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应然样态

2023-08-18 02:58张志强
教育研究与评论 2023年7期
关键词:杜威

摘 要:《我的教育信条》是杜威的早期著作,其中的主张,对我们今天再认识教育,思考教育的应然样态多有裨益:教育过程要关注心理学和社会学两个方面;学校要帮助学生走出家庭,适应社会;教材要着眼于学生的生活;教育方法要顺应又不依赖学生的兴趣;教师要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

关键词:教育经典;杜威;《我的教育信条》

《我的教育信条》是杜威的早期著作,系统阐释了他对教育的理解。百年后重读这一教育经典,仍有振聋发聩之感。其中的主张,对我们今天再认识教育,思考教育的应然样态多有裨益。

一、 教育过程要关注心理学和社会学两个方面

杜威认为,“一切教育都是通过个人参与人类的社会意识而进行的”[1]。所以,真正的教育行为都要借助对儿童能力的刺激,使之感觉到社会情境的各种要求,以集体的一员的身份去行动,将个人的行动和情感从原有的狭隘范围中挣脱出来,学会依据自己所属的集体利益来定位自己。根据杜威的观点,教育不是教给学生什么内容,而是让学生发现自己喜欢什么、能够学什么、怎么去高效地学习。假如,学生不被督促就不学习,那就说明教育出了大问题。

教育过程应关注心理学和社会学两个方面。心理学可以帮助教师深入观察和理解个人的心理结构和活动,从而避免教育教学因无的放矢而频繁试错,事倍功半。社会学是指对社会状况和文明现状的了解,可以保证学生其能够适应当下和未来的生活。二者缺一不可。没有前者,教育就变成了强迫的、外在的填鸭或削足适履的过程;没有后者,人的本能就不能被充分引导和利用。

另外,教育目标的落实不能仅仅凭借教师的单向灌输,而是要重视了解、顺应儿童的心理发展规律。忽视学生的兴趣、爱好、能力,片面强调教育的社会功能,只会事与愿违。因为民主和现代工业的发展,未来社会瞬息万变,不可预测,所以教育必须从心理学上探索儿童的能量、兴趣和习惯开始,继而训练他们,使之经济和有效地进行活动。

总之,教育一方面要以社会需要为目的,另一方面要以儿童的本能和能力为素材和起点。

二、 学校要帮助学生走出家庭,适应社会

根据杜威的观点,“教育是生活的过程,而不是将来生活的预备”[2]。据此来看,学校就是一个社会组织。组织存在的价值在于,有效地培养儿童分享人类所继承下来的财富以及为了社会目的而运用自身能力的手段。学校是社会生活的缩影,以帮助学生从单纯的家庭生活中走出,适应社会需要,同时加深和拓展关于家庭生活联系的价值观念。

一旦将教育的价值定位于为未来生活,尤其是为未来体面的生活做准备,学校就有可能被窄化为传授某些知识、学习某些课业或养成某种习惯的场所,从而丧失了乐趣和当下意义,这无疑是舍本求末。因为最好的和最深刻的道德训练,恰恰是人们在工作和思想的统一中跟别人发生适当关系的产物,学生应该通过集体生活使他的活动受到刺激和控制。因此,知识只是一小部分,这一小部分也是在教师的组织下学生自己训练的结果。也就是,学生在学校中以类似参与社会生活的方式,发现和接受成熟经验,享受成长的过程;教师的任务不是灌输知识,而是依据成熟的经验和比较成熟的学识来决定怎样使学生得到生活的训练;考试的目的不是甄别与选拔,而是诊断学生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并标明他在哪种场合最能起到作用和最能接受帮助”[3]。

为了让学生适应社会,学校绝不能与真实的生活隔绝,而是应该努力让学生享受社会生活的乐趣,懂得合作、共赢、协商、妥协、同情。否则,学校只能算是庸俗生活的孵化器。

三、 教材要着眼于学生的生活

杜威认为,教材必须与学生的社会生活有关。学校科目相互联系的真正中心,不是科学、文学、历史、地理,而是学生本身的社会生活。使学生认识到教材的社会遗产价值的唯一方法,是实践那些使文本成为文明的主要的典型的活动。因此,教学不宜把教材以纯客观的形式提供给学生,而是应该将其“作为用来展示已经包含在经验里的因素和更容易、更有效地调整经验的工具”[4]。教材的价值在于促使学生自己主动学、真心学,将所学运用到处理生活里的复杂问题中去。

新课改以来,教材开始向“学材”转变,即教材不是将前人结论高度压缩后形成的知识系统,而是学生借以产生兴趣、合作探究,向专家那样思考,进而得出结论的工具。有些教师明显感觉到,几十年前的教材可以读懂,现在的教材难以读懂了,其实这恰恰说明:以前的教材仅仅客观呈现知识,是终点;而现在的教材是唤醒经验、调整经验的工具,是学习的起点。正如杜威所说:如果只是把教材当作个人获得知识或表达已经学到的知识的工具,那么就会失去它的社会动机和目的。

四、 教育方法要顺应又不依赖学生的兴趣

不能脱离儿童的兴趣、能力去谈某一方法的优劣,教育方法只有适合儿童身心发展规律才有价值。杜威认为,教育方法要尊重儿童的能力和兴趣发展的顺序,提供教材和处理教材的法则就是包含在儿童自己本性之中的法则。观念是由行动引起的,并且是为了更好地控制行动。所谓理性就是有顺序的或有效的行动法则。因此,不要让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请给他们机会去表达、去行动,去主动地探索与展示。幼儿园阶段鼓励学生在与自然、玩具、伙伴的接触中,同周围世界建立积极联系,这就是呵护天性、培养求知兴趣的行为。正如杜威所言,“表象是教学的重要工具”[5]。教育要更明智地、更有益地用以训练学生形成表象的能力,使其将经验中所接触的各种东西不断地形成适当的表象。

通常认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杜威也承认,兴趣是成长中的能力的信号和象征。观察学生的兴趣是选择教材的依据之一。但是,他对兴趣有着更为辩证的理解。对于兴趣,不能放任,也不能压抑。放任兴趣等于以暂时的东西代替永久的东西;压抑兴趣则会减弱好奇心和机敏性,使生命僵化。兴趣总是一些隐藏着能力的信号,重要的事情是发展这种能力。情绪是行动的反应。只要能参照真、善、美而获得行动和思想上的正确习惯,情绪都是能够约束的。教育要不灌輸,不控制,营造良好的环境,鼓励学生去探索。

五、 教师要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

杜威认为,教育是社会进步及社会改革的基本方法,比依赖法规奖惩更有效、更长久。教师是分享社会意识的过程中的一种调节力量,而以这种社会意识为基础的个人活动的适应是社会改造的唯一可靠的方法。这就要求教师对个人主义和社会主义的理想均高度重视。从个人主义角度来讲,个人的某种品格的形成是形成合理生活的唯一真正基础;从社会主义角度来讲,最好的品格不是通过单纯的告诫、榜样或说服所形成的,而是出于某种形式的组织或社会的生活施加于个人的影响。提高教师的素质,才能真正推动社会进步。教师要有这样的意识——学校绝不是高考加工厂、不是社会分层器,在学校教育中,学生不管善恶、美丑、智愚,都应得到善意的教育。另外,学校是社会的缩影,难免受到社会不良思想的侵蚀,学校和教师的责任不是隔离或同化,而是过滤和批判,让学生在辨别中汲取社会中的进步因素。

教师还应该意识到,学校不是机械的训练场,应该与科学和艺术完美结合。所谓艺术,是培养人类各种能力使之适应社会的艺术;所谓科学,是心理学等社会科学的发展,使人更能够正确组织知识,认识并尊重人的心理结构和成长法则,以实现教育目的。科学与艺术相结合的理想教育境界,即使目前难以实现,也应该成为教师努力的方向。

最后,杜威提出:“教师不是简单地从事训练一个人,而是从事促进适当的社会生活的形成。教师的职业尊严在于,他是社会公仆,专门从事维持正常的社会秩序并谋求正确的社会生长的事业。”[6]

教师只有拥有这样的职业理解,才会不断追问理想教育的模样,并在实践中不断提升自我,使自己成为推动教育变好的力量。

参考文献:

[1][2][3][4][5][6] 约翰·杜威.杜威全集:早期著作·第五卷(1895—1898)[M].杨小微,罗德红,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63,65,67,68,69,71.

(张志强,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猜你喜欢
杜威
Current bifurcation,reversals and multiple mobility transitions of dipole in alternating electric fields
合肥杜威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合肥杜威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合肥杜威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合肥杜威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让我们摇起橹来
绝世武功的奥秘
杜威传播思想在中国的早期接受
Measurement and Correlation of Vapor-Liquid Equilibria for Hexamethyl Disiloxane + Vinyl Acetate System at 101.3 kPa
杜威的职业教育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