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融合背景下地方院校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困境及路径探索

2023-08-17 02:13代晓利孙燕
新闻世界 2023年8期
关键词:业界技能院校

代晓利 孙燕

【摘   要】媒体融合背景下,我国地方院校新闻传播人才培养出现定位不清晰、师资队伍构成不足、融合型课程设置不完善等问题。为适应媒体融合发展形势,更好地回应业界的需求,地方院校应结合地方特色,完善人才培养方案;优化教师队伍,促进协同育人;探索学科交叉融合,培育全媒型人才。

【关键词】媒体融合;地方院校;人才培养;学科融合

【基金项目】安徽省教育教学研究项目“融媒体时代我国地方高校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2021jyxm1123);阜阳师范大学信息工程学院教学研究项目“融媒体时代我国地方高校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2020FXJY03);安徽省质量工程项目课程思政示范课程“传播学”(2020szsfkc0705);阜阳师范大学信息工程选质量工程项目“网络与新媒体专业校企合作实践教育基地”(2019FXJS0)。

2020年6月30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媒体融合发展已经到了关键时期。媒体融合推进新闻传媒业产生巨大变化,带来了新闻生产流程及传播形式的全新变革。以报纸、广播、电视为代表的主流媒体纷纷走上“转型”“融合”的发展道路。新闻理念、新闻生产流程等发生变革的同时,对新闻工作者的业务能力也提出了新要求,给新闻传播人才培养带来新挑战。

作为为传媒业提供人才保障的新闻传播院校,应顺应媒体融合的发展形势,积极进行传媒人才培养的改革与创新。在我国高校中,地方院校大约占据90%的比例,地方院校的人才培养往往照搬名校模式,很少立足于本地实际,导致传媒行业与地方新闻传播院校之间的鸿沟进一步加深,学界的人才培养与业界的人才需求之间的矛盾加剧。因此,在融媒体时代,如何更好地适应媒体融合发展的形势,更好地回应业界的需求,寻找适合地方院校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创新道路显得尤为迫切和必要。

一、融媒体时代对新闻传播人才的新需求

媒体融合背景下,人工智能、元宇宙、VR/AR等新兴技术迅猛发展,重构了传媒产业,也改变了受众的信息消费习惯。新兴技术为传媒行业注入新的活力,提升了传媒产品的创新速度,同时也对高校新闻传播教育提出新要求,需培养大量掌握“融合技能”的全媒型人才。

融媒体环境下,“融合技能”是指能服务于融合新闻的技能,一方面包括融合新闻采编技能,即对视频、文字、图片、网页等进行融合新闻采写、策划、编播的综合技能;另一方面包括多媒体信息整合技能,即信息资源发掘能力和新闻价值判断能力。随着媒介技术的迭代更新,融合技能的内涵也在不断变化。融媒体时代下的新闻传播人才需具备上述技能进行一体化采集,多终端发布。[1]技术的变革推动着“融合技能”的更新,高校应积极做出回应,在“融合技能”人才培养、课程体系设置等方面进行改革,培养全媒型新闻传播人才。

二、融媒体时代地方院校新闻传播人才培养困境

(一)人才培养定位不清晰

据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发展研究中心发布的《广电蓝皮书》显示:“地市级媒体及县级媒体从业人员占到全国媒体从业人数的74.3%。”[2]因此,当地媒体应是地方新闻传播院校毕业生的主要去向,但近年来,新闻传播专业的毕业生从事传媒工作的比例仅有20%左右。新媒体的崛起及媒体融合发展,给地方新闻传播人才培养带来新的機遇和挑战,具有适应能力及一专多能的应用型人才是地方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

但长久以来,地方院校很少立足本地实际,照搬名校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定位不清晰,教学方式、学科体系趋同,培养的人才同质化问题严重,没有地方特色,无法实现为地方发展服务的目的。[3]

(二)师资队伍构成不足

师资队伍是人才培养的关键。但目前,地方院校新闻传播教师队伍构成不足,自身知识储备存在较大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新兴前沿技术知识匮乏。媒介技术的迭代更新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但授课教师缺乏如大数据、人工智能、AR、VR等新兴前沿技术知识,对新技术理解不深刻,在承接技术类课程时,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又怎能完成复合型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任务?

其二,地方院校新闻传播专业教师队伍理论与实践相脱节。地方院校新闻传播学专业任教教师大多是高校毕业的博士或硕士直接到高校任教,加上地方高校在人才招聘上缺乏吸引力,教师缺乏媒体的实践经验,很多操作类的课程被理论化。长期处于“象牙塔”的教师,对媒体行业的认知不够全面,对数据新闻、融合新闻的理解往往是纸上得来终觉浅。

此外,地方院校学界和业界的互动不强等问题也较为突出。业界人士虽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但在繁重的工作压力之下,很难有时间进校园讲课。另外,较大的新闻传媒公司往往在一线城市,而地方院校遍布全国,时间、信息不对称等问题也较为突出。

(三)融合型课程设置不完善

媒体融合的发展形势对媒体从业人员各方面的能力和素养提出了全新要求,也进一步呼吁高校进行人才培养方案的创新。新闻传播教育必须不断地进行改革创新,才能培养适应时代需求的新闻工作者。[4]

媒体融合背景下,面对媒体对于新闻传播人才多面手的需求,学生需具备在“多媒体平台讲故事”的能力。[5]但地方院校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沿袭传统新闻传播专业的划分,围绕单一的媒介形态设置课程,专业划分过细、学科边界明显,单一型人才很难适应媒体融合发展需求。

在课程设置中,“重理论,轻实践”,仍以传统的采、写、编、评作为课程的中心,难以适应媒介技术的迭代更新及媒介形态的融合发展。虽然有些院校进行了相应的课程改革,但基本上是“增量改革”,增加新媒体相关的课程回应媒体融合。比如,在《新闻学概论》的基础之上增加《新媒体概论》课程,在《新闻采访与写作》之外增设《网络新闻采编》,在以往的传统课程名称前加入“网络”字样。说到底其实是一种“+互联网”思维而未形成“互联网+”思维,未能真正将课程改革及技能训练落实到互联网的时代脉搏上。[6]这样的增量改革方式,缺乏贯通的教学思路,难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另外,新闻传播学作为应用型学科,专业理论课程往往以“填鸭式”教学方式为主,授课教师关注内容的输出,师生之间缺乏对等的交流互动与思维的碰撞,导致学生与融媒体时代环境脱节,授课效果不理想。

三、融媒体时代地方院校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路径探索

(一)结合地方特色,完善人才培养方案

地方院校的新闻传播教育应结合地方特色,以产出为导向原则,主动对接传媒产业转型升级发展的人才需求,加快人才培养方案的动态升级更新。

在人才培养方面,坚持以地方传媒行业需求为导向,进一步细化人才培养目标。聘请传媒业界专家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拓宽人才培养的专业架构与知识体系,将人才培养与职业发展相结合,实现与传媒行业的有效对接,确保实现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同频共振。地方院校新闻传播人才培养应结合地方特色,与名校差异化定位,熟悉当地的社情民情,了解受众需求,形成人才培养的特色,才能体现新闻传播教育的价值。[7]例如,延安大学结合延安地区红色文化资源优势,打造具有延安特色的新闻专业;广东海洋大学结合独特的地理优势,开展海洋特色专业教育,培养海洋新闻专业人才。

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方案的重心,对于地方院校来说,必须进行精准的人才培养定位,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动态升级课程体系。地方院校可结合自身的办学实际,聚焦融媒体背景下传媒对创意传播人才的需求,依托专业优势,以培育学生的创意表达能力为核心素养,进行课程体系的优化升级。一方面设置融媒体理论课程,比如《融媒体概论》《新媒介技术概论》;另一方面,开设融媒体实践课程,比如《融合新闻创作》《视听语言节目制作》《融媒体出镜主持》,提升学生的融合实践技能。

因此,地方院校应积极开设融媒体实验室进一步提升新闻传播人才的实践应用能力,以回应业界的需求。我国一些名校如中国传媒大学、清华大学等均已开设特色融媒体实验室,引进业界的领先技术,推动媒体融合技术发展,提升新闻传播人才的融合技能。

(二)优化教师队伍,促进协同育人

新闻传播人才培养不仅要依靠地方院校,还应实现高校与其他实务部门协同育人,加快部校共建,进一步为新闻传播教师的培养提供方案。我国目前大多数省份开展新闻传播院校教师与业界人士换岗工作,一方面鼓励教师到业界挂职开展合作,另一方面将业界精英引入课堂,业界专家将实践经验传授给学生。以人才培养为主线的学界业界互聘,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实现学界业界共同培育,有效弥合业界实践人才需求与高校人才培养的鸿沟,地方院校也应进一步加快落实此项政策,并形成制度。根据教师的专业及所授课程,先到媒体挂职锻炼,主动提升实践能力,积极学习融媒体技能。学校招聘在媒体工作过的“双师双能型”教师时,不能用学历卡人。在对教师职称评审时,应改变唯论文和课题项目的做法,制定切实可行的创新应用型能力提升办法。

地方新闻传播人才的培养应立足地区优势,积极打通院校与传媒产业的合作渠道,创新合作模式,与传媒业界形成“校企合作”机制,构建基于媒体融合发展的实践及教学环境,统筹企业的优势资源,建设开放共享的实践教学平台,建设兼具制作、生产、研发、创新的校企一体、产学研协同的新闻传播学实验实训基地。地方院校人才的培养离不开与业界的互动,只有将融合创新融入到教学实践中,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以及优质的行业资源,才能达到地方院校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就业导向机制,实现人才培养的价值。

(三)探索学科交叉融合,培育全媒型人才

媒体竞争的关键是人才的竞争,在融媒体时代,社会各界呼吁全媒型、专家型人才。但是当下新闻传播人才培养出现知识面不宽,只注重新闻传播专业知识;素养不深,后劲乏力;专业划分过细,无法实现知识的有效融通;新闻传播人才培养同质化,缺少个性与特色等问题。在媒体融合背景下,新闻传播人才培育需超越传统的专业划分,探索学科交叉融合,实现全媒型人才的培养。

目前,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的兴起,新闻传播学迎来了颠覆式的革命,新闻传播学科属性将被重新界定。一方面,前沿技术融入到新闻的采集、生产、分发、反馈等各环节,如个性化信息定制、智能化信息分发、可视化呈现、交互化传播,新闻传播学科内部的技术适应能力及外部的技术反哺能力提升;另一方面,新闻传播学与计算机、信息科学交叉融合,改变了传统文理科泾渭分明的特征,需培养人文与技术素养兼备的新型全媒体传播人才。

首先,新闻传播学科需内部融通,改变泾渭分明的专业设置。传统的新闻传播教育按照媒介形态进行专业划分,使学生拥有一技之长,但已不能适应媒体融合发展的形势。媒体融合背景下,新闻传播教育培养的是具有全媒体生产、运营、管理等能力的融合技能人才。新闻传播教育应实行大类培养,根据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形势和全媒型人才培养的需要破除学科壁垒。

其次,人文与社科融合,培养具有广阔视野的新闻传播人才。媒介技术重构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及价值理念,新闻传播的内容、技能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具有交融性,需要在新闻传播专业中增加心理学、社会学、历史学、经济学、政治学、法学等社会科学内容。地方高校的新闻传播学专业一般设在某学院之下,可结合所在院系资源,合理开设相关课程,切实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最后,文理学科渗透融合,实现多学科交叉培养。2020年在山东威海召开的新文科建设工作会议,对新文科建设作出了全年部署,新闻传播学是新文科建设的重点。我国新文科建设的路径非常明确,守住文化、历史、价值观的“正”,利用借鉴新科技等理工科路径,推动理工农医与文科的交叉融合,进行文科创新。这一路径符合时代发展,最终推动文科为解放生产力做贡献。在学科融合背景下,新闻传播技能需要进行更新,新闻传播基础的采写编评技能的培养依托新闻传播与计算机科学技术的融合,由此促进新闻传播人才走向更广阔的职业发展天地。

四、结语

融媒体时代,新闻传播教育的改革势不可挡。地方院校新闻传播人才培养应根据自身办学特色,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探索培养既符合自身办学实际,又能对接业界对传媒人才需求的有能力、有特色的全媒型人才。

注释:

[1]栾轶玫,何雅妍.融合技能 智能素养 价值坚守——多元时代的中国新闻教育变革[J].新闻与写作,2019(07):34-42.

[2]高有祥.论地方院校新闻传播和传媒艺术教育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J].现代传播,2017(03):148-152.

[3]陶建杰,张志安.过渡性职业:新媒体环境下本科新闻学子的择业意愿及影响因素[J].现代传播,2018(09):160-168.

[4]蔡雯,翁之顥.新闻传播人才需求在新媒体环境中的变化及其启示:基于传统媒体2013-2014年新媒体岗位招聘信息的研究[J].现代传播,2014(06):126-129.

[5]王君超.融合新闻传播教育的理念、实施与对策:香港公立大学新闻传播教育的经验[J].国际新闻界,2011(11):81-87+95.

[6]李良荣,魏新警.论融媒体时代新闻传播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金字塔”体系[J].新闻大学,2022(01):1-7.

[7]倪宁.面对媒介融合的新闻教育创新[J].中国记者,2011(03):55-57.

(作者单位:均为阜阳师范大学信息工程学院)

责编:周蕾

猜你喜欢
业界技能院校
业界聚焦
业界聚焦
业界聚焦
业界聚焦
劳动技能up up!
秣马厉兵强技能
拼技能,享丰收
画唇技能轻松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