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罐结合壮医药线点灸治疗急性带状疱疹验案※

2023-08-20 13:48范郁山黄梓欣何就杰
中国民间疗法 2023年13期
关键词:疱疹带状疱疹皮损

张 笑,范郁山,黄梓欣,何就杰

(1.广西中医药大学,广西 南宁 530001;2.广西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0)

带状疱疹是以皮肤上可见带状分布的痛如火燎的簇集性水疱为主要表现,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疱疹性皮肤病[1]。该病多见于老年人或免疫抑制、免疫缺陷的人群,女性患病风险高于男性。因皮损及神经性疼痛,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工作和生活。西医治疗以抗病毒、镇痛、糖皮质激素等对症治疗,治疗虽有效,但易产生不良反应,且多遗留神经痛。

导师范郁山为广西壮族自治区名中医,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从事针灸工作20余年,擅长治疗各类痛证、心脑血管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妇科疾病等。笔者在跟随导师出诊过程中发现,导师以针罐结合壮医药线点灸治疗带状疱疹收效良好,现选择老年女性急性带状疱疹验案1则介绍如下。

1 病例资料

患者,女,68岁,2021年8月16日就诊。主诉:右侧胸背部疱疹伴疼痛1周。2021年8月10日,患者出现右侧胸背斑点状潮红斑,触之疼痛,随即出现红色粟粒大小丘状疱疹,疱疹沿右侧肩胛骨向前下方沿胁肋呈散在带状分布至右侧乳房胸骨侧,疼痛难忍,入睡困难,至药店咨询,予涂抹阿昔洛韦软膏,疗效欠佳,且疱疹逐渐变大、变亮,疼痛灼热剧烈,遂来针灸科门诊就诊。刻下症:神志清楚,精神欠佳,痛苦面容,右侧胸胁有红色粟粒及黄豆大小丘状疱疹,沿右侧肩胛骨向前下方呈散在带状分布至右侧乳房胸骨侧,疱壁紧张,疱液清亮,疱疹周围可见皮肤稍红,水疱群间皮肤正常,焮红灼热,疼痛剧烈,伴口干,时有口苦,心烦,纳可,寐差,二便调。舌红,苔黄腻,脉弦数。专科情况:右侧胸胁部可见带状分布的红色粟粒及黄豆大小丘状疱疹,疱壁紧张发亮,疱液澄清,无破损渗液;右侧肩胛部疱疹稍有破溃结痂,疱疹未过体表中线。西医诊断:带状疱疹。中医诊断:蛇串疮,证属肝经郁热。治则:清热利湿,解毒止痛。治疗方法如下:①针刺。取穴:阿是穴,双侧夹脊穴,患侧支沟、侠溪、太冲、行间、血海、肝俞、脾俞、阴陵泉、足三里。患者取左侧卧位,充分暴露皮损部位,局部消毒。选用0.25 mm×40 mm一次性毫针,于阴陵泉、血海、足三里穴直刺25 mm;选用0.25 mm×25 mm 一次性毫针,于支沟、行间、太冲穴直刺15 mm,于肝俞、脾俞、侠溪穴斜刺15 mm,各穴得气后施以轻插重提手法,提插幅度约5 mm,频率约100次/分,持续1 min,而后留针30 min。皮损局部阿是穴选用0.25 mm×40 mm 一次性毫针,选用围刺法,在疱疹带的头、尾各刺1针,两旁则根据疱疹带的大小选取3~5点,间隔约50 mm,针尖向疱疹带中心沿皮肤平刺约13 mm,得气后留针30 min。②壮医药线点灸。将壮医药线一端点燃,形成珠火状后,敏捷迅速地在穴位上灼灸。病变的最高点(蛇头)、最低点(蛇尾)、葵花穴(以疱疹为穴)、皮损局部阿是穴、行间、大陵、脾俞、心俞、肺俞点灸,一穴灸一壮,灸处以轻微灼热感为主。③刺络拔罐。疱疹干燥后,继续予针刺配合刺络拔罐治疗。针刺操作同前。刺络拔罐操作:在皮损局部阿是穴、肝俞穴进行常规消毒,采用2号火罐(内径55 mm),用注射器针头以梅花针法轻刺5下后用闪火法在穴上拔罐,留置时间5 min,出血量以1~3 m L 为宜。先拔疱疹带首尾,再拔其他部位。起罐后先用干棉签擦拭干净,再用碘伏消毒。每日1次,7 d为1个疗程。治疗3 d后,患者诉疼痛明显减轻,疱疹逐渐缩小。治疗7 d后,疱疹干燥结痂,时有疼痛,皮损局部有色素沉着呈浅褐色。治疗14 d后,疱疹基本消失,遗留少量结痂及色素沉着,偶有微痛。继续巩固治疗5 d,疱疹全部消退,基本完全脱痂,色素沉着症状减轻,无疼痛不适。

随访3个月,患者无疱疹复发、后遗神经痛等症状,治疗效果满意。

2 按语

带状疱疹是因机体内长期潜伏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当机体抵抗力下降时,病毒被激活而引起的一种感染性皮肤病[2]。其发病机制为病毒沿上呼吸道或睑结膜侵入人体,沿感觉神经侵入脊神经节或脑神经感觉神经节内,并潜伏在体内,首次发病表现为水痘或隐性感染,之后病毒可长期潜伏在体内。当机体受到刺激时,如创伤、劳累、精神刺激或病后体虚等可引起机体抵抗力下降,潜伏的病毒再度被激活,大量复制并沿感觉神经纤维向所支配的皮肤区域扩散,发生带状疱疹[2]。临床表现以皮肤红斑、丘疹或水疱为主,外周绕以红晕,累如串珠,局部疼痛明显,常伴烧灼感,一般呈阵发性,也可为持续性。皮损沿周围神经区带状分布,通常局限于身体一侧,一般不超过正中线[2],以腰背部、胸胁部多见,面部亦可见。

该病属于中医“蛇串疮”“缠腰火丹”等范畴[3]。中医认为,蛇串疮的发病通常与感受火热时毒、情志不畅、饮食内伤等因素有关,基本病机为火毒湿热之邪蕴蒸于肌肤、经络[4],病位主要在肝、脾经。初起多为湿热困阻、湿毒火盛蕴于肌表发为疱疹,后期多为火盛伤阴、气滞血瘀或脾虚失运,余毒未清,湿邪内生则迁延难愈[2]。

本例患者为老年女性,肝肾阴虚之体,又感受热邪,引动肝火,加之脾经湿热,湿热蕴蒸于肌肤、经络而发为疱疹,证属肝经郁热。故在清热利湿、解毒止痛的基础上,兼顾扶助正气。

针刺有调神导气、调和阴阳、扶正祛邪的作用。研究表明,针刺可调节疼痛相关细胞信号通路及受体表达,以达到镇痛目的,如调节血浆β-内啡肽,减少C3、C4含量等,从而缓解由此介导的神经痛;还可调节患者血液中c-FLIP 表达,以促进皮疹恢复[5-8]。在皮损局部阿是穴、相应夹脊穴针刺,可疏通局部经气,清泄局部湿热,促进疱液排泄和疱疹消退。支沟为手少阳三焦经经穴,可止胁肋疼痛。肝胆经之荥穴行间、侠溪及肝经输穴太冲,可泻肝胆火热。血海可清热凉血利湿,治血热引起的皮肤丘疹疮疡;阴陵泉为脾经之合穴,可健脾化湿,活血泄热。肝俞、脾俞可泄脏腑热,调和脏腑,脏腑和则血气和;祛邪的同时兼顾扶正,故取足三里扶正托毒。

壮医理论认为带状疱疹属于“笨隆病”范畴[9],病因病机为脾虚湿盛、情志过极化火或湿热内蕴外发肌肤,流窜三道(水道、谷道、气道)及两路(龙路、火路),阻滞不通,故发红斑、丘疹、疱疹及剧痛等,病位在肝、脾。壮医药线点灸具有疏通经络的作用,点灸皮肤时药线的温热刺激及药线吸收的壮药药性可渗入皮肤,起到调畅三道两路气机的作用,从而使疱消病退。研究发现,壮医药线点灸有调节免疫、消炎止痛等作用[10]。壮医药线点灸疱疹皮损部位,可调节蛋白激酶、白细胞介素等,从而缓解局部疼痛[11-12]。遵循壮医药线点灸疗法中“痒疾抓长子”独特的取穴原则,先点灸疱疹始发的“蛇头”处,再点灸“蛇尾”处,围住疱疹带两头,意在控制疱疹继续发展的趋势。点灸葵花穴(以疱疹为穴),可使皮损局部阳毒、阴毒随火气而散,具有止痛、促进疱液吸收及皮损恢复的作用。行间为肝经荥穴,脾俞为脾经背俞穴,点灸以上两穴可泻肝脾经实火。大陵为心包经原穴,配合心肺背俞穴点灸可泄郁热。

根据《黄帝内经》记载的“凡治病必先去其血”“菀陈则除之”理论,放血疗法有泄热、消肿止痛的作用。本病由于湿热邪毒内瘀,郁于肌表,导致经络、气血运行不畅而发病。故刺络放血常与拔罐法合用,以疏通经络,畅通气血,使郁于肌肤的湿热火毒迅速排出体外,通则不痛。研究表明,刺络拔罐可促进带状疱疹疱液吸收,改善局部循环,具有止痒、缓解疼痛、减轻烧灼感等作用[13]。在疱疹皮损局部行刺络拔罐,可泄湿热邪毒。肝俞刺络放血,可泄肝经实热。以上诸法并用,标本兼顾,泄湿热邪毒,调脏腑,止疼痛,使疱消疹退。

除专科治疗外,对患者进行健康宣教,嘱其注重日常护理,保持皮损局部清洁干燥,饮食清淡,禁止挠抓,适当休息,保证足够营养等,并给予心理疏导,缓解患者精神焦虑、入睡困难等不适,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猜你喜欢
疱疹带状疱疹皮损
带状疱疹诊治释疑
带状疱疹疫苗该不该打?
疱疹性咽峡炎来袭,帮宝宝渡过难关
汗疱疹的中医治疗
中医治疱疹性咽峡炎
老年带状疱疹药物治疗的对比观察
寻常型鱼鳞病患者皮损中间丝聚合蛋白及其基因的改变
面部肉芽肿1例并文献复习
一部治疗带状疱疹的创新之作——读《带状疱疹治疗学》有感
改良Trizol-SiO2法在咽拭子及疱疹液EV71-RNA提取中的应用