11部门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关于研学旅行的意义论述部分明确指出,“研学旅行能够引导学生主动适应社会……有利于加快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旅游需求,从小培养学生文明旅游意识,养成文明旅游行为习惯”,直接在全国范围内推动中小学生研学旅行进课堂,进而通过旅行的方式提升下一代的身心健康水平。实际上,从学术研究相关成果发现旅游与健康之间的关系,到旅游者健康需求驱动的健康旅游产品出现,到大众对旅游之于人类健康福祉意义的认知,再到国家层面相关制度的出台,也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

综上所述,旅游能够促进可持续发展目标3“确保健康的生活方式,促进各年龄段人群的福祉”的实现,具体促进作用的发生机制至少包括旅游需求端驱动、旅游供给端驱动和旅游供需交互驱动3种螺旋上升的路径。

(第一作者系该院讲师,第二作者系该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收稿日期:2023-04-05)

猜你喜欢
福祉康养旅游者
数字十年·民生福祉
喀拉峻风景区旅游者的生态意识和生态行为研究
康养太极:太极康养教学教研实践创新初探
康养小镇“康养+”发展模式探析
即墨温泉:未来康养休闲之地
旅行社未经旅游者同意安排购物属违约
建优美生态 谋百姓福祉
创造健康红利 增强人民福祉
森林康养地试点,可以先粗后细
浅论生态旅游者的分类与识别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