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的精神育人之路

2023-08-18 02:36袁晗毅
教育研究与评论 2023年7期
关键词:模式创新图书馆

摘 要:图书馆是学校重要的文化空间,是以文化人的重要载体。图书馆建设应立足自身优势,实现精神育人。以“培养终身阅读者,培养负责任表达者”为理念,聚焦提升学生阅读素养和表达素养,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精神育人之路:以课程基地的建设为抓手,营造图书馆育人环境;以系列课程的开发为载体,创新图书馆育人模式;以活动体验的亲历为保障,拓展图书馆育人成效。

关键词:图书馆;精神育人;环境营造;模式创新;成效拓展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专项课题“‘体悟教学阅读与表达校本课程体系开发与实施”(批准号:TSXM/2021/08)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图书馆是学校重要的文化空间,是以文化人的重要载体,具有学校其他部门无法替代的精神育人功能。如何立足图书馆自身优势,实现精神育人?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的图书馆是江苏省一级图书馆,有藏书5万册,包含民国时期出版的“万有文库”大型丛书和1875年版的英文原版《不列颠百科全书》等珍品。图书馆内建有国学馆、西学馆、典藏室、辩论厅、演讲厅、实验剧场、百年语文教材馆等功能场馆,开设“经典话剧体验”“匡园辩论”“《红楼梦》研读”“国学”“南大·锡中阅读课”“哈佛演讲与辩论”等课程。图书馆一楼大厅内,一座为保护珍贵藏书的老校工们而竖立的“一种精神”雕像让人肃穆。2011年,我们以图书馆为载体,建成省语文课程基地,其后又在此基础上建成省人文课程基地,涵盖语文、英语、历史等人文学科。至此,我校图书馆建设,以“培养终身阅读者,培养负责任表达者”为理念,聚焦提升学生阅读素养和表达素养,围绕环境营造、模式创新、成效拓展三方面,探索精神育人之路。

一、 以课程基地的建设为抓手,营造图书馆育人环境

图书馆的一项重要使命,就是为在校学生提供友好的阅读环境,使其有更多亲近阅读的机会,在阅读经典中提升人文素养,实现精神成人。受课时要求、学业任务等因素影响,学生进图书馆长时间看书的机会不多,来往图书馆也主要是借阅书籍。如何让图书馆由传统的借阅书籍功能转向为学生提供丰富的体验性阅读与表达的机会,是图书馆建设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我校的这一问题,随着2011年申报并创建省语文课程基地得以破解。我们确定以图书馆为主要空間载体建设省语文课程基地,变革图书馆的育人环境,为学生提供体验性阅读与表达的环境支持。

随着2011年8月我校被省教育厅批准为全省语文课程基地之一,以及其后省人文课程基地的成功申报和建设,图书馆的育人环境随之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学校先后在图书馆建设了一楼浅阅读区、实验剧场、演讲厅、辩论厅、典藏馆、国学馆、西学馆、百年语文教材展览馆等多个功能馆。西学馆布置有西方学术史的“时间轴”,国学馆与无锡冯其庸学术馆合作,将冯其庸学术馆中的“文史研究”“戏曲研究”“诗词研究”“红学研究”等相关资源进行整体复制。图书馆一楼是浅阅读大厅,供学生自由阅读;在教学区,引进了总面积达300平方米的新华书店,其中一半面积用于学生阅读;还将图书馆“搬”到教室,在全校所有行政班设立班级图书室,每间图书室配置自然和人文科学领域书籍近500本。

这些具有综合性、实践性、体验性的学习环境,为学生的语文阅读与表达提供了良好的氛围。2012年基地建成使用以来,语文教材中的实践体验类课文都进基地开课。“600万字人文经典阅读”“新诗朗诵”“匡园辩论”“雷雨公演”等语文活动持续展开,有效促进了学生语文学习方式的转变。

二、 以系列课程的开发为载体,创新图书馆育人模式

我校在全国率先开展校本课程开发研究,并开设校本课程,被誉为“大陆校本课程发源地”。学校因在课程改革上的突出表现和杰出贡献,获得三次国家级和三次省级奖励。随着省语文课程基地以及省人文课程基地的创建,我校图书馆借助学校丰富的校本课程开发经验,开设系列课程,将其作为精神育人的重要载体,创新图书馆的育人模式。

为了提升学生阅读素养与表达素养,我们立足语文、历史、英语等人文学科,在图书馆开发了“匡园辩论”“新诗朗诵”“演讲”“《红楼梦》研究”“经典话剧体验”“口述史研究”等多种活动体验式课程,还引进“南大·锡中阅读课”“哈佛演讲与辩论”等课程,以系列课程将“培养终身阅读者,培养负责任表达者”落到实处,促进学生的精神成长。

在国学馆,身为中国红楼梦学会会员的沈晓萍老师开设“《红楼梦》研究”课程。该课程依托图书馆丰富的红楼研究文献,与无锡冯其庸学术馆展开学术合作。课程学习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在求索资料与课题研究中激发学生自主探究能力。课上,沈老师组织学生形成课题研究小组,分别选取《红楼梦》中具有典型特征的人物、《红楼梦》诗词研究,或者红楼梦服饰、饮食、药理等角度进行研究,从图书馆资料库、网络等相关数据库搜寻检索,形成研究报告并在课堂展示交流。在沈老师的指导下,每个小组都展示了优秀的作品,学员撰写的论文还受到了著名红学家吕启祥前辈的点评,并被选登在《红楼梦学刊》公众号上,开创了“高中生读红楼”在专业红学平台发文的先河。

2021年3月19日,“南大·锡中”双高课程正式开课,标志着南大与我校合作课程项目的启动。2021年度春秋学期每逢双周的周五下午,南大文学院教授都会在图书馆的多媒体教室为我校学子授课。在图书馆书香浓郁的教室,学生跟随徐兴无教授解读《论语》《孟子》的经典地位,搭建经典阅读的桥梁;跟随苗怀明教授走进《红楼梦》中的“大观园”,品味曹雪芹笔下的众生相;跟随董晓教授品味契诃夫式“理性的幽默”,鉴赏普希金作品的艺术特色和审美价值;跟随王彬彬教授深入鲁迅的精神世界,体会“周树人”成为“鲁迅”的心路历程……在课程设置上,我们采用“导读深研+课题研究”的方式。课堂上,大学教授们以渊博的学识对经典作品进行导读点拨,为学生打开一扇扇窗。课后,学生立足课堂内容,小组合作进行微课题研究,在图书馆查阅电子期刊或借阅书籍进行深度阅读,以学术小论文的方式形成自己的阅读和思考成果。

三、 以活动体验的亲历为保障,拓展图书馆育人成效

学生有意义的学习离不开活动体验的亲历。我们在图书馆的场域下,通过系列综合性、实践性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在亲历的体验中感悟阅读、学习的意义。

自2009年开始,每年寒暑假我们都会组织“匡园杯”读书征文活动,向全校学生推荐好书。学生在假期进行深度阅读,并撰写读书征文。同时,为了营造校园阅读氛围,在学生身边树立阅读榜样,激励更多学生阅读;我们还在“匡园杯”读书征文获奖的学生中,评选年度校园读书人物。

每年临近寒假,学校图书馆一楼都洋溢着浓浓的年味。图书馆联合语文组举办的“迎新春、写对联”活动在这里热烈举行。在农历新年来临之际,全校学生在语文老师的指导下学习拟写春联,然后派出班级代表在图书馆一楼挥毫泼墨迎新春。从对联写作到书法创作,学生在“迎新春、写对联”这一真实任务情境中,提升语言运用能力,传承和发展中华文化。

我校高一学生的第一节历史课是在图书馆上的。历史老师打破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充分利用图书馆丰富的课程资源,带领刚刚踏进高一的学生参观图书馆。在图书馆一楼大厅,教师声情并茂地向学生介绍铜像人物蒋一木老师爱书护馆的感人故事:“文革”期间,学校图书馆馆员蒋一木老师手拿镰刀,站立图书馆门前,阻止造反派破坏图书馆的图谋,用自己的勇气和智慧捍卫学校文化典籍,其中就有《大英百科全书》和“万有文库”丛书等馆藏珍品。在国学馆,教师介绍国学大师、无锡著名学者冯其庸的学术成就,并鼓励学生要像冯其庸那样立志成为学术大家。其间,教师让学生思考两个问题:(1) 历史是什么?(2) 历史学有什么价值?这种在图书馆进行的活动体验性教学,引导学生从历史的时空坐标中,体悟丰厚而温润的人文情怀,进而拓展学生视野,培养终身阅读的习惯,指导学生对“历史是什么?”进行持久而深刻的追问。学生用眼睛和心灵去感受图书馆蕴含的文化价值,真正在体验中学习,在体验中成长。图书馆里的人物雕像、典藏书籍,营造出一种浓郁的历史氛围和育人场景,滋养着学生的精神世界。

(袁晗毅,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无锡市语文学科教学能手,无锡市优秀教研组长。“唐江澎体悟教学团队”核心成员。曾获江苏省高中语文优质课评比一等奖。)

猜你喜欢
模式创新图书馆
图书馆
时间重叠的图书馆
图书馆
金融支持精准扶贫模式创新研究
高校校园招聘模式创新探究
基于手机应用软件的幼儿园家园联系模式创新
去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